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杏坛星光

杨培明:以美育重构中学生活

作者:王丽 汤文清 发布时间:2023-02-24 来源: 江苏教育报

  个人档案

  杨培明,1968年出生,现任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党委书记、校长。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教育部“新时代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培养对象。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专业委员会劳动教育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中考改革专家组成员,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专家组成员,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 

  先后获评“第五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杰出校长奖”“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第四届明远教育奖”“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等。在《课程·教材·教法》《中国教育学刊》《人民教育》等国家核心期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60余篇,多篇文章被人大报刊资料复印中心全文转载。主持国家级和省级课题、项目近10项,出版专著5本。 

  ■本报记者 王丽 汤文清

  吴韵楚风,江尾海头。浩浩荡荡的长江,在江阴湍急奔海。

  这里有一座中国文化教育版图的丰盈坐标——南菁书院。自1882年创办,延绵成今日的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

  学校现任校长杨培明,祖籍山东滨州。深得江阴古城柔情侠气和名儒硕彦的滋养,初见是昂藏七尺鲁北汉,端详是温润谦和江南君。

  在江阴澄西中学读书时,杨培明凭借出众的身体条件获得招飞资格,后由于种种原因与凌云梦失之交臂。变故没有击垮17岁的少年。填报高考志愿时,求学路上那些给予他关爱的恩师逐一在脑海中闪回。他收回眺望蓝天的心,决意“向着讲台奔跑”。

  一跑就是35年。从江阴市西石桥初级中学、江阴高级中学到南菁高级中学,杨培明历任语文教师、教务主任、副校长、校长。自2003年到南菁高中20年来,杨培明与师生们活化一座书院,赓续一方文脉,承创一种境界。从语文学科天然的审美性出发,他提出“以美育重构中学生活”的教育发展愿景,进而整体建构课程体系,对课堂教学做审美改造,展现出一所普通高中全部教育生活的审美化,努力推动高中教育走向美学境界。

  “学校天空上,应该高扬一面什么样的旗帜?”

  进入南菁校园,一块近20米见方的巨石跃入眼帘,上面刻着南宋朱熹“南方之学,得其菁华”8个字,南菁校名便取自于此。“什么是菁华?如果我们以成就人生命的美好和人生的幸福为教育追求,对‘南菁’的理解就上升到回归教育本质、追求教育终极价值之意。”杨培明说。

  文艺研究会、数理研究会、国乐部、新剧部、足球队,记者在校史馆里看到一帧帧翻新的老照片。“你们看,百年前的南菁办学者就开设各类课程,举办各项活动,给学生创造丰富的校园生活。”语文教师出身的杨培明很早便意识到,南菁文化遗存是珍贵的学科资源和全景的育人生态场。任教南菁伊始,他依托南声报、菁园电视台和儒山文学社,带领学生举办艺术节、社会节、辩论周,让学子在课程实践中触摸学科风景。

  2013年8月,45岁的杨培明成为南菁高中第45任校长,也领受了百年名校的如山责任:书院文韵、英杰辈出,新时期的南菁如何进行文化传承和时代转换?普通高中教育的价值是什么?教育能为人追求美好生活做些什么?

  校史馆成为杨培明构建美育愿景的出发地。他在此“闭关”,研读梳理130年积蕴和数百位优秀校友人生。整整一个月后,他抬起头确认:从传统书院到现代高中,“审美”已融入南菁文化血脉——

  古朴箭矩老校门,依依杨柳旁的书味亭,学政厅静卧的井栏遗迹,清幽肃穆的书院碑廊……依托得天独厚的文化艺术资源,南菁高中开发系列化、体系化美育课程;早在2011年,学校获认江苏唯一美育课程基地,以美育促进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的协调发展成为价值追求。

  杨培明继续深思:回答“素质教育”的时代命题,必然要亮出“学校天空高扬的旗帜”。2014年1月,他受邀赴天津参加研讨会。得知他是一位教育人士,司机师傅说,只要看背影,“我们就知道前面的学生是不是南开中学的。”

  杨培明深受触动:“学生身上具有一所学校特有的属性。”他发动全校讨论,“南菁学子应该有什么样的精神风貌”。广泛研讨之后,他凝练出3句话:“有思想会表达,有责任敢担当,有爱心能宽容。”“涵育南菁气质”,成为师生心中所向。

