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编织职教的金网 迎接明天的太阳

作者:冯冬梅 发布时间:2024-04-03 来源: 江苏教育报

  编者按 

  不久前,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公布了首届“优芽杯”新时代江苏职教好故事名单。该故事征集活动由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江苏省中华职业教育社、江苏教育报刊总社联合举办,经全省各职业院校申报、各市推荐、网络初评、现场遴选、公示等程序,遴选出 10 个新时代江苏职教好故事和10 个新时代江苏职教好故事培育项目。本报本期特推出“职教好故事”专版,选登部分新时代江苏职教好故事,约请各职业院校的故事主创人或诉说自身经历,或讲述他人故事,展现江苏职教人立德树人守初心、铸魂育人担使命,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精神风貌。

  ■南京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冯冬梅 

  1988年,我走进南京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至今已有30多个春秋,陪伴了一届届学生的成长,也结识了一个个和我一样坚守职业教育的好伙伴。在他们当中,有一位同事跟我同一年进校,他就是我校金融系的老教师——张二网。

  张二网这个名字让人过目难忘。他的老家在句容农村,当地的老人们会在孩子出生时用渔网网一下,祈求网住一生的平安和幸福。从此,质朴的名字就与张老师质朴的品质融为一体,牢牢“网”住了大家的心和情。

  那是一张深沉的网,赋予成长的力量。一年金秋,又一批新生走进校园。张老师一如继往地拿着他最心爱的算盘走进教室。一个叫高贞的女生直截了当地说,都人工智能时代了,学珠算有啥意义。张老师没有说什么,而是在不久之后悄然举行了一场“今天,我们为什么要学珠算”的主题班会,让大家讨论“珠算与传统文化、珠算与财会人员素质的提高”等话题。这场班会一下子“网”住了高贞立志学好专业技能的心。这个普普通通的小姑娘从此驶入了成长的“快车道”,在张老师“技能先导教学法”的指导下,于2012年获得省技能大赛金牌。2014年,她被保送进入本科院校,2017年又凭借过硬的珠算技能回到南京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成为一名年轻的教师。学校组织新教师入职培训时,高贞悄悄对我说,在她眼里,张老师不仅是一位帮学生获得10枚金牌、30多枚银牌和铜牌的金牌教练,更是一位慈祥的父亲。当年她比赛前一晚突发肠胃炎,张老师亲手给她端来热腾腾的白粥。那一刻,高贞就下定了决心,长大后要成为另一个他。这大概就是我和张老师这一辈的老教师们,最希望看到的师道传承吧。

  那是一张坚韧的网,托起所有的担当。一次临近开学时,作为学校教务处主任的我久久地望着课表,上面显示张老师每周要从早到晚上26节课,跨3个学科,而这一年张老师已年过半百了。我很过意不去和他商量:“要不,把您普通班的课拿掉吧,只需保证技能训练队的课。”他摇摇头说:“两个我都不能放弃!只是这个班的珠算课全集中在上半周,隔几天不练,手就生啦!”我说:“如果一调整,您周四一天就要上8节课了。”“没问题,这样对学生好。”即使工作日教学任务如此繁重,双休日他仍然没有歇着,而是坚持带领技能训练队进行实战测试,有时一口气要完成27轮。同事们都说,张老师真是一张网,什么样的重担都能“网”得住。

  那是一张温暖的网,守护每一个希望。每天早晨6点半,张老师会像闹钟一样准时出现在男生宿舍,晨练的队伍里也一定会有他红红的笑脸。他手把手教住校生铺床拖地,仔细到不放过一根头发……他总是说,教师在校园里的一言一行都是教育。而他自己,白衬衫一定会掖进黑色西裤里,正装进入课堂是30多年不变的风景。2013年学校有了新校区,离主城区近50公里,张老师和爱人一商量,硬是在学校旁边租了房子,将自己和学校、和学生“网 ”在了一起。

  当返城的校车离去后,暮色中远远看着走廊里张老师的背影,我都会想起《诗经》里那句“言念君子,温其如玉”。虽没有金子般耀眼的光芒,但蓦然回首时,有他在,就有一份安心,有一份力量。他就在那里,带着对职业教育的那份热爱,带着对孩子们的那份责任与承诺,默默编织着自己那张深情的网,迎接每一天崭新的太阳。

