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风采

“五育”生花点缀百年老校(图)

——东台市第一中学办学掠影

作者:张 进 发布时间:2022-04-13 来源: 江苏教育报

  ■本报通讯员 张进

  东台,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这里曾是“一朝三相”(晏殊、吕夷简、范仲淹)的为官地,又是两淮海盐文化的发祥地,这里还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董永传说”的源头地。东台市第一中学就坐落在东台市行政文化中心。学校的前身是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改革家张謇先生于1919年创办的母里师范,这里先后走出过著名翻译家、外交家戈宝权,机电专家沈从龙,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国际著名雕塑家吴为山,南京大学交响乐团、香港青年爱乐乐团音乐总监、常任指挥吕晓一,知名作家丁晓军,中科院博士吴彬彬,阿里巴巴社会责任专家王尚念等知名校友。2002年,江苏省东台师范学校与东台市第三中学高中部合并组建东台市第一中学。华丽转身20载,学校科学规划,坚持立德树人、“五育”并举,质量立校,办学成就斐然,于2006年创建三星高中,2017年晋升四星高中。学校曾先后获得首批全国青少年校园篮球特色学校、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江苏省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江苏省绿色学校、江苏省健康促进(金奖)学校、盐城市文明校园、盐城市德育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德育——一马当先

  办学以来,东台一中始终秉承张謇先生“坚苦自立,忠实不欺”的校训。张謇先生认为教育的目的即为育人,育人首先在徳,“首重道德,次重学术”,“人道尽而后可以进圣贤之域”。张謇先生“尚德、立身、至善”的教育观念经历百年的积淀,已成为学校“至善”教育的源头活水。东台一中一贯注重对每个生命的关照,重视个体生命的道德成长,把为学与为人紧密结合,让每个生命追求立德、立学、立身的崇高目标。校训要求学校师生坚韧刻苦不动摇,独立自强不依赖,诚实守信不欺诈。学校确立全面发展、以徳为先的教育思想,坚持“让每个生命都有更好的成长”的办学理念,围绕建成“生态校园、人文校园、活力校园、智慧校园”的办学目标,努力践行“独立人格、优良品格、健全体格”的育人宗旨,实施“生活德育、生态德育、生命德育、智慧德育、人文关怀德育”,构建了“全员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教育模式。

  东台一中精心营造“至善”文化氛围,打造“一步一景”,优化校园环境,把“至善”理念落实在校园的每一处景观上,通过布置“善”阅人生——经典人物墙,“善”在作为——身边故事栏,“善”读箴言——师生交流吧,用真情、真景、真境诠释对“至善”文化的追求,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此外,学校还实施“一班一品”行动计划,落实“一师一格”行动方案,开展“至善”讲坛活动和“至善”阅读活动,通过“一段一题”的分解,推进高一年级“坚苦自立,首在立徳”,高二年级“坚苦自立,根在立志”,高三年级“坚苦自立,重在立学”的“至善”系列培养活动。学校探索总结的“人格自尊、行为自律、学习自主、生活自理”的“四自”育人经验受到省内外专家的关注,承担的国家级“十五”重点课题——《构建普通中学依法治校管理体系的研究》已经结题,其成果正在推广。

  智育——十年磨剑

  实现智育的主要途径是教学。东台一中拥有中高级职称教师191人,其中特级教师1人,正高级教师2人,市、县(市、区)各类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和教坛新秀80余人,研究生学位45人。学校设有2个名师工作室和省内一流体育馆以及省“生物多样性”课程基地。

  学校组建以来,践行“四导”课堂模式,即以教学目标作为课堂教学行为准则的目标导向;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开展积极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智力潜能的问题导学;以生本、生生、师生等互动活动引导学生发现、领悟、形成系统的学科知识和思想方法的互动导悟;通过体验式学习与感悟,促进学生不断反思、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

  为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让学引思”下的“学思融通”教学活动,东台一中教学活动紧紧扣住“一课四环”。第一个环节是“导向·信息初加工”阶段。本环节坚持两个原则:一是目标分解,二是明确职责。第二个环节是“导学·问题再生成”阶段,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不断让学生发现问题,从而继续解决新问题。第三个环节是“导悟·互动促提升”阶段,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启发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第四个环节是“导思·体验引反思”阶段,结合新学知识和新建经验,实现新旧目标的迁移,实现知识的重建和能力的提升。同时,学校改传统教学案为“一科三案”,每门学科都分解为三个部分:预习学案、互动学案、体验学案。预习学案用于第一环节,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互动学案用于第二、第三两个环节,改变传统的教师讲例题、学生模仿练习的模式;体验学案用于第四环节,课内检测学习效果和课后作业。近年来,“学思融通”和“低、小、多、快”等适合学校学情方法的运用,显著提升了教学质量。

