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档案
顾万春,无锡市旺庄实验小学校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数学特级教师,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教育学会理事,无锡市名校长,无锡市陶行知研究会小教专委会理事长,江南大学硕士生导师。
顾万春主张“给孩子一双慧发现的眼睛”,其“发现数学”课题项目获无锡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两次江苏省教学成果奖;倡导并长期致力于“幸福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主持多项省级重大课题,取得研究成果,多次被《人民教育》和《中国教育报》宣传报道。先后获评江苏省课程改革先进个人、江苏省先进教育工作者、全国百名优秀校长、中央教科所命名的首批全国10名科研型教师等荣誉称号,出版《向往幸福的教育》和《发现数学》等多部专著。
顾万春的办公室总是浸润着书香,一面靠墙的书柜里,除了书,还整整齐齐码放了好几层教科研杂志。他不仅自己读书,还时常将从书中了解的教科研前沿成果分享给学校教师。无锡市旺庄实验小学有教师143名,目前正在进行的有4个省级课题、7个市级课题,每一个课题的进展,顾万春都捋得清清楚楚。
爱读书,是学者型校长;常听课,是教科研专家;有思想,是幸福教育路上的领跑者……这些都是旺庄实小教师们心目中的“顾校长”。
专注教科研是顾万春教育生涯的重要一环,也是其倡导的幸福教育的底色。“我认为科研最终会使人形成一种素养、一种思维、一种看问题的方式。如果把科研当成是装点门面的事情,最终获得的就只有门面;如果把科研当成是解决问题的行为,就一定会带来改变。”顾万春把这种在教科研上求真务实的态度迁移到整个教育生涯里,“我本身就是这样一个人,我喜欢数学,我喜欢教育,最终也在这份喜欢中成就自己。”
全省最年轻的特级教师是怎样炼成的?
顾万春对教育有着天然的亲近。时至今日,他依然清晰地记得学生们来到家中向父亲请教问题的情景。“那时候,看着父亲和他的学生亲密无间地交流,我总会心生羡慕。”顾万春的父亲在今年年初去世,他的学生们从全国各地纷纷赶来追念恩师。提及此事,顾万春陷在回忆里,良久才回过神。“父亲一生在乡村任教,教学业务精湛,多次婉拒进城的机会,他总觉得农村的孩子更需要他。”
在父亲的影响下,从进入江苏省无锡师范学校就读开始,顾万春早早就立下了“当一辈子小学教师”的目标。1986年,顾万春毕业,进入梅村实验小学工作。他给自己立下规矩:把每堂课都作为训练自己的机会,力争做到把每个词语说准确,把每句话说规范。他算了一笔账:“如果一周上5节数学课,一学年上200节,10年就是2000次课堂训练!”
“当你把数学讲透了,孩子的眼睛就会亮亮的。”年轻的顾万春为了让孩子们的眼睛更明亮,边工作边进修,完成3年的函授学习后,先后参加县级、市级数学教师赛课并摘得桂冠,“语言简洁,朴实细腻,经过凝练又自然流畅”,这是当时的评课专家对年轻的顾万春的赞誉。随后的几年,他走进全县近30个乡镇送教,还经常受邀为省内外同行上示范课,成了大家都认识的“上数学课很厉害的顾万春”。
顾万春却没有陷入“名人效应”,当时无锡县教育局教研室数学教研员陆标元的一席话启发了他,“教育是博大精深的科学,也是艺术,只有不断学习、研究和创新的教师,才有可能成为一名真正的优秀教师。”20世纪90年代初,一些地区和学校开启对素质教育的探索。顾万春在学校的支持下,将教学工作重点逐步转向了教研。一次,他到南京参加教科研工作会议,时任省教委基教处处长的成尚荣在会上提到“素质教育的关键在课程改革”,这句话犹如一把钥匙,为顾万春打开了新课程这一前沿领域的大门。
“教学工作之余,我几乎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研究课程改革上。”顾万春查遍了所有能找的资料,针对当时学校课程门类过多和课程形式单一的弊端,作为一线教师,在全国率先提出在小学课程中开设“综合课”和“微型课”的主张,所写的2篇论文在《学校管理》一经刊发,就被大量转载,引起广泛关注。随后,顾万春受邀加入江苏省课程改革专家指导小组,整整一个暑假,他查资料、做调研,撰写《世界课程改革和发展的趋势和特点》研究报告,为5年后国家新课程改革实验的全面实施提供了参考。
1998年,年仅29周岁的顾万春被破格授予“江苏省特级教师”荣誉称号,成为当时全省最年轻的特级教师。“发挥更大的带动作用,为教育事业作出更多的贡献”成了顾万春往后数年里时时记挂在心头的事。而后,顾万春作为优秀毕业生受邀回无锡师范学校作讲座,和师弟师妹们交流:“好多人以为我是语文特级(教师),因为读书时我的语文成绩特别好,其实我是数学特级(教师),因为我走上工作岗位时,学校需要我教数学,我就服从安排,党叫干啥就干啥。”
坚定的目标、父辈的教诲、导师的指点、团队的支持,在这样的合力推动下,顾万春用一片赤诚之心全力奔跑在教育之路上,“学生愿意上你的课,家长放心把孩子交给你,同行给你打高分。”这是顾万春对一名好教师的理解。
一个人能发挥的带动作用有多大?
