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秦晓华:办走进生命的学校,做有温度的教师

作者:李大林 汤文清 发布时间:2024-04-26 来源: 江苏教育报

  ■本报记者 李大林 汤文清 

  个人档案 

  秦晓华,徐州市第一中学党委书记,正高级教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国培专家,首批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江苏省名校长工作室领衔人,江苏省教育学会高中专委会副理事长,江苏师范大学硕士生兼职导师。

  从教31年,曾获全国、省、市语文优质课一等奖,提出“诗性语文”教学主张和“办走进生命的学校”教育主张,著有《诗性语文教学》《不敢读史》等,主持10多项省部级课题或项目,曾获2项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其教学实录先后被《中国著名教师的精彩课堂》《十位名师讲〈老王〉》等书收录,其教育教学主张先后被《反思中国教育》《中国最佳教育随笔》等书收录,产生积极影响。

  图为秦晓华在课堂上与学生交流 

  从1993年参加工作至今,一万一千多个日夜里,徐州市第一中学党委书记秦晓华有着太多教育故事。这些故事背后浓缩的教育生活、教育智慧,让记者印象深刻、思量再三。

  “我最重要的角色是教师,这是让我觉得最实在的工作。”作为教师,秦晓华的专业成长已攀上了高峰:先后被评为省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首批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

  “教育就是师生间的诗意守望,师生间最高层次的交流就是精神的交流。”作为教育管理者,秦晓华在徐州高级中学任职22年,倾力引领学生生命成长、带动教师专业发展、推动学校不断提升,打造走进生命的学校。

  “回首徐州一中120年的办学历史,某种意义上,就是学校和教师相互成全,进而成全学生的过程。”作为徐州市基础教育排头兵学校的党委书记,秦晓华不仅把方向、抓大局,而且坚持带班上课,努力成全师生和学校,在教育的生命花园中坚定行走,倾心弘师道育新人。

一个人的成长与两个人的引领 

  秦晓华工作的第一所学校是徐州市第三中学。23岁参加工作,秦晓华在教学和班级管理上全身心投入,身上洋溢着年轻人的干劲和热情。

  起初,他担任初一(7)班的班主任。当他戴着白色太阳帽、拎着红桶、拿着抹布站在教室门口时,学生们都以为他是同学。第一次班会课,他设计的主题活动是“说你说我”,以此尽快拉近师生、生生关系。课上他给了学生两个承诺:一是他要成为班上最早来最晚走的,二是争取一个学期内到每个学生家里家访一次。

  “两个承诺我基本做到了。早来晚走不说,一个班60多人,有近有远,我就骑个破自行车到处遛,家访到了每位学生,也成了徐州城的活地图,现在想想很有意思。”秦晓华说。

  1995年,徐州三中迎来新校长刘怀德。当时秦晓华遇到了烦心事,对是否继续当中学教师非常纠结。刘怀德很敏锐,到校第一周就找他谈话。“时至今日,谈话的内容许多已记不真切,但有4段话令我终身铭记:当你改变不了环境时,不妨先适应它;永远要记住你的目标是什么;人有两种,铁质或石质的,应区别对待,铁质的要用真心、真情去熔化他,石质的用脚尖轻轻踢到路旁就可以了;要多做暖人心的事。”秦晓华说。

  刘怀德对青年教师的关心,不仅帮秦晓华走出了低谷,而且给了他人生的指引,一是在人际关系上,二是在学校管理上。

  “刘校长特别重视工作的计划和总结,每个假期前后,都会跟各个部门负责人深入谈话。”秦晓华告诉记者,刘怀德约谈各部门时,会让他在旁边记录并整理谈话内容,然后形成工作要点和工作计划。“从1995年到2000年,那5年时间,学校工作的计划和总结,可以说大都是出自他的口、我的手。后来,我可能会加入自己的想法,在双向交流的过程中,他也不断提点我。”

