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经师人师”的“双导”人生

作者:杨潇 发布时间:2023-09-21 来源: 江苏教育报

  肩负辅导员与硕士生导师的双重责任,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辅导员钱珺16年不懈探索思政育人新路径——

  “经师人师”的“双导”人生

  ■本报记者 杨潇 

  “钱导!”每天,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楼508房间总是很热闹,这是该院辅导员钱珺的办公室。学生在专业学习上遇到问题,她给出细致指导;学生因家庭变故学费没有着落,她主动借钱助其渡过难关;学生情绪低落失去信心,她耐心纾解开导……从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到成为江苏省“最美高校辅导员”,16年来钱珺坚守育人一线,绘出“双导”人生的画卷。

  以真情换真心,用思政育新人 

  2007年,研究生毕业的钱珺怀揣职业憧憬,留校任新闻与传播学院辅导员。“不少学生见到我,还以为我是他们同学。”钱珺笑称,正因为自己和学生年龄差距小,才更有利于她更好地走进学生内心,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钱珺虚心向辅导员前辈请教,与学生干部定期沟通,不断调整工作方式,努力做“离学生最近”的人。对待工作的热情与真心,让学生逐渐认可接纳了这位“大姐姐”,他们亲切地称钱珺为“钱导”。

  周围同事陆续转岗为专业教师,钱珺也面临职业“分岔口”:一边是热爱的辅导员工作,另一边是对专业授课的向往。抉择之际,一位师长指点迷津:“不要纠结于岗位,在什么岗位上都能将专业和工作做好。”在师长鼓励下,钱珺开始尝试把专业兴趣和专业知识运用到辅导员工作中,深入探索课堂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她认真打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广告伦理学”等课程,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受到学生一致好评。

  立足新闻与传播学院专业特色,钱珺开创高校思政教育与新媒体高度融合的新路径。她利用专业优势,搭建网媒矩阵、内容生产、媒体联动三重平台,织密网络思政教育网;依托学院与主流媒体的合作关系,引导学生在更宽广平台上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新时代中国形象。

  以学术做基石,用专业作注脚 

  “为学求真,为事向善,为人尚美,方是学生心中真正的‘大先生’。”每年开学季,南师大新闻与传播学院都如火如荼地举办“大师讲坛”,百名研究生新生认真聆听别开生面的学术报告。这个讲坛是钱珺牵头组织的新生入学教育系列活动之一,已成为新闻与传播学院的特色品牌。一届又一届新传院研究生,从这里开启求学旅程。

  2017年,在出色完成博士阶段科研任务后,钱珺获得博士学位,成为南师大第一个担任专业硕士生导师的辅导员。此后,“钱导”又多了一重含义。身份的转变带来新的挑战,如何将对研究生的学术指导融入日常辅导员工作,成为钱珺不断思考的新问题。

  “培养国家需要的卓越研究生,科研是关键。”钱珺说。她深知加强学生科研训练和学术能力的重要性。为此,她依托学院现有资源,建立“传帮带”学风引导机制,举办百余期讲坛和沙龙,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同辈榜样与学生开展学术探讨,同时定期组织学生头脑风暴会、“举灯照路,研途有你”考研分享会等,鼓励优秀研究生与本科生“结对”,进行专业引导和学业帮扶。

  “每周三下午,钱老师都会组织读书会活动,交流一周学习心得感悟,并指导我们开展课题项目研究。”南师大2022级硕士研究生张清雅告诉记者,钱导的“周三下午见”已风雨无阻延续了6年。

  忙碌之余,钱珺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级研究课题9项,主持2项课程思政教改课题、1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课程思政在线开放课程,教学案例入选《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案例》;发表论文15篇,出版专著1部;多次获得全国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提升骨干训练营、第九届江苏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等国家级、省级奖项。

  以责任来托举,用初心浇梦想 

  “钱老师陪伴我们研途3年。”出于对辅导员工作的向往,南师大新闻传播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丁珺在校期间报名担任兼职辅导员。一年多时间,她从钱珺身上理解了“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的内涵。在钱珺影响下,丁珺毕业后也成了一名高校辅导员。钱珺所带的学生中,目前有41人在全国各地高校担任辅导员工作。

  毕业生就业工作是辅导员操心的“大事”。钱珺在全校范围内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讲座10余场,积极引导毕业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累计受众3000余人。在她的影响下,先后有21名学生赴青海、贵州、四川支教,108名毕业生奔赴中西部地区,超过一半的毕业生在基层一线就业。

  张一帆是南师大新闻与传播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研二时曾赴青海支教。半年时间里,从城区到牧区,他走进27个家庭,为藏族孩子打造小型图书馆。在平均海拔3000米的青藏高原,每次爬楼上课都要大口喘气,但他始终迎难而上,因为“钱老师告诉我,老师就是要主动走进学生心里”。