  多年来,东台一中坚持实施“科研兴校”策略,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以学科教研为抓手,落实“一师一题”计划,广泛开展教育教学科研活动。现有省级规划课题4个,盐城市立项课题6个,东台市级课题10个,还有多个校内微型课题。近三年,学校教师在省级刊物共发表论文223篇,平均每年有40%以上的教师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或在省级论文评比中获奖。

  体育——百舸争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体育有助于国民身体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施。同样,体育也为学生智力的开发提供了扎实的物质基础,在智力发展过程中提供学生所需的生理条件。体育担负着为社会和国家发展培养全面人才的重要使命。

  东台一中除了按照教学大纲、课程计划上好“两操一课”外,体育老师还会向学生传授体育基础知识、体育专业知识、体育健康知识、体育安全知识,让学生了解体育活动对人体生理、心理健康的作用,能科学地安排体育锻炼,掌握相关体育人文知识,具备对体育赛事的欣赏能力,懂得体育的功能与价值。同时,学校积极开展各类体育活动,比如一年一度的校运会,“一二·九”篮球赛,冬季长跑活动等,为学生创造多种锻炼机会,营造热爱体育的氛围。通过加试,学校每年招收体育特长生,从高一开始就选拔组队,利用下午第四节课和节假日集中培训,训练体能,为高考做准备。20年来,学校向上海体育学院、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江苏师范大学、扬州大学、南京体育学院等各级各类高等院校输送了300多名体育人才。学校先后被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体育局表彰为江苏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被教育部授予“首批全国青少年校园篮球特色学校”“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荣誉称号。

  美育——千岩竞秀

  美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美育以形象为手段,以情感为核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东台一中的美育贯穿于每门学科和每一个教学环节,更多地体现在音乐教学和美术教学中。学校组建伊始,就着力打造艺术特色品牌。

  学校招录艺术特长生,统一编班教学,并在正常开设音乐课和美术课的基础上,积极组织社团活动,因材施教。在夯实基础的同时,学校对有声乐、器乐、书法、绘画等特长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提升训练。从合唱团和美术兴趣小组到组建音乐班、美术班、传媒班,由校外辅助培训到与高校合作办学,师资由本校老师发展到外聘教师,学校选择艺考的学生越来越多,学习艺术的氛围越来越浓厚,教学质量越来越高,上海音乐学院教授李雪梅在学校设立名师工作室,更是为学校的艺术教育发展锦上添花。

  20年来,东台一中累计向高等院校输送了400多名艺术人才。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中国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等全国各地的美术院校,都有东台一中学生的身影。近年来,学校艺术教育百花齐放,美育教育硕果累累,呈现出千岩竞秀的美好场景。

  劳育——万年之计

  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维持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唯一手段。所以,人类不仅要通过劳动创造财富,还要不断提升劳动技能和生产力。因此,劳动技术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劳动技术教育,就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并初步掌握一定的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通过劳动技术教育,学生既能动脑,又能动手,手脑并用,全面发展。劳动技术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品质,提升劳动的技能,让学生懂得劳动是公民的神圣义务和权利,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

  东台一中通过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以及服务性劳动(公益劳动)等方式展开劳动教育。日常生活劳动,立足于个人的生活事务处理,比如,要求每个走读生在家能整理好学习用品、床褥被单,帮助家里洗碗扫地,洗衣做饭,自己的事自己做;住宿生能按照管理要求摆放好生活用品、学习资料,折叠好衣服、被单,打扫好宿舍卫生等;所有在校学生平时都要做好班级值日生工作,完成打扫清洁区的任务。通过生产劳动,学生可以体验工农业生产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体会劳动的辛苦和平凡劳动中的伟大。

  东台一中紧扣通用技术课的关键环节,除了教授通用技术的理论知识,还通过巩固实践、反思交流、榜样激励等各种方法,将理论与实践结合,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劳动技术教育的效率和质量。同时学校还通过平时表现评价、学段综合评价和学生劳动素养监测,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和反馈改进功能,达到劳动技术教育预期的目的。此外,学校先后建立多个校外实习基地,通过家校联动、校内和校外结合,培养学生勤俭奉献、创新奋斗的劳动素养和珍惜劳动成果的习惯。

