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张梅华:乡村特殊儿童的“点灯人”

作者:王素晴 王小亮 发布时间:2024-01-25 来源: 江苏教育报

  ■本报通讯员 王素晴 记者 王小亮 

  每天早晨一入园,宝应县黄塍镇中心幼儿园教师张梅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走进融合教室,擦拭教具和地面,再将当天教案细细打磨一遍,最后,按约定时间去班级接上特殊儿童,前往融合教室开展活动……这样的工作,张梅华坚持了8年。8年时间,她从起初的“门外汉”成长为融合教育的“行家里手”。“对我来说,只要能够帮助到这些孩子,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她说。

充电赋能,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1992年进入宝应县黄塍镇中心幼儿园工作至今,张梅华在幼教领域深耕了32年。2015年,张梅华任园长助理兼班主任。2016年,她又多了个新身份,兼任该园融合教师。繁忙的工作常使得张梅华分身乏术,2018年,她决定辞去园长助理一职,专注教学。有人觉得张梅华很傻,“放弃职位提升,选择做一名普通班主任兼融合教育教师,这是自讨苦吃”。张梅华却选择坚持。

  兼任融合教师后,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张梅华深感责任重大,“我半路出家,只有多阅读专业书籍、多请教,通过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才能让融合教育有‘爱’有‘能’。”张梅华先后购置《特殊儿童教育诊断与评估》《特殊学校教师教育技能》《地板时光》等书籍。阅读过程中,面对十分晦涩、难以理解的专业名词,除了上网查阅相关文献,她还积极向专业人士请教,直到弄懂、弄通、弄透。

  实践是检验理论的试金石。张梅华通过对特殊儿童的倾听和观察,不断发现其行为背后潜藏的原因,并结合儿童实际情况制订矫正计划。实施过程中,她灵活理解和运用融合教育理论,根据特殊儿童需要和特点对方案进行动态调整、优化,逐步提升教育效果。近几年,张梅华积极反思和梳理融合教育实践,撰写的教育案例、课程故事及个别化教育论文多次在省、市、县获奖。《给冬冬一抹暖阳——精神发育迟缓儿童个别化教育探索》《重拾家访的美好——让星星的孩子更闪亮》等论文在省级期刊发表。

制作感统玩具,设计多元玩法 

  利用乡土材料开展融合教育,是张梅华的大胆尝试。她认为,河蚌壳、树枝、芦花、稻草等大自然赠与的低结构材料,于特殊儿童而言更具质感和张力。每年秋收时节,她收集稻草,和同事一同设计草辫、草筒、草墩、草窝等草制玩具,供儿童游戏和操作。在设计融合活动方案时,张梅华着眼于整体发展目标,整合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内容,引导特殊儿童通过直接感知与亲身体验习得经验。如在美工“稻草粘贴乐”活动中,融入科学探究、社会适应等内容。

  针对特殊儿童身心特点和发展需要,张梅华还组织和实施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引导和帮助孩子从外界获得多元信息,促进其能力发展。楠楠(化名)是一名身体动作缺乏协调性的特殊学生,张梅华为其量身定制了一套活动方案,设计“趴地推草窝”“双人抛草球”“胯下传草筒”“背部运草墩”“腋下夹草辫”等活动,促进了楠楠动作协调发展,提升了其健康水平。

赋能家庭教育,开展协同育人 

  提升特殊幼儿家庭教育指导能力,是融合教育赋能家庭教育的落脚点。牛牛(化名)有攻击性行为,张梅华在家访中得知,父母离异后牛牛跟着爸爸生活。爸爸脾气急躁,教育方法简单粗暴,经常大声训斥和体罚。牛牛内心积压的恐惧、害怕等负面情绪,是其产生攻击性行为的主要原因。张梅华向牛牛父亲讲述了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当得知孩子攻击性行为与自己长期训斥及体罚孩子有关时,牛牛爸爸十分后悔,并寻求张梅华意见,积极改正。

  张梅华带领家长一起学习《家庭教育促进法》等,引导家长承担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并通过案例向家长阐述家庭是孩子“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第一任老师”的内涵,激发家长参与教育的主体意识以及主动承担教育任务的积极性。此外,她还创造性运用“一周一策”,每周定期家访,为不同家庭制订不同育儿策略,提升家庭教育水平。

  “她像一抹阳光,用爱心和耐心点亮了农村特殊儿童的心灵。”学生家长和同事对张梅华给予高度认可和赞誉。近年来,张梅华先后获评宝应县融合教育先进个人、师德先进个人等,黄塍镇中心幼儿园被评为宝应县融合教育示范校。