  同时,他大量阅读哲学和教育著作,从时代语境和现实困境出发,探寻高中教育的价值立意与战略构想。2013年,党中央文件第一次对美育作出重要部署;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央层面的总体部署让杨培明愈加确认:“美”,已经成为时代特有的召唤;“学校美育”,必须作为立德树人重要载体。

  在回溯、阅读与研讨、叩问中,杨培明紧扣“办关注师生生命幸福的教育”哲学主张,提出“以美育重构中学生活”“让教育走向美学境界”的办学愿景,通过课程体系整体建构与课堂教学审美改造,实现育人方式转型。

  杨培明主张,将“美育”从指称单一的认知中解放出来,以全新角度加以审视。在持续思考和实践中,他和教师们这样界定:“大美育”是普泛意义上的美育,是感性教育和理性教育的统一,指向全人培养,面向全体学生,贯穿高中教育全程,涉及全部学科,融入日常生活。

  在很多人秉持分数是教育“语法”的当下,以“大美育”统整高中课程教学,难道没有升学等显性指标的顾虑吗?

  杨培明直言:“发展素质教育与教育的美学精神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美育最充分、最直接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宗旨。”他认为,高中教育是为学生一生发展奠基的教育,不能以高考的选拔功能代替高中教育的价值定位。而从教育内涵关系来看,“德育是教育的思想面,智育是教育的科学面,美育是教育的艺术面,体育和劳动教育是教育的行动面,它们五位一体”。他很坚定:“美育的真正价值不仅在艺术本身,而是整个教育。”

  重构“三餐”课程,涵育“一生带得走”的能力

  从空中俯瞰,记者发现依山傍水的南菁校园形似一张拉开的弓。东北走向的现代化直道贯通校园,古朴钟楼矗立于道路尽头,恰如一支弦上箭矢,引而待发。

  “大美育”箭矢,落往何处?飞翔的轨迹又是什么模样?

  在杨培明看来,课程的丰富和卓越指向生命的丰富和卓越,而课程体系“真善美”的含量决定一所学校的品位。“必须通过课程体系审美重构,为南菁学子营造具有美学意蕴的成长环境。”

  育人模式转型的弓弦,就此拉动。2014年起,杨培明发动全校师生参与讨论建构美育课程,充分挖掘书院文化美学精神,以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为载体,对原有课程做整合、融合、综合,构建“涵·养·创”特色美育课程体系。这个体系,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中的社会参与、自主发展和文化修养等具有内在一致性。

  2016年,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和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专家团队指导下,南菁高中反复论证、几易其稿,创建了“两轴三级五域”大美育课程体系——两轴化自学校建筑群两条核心轴线,代表南菁历史和未来;三级课程分别是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和综合课程;五域指向课程架构,分别是人文社科、科技创新、生活健康、艺术创造和公民社会。

  基于素养核心的“大美育”课程图谱,杨培明带领全校教师融合文理学科特点,构建“一体两翼”实施范式,探索“四步九环”课程开发流程,创建“审美课堂”,研制课堂评价量表,推动育人模式转型。

  2月14日上午第三节课,语文教师陆琦在高二(1)班讲授《卫风·氓》,领着学生以人物称谓变化为线索,分析人物情感,展示朱熹、钱钟书和鲍鹏山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一位男生站起身:“我显然不同意朱熹对人物形象的评价……”记者旁听发现,开放、体验、探究、合作,已成为课堂常态和师生自觉。

  何为“审美课堂”?“在特定的情境中创设审美经验,在师生、生生之间传导”,杨培明这样诠释,对学科美的挖掘,恰恰就是对教学本质的提升。而“课堂”,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共处的全部情境。

  建设“审美课堂”以来,化学教师张静慧常常反省:除了教“考点”,我还能教给学生什么?如果学生把学过的知识都忘了,他们还会留下什么?她带着学生探究实验变化之美、逻辑推理之美、仪器齐整之美,努力将教学要素转化为审美对象,在师生情感交往中使得课堂教学与美学发生关联。

