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风采

从朴素环保行动到丰盈师生生命

——太仓市明德高级中学实施环境教育侧记

作者:韩发潮 赵斌 发布时间:2022-04-06 来源: 江苏教育报

  ■本报通讯员 韩发潮 赵斌

  太仓市明德高级中学自1985年起开展环境教育,迄今已有37年历史,走出了一条环境教育的特色路径。

  环境教育“三步走”

  1985年到2000年,该校在“江尾海头第一镇”浏河镇办学,那时,“保护长江”是政府和学校的自觉意识和自发行为,学校环境教育以关注自然生态的朴素行动为主要形式。

  “八五”期间,该校组织师生对长江口江水、泥沙生态进行考察,对南京、上海城市绿化、人口密度和城市生态环境进行调研。“九五”期间,该校组织骑车旅行环境考察和摄影活动,融环境教育、磨练教育与审美教育于一体,相关做法多次被媒体报道。2000年,该校组建环境科学爱好者协会、环境摄影协会、环境监测站等4个学生环保社团。学校先后获评江苏省首批环境教育先进学校、首批环境教育试点学校(全省共4所)等。

  2001年到2010年,明德高中环境教育以关注内涵的校本课程建设和课题研究为主要形式,师生对环境问题、环境科学、环境教育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学校在更高层次上通过构建环境教育整合型课程促进学生素质发展。2002年,该校成功申报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立项课题《重点高中环境教育整合与学生素质发展研究》,其子课题被批准为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

  《环境教育》校本课程在高一学段全面开设,高二、高三选修开设。这一时期,明德高中聘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环境科学研究中心唐孝炎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专家钱易教授为学校客座专家,学校骨干教师先后2次参加全国绿色学校行政干部培训,一大批教师随之迅速成长。

  2011年到2021年,该校环境教育之路越走越宽。2011年,在市区办学的太仓市实验高级中学并入太仓市明德高级中学,学校进城办学。生态环境教育一直是实验高中的特色项目,两校合并之后,“绿色立校”理念愈发深入人心。

  立足校园生态与人文环境建设,2015年,明德高中成功申报苏州市生态环境教育课程基地。这一时期,学校被国家环保部授予“国际生态学校”称号,获绿旗荣誉。自此以后,国际生态学校与生态环境教育课程基地的建设相得益彰,成为该校做好环境教育特色的两个有力抓手。

  结合环境生态教育特色,明德高中进一步深化环境营造,注重环境育人。校内形成了环境教育“四趣”载体,即“水趣”,着眼于教师的“四有泉”,着眼于学生的“千文泉”,着眼于环境的双流渠、一鉴塘和半径河;“绿趣”,全面提升校园绿植面积;“野趣”,校园中野生动物、饲养动物共居一片天地,成为生命教育的重要基地;“碳趣”,发出低碳倡议书,参加由苏州市教育局、苏州市慈善总会举行的“废纸宝宝旅行记”项目,昆山昱庭基金会定期来校收取师生用过的纸张,累计逾6000千克。

  品格提升更具灵气

  步入新时期,为进一步凝练办学特色,提升育人品质,该校还通过“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提升工程”研究,以生态环境教育为依托,以德育课程建设为抓手,不断提升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

  为提升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明德高中通过模拟政协的形式,引导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其间,学生先后提交了半径河畔污染问题、微型生态研究场所建设等3项议案。学校积极咨询外聘专家实施意见、向共建单位如实反馈,促使学校环境建设逐步优化,该校“四趣”载体建设融入了更多的学生智慧。

  围绕“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这一目标,明德高中还积极规范社团建设,提升活动育人质量。如通过优化校园环保社、花草社等社团功能,辅助学校生态环境教育。环保社被评为“苏州市明星社团”后,更是常年致力于校园环境保障(落叶归根项目)和周边河流的整治实践,收到了良好成效。

  围绕“生态环境教育”,该校还进一步强化课程研修助力校本实施。从“生态科创”“生态课程”“生态+”3个层面整体架构和具体实施,成功开发了与环境保护教育相辅相成的6个校本课程。在此基础上,学校通过与市环保局、水利局及环境监测站结为共建单位,借力地方平台,协同完成了校园池塘生态环境恢复和内部河道治理,通过项目实施实现师生参与身边生态环境改善与建设,从书本学习和泛化行动研究走向实践操作,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生态基地和管理体系。

  深度研究更加灵动

  在当前生态环境建设更侧重环保意识和环保行动的背景下,明德高中通过强化生态环境教育课程基地建设,加强校本学科情境、专业特色、课程实施载体的创建,形成了充分体现科学思想、学科思维、方法手段和文化品位等特色鲜明的生态环境课程教学体系。

  为增强课程基地建设中学生体验互动和自主学习的特色,该校通过强化做中学、学中做,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对抽象内容的直观理解和对具象内容的抽象概括,不断提高学习效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快乐学习的内生机制,使生态环境课程基地成为实践性、体验性、自主性教学的“新课堂”。

  环境教育没有止境,环境建设一直在路上,为进一步丰富环境教育课程资源,明德高中把基地作为理化生等教学课堂的延伸,积极创设微型实验条件;把劳动教育作为补充,通过让学生每日参与清洁区保洁工作体会环境保护的不易。与此同时,该校充分深挖、运用省级机器人课程基地资源,两基地深度融合,共创环保创意应用等作品,拓宽学生思路,打通知识壁障,努力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和多样化的学习条件,逐步实现教研组织建设在基地、教研活动开展在基地、成果首先应用在基地。

  “我们坚信,在教育资源多元整合和教育目标多维实现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生态文明素养提升工程’将在学生素质发展和学校办学水平提高等方面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该校校长戴明说。