  “做个纯粹的一线辅导员、和学生保持最近的距离,是我的初心,也让我有更多机会探索符合时代特点的育人路径。”钱珺说。

责任编辑:朱璐

“经师人师”的“双导”人生
发布时间:2023-09-21   
来       源:江苏教育报  
作       者:杨潇

  肩负辅导员与硕士生导师的双重责任,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辅导员钱珺16年不懈探索思政育人新路径——

  “经师人师”的“双导”人生

  ■本报记者 杨潇 

  “钱导!”每天,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楼508房间总是很热闹,这是该院辅导员钱珺的办公室。学生在专业学习上遇到问题,她给出细致指导;学生因家庭变故学费没有着落,她主动借钱助其渡过难关;学生情绪低落失去信心,她耐心纾解开导……从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到成为江苏省“最美高校辅导员”,16年来钱珺坚守育人一线,绘出“双导”人生的画卷。

  以真情换真心,用思政育新人 

  2007年,研究生毕业的钱珺怀揣职业憧憬,留校任新闻与传播学院辅导员。“不少学生见到我,还以为我是他们同学。”钱珺笑称,正因为自己和学生年龄差距小,才更有利于她更好地走进学生内心,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钱珺虚心向辅导员前辈请教,与学生干部定期沟通,不断调整工作方式,努力做“离学生最近”的人。对待工作的热情与真心,让学生逐渐认可接纳了这位“大姐姐”,他们亲切地称钱珺为“钱导”。

  周围同事陆续转岗为专业教师,钱珺也面临职业“分岔口”:一边是热爱的辅导员工作,另一边是对专业授课的向往。抉择之际,一位师长指点迷津:“不要纠结于岗位,在什么岗位上都能将专业和工作做好。”在师长鼓励下,钱珺开始尝试把专业兴趣和专业知识运用到辅导员工作中,深入探索课堂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她认真打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广告伦理学”等课程,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受到学生一致好评。

  立足新闻与传播学院专业特色,钱珺开创高校思政教育与新媒体高度融合的新路径。她利用专业优势,搭建网媒矩阵、内容生产、媒体联动三重平台,织密网络思政教育网;依托学院与主流媒体的合作关系,引导学生在更宽广平台上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新时代中国形象。

  以学术做基石,用专业作注脚 

  “为学求真,为事向善,为人尚美,方是学生心中真正的‘大先生’。”每年开学季,南师大新闻与传播学院都如火如荼地举办“大师讲坛”,百名研究生新生认真聆听别开生面的学术报告。这个讲坛是钱珺牵头组织的新生入学教育系列活动之一,已成为新闻与传播学院的特色品牌。一届又一届新传院研究生,从这里开启求学旅程。

  2017年,在出色完成博士阶段科研任务后,钱珺获得博士学位,成为南师大第一个担任专业硕士生导师的辅导员。此后,“钱导”又多了一重含义。身份的转变带来新的挑战,如何将对研究生的学术指导融入日常辅导员工作,成为钱珺不断思考的新问题。

  “培养国家需要的卓越研究生,科研是关键。”钱珺说。她深知加强学生科研训练和学术能力的重要性。为此,她依托学院现有资源,建立“传帮带”学风引导机制,举办百余期讲坛和沙龙,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同辈榜样与学生开展学术探讨,同时定期组织学生头脑风暴会、“举灯照路,研途有你”考研分享会等,鼓励优秀研究生与本科生“结对”,进行专业引导和学业帮扶。

  “每周三下午,钱老师都会组织读书会活动,交流一周学习心得感悟,并指导我们开展课题项目研究。”南师大2022级硕士研究生张清雅告诉记者,钱导的“周三下午见”已风雨无阻延续了6年。

  忙碌之余,钱珺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级研究课题9项,主持2项课程思政教改课题、1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课程思政在线开放课程,教学案例入选《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案例》;发表论文15篇,出版专著1部;多次获得全国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提升骨干训练营、第九届江苏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等国家级、省级奖项。

  以责任来托举,用初心浇梦想 

  “钱老师陪伴我们研途3年。”出于对辅导员工作的向往,南师大新闻传播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丁珺在校期间报名担任兼职辅导员。一年多时间,她从钱珺身上理解了“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的内涵。在钱珺影响下,丁珺毕业后也成了一名高校辅导员。钱珺所带的学生中,目前有41人在全国各地高校担任辅导员工作。

  毕业生就业工作是辅导员操心的“大事”。钱珺在全校范围内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讲座10余场,积极引导毕业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累计受众3000余人。在她的影响下,先后有21名学生赴青海、贵州、四川支教,108名毕业生奔赴中西部地区,超过一半的毕业生在基层一线就业。

  张一帆是南师大新闻与传播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研二时曾赴青海支教。半年时间里,从城区到牧区,他走进27个家庭,为藏族孩子打造小型图书馆。在平均海拔3000米的青藏高原,每次爬楼上课都要大口喘气,但他始终迎难而上,因为“钱老师告诉我,老师就是要主动走进学生心里”。

  “做个纯粹的一线辅导员、和学生保持最近的距离,是我的初心,也让我有更多机会探索符合时代特点的育人路径。”钱珺说。

责任编辑:朱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