  南菁高中“审美课堂”不仅强调学科课程活动的审美化建构,更强调挖掘学科自身特点,彰显教学内容审美价值,从而将课堂功能由“教学”转向“育人”。

  “在‘大美育’课程和‘审美课堂’建设中,学生学习越来越鲜活。”地理特级教师叶先进和学科组教师组织“地理大发现”研学旅行,与学生一起将足迹刻在广袤大地上,探索“无边界”课堂。长沙橘子洲头,慷慨激昂的朗诵声响遏行云;滔滔沅江边,武陵人误入桃花源的故事从书本来到眼前;湘西边城的白塔在湿润的亚热带季风中静默无言;贵州铜仁的梵净山用郁郁葱葱的植被讲述什么是沧海桑田。

  “以美育人”的课程教学凝结出丰硕成果。杨培明领衔的课题《重构校园生活:普通高中大美育课程体系建构》获得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基于“地理大发现”研学旅行培养高中生学习力的探索》等18个项目,立项为省级以上重要课题;副校长马维林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获评国家教学名师……

  杨培明有着清醒判断:“有些教师的课堂,还存在‘满、赶、搬’的现象,没有真正达到理想中新课程的要求。”在他看来,当审美活动拓展至所有学科教学之中,美育由单纯“以美育人”升华为“立美育人”,育人方式方能真正转型。

  在“日用间”,学校成为师生眷恋的地方

  每天清晨6:30,只要不出差,杨培明总会准时出现在校园,学生上课时巡课,放假时巡校。师生们常看见他高大的身影在308亩校园、五六十个班级里穿行,“夏天,后背衬衫都湿透了”。

  学校是杨培明从小就“愿意去的地方”。主持学校管理后,他开始思考:如何让学校成为师生愿意去的地方。

  教育学家古德莱得在《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中提出,学校教育的改进,要将注意力集中于整个学校。杨培明带领南菁全体师生,将对美育的行与思落在“整个学校”上。他将自己的学校发展观提炼为3句话:以发展科研发展教师,以发展教师发展学生,以发展师生发展学校。

  “常有人问我,南菁高中和其他学校最大不同是什么。我认为,是教师中浓厚的研究氛围。”英语教师顾梅燕说。与江阴百川归海的城市气质一样,南菁高中教师来自天南海北,都葆有奔流向前的热情。他们说,喜欢过这种“有专业尊严的生活”。

  “教师不能不思考,不能不研究。”杨培明积极鼓励教师开展教育科研,还立下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教师出版专著,费用全部由学校承担。

  “一所学校能不能真正发展教育科研,关键看校长”,杨培明从不隐瞒这一观点。而用该校一位语文特级教师的话来说,“杨校长发展自己,又不发展自己。”近年来,杨培明在国家级媒体发表数十篇著述和多本专著。但在多次评优推先、奖项申报中,他隐身了;在激励同侪、奖掖后学中,他又出现了。采访中,记者听到了“校长辞让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封面人物,转推其他教师”的故事。杨培明接任校长10年,南菁高中正高级教师人数,从“0”跃升至“17”。

  两天半的采访中,恰遇南菁高中举行因疫情推迟的期末考试,偌大的校园非常安静。一到课间,操场上,山水石阶处,涌动着青春面庞,欢腾身姿。记者喊住一群路过的男生:“请问校长室怎么走?”“找‘杨三点’吗?”在灿烂笑容中,学生们热情地告诉我们路径。

  开学讲话、家长会发言,杨培明常“说三点”,“杨三点”也就成为师生对这位思考型校长的亲切称谓。这个称呼还颇带敬意,无论一个半小时,还是25分钟,杨培明都坚持脱稿讲话。校长如此,教师们哪好意思拿稿本?学生们在国旗下讲话,社团发言,也慢慢学着脱稿。

  “美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我们日夜呼吸于其间的‘生活’,就是‘百姓日用间’,于此体认天理,正是审美之意。”在杨培明看来,南菁高中美育的实践话语,必然要建立在对学生3年学习生活的点滴改造上。

  孩子们日渐涵育出“南菁气质”:学业优异,品行卓著,关注社会,关爱他人。摘取国际奥赛金牌,获评全国最美中学生标兵和全国优秀共青团员,被国际先锋学术项目录取,“麦田”社团连年赴西部公益助学。文化艺术节、体育健康节、读书节、成人节、迎新节等10大节日,从策划、组织、实施到评价,全部由学生负责。学生们会直接找校长,对放假时间提出疑问,建议改革班车时间,主动提议学校开办活动。