责任编辑:陈路

从朴素环保行动到丰盈师生生命
——太仓市明德高级中学实施环境教育侧记
发布时间:2022-04-06   
来       源:江苏教育报  
作       者:韩发潮 赵斌

  ■本报通讯员 韩发潮 赵斌

  太仓市明德高级中学自1985年起开展环境教育,迄今已有37年历史,走出了一条环境教育的特色路径。

  环境教育“三步走”

  1985年到2000年,该校在“江尾海头第一镇”浏河镇办学,那时,“保护长江”是政府和学校的自觉意识和自发行为,学校环境教育以关注自然生态的朴素行动为主要形式。

  “八五”期间,该校组织师生对长江口江水、泥沙生态进行考察,对南京、上海城市绿化、人口密度和城市生态环境进行调研。“九五”期间,该校组织骑车旅行环境考察和摄影活动,融环境教育、磨练教育与审美教育于一体,相关做法多次被媒体报道。2000年,该校组建环境科学爱好者协会、环境摄影协会、环境监测站等4个学生环保社团。学校先后获评江苏省首批环境教育先进学校、首批环境教育试点学校(全省共4所)等。

  2001年到2010年,明德高中环境教育以关注内涵的校本课程建设和课题研究为主要形式,师生对环境问题、环境科学、环境教育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学校在更高层次上通过构建环境教育整合型课程促进学生素质发展。2002年,该校成功申报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立项课题《重点高中环境教育整合与学生素质发展研究》,其子课题被批准为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

  《环境教育》校本课程在高一学段全面开设,高二、高三选修开设。这一时期,明德高中聘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环境科学研究中心唐孝炎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专家钱易教授为学校客座专家,学校骨干教师先后2次参加全国绿色学校行政干部培训,一大批教师随之迅速成长。

  2011年到2021年,该校环境教育之路越走越宽。2011年,在市区办学的太仓市实验高级中学并入太仓市明德高级中学,学校进城办学。生态环境教育一直是实验高中的特色项目,两校合并之后,“绿色立校”理念愈发深入人心。

  立足校园生态与人文环境建设,2015年,明德高中成功申报苏州市生态环境教育课程基地。这一时期,学校被国家环保部授予“国际生态学校”称号,获绿旗荣誉。自此以后,国际生态学校与生态环境教育课程基地的建设相得益彰,成为该校做好环境教育特色的两个有力抓手。

  结合环境生态教育特色,明德高中进一步深化环境营造,注重环境育人。校内形成了环境教育“四趣”载体,即“水趣”,着眼于教师的“四有泉”,着眼于学生的“千文泉”,着眼于环境的双流渠、一鉴塘和半径河;“绿趣”,全面提升校园绿植面积;“野趣”,校园中野生动物、饲养动物共居一片天地,成为生命教育的重要基地;“碳趣”,发出低碳倡议书,参加由苏州市教育局、苏州市慈善总会举行的“废纸宝宝旅行记”项目,昆山昱庭基金会定期来校收取师生用过的纸张,累计逾6000千克。

  品格提升更具灵气

  步入新时期,为进一步凝练办学特色,提升育人品质,该校还通过“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提升工程”研究,以生态环境教育为依托,以德育课程建设为抓手,不断提升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

  为提升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明德高中通过模拟政协的形式,引导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其间,学生先后提交了半径河畔污染问题、微型生态研究场所建设等3项议案。学校积极咨询外聘专家实施意见、向共建单位如实反馈,促使学校环境建设逐步优化,该校“四趣”载体建设融入了更多的学生智慧。

  围绕“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这一目标,明德高中还积极规范社团建设,提升活动育人质量。如通过优化校园环保社、花草社等社团功能,辅助学校生态环境教育。环保社被评为“苏州市明星社团”后,更是常年致力于校园环境保障(落叶归根项目)和周边河流的整治实践,收到了良好成效。

  围绕“生态环境教育”,该校还进一步强化课程研修助力校本实施。从“生态科创”“生态课程”“生态+”3个层面整体架构和具体实施,成功开发了与环境保护教育相辅相成的6个校本课程。在此基础上,学校通过与市环保局、水利局及环境监测站结为共建单位,借力地方平台,协同完成了校园池塘生态环境恢复和内部河道治理,通过项目实施实现师生参与身边生态环境改善与建设,从书本学习和泛化行动研究走向实践操作,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生态基地和管理体系。

  深度研究更加灵动

  在当前生态环境建设更侧重环保意识和环保行动的背景下,明德高中通过强化生态环境教育课程基地建设,加强校本学科情境、专业特色、课程实施载体的创建,形成了充分体现科学思想、学科思维、方法手段和文化品位等特色鲜明的生态环境课程教学体系。

  为增强课程基地建设中学生体验互动和自主学习的特色,该校通过强化做中学、学中做,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对抽象内容的直观理解和对具象内容的抽象概括,不断提高学习效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快乐学习的内生机制,使生态环境课程基地成为实践性、体验性、自主性教学的“新课堂”。

  环境教育没有止境,环境建设一直在路上,为进一步丰富环境教育课程资源,明德高中把基地作为理化生等教学课堂的延伸,积极创设微型实验条件;把劳动教育作为补充,通过让学生每日参与清洁区保洁工作体会环境保护的不易。与此同时,该校充分深挖、运用省级机器人课程基地资源,两基地深度融合,共创环保创意应用等作品,拓宽学生思路,打通知识壁障,努力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和多样化的学习条件,逐步实现教研组织建设在基地、教研活动开展在基地、成果首先应用在基地。

  “我们坚信,在教育资源多元整合和教育目标多维实现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生态文明素养提升工程’将在学生素质发展和学校办学水平提高等方面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该校校长戴明说。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