  努力的人运气总不会差。秦晓华的成长路上,不仅有刘怀德这样的校长引路,还有徐州市教研室原语文教研员徐德顺的推动。在一次公开课观摩活动中,秦晓华异常专注、认真,引起了徐德顺注意。此后,秦晓华又获得了全市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再后来,徐老师力排众议,力推工作还未满3年的我参加江苏省中学语文优质课大赛。即便在今天看来,这也是一种几近冒险的行为。”秦晓华说。

  那次评优课,秦晓华上的是《驿路梨花》,因为陌生的环境、现场的氛围,一开始他不太适应,到了第六分钟,他意识到自己在意的应是课而不是评优时,心态就转换了,临场发挥和师生互动也越来越好。

  那时的比赛规则是宣布结果前,先和各市领队通气。当徐德顺作为徐州领队开完通气会步入会场时,冲秦晓华做了一个手势:举起了右手食指。“我当时就明白了:是一等奖第一名。我至今还记得徐老师那个动作,还有当时的表情: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与自豪。为了给像我这样的年轻人搭台子、铺路子,他肯定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秦晓华动容地说。

  专业成长路上,秦晓华开局良好、一路顺遂。除了前辈指路,更与他的个人努力密不可分。在他看来,要成为一名好教师,不仅要带好班、上好课,还要能写好文章。

  在上《〈论语〉六则》时,一位学生课后来请教秦晓华,“论语”的“论”怎么读,他说读第四声,学生拿出字典,说字典上读第二声。秦晓华笑着回答:“字典没错,老师说的也有道理,这是因为汉字有语流音变。我今晚写一篇文章,明天拿给你看。”就这样,秦晓华写出了自己教学生涯的第一篇论文——《“论语”音辨》,1994年,发表在《语文学习》杂志。

一篇学生作文与一所走进生命的学校 

  2000年10月,秦晓华从徐州三中教科室副主任调任徐州四中副校长;后来徐州四中与六中合并成立徐州高级中学,秦晓华任副校长,2007年兼任党委副书记;2011年,秦晓华任徐高中校长、党委书记,前后在徐高中工作了22年。31年的教育生涯,一大半在徐高中度过,在这段旅程中,秦晓华走进了很多人的生命。

  2012年,在谋划怎样凝聚师生精神追求,进一步提炼核心办学理念时,秦晓华无意间读到了高三(2)班学生王弈多的一篇作文。作文题为《赤子其人》,写的是她的班主任周炳新,在文章结尾处,她引用了叶芝的两句诗:“许多人路过我的生活,只有你走进我的生命。”她写道:“周老师,你就是那个走进我生命的人!”秦晓华瞬间被打动了:这不正是教师应达到的境界吗?这不正是学校应达到的境界吗?

  以这篇文章为契机,徐高中发起了全校大讨论,逐渐明确了以办走进生命的学校为核心精神,以人本精神(学生在学校能感受到安全、受到尊重且有可持续发展的可能)和人文精神(学生在学校能得到知识的滋养、文化的熏陶和人生的历练)为基本立足点,推进学校内涵发展的基本办学思路。

  “要想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必须构建向四面八方敞开的课程资源系统,打造生命在场的课程文化。”“一把手”不仅要带头想,还要带头干。围绕办走进生命的学校,秦晓华带领全校师生从丰富课程资源、加强课程文化建设入手,逐步充实办学内涵,激发办学活力。

  在物质课程资源方面,徐高中先后建设了“三馆两吧一中心”,即校史馆、汉画像石人文教育馆、中华文明馆,教师书吧、心理氧吧,艺体教学中心。“三馆”分别从学校、家乡、国家等层面为学生提供学科学习和德育学习的场域,“两吧”则为师生提供广泛、深入交流的空间,“一中心”侧重为发展学校特色提供支撑。

  2012年,汉画像石人文教育馆成功申报为省课程基地,2015年被评为优秀项目。基地建立了陈列室、数字资料库和动手实验创新工作室,并开设“汉画像石艺术解读”“汉画像石拓片制作”“汉代三绝”等系列校本课程。课程资源拓展和课程文化转向既改变了传统学习方式,也突破了传统课堂的局限。实践、探究、合作、对话等多样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崇德尚义、群体优先、进取有为、文化自觉的学习文化蔚然成风。到2022年,徐高中已有6个省课程基地,开发了100多门校本课程。