  杨培明已开始对未来的构想:建设新南菁书院。新南菁书院位于校园东南角,主体建筑基本完工。在这里,杨培明将和师生从脑科学、心理学和教育学开启新一轮探索,培育自主发展和健康成长的一代新人。

  南菁的美育路径吸引了省内外地区众多学校的关注。每年10多个省市百余位校长来校挂职研修,学校开发的系列美育教材在多地推广使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将南菁高中作为该院“全国名校长、名教师挂职研修基地”,教育部基础教育教材发展中心将南菁高中确定为“全国高中名校长、名教师研修基地”。

  采访期间,记者遇见山东单县教育局考察团一行。“南菁高中教师是真正的教育者,他们让爱、兴趣与美,充盈孩子一生。”单县第一中学教师郭敏如此感叹。

  著名教育学家顾明远先生每年都回南菁母校探访。他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教书育人在细微处。学生成长在活动中。”这几句话刻在南菁白墙青砖间,刻在南菁师生心里,久久回响在南菁教育时空。

 

  【对话】

  记者:结合您的教育人生,您认为教师成长过程中最需要做到什么?

  杨培明:“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走出自己的小天地。我原本有一些口吃,在无锡教育学院读书时,我每天在嘴里含着一块石子,坚持对着运河练习朗诵。数年后,可以不停顿地脱稿朗诵数千字的文章。我工作的第一所学校是江阴西石桥初级中学,苦于没有能够请教的老师,于是我拜江阴青阳中学语文教师郁洪千为师。每个礼拜天,骑一个半小时自行车到青阳中学找郁老师请教。坚持了3年,收获了很多。

  记者:您认为一名校长最重要的能力是什么?您如何评价自己的学校治理?

  杨培明:校长要具备综合能力,比如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的规划能力,领导课堂教学、引领教师发展的教学能力,优化学校管理、调适内外关系的组织能力。其中,校长的第一使命,是促进教师发展。校长一定要多花心思在教师培养上。我一个人能教多少学生?全校的学生,还是要靠全校老师去教。师生的共同发展才能成就学校的高质量发展。对于我如何看待自己这些年的工作,我想,引导广大教师走上专业化发展之路,是我最欣慰的事。

  【教育感言】

  美育把促进个体平衡健康地成长和提高个体综合素质作为自己最根本的任务,以整个的人为对象,致力于使人的各种潜能协调平衡地得到发展。因此,美育既可作为“五育融合”的基础桥梁,使受教育者的心理状态达到协调,为个体潜能的有效开发和各种能力的高度发展提供机会;也可成为“五育融合”的主要通道,主动挖掘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中的美育因素,以美育的综合协调性增强教育教学活动的丰富性。

——摘自杨培明《基于“大美育”理念的新时代学校美育认识与实践》

  理解人,理解人内在的灵魂、情绪,理解人的焦虑与痛苦、喜悦与期待,才是美育的核心。人工智能、未来学校带给我们的最大启发,不是艺术教育已经走入了死胡同、机器正在取代艺术家,而是美育应该转变思路,厘清概念,校准目标,把人的内涵与人的生活搬上舞台、讲台。教育如此,学校亦然。

——摘自杨培明《美在内涵:学校美育及其治理形态》

  【他者说】

  南菁高中继承了优秀的文化传统,把握了时代脉搏,以美育为特色,树立起大美育的办学理念。他们不以高考为圆心画圈,而是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让高中生能够享受幸福美好的校园生活,进而养成高雅的人格。自2011年开始,学校探索面向全体学生、贯穿教育全程、涉及全部学科、融入日常生活的大美育课程体系建设。通过实施大美育,今天的南菁高中既保有百年书院的学府气质,更彰显出与时俱进的时代风采。

——著名教育学家、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 顾明远

  南菁高中建构大美育的概念,彰显了文化的意义,用审美教育抵制应试教育。大美育的课程化是有难度的,而这一成果正是在探索中,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合理的体系,用大美育来优化和统领学校课程,培植美学精神,尤其是中华美学品质,具有崇高的境界。又将重点聚焦于重构校园生活,促进校园生活的审美化,体现了审美教育的世界走向,无疑这是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可贵的,还在于,该成果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可以推广。

