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学期,江苏省泰州市苏陈实验小学在学校周边社区同时开设校外辅导站,为有需要的学生开设兴趣课程。
“起初,校外辅导站是为学校的留守儿童设置的,现在,有需要的孩子都可以过来,大家一起过周末。”在校外辅导站服务的教师申祖鹏表示,有老师、同学们的陪伴,孩子们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了。
申祖鹏是泰州市海陵区的一位“教师妈妈”,校外辅导站是苏陈实小落实泰州市海陵区“争做教师妈妈”号召的实际行动。15年来,“教师妈妈”们结合帮扶实际逐渐形成关爱对象、范围更广的“全息育人”模式,成为海陵教育的一张“名片”。
由“心”出发
用爱心和专业呵护成长
“以前我的注意力大多在让孩子感受到老师的温情关怀上,现在我会更多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泰州市实验小学心理教师陆亚雯说,从教10年,她越来越注意到掌握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对“教师妈妈”开展帮扶的必要性,“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孩子们不仅需要面上的帮扶,更需要专业的心理支持纾解烦恼、建立自信。”
泰州市实验小学是“教师妈妈”的发源地,15年间“教师妈妈”团队不断发展壮大。校长丁正后是团队的一员,同时领衔市级名校长“教师妈妈”工作室,对团队的育人模式开展理论研究。他表示:“‘教师妈妈’要与时俱进,在帮扶中聚焦心育,让每个孩子更好地成长。”
近年来,“教师妈妈”团队还携手医院和心理健康专业团队共建心理健康教育基地,逐步提升心育理论业务水平。同时,各校心理健康教师通过沙龙研讨、读书交流等形式分享理论学习成果和心理疏导策略,引领其他“教师妈妈”共同成长,让结对帮扶更专业。
对“点”支持
精准提供最需要的帮助
“学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有针对性地、不遗余力地帮助他们,渐渐地,他们就会敞开心扉。”多位“教师妈妈”对结对“子女”的深厚感情源于日积月累的深入了解。
“我们根据儿童的实际情况为他们定制关爱计划。”泰州市幼儿园副园长宋友岚介绍,近几年,幼儿园将关爱帮扶融入课程,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比如,三年如一日牵着特殊孩子的手进学校,全程陪伴他们参与课堂游戏和康复训练;为非独生子女家庭孩子设计家庭相处小游戏、创设亲子沟通场景……“教师妈妈”们的精心设计,换来了孩子们每天走进幼儿园时兴奋期待的眼神。
在地处城乡接合部的苏陈实小,父母大都忙于工作的孩子们不但期待着“教师妈妈”的呵护,也希望课余生活能更充实、不孤单。为此,该校“教师妈妈”在学习生活中陪伴关心结对学生的同时,还多方联系,将专业教师请到校外辅导站,开设国画、乒乓球、泥塑等30多门兴趣课程,以便让孩子们度过安全快乐的课余时光。
打开孩子的“心门”,还要求“教师妈妈”走进孩子的家庭。“泰州市大冯中心小学教师茆顺琴表示:“我经常到社区家长学校讲课,日常带班也非常注重和家长沟通。”
从“长”计议
涵养自信走向未来的品格
在15年不间断的爱心帮扶中,“教师妈妈”们发现,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身边急需物质帮扶的学生逐渐减少,而由于家庭、学业等因素产生自卑、逃避等消极心理,亟待心理支持的孩子则有所增加。
如何让这些孩子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当下和未来?“教师妈妈”团队因势而变,在持续提供心理支持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塑造学生大方自信的精神品格。在泰州实小,“教师妈妈”们发挥个人特长,依托课后服务开设近百个爱心驿站,推动特殊、特长、特优等不同需求学生在体育运动、艺术创作、文学体验等趣味活动中涵养品格、全面发展。
“孩子们在吟诵中找到了自信。”泰州实小德育处副主任丛龙梅说。在她开设的“龙梅吟诵社”里,学生能通过基础培训、舞台历练、户外宣讲等形式锻炼、表达自己。成立8年期间,不少学生走上国家、省市级大型舞台展示风采。
“如果学生有特殊情况,贸然询问、冒昧同情或盲目嘘寒问暖都可能打击他的自尊心。”面对班上一名因家庭贫困而极度自卑的学生,泰州市海军中学教师邹靓靓没有过多询问,而是在尽力为他申请贫困补助,减免各项费用的同时不断鼓励他集中精力、刻苦学习,凭自己的双手创造未来的美好生活。一次家访时,邹靓靓注意到这名学生把自己写的一幅大字“有志者,事竟成”挂在了墙上。“作为他的‘教师妈妈’,成就感油然而生。”邹靓靓这样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