  “秦校长既是引路人,也是实干家。无论是办学治校,还是教书育人,他都率先垂范、以身作则。”谈起与秦晓华共事的时光,徐高中教师发展处处长法浩感触颇深。在法浩担任班主任期间,他印象最深的事情,就是常被秦晓华拉着去家访。起因就是法浩班上有几个学生成绩不错,但感觉性格上有点小问题。

  “多数时候,都是他开自己的车带我去。从有特殊情况的学生到普通同学,均逐一走访、逐一梳理,主要就是为了走进学生家庭,给他们更好的成长支持。”法浩说,当时还没有全员家访的要求,是徐高中在全市率先开展全员大家访。如今,全员家访已成了徐高中的党建品牌,并因人而异,发展出了“帮扶式家访”“鼓励性家访”“开导性家访”等多种形式,越来越细致深入。

  小王(化名)是秦晓华教过的学生。当年,为让学生学会分享知识,秦晓华在语文课上设计了“百家讲坛”。有一次,小王找到他,说自己想讲瓷器,并一开口就讲了一节课。下课铃响起,小王问:“秦老师,我还能接着讲吗?”秦晓华说:“可以。”于是,那次的“百家讲坛”,小王脱稿讲了两堂课。

  后来,小王在班上消失了很久,秦晓华向班主任了解后才知道,小王去北京看病了。高二下学期,小王回来后,交给了秦晓华一个厚厚的日记本。日记每天都有记录,但中间断了两周,那两周小王是在ICU度过的。日记里有一段内容是这样写的:“我从小脑袋里就长了一个肿瘤,这次来北京做第四次开颅手术。秦老师说,苦难是人生的财富……”

  “小王现在是徐州某县的公务员,他的乐观和坚强让我至今难忘。”秦晓华说,教育就是师生间的诗意守望,师生间最高层次的交流就是精神的交流。精神的陪伴、精神的认同,是让学生受益终身,也是让教师受益终身的东西。

“一把手”工程与择一事终一生 

  2023年8月,秦晓华任徐州一中党委书记。在距今不到9个月的时间里,他与这所百年老校的师生,一起完成了学校发展的“两件大事”:一是学校120周年校庆,二是首批高品质示范高中验收。

  “作为与校领导接触最多的部门,我们看得清楚,感受也深。秦书记的工作风格就是务实、智慧和真诚。”徐州一中党政办主任李祥祥告诉记者,虽然调到一中不到两年,做“一把手”才几个月,但秦晓华为学校发展所付出的精力和辛劳大家有目共睹。在迎接高品质示范高中验收时,全校准备的文字材料有100多万字,主报告、辅报告十五六个,验收现场12个,每份材料、每个现场、每个环节都不能掉以轻心,他都会亲自把关。前后一个多月时间,大家都有脱层皮的感觉。而专家组进校验收的过程,秦晓华是打着点滴坚持下来的。

  31年的光阴没有淹没秦晓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31年的经验也让他深知抓好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徐州一中这样的头部学校。“名校出名师,名师扬名校。回首一中120年的办学历史,某种意义上,就是学校和教师相互成全,进而成全学生的过程。”站在新的起点上,秦晓华仍坚持知行合一、身先士卒。

  作为校党委书记,把方向、顾大局是题中应有之义,但作为一名教师,秦晓华还有个坚持了31年的习惯:坚守在课堂一线。“秦书记现在带我们高一创培班的语文课,上课、批作业、改卷,以及年级所有的活动,他都正常参与,普通任课老师做什么,他做什么。”徐州一中高一年级处长冯杨告诉记者,上学期开学,他就在高一年级首开示范课。“当时学校很轰动,一是好多年没见过‘一把手’开课了,二是他的课和他倡导的深度学习理念非常一致,学生就是课堂的主体,教学氛围和效果都很好。”