——国家督学、原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 成尚荣

责任编辑:陈路

杨培明:以美育重构中学生活
发布时间:2023-02-24   
来       源:江苏教育报  
作       者:王丽 汤文清

  个人档案

  杨培明,1968年出生,现任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党委书记、校长。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教育部“新时代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培养对象。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专业委员会劳动教育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中考改革专家组成员,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专家组成员,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 

  先后获评“第五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杰出校长奖”“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第四届明远教育奖”“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等。在《课程·教材·教法》《中国教育学刊》《人民教育》等国家核心期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60余篇,多篇文章被人大报刊资料复印中心全文转载。主持国家级和省级课题、项目近10项,出版专著5本。 

  ■本报记者 王丽 汤文清

  吴韵楚风,江尾海头。浩浩荡荡的长江,在江阴湍急奔海。

  这里有一座中国文化教育版图的丰盈坐标——南菁书院。自1882年创办,延绵成今日的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

  学校现任校长杨培明,祖籍山东滨州。深得江阴古城柔情侠气和名儒硕彦的滋养,初见是昂藏七尺鲁北汉,端详是温润谦和江南君。

  在江阴澄西中学读书时,杨培明凭借出众的身体条件获得招飞资格,后由于种种原因与凌云梦失之交臂。变故没有击垮17岁的少年。填报高考志愿时,求学路上那些给予他关爱的恩师逐一在脑海中闪回。他收回眺望蓝天的心,决意“向着讲台奔跑”。

  一跑就是35年。从江阴市西石桥初级中学、江阴高级中学到南菁高级中学,杨培明历任语文教师、教务主任、副校长、校长。自2003年到南菁高中20年来,杨培明与师生们活化一座书院,赓续一方文脉,承创一种境界。从语文学科天然的审美性出发,他提出“以美育重构中学生活”的教育发展愿景,进而整体建构课程体系,对课堂教学做审美改造,展现出一所普通高中全部教育生活的审美化,努力推动高中教育走向美学境界。

  “学校天空上,应该高扬一面什么样的旗帜?”

  进入南菁校园,一块近20米见方的巨石跃入眼帘,上面刻着南宋朱熹“南方之学,得其菁华”8个字,南菁校名便取自于此。“什么是菁华?如果我们以成就人生命的美好和人生的幸福为教育追求,对‘南菁’的理解就上升到回归教育本质、追求教育终极价值之意。”杨培明说。

  文艺研究会、数理研究会、国乐部、新剧部、足球队,记者在校史馆里看到一帧帧翻新的老照片。“你们看,百年前的南菁办学者就开设各类课程,举办各项活动,给学生创造丰富的校园生活。”语文教师出身的杨培明很早便意识到,南菁文化遗存是珍贵的学科资源和全景的育人生态场。任教南菁伊始,他依托南声报、菁园电视台和儒山文学社,带领学生举办艺术节、社会节、辩论周,让学子在课程实践中触摸学科风景。

  2013年8月,45岁的杨培明成为南菁高中第45任校长,也领受了百年名校的如山责任:书院文韵、英杰辈出,新时期的南菁如何进行文化传承和时代转换?普通高中教育的价值是什么?教育能为人追求美好生活做些什么?

  校史馆成为杨培明构建美育愿景的出发地。他在此“闭关”,研读梳理130年积蕴和数百位优秀校友人生。整整一个月后,他抬起头确认:从传统书院到现代高中,“审美”已融入南菁文化血脉——

  古朴箭矩老校门,依依杨柳旁的书味亭,学政厅静卧的井栏遗迹,清幽肃穆的书院碑廊……依托得天独厚的文化艺术资源,南菁高中开发系列化、体系化美育课程;早在2011年,学校获认江苏唯一美育课程基地,以美育促进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的协调发展成为价值追求。

  杨培明继续深思:回答“素质教育”的时代命题,必然要亮出“学校天空高扬的旗帜”。2014年1月,他受邀赴天津参加研讨会。得知他是一位教育人士,司机师傅说,只要看背影,“我们就知道前面的学生是不是南开中学的。”

  杨培明深受触动:“学生身上具有一所学校特有的属性。”他发动全校讨论,“南菁学子应该有什么样的精神风貌”。广泛研讨之后,他凝练出3句话:“有思想会表达,有责任敢担当,有爱心能宽容。”“涵育南菁气质”,成为师生心中所向。