2001年,已调任锡山区教育局教研室近2年的顾万春收到当时新区(2016年更名为新吴区)教育局的多次邀请——请他出任旺庄中心小学校长。已在教科研上得心应手的顾万春犹豫再三,开学时,他只身来到了学校考察。举目望去,教学楼的屋顶上铺着红瓦芦席,泥地操场的四周是薄薄一层煤渣,空荡荡的图书馆、没有几样家当的实验室……可是,操场上齐腰的野草迎风摇曳,生机勃勃,戴着红领巾的小男孩飞奔而来,笑容满面:“老师好!”那一刹那,顾万春所有的犹豫消失了:“我就是属于学校,属于学生的啊!”23年后,提起那一刻,他依然激动不已,“孩子的笑容留住了我”。在新的跑道,顾万春的幸福教育悄然生长。
既然为了学生留下来,就要为了学生往前跑!面对当时旺庄小学办学条件差、师资薄弱、生源流失的情况,学校提出“硬件靠政府、软件靠自身”,很快得到政府部门的认同与支持。旺庄镇政府先后投入2000余万元,用于校园改造。与此同时,结合“省实验小学”创建工作的经历,顾万春大胆酝酿出“用3年时间创建省实验小学”的目标,用目标统领学校管理。
顾万春第一步就把全校所有教师的课听了一遍,在摸清情况后,他把教师们带出去交流,把专家们请进来研讨。“我们不再是只能看到头上方寸的井底之蛙。”忆及当年,现任旺庄实小副校长的朱晨铮感慨良多。老师们看到了希望,也看到了成功的路径。“建立校本化的教研制度,培养会学习、会研究、会反思、会创新的教师团队。”顾万春思路清晰,带着学校教师申报课题,开展联合教研,用专家引领、同伴互助等方式,深化学校教学改革。
学校教师至今都记得2003年5月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崔允漷来到旺小,大家坐而论道,千百次地追问“什么是一堂好课”的情景。2003年深秋,由12名专家组成的省实验小学评估组来到学校,专家组对学校办学水平给予了高度评价,学校高标准创建成为新区第一所省实验小学。教师们跟着顾万春一起前进,体会到了被认可的成就感、努力过后幸福的获得感,“幸福洋溢在每一张疲惫的脸上”。
2004年,顾万春兼任春星分校校长、新区教研室副主任,加上旺庄实小校长,身兼三职的顾万春常常过了几小时就要转换工作职责,“3个岗位的工作关系串联起来,构成一个相互联系又相互支撑的三角形”。顾万春把分散在全区各校的名、特、优教师组合起来,成立名师工作室,建立教育共同体,共同体之间骨干教师轮岗、校长调研,以强校带动村校、名校带动新校,全区38所中小学、幼儿园一起“动了起来”。借着共同体的东风,2006年春星小学高标准通过无锡市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验收,旺庄实验小学和春星小学互补发展,不断提高办学质量。
接着,顾万春又发挥其敢做事、做大事的干劲,抽调各校骨干力量,组建任务型项目工作团队,形成常态化工作机制。3年中,新区先后通过“区域教育现代化验收”和“省政府对区县教育督导评估”两次省级评估,在完成教育局日常工作的同时,成功举办“无锡新区教育国际化论坛”,受到业界专家的高度褒扬。值得一提的是,一群有特长、有管理能力的一线教师由此成长了起来:从大队辅导员到副校长、从一级教师到高级教师,朱晨铮就是这些教师的代表。据统计,全区先后有数十名教师成长为市、区级教学能手和业务骨干,其中8名教师成为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一个人的引领可以带动整个团队前进,从而影响一个区域的教育发展,顾万春的心中“时时荡漾起暖暖的幸福”,“这是作为一个领跑者的价值和作用所在。领跑者,会付出比其他人更多的艰辛和努力,但正是由于他的领跑,可以让后面的奔跑者前进的步伐更加矫健”。
一辈子可以在幸福教育路上跑多远?
