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零开始 完成工到匠的蜕变
从工到匠,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日积月累之沉淀。
1991年,臧联防离开老家连云港,来到南京当学徒。“虽然不是科班出身,但是我对汽车行业有一定的兴趣,最重要的是,我有一股做任何事都要做好的韧劲儿。”臧联防说,入行时缺理论、缺经验,能走到今天全凭“坚守”二字。
缺理论,就靠看书“恶补”。为了买书,臧联防骑着自行车跑遍了当时南京大大小小的书店。一个月工资45元钱,有30元都被他拿来买书。每天晚上秉烛夜读的日子持续了三年,臧联防才觉得自己在汽车方面的基础知识掌握得相对全面了。“读书的习惯一直保留到了现在,只要有空,我依然会翻翻专业书,学习前沿理论。”臧联防说。
缺实践,就反复磨炼。臧联防表示,当时的师父没有教学经验,因此在认真听讲解外,还要有很好的观察力,看到师父操作期间的细节之处,“对他们来说很多动作可能习以为常,但对初学者来说却十分关键。”臧联防说。技能在重复训练中精进,为了练习焊接,臧联防曾经把一整张铁皮剪成上千个小块,再一块块焊接起来。臧联防笑言,这样的铁皮他剪过十几张,都是下班后自己加练,几次因为把师父吵醒还挨了骂。
臧联防还有一份独特的“财富”就是他的维修笔记。“以前我还会把自己工作中碰上的技术问题以及解决方法都记录下来,估计有30万字。我能在国家级期刊发表70余篇论文,与当时写维修笔记的经历分不开。”臧联防说。
一本本书、一次次练习、一次次记录,都是臧联防专业成长的铺路石。后来辗转北京、宁波、无锡等地,臧联防收到的认可和赞扬越来越多,他始终觉得要感谢最初坚持的自己。
由产转学 桃李成蹊
“2004年,我第一次参加了汽车行业的技能大赛,获得北京市的第二名,这次经历对我的鼓励非常大,让我觉得多年的努力没有白费。”
深耕汽车行业多年,臧联防解决了不少汽车企业在技术上的疑难杂症,成了业务骨干。与此同时,他开始重视传帮带,利用业余时间向年轻员工授课,手把手培训指导,做到言传身教,特别是在关键岗位和关键技术上的培训。
2021年,臧联防作为无锡市太湖教育人才被引进到无锡,担任无锡汽车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车身修复专业教师。
从企业工人到人民教师,臧联防本着一颗初心,将自己30多年的工作经验,倾囊相授给他的学生们。也正是因为有了多年的一线工作经历,他进校后,就发现学校的专业课程里,缺少一门基础课程,而这门课却是作为汽修工必备的基础技能,于是在他的建议下,学院新增了钣金件手工制作这一课程。
除了课程上的创新外,臧联防还鼓励学生和教师积极参加职业技能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让更多的学生和教师成就更好的自己。虽然才进校两年,但臧联防指导的学生和教师已多次在全省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佳绩,为地方经济产业发展培养了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