  同时,他大量阅读哲学和教育著作,从时代语境和现实困境出发,探寻高中教育的价值立意与战略构想。2013年,党中央文件第一次对美育作出重要部署;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央层面的总体部署让杨培明愈加确认:“美”,已经成为时代特有的召唤;“学校美育”,必须作为立德树人重要载体。

  在回溯、阅读与研讨、叩问中,杨培明紧扣“办关注师生生命幸福的教育”哲学主张,提出“以美育重构中学生活”“让教育走向美学境界”的办学愿景,通过课程体系整体建构与课堂教学审美改造,实现育人方式转型。

  杨培明主张,将“美育”从指称单一的认知中解放出来,以全新角度加以审视。在持续思考和实践中,他和教师们这样界定:“大美育”是普泛意义上的美育,是感性教育和理性教育的统一,指向全人培养,面向全体学生,贯穿高中教育全程,涉及全部学科,融入日常生活。

  在很多人秉持分数是教育“语法”的当下,以“大美育”统整高中课程教学,难道没有升学等显性指标的顾虑吗?

  杨培明直言:“发展素质教育与教育的美学精神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美育最充分、最直接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宗旨。”他认为,高中教育是为学生一生发展奠基的教育,不能以高考的选拔功能代替高中教育的价值定位。而从教育内涵关系来看,“德育是教育的思想面,智育是教育的科学面,美育是教育的艺术面,体育和劳动教育是教育的行动面,它们五位一体”。他很坚定:“美育的真正价值不仅在艺术本身,而是整个教育。”

  重构“三餐”课程,涵育“一生带得走”的能力

  从空中俯瞰,记者发现依山傍水的南菁校园形似一张拉开的弓。东北走向的现代化直道贯通校园,古朴钟楼矗立于道路尽头,恰如一支弦上箭矢,引而待发。

  “大美育”箭矢,落往何处?飞翔的轨迹又是什么模样?

  在杨培明看来,课程的丰富和卓越指向生命的丰富和卓越,而课程体系“真善美”的含量决定一所学校的品位。“必须通过课程体系审美重构,为南菁学子营造具有美学意蕴的成长环境。”

  育人模式转型的弓弦,就此拉动。2014年起,杨培明发动全校师生参与讨论建构美育课程,充分挖掘书院文化美学精神,以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为载体,对原有课程做整合、融合、综合,构建“涵·养·创”特色美育课程体系。这个体系,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中的社会参与、自主发展和文化修养等具有内在一致性。

  2016年,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和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专家团队指导下,南菁高中反复论证、几易其稿,创建了“两轴三级五域”大美育课程体系——两轴化自学校建筑群两条核心轴线,代表南菁历史和未来;三级课程分别是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和综合课程;五域指向课程架构,分别是人文社科、科技创新、生活健康、艺术创造和公民社会。

  基于素养核心的“大美育”课程图谱,杨培明带领全校教师融合文理学科特点,构建“一体两翼”实施范式,探索“四步九环”课程开发流程,创建“审美课堂”,研制课堂评价量表,推动育人模式转型。

  2月14日上午第三节课,语文教师陆琦在高二(1)班讲授《卫风·氓》,领着学生以人物称谓变化为线索,分析人物情感,展示朱熹、钱钟书和鲍鹏山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一位男生站起身:“我显然不同意朱熹对人物形象的评价……”记者旁听发现,开放、体验、探究、合作,已成为课堂常态和师生自觉。

  何为“审美课堂”?“在特定的情境中创设审美经验,在师生、生生之间传导”,杨培明这样诠释,对学科美的挖掘,恰恰就是对教学本质的提升。而“课堂”,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共处的全部情境。

  建设“审美课堂”以来,化学教师张静慧常常反省:除了教“考点”,我还能教给学生什么?如果学生把学过的知识都忘了,他们还会留下什么?她带着学生探究实验变化之美、逻辑推理之美、仪器齐整之美,努力将教学要素转化为审美对象,在师生情感交往中使得课堂教学与美学发生关联。