  “有人称我为‘三本校长’,本色是书生,本职是教师,本愿是行者。我觉得概括得还是比较准确的。我最重要的角色是教师,这是让我觉得最实在的工作。”在秦晓华看来,只有教书,才能知道老师在做什么,学生在做什么,才能更了解教育教学的现实状况,也才能更好地把握学校未来发展的方向。“我的价值就是坚定地站在学生身边,坚定地站在老师身边,在他们需要我的时候,我尽可能陪伴他们。”

  为抓好教师队伍这个“一把手”工程,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育管理者,秦晓华既注重挖掘徐州一中“慎选师资”的优良传统,积极弘扬“相互成全”的价值理念,又进一步锚定现实坐标,对标“大先生”和教育家精神的时代要求,在全校推进未来“大先生”培养工程。通过两类项目(基础性项目、发展性项目)六大活动(展示课、论坛、沙龙、基本功比赛、课题研究、论文写作),教育教学双向赋能,努力塑造更多既是学科教师,又是社团活动师、课本剧指导师、小课题研究师、体育技能培养师、志愿服务规划师、心理健康咨询师的一中“大先生”。

  “这项工程的评价标准我觉得可以很简单,用减法。从我到一中任职到离职期间,学校的名特优教师数量,相减是正数,我作出贡献了;是零,我没贡献;是负数,我拖后腿了。学生成长、干部培养和学校发展也是一样。”秦晓华说。

  刘怀德校长的4段话和徐德顺老师的一个手势,爱尔兰诗人叶芝的两句诗和学生王弈多的一篇作文,“慎选师资”的优良传统和“相互成全”的价值追求……这些“砖瓦”筑起秦晓华的生命坐标。

  31年的教育人生,秦晓华走得纯粹而坚定,办走进生命的学校,做有温度的教师,是他要用一生干好的一件事。“‘人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今后不管在任何岗位上,我都会倾心尽力为师生服务,助力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努力坚持‘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秦晓华说。

责任编辑:汤雯

秦晓华:办走进生命的学校,做有温度的教师
发布时间:2024-04-26   
来       源:江苏教育报  
作       者:李大林 汤文清

  ■本报记者 李大林 汤文清 

  个人档案 

  秦晓华,徐州市第一中学党委书记,正高级教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国培专家,首批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江苏省名校长工作室领衔人,江苏省教育学会高中专委会副理事长,江苏师范大学硕士生兼职导师。

  从教31年,曾获全国、省、市语文优质课一等奖,提出“诗性语文”教学主张和“办走进生命的学校”教育主张,著有《诗性语文教学》《不敢读史》等,主持10多项省部级课题或项目,曾获2项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其教学实录先后被《中国著名教师的精彩课堂》《十位名师讲〈老王〉》等书收录,其教育教学主张先后被《反思中国教育》《中国最佳教育随笔》等书收录,产生积极影响。

  图为秦晓华在课堂上与学生交流 

  从1993年参加工作至今,一万一千多个日夜里,徐州市第一中学党委书记秦晓华有着太多教育故事。这些故事背后浓缩的教育生活、教育智慧,让记者印象深刻、思量再三。

  “我最重要的角色是教师,这是让我觉得最实在的工作。”作为教师,秦晓华的专业成长已攀上了高峰:先后被评为省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首批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

  “教育就是师生间的诗意守望,师生间最高层次的交流就是精神的交流。”作为教育管理者,秦晓华在徐州高级中学任职22年,倾力引领学生生命成长、带动教师专业发展、推动学校不断提升,打造走进生命的学校。

  “回首徐州一中120年的办学历史,某种意义上,就是学校和教师相互成全,进而成全学生的过程。”作为徐州市基础教育排头兵学校的党委书记,秦晓华不仅把方向、抓大局,而且坚持带班上课,努力成全师生和学校,在教育的生命花园中坚定行走,倾心弘师道育新人。