2008年,顾万春担任新区教育局局长助理,校长、局长助理、教研室主任,三个身份集合在一起,他一干就是8年。然而,“我心归处是课堂”,在连轴转的工作里,顾万春从未放下过教学研究。2014年,他把自己的思考整理成文,提出了“发现数学”的概念,“让孩子主动参与数学学习,发现知识的来龙去脉”。这与当前数学课堂改革的精神高度一致,却更早在旺小铺开了实验。在教育局参与社区教育、国际教育、民办教育等多领域的管理经历,使顾万春具备了站在教育前沿的见识与眼光。这些又促使他反哺课堂教学和办学实践。
2015年,顾万春结合旺小的历史积淀,锻造学校的诚智文化,提出用诚智文化引领幸福教育的办学思路,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我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一点: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成就人生。从生命的意义上讲,教育本质上是为了让人们获得追求人生幸福的能力和本领。为此,我和团队把幸福作为教育的责任和使命。”自此,幸福教育有了更为明确的方向。
“办学也要‘瞻前顾后’,我常常思索学生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2016年担任新吴区教师发展中心主任的顾万春着手构建教研共同体,推动全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这一年,旺庄实小的发展迎来了一个新机遇,区教育局在与其仅一条马路之隔的三高中单辟出一栋楼,新建新吴实验中学,无锡市第三高级中学校长、新吴实验中学合作办学负责人王晓刚找到顾万春:“你把孩子放心交给我,我会对他们负责。”两位热爱教育的校长惺惺相惜,一拍即合,顾万春带着王晓刚对旺小六年级的全体家长立下了“用高质量教育回报家长信任”的军令状。“不给自己留退路,才能有出路。”顾万春感慨地说。3年后,旺庄实小和新吴实验中学形成了学段衔接、教师共研的共同体,不但留住了生源,还出现了生源回流的现象。顾万春又将旺小的教导主任送去附近的幼儿园做园长,形成了幼小初一体的优质教育链,打造出新吴区教育的新高地。
2019年新吴区成立优质教育共同体集团校,旺小作为首批集团校总校,带领6所成员校,立足发现课堂,以学科课程、课题项目为载体,开展了语文任务式、数学发现式、英语跨学科、科学研究式、德法思辨式等8门学科的典型课堂范式研究,通过课程共建、教学共研、团队共育、质量共进等多种形式,打造旺庄幸福教育共同体。
“课前研学单、课中历学单、课后拓学单,这是我们开发的发现数学的一课三单,作为教学‘脚手架’,我们向全区进行推广。”今年5月25日,在新吴区第三届学术月中,旺小副校长钱慧作了题为《发现数学:学科育人的20年实践探索》的报告,得到省内专家的赞赏。会议同时展出了集团幸福教育研究取得的系列成果:《幸福的早餐》《幸福的课堂》《幸福的旅程》三部论著及《学会幸福生活》德育校本课程。近年来,围绕幸福教育办学实践,学校倡导诚智幸福教师团队文化、弘扬诚智幸福学生文化,完成了5项相关省市级课题研究,并与全国各地以及英国、俄罗斯、新加坡等海外友好学校进行学术交流,以不断生长的科研内驱力推动幸福教育办学体系的完善。
“我这个人,认定有意义的事情,就会坚持做下去。”顾万春说。20年来,在旺小,每一个四年级学生都会经历时长一周的军训,“趁早播下国防教育的种子”;每年暑假前,顾万春也总会叮嘱门卫师傅,有返校回来看望母校老师的学生要放行,“桃李满门是教师幸福感的来源之一”;毕业考试前,他会带着整个领导班子给每个班送去象征希望和鼓励的向日葵,“让学校成为孩子一生留恋的地方”。在“幸福”的旺小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毕业生回到母校做教师,从旺小调出去锻炼的教师总想着调回来。
2023年,在顾万春的坚持下,他卸任教育局职务,将全部精力灌注到旺小的办学实践。“我一直敬佩袁隆平先生赤脚下田的精神,现在的我唯愿心无旁骛地把学校办好。”顾万春考虑得很长远,他把重点放在了传帮带和理顺管理体系上,“下一步,学校还要加快培养有引领力的特级教师,形成制度文化,推动教师自觉发展。”