  南菁高中“审美课堂”不仅强调学科课程活动的审美化建构,更强调挖掘学科自身特点,彰显教学内容审美价值,从而将课堂功能由“教学”转向“育人”。

  “在‘大美育’课程和‘审美课堂’建设中,学生学习越来越鲜活。”地理特级教师叶先进和学科组教师组织“地理大发现”研学旅行,与学生一起将足迹刻在广袤大地上,探索“无边界”课堂。长沙橘子洲头,慷慨激昂的朗诵声响遏行云;滔滔沅江边,武陵人误入桃花源的故事从书本来到眼前;湘西边城的白塔在湿润的亚热带季风中静默无言;贵州铜仁的梵净山用郁郁葱葱的植被讲述什么是沧海桑田。

  “以美育人”的课程教学凝结出丰硕成果。杨培明领衔的课题《重构校园生活:普通高中大美育课程体系建构》获得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基于“地理大发现”研学旅行培养高中生学习力的探索》等18个项目,立项为省级以上重要课题;副校长马维林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获评国家教学名师……

  杨培明有着清醒判断:“有些教师的课堂,还存在‘满、赶、搬’的现象,没有真正达到理想中新课程的要求。”在他看来,当审美活动拓展至所有学科教学之中,美育由单纯“以美育人”升华为“立美育人”,育人方式方能真正转型。

  在“日用间”,学校成为师生眷恋的地方

  每天清晨6:30,只要不出差,杨培明总会准时出现在校园,学生上课时巡课,放假时巡校。师生们常看见他高大的身影在308亩校园、五六十个班级里穿行,“夏天,后背衬衫都湿透了”。

  学校是杨培明从小就“愿意去的地方”。主持学校管理后,他开始思考:如何让学校成为师生愿意去的地方。

  教育学家古德莱得在《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中提出,学校教育的改进,要将注意力集中于整个学校。杨培明带领南菁全体师生,将对美育的行与思落在“整个学校”上。他将自己的学校发展观提炼为3句话:以发展科研发展教师,以发展教师发展学生,以发展师生发展学校。

  “常有人问我,南菁高中和其他学校最大不同是什么。我认为,是教师中浓厚的研究氛围。”英语教师顾梅燕说。与江阴百川归海的城市气质一样,南菁高中教师来自天南海北,都葆有奔流向前的热情。他们说,喜欢过这种“有专业尊严的生活”。

  “教师不能不思考,不能不研究。”杨培明积极鼓励教师开展教育科研,还立下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教师出版专著,费用全部由学校承担。

  “一所学校能不能真正发展教育科研,关键看校长”,杨培明从不隐瞒这一观点。而用该校一位语文特级教师的话来说,“杨校长发展自己,又不发展自己。”近年来,杨培明在国家级媒体发表数十篇著述和多本专著。但在多次评优推先、奖项申报中,他隐身了;在激励同侪、奖掖后学中,他又出现了。采访中,记者听到了“校长辞让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封面人物,转推其他教师”的故事。杨培明接任校长10年,南菁高中正高级教师人数,从“0”跃升至“17”。

  两天半的采访中,恰遇南菁高中举行因疫情推迟的期末考试,偌大的校园非常安静。一到课间,操场上,山水石阶处,涌动着青春面庞,欢腾身姿。记者喊住一群路过的男生:“请问校长室怎么走?”“找‘杨三点’吗?”在灿烂笑容中,学生们热情地告诉我们路径。

  开学讲话、家长会发言,杨培明常“说三点”,“杨三点”也就成为师生对这位思考型校长的亲切称谓。这个称呼还颇带敬意,无论一个半小时,还是25分钟,杨培明都坚持脱稿讲话。校长如此,教师们哪好意思拿稿本?学生们在国旗下讲话,社团发言,也慢慢学着脱稿。

  “美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我们日夜呼吸于其间的‘生活’,就是‘百姓日用间’,于此体认天理,正是审美之意。”在杨培明看来,南菁高中美育的实践话语,必然要建立在对学生3年学习生活的点滴改造上。

  孩子们日渐涵育出“南菁气质”:学业优异,品行卓著,关注社会,关爱他人。摘取国际奥赛金牌,获评全国最美中学生标兵和全国优秀共青团员,被国际先锋学术项目录取,“麦田”社团连年赴西部公益助学。文化艺术节、体育健康节、读书节、成人节、迎新节等10大节日,从策划、组织、实施到评价,全部由学生负责。学生们会直接找校长,对放假时间提出疑问,建议改革班车时间,主动提议学校开办活动。