一个人的成长与两个人的引领 

  秦晓华工作的第一所学校是徐州市第三中学。23岁参加工作,秦晓华在教学和班级管理上全身心投入,身上洋溢着年轻人的干劲和热情。

  起初,他担任初一(7)班的班主任。当他戴着白色太阳帽、拎着红桶、拿着抹布站在教室门口时,学生们都以为他是同学。第一次班会课,他设计的主题活动是“说你说我”,以此尽快拉近师生、生生关系。课上他给了学生两个承诺:一是他要成为班上最早来最晚走的,二是争取一个学期内到每个学生家里家访一次。

  “两个承诺我基本做到了。早来晚走不说,一个班60多人,有近有远,我就骑个破自行车到处遛,家访到了每位学生,也成了徐州城的活地图,现在想想很有意思。”秦晓华说。

  1995年,徐州三中迎来新校长刘怀德。当时秦晓华遇到了烦心事,对是否继续当中学教师非常纠结。刘怀德很敏锐,到校第一周就找他谈话。“时至今日,谈话的内容许多已记不真切,但有4段话令我终身铭记:当你改变不了环境时,不妨先适应它;永远要记住你的目标是什么;人有两种,铁质或石质的,应区别对待,铁质的要用真心、真情去熔化他,石质的用脚尖轻轻踢到路旁就可以了;要多做暖人心的事。”秦晓华说。

  刘怀德对青年教师的关心,不仅帮秦晓华走出了低谷,而且给了他人生的指引,一是在人际关系上,二是在学校管理上。

  “刘校长特别重视工作的计划和总结,每个假期前后,都会跟各个部门负责人深入谈话。”秦晓华告诉记者,刘怀德约谈各部门时,会让他在旁边记录并整理谈话内容,然后形成工作要点和工作计划。“从1995年到2000年,那5年时间,学校工作的计划和总结,可以说大都是出自他的口、我的手。后来,我可能会加入自己的想法,在双向交流的过程中,他也不断提点我。”

  努力的人运气总不会差。秦晓华的成长路上,不仅有刘怀德这样的校长引路,还有徐州市教研室原语文教研员徐德顺的推动。在一次公开课观摩活动中,秦晓华异常专注、认真,引起了徐德顺注意。此后,秦晓华又获得了全市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再后来,徐老师力排众议,力推工作还未满3年的我参加江苏省中学语文优质课大赛。即便在今天看来,这也是一种几近冒险的行为。”秦晓华说。

  那次评优课,秦晓华上的是《驿路梨花》,因为陌生的环境、现场的氛围,一开始他不太适应,到了第六分钟,他意识到自己在意的应是课而不是评优时,心态就转换了,临场发挥和师生互动也越来越好。

  那时的比赛规则是宣布结果前,先和各市领队通气。当徐德顺作为徐州领队开完通气会步入会场时,冲秦晓华做了一个手势:举起了右手食指。“我当时就明白了:是一等奖第一名。我至今还记得徐老师那个动作,还有当时的表情: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与自豪。为了给像我这样的年轻人搭台子、铺路子,他肯定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秦晓华动容地说。

  专业成长路上,秦晓华开局良好、一路顺遂。除了前辈指路,更与他的个人努力密不可分。在他看来,要成为一名好教师,不仅要带好班、上好课,还要能写好文章。

  在上《〈论语〉六则》时,一位学生课后来请教秦晓华,“论语”的“论”怎么读,他说读第四声,学生拿出字典,说字典上读第二声。秦晓华笑着回答:“字典没错,老师说的也有道理,这是因为汉字有语流音变。我今晚写一篇文章,明天拿给你看。”就这样,秦晓华写出了自己教学生涯的第一篇论文——《“论语”音辨》,1994年,发表在《语文学习》杂志。

一篇学生作文与一所走进生命的学校 

  2000年10月,秦晓华从徐州三中教科室副主任调任徐州四中副校长;后来徐州四中与六中合并成立徐州高级中学,秦晓华任副校长,2007年兼任党委副书记;2011年,秦晓华任徐高中校长、党委书记,前后在徐高中工作了22年。31年的教育生涯,一大半在徐高中度过,在这段旅程中,秦晓华走进了很多人的生命。

  2012年,在谋划怎样凝聚师生精神追求,进一步提炼核心办学理念时,秦晓华无意间读到了高三(2)班学生王弈多的一篇作文。作文题为《赤子其人》,写的是她的班主任周炳新,在文章结尾处,她引用了叶芝的两句诗:“许多人路过我的生活,只有你走进我的生命。”她写道:“周老师,你就是那个走进我生命的人!”秦晓华瞬间被打动了:这不正是教师应达到的境界吗?这不正是学校应达到的境界吗?