责任编辑:汤雯

张梅华:乡村特殊儿童的“点灯人”
发布时间:2024-01-25   
来       源:江苏教育报  
作       者:王素晴 王小亮

  ■本报通讯员 王素晴 记者 王小亮 

  每天早晨一入园,宝应县黄塍镇中心幼儿园教师张梅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走进融合教室,擦拭教具和地面,再将当天教案细细打磨一遍,最后,按约定时间去班级接上特殊儿童,前往融合教室开展活动……这样的工作,张梅华坚持了8年。8年时间,她从起初的“门外汉”成长为融合教育的“行家里手”。“对我来说,只要能够帮助到这些孩子,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她说。

充电赋能,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1992年进入宝应县黄塍镇中心幼儿园工作至今,张梅华在幼教领域深耕了32年。2015年,张梅华任园长助理兼班主任。2016年,她又多了个新身份,兼任该园融合教师。繁忙的工作常使得张梅华分身乏术,2018年,她决定辞去园长助理一职,专注教学。有人觉得张梅华很傻,“放弃职位提升,选择做一名普通班主任兼融合教育教师,这是自讨苦吃”。张梅华却选择坚持。

  兼任融合教师后,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张梅华深感责任重大,“我半路出家,只有多阅读专业书籍、多请教,通过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才能让融合教育有‘爱’有‘能’。”张梅华先后购置《特殊儿童教育诊断与评估》《特殊学校教师教育技能》《地板时光》等书籍。阅读过程中,面对十分晦涩、难以理解的专业名词,除了上网查阅相关文献,她还积极向专业人士请教,直到弄懂、弄通、弄透。

  实践是检验理论的试金石。张梅华通过对特殊儿童的倾听和观察,不断发现其行为背后潜藏的原因,并结合儿童实际情况制订矫正计划。实施过程中,她灵活理解和运用融合教育理论,根据特殊儿童需要和特点对方案进行动态调整、优化,逐步提升教育效果。近几年,张梅华积极反思和梳理融合教育实践,撰写的教育案例、课程故事及个别化教育论文多次在省、市、县获奖。《给冬冬一抹暖阳——精神发育迟缓儿童个别化教育探索》《重拾家访的美好——让星星的孩子更闪亮》等论文在省级期刊发表。

制作感统玩具,设计多元玩法 

  利用乡土材料开展融合教育,是张梅华的大胆尝试。她认为,河蚌壳、树枝、芦花、稻草等大自然赠与的低结构材料,于特殊儿童而言更具质感和张力。每年秋收时节,她收集稻草,和同事一同设计草辫、草筒、草墩、草窝等草制玩具,供儿童游戏和操作。在设计融合活动方案时,张梅华着眼于整体发展目标,整合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内容,引导特殊儿童通过直接感知与亲身体验习得经验。如在美工“稻草粘贴乐”活动中,融入科学探究、社会适应等内容。

  针对特殊儿童身心特点和发展需要,张梅华还组织和实施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引导和帮助孩子从外界获得多元信息,促进其能力发展。楠楠(化名)是一名身体动作缺乏协调性的特殊学生,张梅华为其量身定制了一套活动方案,设计“趴地推草窝”“双人抛草球”“胯下传草筒”“背部运草墩”“腋下夹草辫”等活动,促进了楠楠动作协调发展,提升了其健康水平。

赋能家庭教育,开展协同育人 

  提升特殊幼儿家庭教育指导能力,是融合教育赋能家庭教育的落脚点。牛牛(化名)有攻击性行为,张梅华在家访中得知,父母离异后牛牛跟着爸爸生活。爸爸脾气急躁,教育方法简单粗暴,经常大声训斥和体罚。牛牛内心积压的恐惧、害怕等负面情绪,是其产生攻击性行为的主要原因。张梅华向牛牛父亲讲述了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当得知孩子攻击性行为与自己长期训斥及体罚孩子有关时,牛牛爸爸十分后悔,并寻求张梅华意见,积极改正。

  张梅华带领家长一起学习《家庭教育促进法》等,引导家长承担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并通过案例向家长阐述家庭是孩子“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第一任老师”的内涵,激发家长参与教育的主体意识以及主动承担教育任务的积极性。此外,她还创造性运用“一周一策”,每周定期家访,为不同家庭制订不同育儿策略,提升家庭教育水平。

  “她像一抹阳光,用爱心和耐心点亮了农村特殊儿童的心灵。”学生家长和同事对张梅华给予高度认可和赞誉。近年来,张梅华先后获评宝应县融合教育先进个人、师德先进个人等,黄塍镇中心幼儿园被评为宝应县融合教育示范校。

责任编辑:汤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