  杨培明已开始对未来的构想:建设新南菁书院。新南菁书院位于校园东南角,主体建筑基本完工。在这里,杨培明将和师生从脑科学、心理学和教育学开启新一轮探索,培育自主发展和健康成长的一代新人。

  南菁的美育路径吸引了省内外地区众多学校的关注。每年10多个省市百余位校长来校挂职研修,学校开发的系列美育教材在多地推广使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将南菁高中作为该院“全国名校长、名教师挂职研修基地”,教育部基础教育教材发展中心将南菁高中确定为“全国高中名校长、名教师研修基地”。

  采访期间,记者遇见山东单县教育局考察团一行。“南菁高中教师是真正的教育者,他们让爱、兴趣与美,充盈孩子一生。”单县第一中学教师郭敏如此感叹。

  著名教育学家顾明远先生每年都回南菁母校探访。他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教书育人在细微处。学生成长在活动中。”这几句话刻在南菁白墙青砖间,刻在南菁师生心里,久久回响在南菁教育时空。

 

  【对话】

  记者:结合您的教育人生,您认为教师成长过程中最需要做到什么?

  杨培明:“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走出自己的小天地。我原本有一些口吃,在无锡教育学院读书时,我每天在嘴里含着一块石子,坚持对着运河练习朗诵。数年后,可以不停顿地脱稿朗诵数千字的文章。我工作的第一所学校是江阴西石桥初级中学,苦于没有能够请教的老师,于是我拜江阴青阳中学语文教师郁洪千为师。每个礼拜天,骑一个半小时自行车到青阳中学找郁老师请教。坚持了3年,收获了很多。

  记者:您认为一名校长最重要的能力是什么?您如何评价自己的学校治理?

  杨培明:校长要具备综合能力,比如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的规划能力,领导课堂教学、引领教师发展的教学能力,优化学校管理、调适内外关系的组织能力。其中,校长的第一使命,是促进教师发展。校长一定要多花心思在教师培养上。我一个人能教多少学生?全校的学生,还是要靠全校老师去教。师生的共同发展才能成就学校的高质量发展。对于我如何看待自己这些年的工作,我想,引导广大教师走上专业化发展之路,是我最欣慰的事。

  【教育感言】

  美育把促进个体平衡健康地成长和提高个体综合素质作为自己最根本的任务,以整个的人为对象,致力于使人的各种潜能协调平衡地得到发展。因此,美育既可作为“五育融合”的基础桥梁,使受教育者的心理状态达到协调,为个体潜能的有效开发和各种能力的高度发展提供机会;也可成为“五育融合”的主要通道,主动挖掘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中的美育因素,以美育的综合协调性增强教育教学活动的丰富性。

——摘自杨培明《基于“大美育”理念的新时代学校美育认识与实践》

  理解人,理解人内在的灵魂、情绪,理解人的焦虑与痛苦、喜悦与期待,才是美育的核心。人工智能、未来学校带给我们的最大启发,不是艺术教育已经走入了死胡同、机器正在取代艺术家,而是美育应该转变思路,厘清概念,校准目标,把人的内涵与人的生活搬上舞台、讲台。教育如此,学校亦然。

——摘自杨培明《美在内涵:学校美育及其治理形态》

  【他者说】

  南菁高中继承了优秀的文化传统,把握了时代脉搏,以美育为特色,树立起大美育的办学理念。他们不以高考为圆心画圈,而是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让高中生能够享受幸福美好的校园生活,进而养成高雅的人格。自2011年开始,学校探索面向全体学生、贯穿教育全程、涉及全部学科、融入日常生活的大美育课程体系建设。通过实施大美育,今天的南菁高中既保有百年书院的学府气质,更彰显出与时俱进的时代风采。

——著名教育学家、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 顾明远

  南菁高中建构大美育的概念,彰显了文化的意义,用审美教育抵制应试教育。大美育的课程化是有难度的,而这一成果正是在探索中,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合理的体系,用大美育来优化和统领学校课程,培植美学精神,尤其是中华美学品质,具有崇高的境界。又将重点聚焦于重构校园生活,促进校园生活的审美化,体现了审美教育的世界走向,无疑这是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可贵的,还在于,该成果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可以推广。

——国家督学、原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 成尚荣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