  以这篇文章为契机,徐高中发起了全校大讨论,逐渐明确了以办走进生命的学校为核心精神,以人本精神(学生在学校能感受到安全、受到尊重且有可持续发展的可能)和人文精神(学生在学校能得到知识的滋养、文化的熏陶和人生的历练)为基本立足点,推进学校内涵发展的基本办学思路。

  “要想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必须构建向四面八方敞开的课程资源系统,打造生命在场的课程文化。”“一把手”不仅要带头想,还要带头干。围绕办走进生命的学校,秦晓华带领全校师生从丰富课程资源、加强课程文化建设入手,逐步充实办学内涵,激发办学活力。

  在物质课程资源方面,徐高中先后建设了“三馆两吧一中心”,即校史馆、汉画像石人文教育馆、中华文明馆,教师书吧、心理氧吧,艺体教学中心。“三馆”分别从学校、家乡、国家等层面为学生提供学科学习和德育学习的场域,“两吧”则为师生提供广泛、深入交流的空间,“一中心”侧重为发展学校特色提供支撑。

  2012年,汉画像石人文教育馆成功申报为省课程基地,2015年被评为优秀项目。基地建立了陈列室、数字资料库和动手实验创新工作室,并开设“汉画像石艺术解读”“汉画像石拓片制作”“汉代三绝”等系列校本课程。课程资源拓展和课程文化转向既改变了传统学习方式,也突破了传统课堂的局限。实践、探究、合作、对话等多样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崇德尚义、群体优先、进取有为、文化自觉的学习文化蔚然成风。到2022年,徐高中已有6个省课程基地,开发了100多门校本课程。

  “秦校长既是引路人,也是实干家。无论是办学治校,还是教书育人,他都率先垂范、以身作则。”谈起与秦晓华共事的时光,徐高中教师发展处处长法浩感触颇深。在法浩担任班主任期间,他印象最深的事情,就是常被秦晓华拉着去家访。起因就是法浩班上有几个学生成绩不错,但感觉性格上有点小问题。

  “多数时候,都是他开自己的车带我去。从有特殊情况的学生到普通同学,均逐一走访、逐一梳理,主要就是为了走进学生家庭,给他们更好的成长支持。”法浩说,当时还没有全员家访的要求,是徐高中在全市率先开展全员大家访。如今,全员家访已成了徐高中的党建品牌,并因人而异,发展出了“帮扶式家访”“鼓励性家访”“开导性家访”等多种形式,越来越细致深入。

  小王(化名)是秦晓华教过的学生。当年,为让学生学会分享知识,秦晓华在语文课上设计了“百家讲坛”。有一次,小王找到他,说自己想讲瓷器,并一开口就讲了一节课。下课铃响起,小王问:“秦老师,我还能接着讲吗?”秦晓华说:“可以。”于是,那次的“百家讲坛”,小王脱稿讲了两堂课。

  后来,小王在班上消失了很久,秦晓华向班主任了解后才知道,小王去北京看病了。高二下学期,小王回来后,交给了秦晓华一个厚厚的日记本。日记每天都有记录,但中间断了两周,那两周小王是在ICU度过的。日记里有一段内容是这样写的:“我从小脑袋里就长了一个肿瘤,这次来北京做第四次开颅手术。秦老师说,苦难是人生的财富……”

