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陆敏华:用爱心“滴灌”新疆幼苗

作者: 发布时间:2023-06-26 来源: 最美教育人

  2018年6月,陆敏华报名参加由教育部等四部委启动的“援藏援疆万名教师支教计划”,2021年7月,陆敏华结束援疆支教工作回到苏州吴江。三年时间,她将热情、爱心奉献给那片曾经陌生的大地,用心“滴灌”一棵棵“幼苗”,让他们在边疆大地上开出绚丽的花朵。

  三年援疆支教,陆敏华在努力中成长、收获,先后荣获江苏教育援疆十大教学质量奖、优秀援疆干部人才、阿图什市教学之星、苏州市事业单位脱贫攻坚专项奖励个人记功等荣誉。陆敏华立足本职,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女性忠诚、坚韧的特质,展示了巾帼担当,获评吴江区三八红旗手、苏州市三八红旗手等称号。

  亦师亦亲 做孩子最爱的人 

  回到苏州后,陆敏华时常会想起援疆支教的日子,最放心不下的还是那群质朴热情的孩子。从小学二年级教到四年级,她已经和这群学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是老师更是亲人。“我支教的学校是位于新疆克州阿图什市的阿图什市昆山第二小学,一开始,交流都很困难。”但令陆敏华没有想到的是,这些第一次上课好动吵闹、不能静下心来学习的孩子,会在她的人生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新疆,陆敏华注意到了一个现象,每一棵大树旁都有一个“水龙头”,在干燥缺水的环境中,大树靠着“滴灌”茁壮成长。联想到这里的教学工作,陆敏华认为也可以采用“滴灌式”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放慢教学速度、降低学习目标、持续稳定用力,耐心教导孩子学习。在陆敏华的努力下,原来普通话交流都很困难的学生,如今可以自己阅读汉字读本,这让她感到十分欣慰。

  想要教好学生,除了合适的教学方式方法外,了解学生也是极其重要的一环,这对有着30多年教学经验的陆敏华来说,一开始也不容易。记住学生的名字就是第一个难题。一个班级四五十个学生,这个“工程量”十分大,陆敏华花费很长时间记住每一个学生的名字,并且她熟知学生的学习情况与性格,渐渐成为孩子们最喜欢的老师,在学习上、生活上引导孩子成长。

  亦师亦友 做老师信赖的人 

  在陆敏华的支教工作中,学生是教学对象之外,老师也是教学对象,她要指导维吾尔族老师练好普通话、用好汉字,还要将苏南地区先进的教学经验教给阿图什市昆山第二小学的老师,帮助本地老师更好地教导学生。

  “在学习过程中,维吾尔族老师认真用心的学习态度让我感触很深,我们会帮助他们更好地教导学生。”在和当地老师的日常相处中,陆敏华也会随时“上课”,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汉语言的用法。

  在支教学校,陆敏华所教班级的学生学习成绩和学习兴趣都得到大幅提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想到自己结束支教工作后,孩子们的学习更需要本地老师的悉心教导,陆敏华就在学校里和老师分享她的“滴灌式”教学法,为学校老师的教学工作提供借鉴,并在第一批援疆支教工作接近尾声时,面向阿图什市近300名教师,上了一堂“苏南课堂教学模式”样板课,受到了当地老师的一致好评。

   亦苦亦甜 做自己认可的人 

  2019年7月,第一批援疆支教工作结束,面对刚刚打开局面的支教工作和刚刚建立起感情的学生,陆敏华认为,她的支教工作还不能结束。“我特别喜欢这里的孩子,这段时间里,我见证了他们的成长,有些男孩从‘欺负’女孩的‘调皮鬼’变成可爱的‘小绅士’,有些内向的孩子会用贴纸表达他们的爱意,让我留下来,这些都让我感慨万千,也觉得身上的责任更重了。”最后,陆敏华遵循本心,决定继续留在新疆支教,延长1年半支教时间。

 

  3年支教时间里,陆敏华寒暑假往返新疆吴江时,行李箱里装的最多的不是行李,而是带给学生的书。国内外经典文学作品、童话故事书等300多本课外读本摆满了教室里的书架,也装点了学生的生活,承载着陆敏华对学生深深的爱意与寄托。

  “虽然我不能陪伴他们很长时间,但是这些书籍可以陪伴学校里一批批学生,他们从中收获的知识也将陪伴他们一生。”陆敏华利用有限的时间,更想为学生带去无限的价值。

责任编辑:朱璐

陆敏华:用爱心“滴灌”新疆幼苗
发布时间:2023-06-26   
来       源:最美教育人  
作       者:

  2018年6月,陆敏华报名参加由教育部等四部委启动的“援藏援疆万名教师支教计划”,2021年7月,陆敏华结束援疆支教工作回到苏州吴江。三年时间,她将热情、爱心奉献给那片曾经陌生的大地,用心“滴灌”一棵棵“幼苗”,让他们在边疆大地上开出绚丽的花朵。

  三年援疆支教,陆敏华在努力中成长、收获,先后荣获江苏教育援疆十大教学质量奖、优秀援疆干部人才、阿图什市教学之星、苏州市事业单位脱贫攻坚专项奖励个人记功等荣誉。陆敏华立足本职,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女性忠诚、坚韧的特质,展示了巾帼担当,获评吴江区三八红旗手、苏州市三八红旗手等称号。

  亦师亦亲 做孩子最爱的人 

  回到苏州后,陆敏华时常会想起援疆支教的日子,最放心不下的还是那群质朴热情的孩子。从小学二年级教到四年级,她已经和这群学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是老师更是亲人。“我支教的学校是位于新疆克州阿图什市的阿图什市昆山第二小学,一开始,交流都很困难。”但令陆敏华没有想到的是,这些第一次上课好动吵闹、不能静下心来学习的孩子,会在她的人生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新疆,陆敏华注意到了一个现象,每一棵大树旁都有一个“水龙头”,在干燥缺水的环境中,大树靠着“滴灌”茁壮成长。联想到这里的教学工作,陆敏华认为也可以采用“滴灌式”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放慢教学速度、降低学习目标、持续稳定用力,耐心教导孩子学习。在陆敏华的努力下,原来普通话交流都很困难的学生,如今可以自己阅读汉字读本,这让她感到十分欣慰。

  想要教好学生,除了合适的教学方式方法外,了解学生也是极其重要的一环,这对有着30多年教学经验的陆敏华来说,一开始也不容易。记住学生的名字就是第一个难题。一个班级四五十个学生,这个“工程量”十分大,陆敏华花费很长时间记住每一个学生的名字,并且她熟知学生的学习情况与性格,渐渐成为孩子们最喜欢的老师,在学习上、生活上引导孩子成长。

  亦师亦友 做老师信赖的人 

  在陆敏华的支教工作中,学生是教学对象之外,老师也是教学对象,她要指导维吾尔族老师练好普通话、用好汉字,还要将苏南地区先进的教学经验教给阿图什市昆山第二小学的老师,帮助本地老师更好地教导学生。

  “在学习过程中,维吾尔族老师认真用心的学习态度让我感触很深,我们会帮助他们更好地教导学生。”在和当地老师的日常相处中,陆敏华也会随时“上课”,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汉语言的用法。

  在支教学校,陆敏华所教班级的学生学习成绩和学习兴趣都得到大幅提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想到自己结束支教工作后,孩子们的学习更需要本地老师的悉心教导,陆敏华就在学校里和老师分享她的“滴灌式”教学法,为学校老师的教学工作提供借鉴,并在第一批援疆支教工作接近尾声时,面向阿图什市近300名教师,上了一堂“苏南课堂教学模式”样板课,受到了当地老师的一致好评。

   亦苦亦甜 做自己认可的人 

  2019年7月,第一批援疆支教工作结束,面对刚刚打开局面的支教工作和刚刚建立起感情的学生,陆敏华认为,她的支教工作还不能结束。“我特别喜欢这里的孩子,这段时间里,我见证了他们的成长,有些男孩从‘欺负’女孩的‘调皮鬼’变成可爱的‘小绅士’,有些内向的孩子会用贴纸表达他们的爱意,让我留下来,这些都让我感慨万千,也觉得身上的责任更重了。”最后,陆敏华遵循本心,决定继续留在新疆支教,延长1年半支教时间。

 

  3年支教时间里,陆敏华寒暑假往返新疆吴江时,行李箱里装的最多的不是行李,而是带给学生的书。国内外经典文学作品、童话故事书等300多本课外读本摆满了教室里的书架,也装点了学生的生活,承载着陆敏华对学生深深的爱意与寄托。

  “虽然我不能陪伴他们很长时间,但是这些书籍可以陪伴学校里一批批学生,他们从中收获的知识也将陪伴他们一生。”陆敏华利用有限的时间,更想为学生带去无限的价值。

责任编辑:朱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