现在,每天清晨,顾万春总会在校园里走上一圈,看看各班的情况;上午,旺小教师总会主动请顾校长去听课,这是学校业已形成的传统,提起顾校长的评课、改课、再现课,教师陈璇说“专业,都是干货,大家爱听”;中午是顾万春雷打不动的阅读时间;下午,集团内部不同学科的教科研活动,顾万春也会参与其中出谋划策;课后服务时间结束后,顾万春常常站在校门口,近距离了解和解决家长的忧心事,“比较集中的问题就通过家长学校一并宣传解决”。校长的工作既需要高瞻远瞩,也时时刻刻融化在细处。
校园里有一条路——“望勤路”,顾万春时常站在这里,深情地看着孩子们明媚的笑脸。“人勤春来早”,给这条路取名时,顾万春想到的是这个寓意。这38年的教育生涯,顾万春勤学笃行,求实创新,赤诚奉献,他的春天来得很早,但他一直奔跑在幸福教育的路上,从未停歇。
另眼看他
我认识顾万春老师已有30多年。虽然他做了校长,担任了区教研中心、教师发展中心的主任,我仍然称他为顾老师。在我看来,教师是他最喜欢的身份,而他也执着地当老师,三尺讲台编织了他的幸福人生。
我是顾万春成长的见证者,说是伴随者也并不为过。我见证了一个年轻教师是怎么走上名师之路的。践行幸福教育的校长和老师比较多,而顾万春的幸福教育的独到之处,就是用教学研究、教育科研支撑幸福教育。因而他践行的幸福教育有厚度、力度和深度,具有审美感。
首先,顾万春有浓郁的热爱教育的情怀。他将情怀化为教育研究,在研究中发现儿童,发现乡村的儿童,发现“这一个”儿童。我还记得在梅村实验小学,他与殷亚清主任一起进行课程改革实验研究的情景,他们的那股热情让我记住了“真挚”二字,他们的文字我已记不清楚了,但文字里洋溢着的对孩子发现的欣喜,我记忆犹新。基于儿童发现、儿童发展的研究,才是真研究、深研究。这是顾万春幸福教育之源。
一个名师不能没有自己的学科,在我看来学科教学是教师的立足之本。顾万春是数学特级教师,他以“发现数学”为总课题,引导儿童在生活和特定的情境里探究,体会发现的快乐,让幸福体验充盈在数学课堂里。因此,师生都喜欢他的数学课。
他当校长多年,旺庄实验小学我也去过好多回,和顾万春讨论得还是比较深入的。他认为,办好学校也是一个发现的过程。学校是学园、乐园,亦是家园。其实,这应是学校原本的特性和形态,但长期以来,被过度学习、知识与分数遮蔽了。顾万春和他的团队掀开了幕帐,让学校里的快乐在阳光下发出微笑,幸福就在孩子的笑脸上。不妨这么说,顾万春进行的是以“发现”为核心的教育研究,这样的研究创造了幸福教育。顾万春是幸福的。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江苏省教科院研究员 成尚荣
幸福应该是教育的本质追求。什么是幸福教育?第一是办幸福的学校,第二是做幸福的老师,第三是培养幸福的学生。怎么践行幸福教育?顾万春校长有自己的心得。他的幸福教育是具有学理性的。多年来,他在践行幸福教育的过程中,一直追求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对话。他的幸福教育是体系化的。他和老师们一起从育人体系、育人要素等方面,全方位推进幸福教育。课程、教学、教师、学生、学校、共同体,他的幸福教育涵盖教育人的教育生活,特别是在学科实践方面,他让幸福教育的种子发芽、生长,非常了不起。他的幸福教育是贯通式的。从专业立身,到质量立校,再到文化兴校,继而品牌强校,幸福教育这一根红线串起了他的教育人生。这就造就了他奇妙的人生景观,他一方面在气喘吁吁地走上坡路,另一方面在“慢慢走,欣赏啊”。他的幸福教育是有创新的。顾万春和他的团队一直紧跟时代的步伐,其幸福教育的实践及时回应时代的呼唤,有一些成果已经具有了滋养同行的价值。以基于核心素养的发现数学说,他形成了数学理解和数学教学“自己的句子”。而课堂上学生对数学的“发现”,必然带有惊奇、惊喜、惊讶、惊叹,一定会幸福满满。
——江苏省教育学会名誉会长 杨九俊
顾万春有很多行政和学术头衔,但我想他还是最喜欢大家叫他顾校长。他从梅村实验小学出发,又回到旺庄实验小学,一“村”一“庄”。他情有独钟地在校长的位置上,发现幸福,印证着好校长与好学校的真实联系。他又属于三栖式的多面手角色与将才,集教育局、教发中心、学校教育集团于一体。如果不是长于统筹协调,很难如此和谐,很难促使一方教育的兴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里程碑,都有自己的发展纪录,顾万春却能把个人的发展和区域的事业紧密结合,把教科研的仰望天空和具体工作的脚踏实地高度连接,把自己的纪录树成了别人的标杆,把自己的行走变成了区域的节奏。
——无锡市教科院原副院长 赵宪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