  “小王现在是徐州某县的公务员,他的乐观和坚强让我至今难忘。”秦晓华说,教育就是师生间的诗意守望,师生间最高层次的交流就是精神的交流。精神的陪伴、精神的认同,是让学生受益终身,也是让教师受益终身的东西。

“一把手”工程与择一事终一生 

  2023年8月,秦晓华任徐州一中党委书记。在距今不到9个月的时间里,他与这所百年老校的师生,一起完成了学校发展的“两件大事”:一是学校120周年校庆,二是首批高品质示范高中验收。

  “作为与校领导接触最多的部门,我们看得清楚,感受也深。秦书记的工作风格就是务实、智慧和真诚。”徐州一中党政办主任李祥祥告诉记者,虽然调到一中不到两年,做“一把手”才几个月,但秦晓华为学校发展所付出的精力和辛劳大家有目共睹。在迎接高品质示范高中验收时,全校准备的文字材料有100多万字,主报告、辅报告十五六个,验收现场12个,每份材料、每个现场、每个环节都不能掉以轻心,他都会亲自把关。前后一个多月时间,大家都有脱层皮的感觉。而专家组进校验收的过程,秦晓华是打着点滴坚持下来的。

  31年的光阴没有淹没秦晓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31年的经验也让他深知抓好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徐州一中这样的头部学校。“名校出名师,名师扬名校。回首一中120年的办学历史,某种意义上,就是学校和教师相互成全,进而成全学生的过程。”站在新的起点上,秦晓华仍坚持知行合一、身先士卒。

  作为校党委书记,把方向、顾大局是题中应有之义,但作为一名教师,秦晓华还有个坚持了31年的习惯:坚守在课堂一线。“秦书记现在带我们高一创培班的语文课,上课、批作业、改卷,以及年级所有的活动,他都正常参与,普通任课老师做什么,他做什么。”徐州一中高一年级处长冯杨告诉记者,上学期开学,他就在高一年级首开示范课。“当时学校很轰动,一是好多年没见过‘一把手’开课了,二是他的课和他倡导的深度学习理念非常一致,学生就是课堂的主体,教学氛围和效果都很好。”

  “有人称我为‘三本校长’,本色是书生,本职是教师,本愿是行者。我觉得概括得还是比较准确的。我最重要的角色是教师,这是让我觉得最实在的工作。”在秦晓华看来,只有教书,才能知道老师在做什么,学生在做什么,才能更了解教育教学的现实状况,也才能更好地把握学校未来发展的方向。“我的价值就是坚定地站在学生身边,坚定地站在老师身边,在他们需要我的时候,我尽可能陪伴他们。”

  为抓好教师队伍这个“一把手”工程,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育管理者,秦晓华既注重挖掘徐州一中“慎选师资”的优良传统,积极弘扬“相互成全”的价值理念,又进一步锚定现实坐标,对标“大先生”和教育家精神的时代要求,在全校推进未来“大先生”培养工程。通过两类项目(基础性项目、发展性项目)六大活动(展示课、论坛、沙龙、基本功比赛、课题研究、论文写作),教育教学双向赋能,努力塑造更多既是学科教师,又是社团活动师、课本剧指导师、小课题研究师、体育技能培养师、志愿服务规划师、心理健康咨询师的一中“大先生”。

  “这项工程的评价标准我觉得可以很简单,用减法。从我到一中任职到离职期间,学校的名特优教师数量,相减是正数,我作出贡献了;是零,我没贡献;是负数,我拖后腿了。学生成长、干部培养和学校发展也是一样。”秦晓华说。

  刘怀德校长的4段话和徐德顺老师的一个手势,爱尔兰诗人叶芝的两句诗和学生王弈多的一篇作文,“慎选师资”的优良传统和“相互成全”的价值追求……这些“砖瓦”筑起秦晓华的生命坐标。

  31年的教育人生,秦晓华走得纯粹而坚定,办走进生命的学校,做有温度的教师,是他要用一生干好的一件事。“‘人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今后不管在任何岗位上,我都会倾心尽力为师生服务,助力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努力坚持‘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秦晓华说。

责任编辑:汤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