责任编辑:朱璐

编织职教的金网 迎接明天的太阳
发布时间:2024-04-03   
来       源:江苏教育报  
作       者:冯冬梅

  编者按 

  不久前,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公布了首届“优芽杯”新时代江苏职教好故事名单。该故事征集活动由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江苏省中华职业教育社、江苏教育报刊总社联合举办,经全省各职业院校申报、各市推荐、网络初评、现场遴选、公示等程序,遴选出 10 个新时代江苏职教好故事和10 个新时代江苏职教好故事培育项目。本报本期特推出“职教好故事”专版,选登部分新时代江苏职教好故事,约请各职业院校的故事主创人或诉说自身经历,或讲述他人故事,展现江苏职教人立德树人守初心、铸魂育人担使命,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精神风貌。

  ■南京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冯冬梅 

  1988年,我走进南京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至今已有30多个春秋,陪伴了一届届学生的成长,也结识了一个个和我一样坚守职业教育的好伙伴。在他们当中,有一位同事跟我同一年进校,他就是我校金融系的老教师——张二网。

  张二网这个名字让人过目难忘。他的老家在句容农村,当地的老人们会在孩子出生时用渔网网一下,祈求网住一生的平安和幸福。从此,质朴的名字就与张老师质朴的品质融为一体,牢牢“网”住了大家的心和情。

  那是一张深沉的网,赋予成长的力量。一年金秋,又一批新生走进校园。张老师一如继往地拿着他最心爱的算盘走进教室。一个叫高贞的女生直截了当地说,都人工智能时代了,学珠算有啥意义。张老师没有说什么,而是在不久之后悄然举行了一场“今天,我们为什么要学珠算”的主题班会,让大家讨论“珠算与传统文化、珠算与财会人员素质的提高”等话题。这场班会一下子“网”住了高贞立志学好专业技能的心。这个普普通通的小姑娘从此驶入了成长的“快车道”,在张老师“技能先导教学法”的指导下,于2012年获得省技能大赛金牌。2014年,她被保送进入本科院校,2017年又凭借过硬的珠算技能回到南京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成为一名年轻的教师。学校组织新教师入职培训时,高贞悄悄对我说,在她眼里,张老师不仅是一位帮学生获得10枚金牌、30多枚银牌和铜牌的金牌教练,更是一位慈祥的父亲。当年她比赛前一晚突发肠胃炎,张老师亲手给她端来热腾腾的白粥。那一刻,高贞就下定了决心,长大后要成为另一个他。这大概就是我和张老师这一辈的老教师们,最希望看到的师道传承吧。

  那是一张坚韧的网,托起所有的担当。一次临近开学时,作为学校教务处主任的我久久地望着课表,上面显示张老师每周要从早到晚上26节课,跨3个学科,而这一年张老师已年过半百了。我很过意不去和他商量:“要不,把您普通班的课拿掉吧,只需保证技能训练队的课。”他摇摇头说:“两个我都不能放弃!只是这个班的珠算课全集中在上半周,隔几天不练,手就生啦!”我说:“如果一调整,您周四一天就要上8节课了。”“没问题,这样对学生好。”即使工作日教学任务如此繁重,双休日他仍然没有歇着,而是坚持带领技能训练队进行实战测试,有时一口气要完成27轮。同事们都说,张老师真是一张网,什么样的重担都能“网”得住。

  那是一张温暖的网,守护每一个希望。每天早晨6点半,张老师会像闹钟一样准时出现在男生宿舍,晨练的队伍里也一定会有他红红的笑脸。他手把手教住校生铺床拖地,仔细到不放过一根头发……他总是说,教师在校园里的一言一行都是教育。而他自己,白衬衫一定会掖进黑色西裤里,正装进入课堂是30多年不变的风景。2013年学校有了新校区,离主城区近50公里,张老师和爱人一商量,硬是在学校旁边租了房子,将自己和学校、和学生“网 ”在了一起。

  当返城的校车离去后,暮色中远远看着走廊里张老师的背影,我都会想起《诗经》里那句“言念君子,温其如玉”。虽没有金子般耀眼的光芒,但蓦然回首时,有他在,就有一份安心,有一份力量。他就在那里,带着对职业教育的那份热爱,带着对孩子们的那份责任与承诺,默默编织着自己那张深情的网,迎接每一天崭新的太阳。

责任编辑:朱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