图为学生在校园漫步

图为张謇雕像

图为学校办学理念

责任编辑:陈路

“五育”生花点缀百年老校(图)
——东台市第一中学办学掠影
发布时间:2022-04-13   
来       源:江苏教育报  
作       者:张 进

  ■本报通讯员 张进

  东台,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这里曾是“一朝三相”(晏殊、吕夷简、范仲淹)的为官地,又是两淮海盐文化的发祥地,这里还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董永传说”的源头地。东台市第一中学就坐落在东台市行政文化中心。学校的前身是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改革家张謇先生于1919年创办的母里师范,这里先后走出过著名翻译家、外交家戈宝权,机电专家沈从龙,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国际著名雕塑家吴为山,南京大学交响乐团、香港青年爱乐乐团音乐总监、常任指挥吕晓一,知名作家丁晓军,中科院博士吴彬彬,阿里巴巴社会责任专家王尚念等知名校友。2002年,江苏省东台师范学校与东台市第三中学高中部合并组建东台市第一中学。华丽转身20载,学校科学规划,坚持立德树人、“五育”并举,质量立校,办学成就斐然,于2006年创建三星高中,2017年晋升四星高中。学校曾先后获得首批全国青少年校园篮球特色学校、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江苏省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江苏省绿色学校、江苏省健康促进(金奖)学校、盐城市文明校园、盐城市德育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德育——一马当先

  办学以来,东台一中始终秉承张謇先生“坚苦自立,忠实不欺”的校训。张謇先生认为教育的目的即为育人,育人首先在徳,“首重道德,次重学术”,“人道尽而后可以进圣贤之域”。张謇先生“尚德、立身、至善”的教育观念经历百年的积淀,已成为学校“至善”教育的源头活水。东台一中一贯注重对每个生命的关照,重视个体生命的道德成长,把为学与为人紧密结合,让每个生命追求立德、立学、立身的崇高目标。校训要求学校师生坚韧刻苦不动摇,独立自强不依赖,诚实守信不欺诈。学校确立全面发展、以徳为先的教育思想,坚持“让每个生命都有更好的成长”的办学理念,围绕建成“生态校园、人文校园、活力校园、智慧校园”的办学目标,努力践行“独立人格、优良品格、健全体格”的育人宗旨,实施“生活德育、生态德育、生命德育、智慧德育、人文关怀德育”,构建了“全员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教育模式。

  东台一中精心营造“至善”文化氛围,打造“一步一景”,优化校园环境,把“至善”理念落实在校园的每一处景观上,通过布置“善”阅人生——经典人物墙,“善”在作为——身边故事栏,“善”读箴言——师生交流吧,用真情、真景、真境诠释对“至善”文化的追求,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此外,学校还实施“一班一品”行动计划,落实“一师一格”行动方案,开展“至善”讲坛活动和“至善”阅读活动,通过“一段一题”的分解,推进高一年级“坚苦自立,首在立徳”,高二年级“坚苦自立,根在立志”,高三年级“坚苦自立,重在立学”的“至善”系列培养活动。学校探索总结的“人格自尊、行为自律、学习自主、生活自理”的“四自”育人经验受到省内外专家的关注,承担的国家级“十五”重点课题——《构建普通中学依法治校管理体系的研究》已经结题,其成果正在推广。

  智育——十年磨剑

  实现智育的主要途径是教学。东台一中拥有中高级职称教师191人,其中特级教师1人,正高级教师2人,市、县(市、区)各类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和教坛新秀80余人,研究生学位45人。学校设有2个名师工作室和省内一流体育馆以及省“生物多样性”课程基地。

  学校组建以来,践行“四导”课堂模式,即以教学目标作为课堂教学行为准则的目标导向;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开展积极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智力潜能的问题导学;以生本、生生、师生等互动活动引导学生发现、领悟、形成系统的学科知识和思想方法的互动导悟;通过体验式学习与感悟,促进学生不断反思、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

  为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让学引思”下的“学思融通”教学活动,东台一中教学活动紧紧扣住“一课四环”。第一个环节是“导向·信息初加工”阶段。本环节坚持两个原则:一是目标分解,二是明确职责。第二个环节是“导学·问题再生成”阶段,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不断让学生发现问题,从而继续解决新问题。第三个环节是“导悟·互动促提升”阶段,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启发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第四个环节是“导思·体验引反思”阶段,结合新学知识和新建经验,实现新旧目标的迁移,实现知识的重建和能力的提升。同时,学校改传统教学案为“一科三案”,每门学科都分解为三个部分:预习学案、互动学案、体验学案。预习学案用于第一环节,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互动学案用于第二、第三两个环节,改变传统的教师讲例题、学生模仿练习的模式;体验学案用于第四环节,课内检测学习效果和课后作业。近年来,“学思融通”和“低、小、多、快”等适合学校学情方法的运用,显著提升了教学质量。

  多年来,东台一中坚持实施“科研兴校”策略,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以学科教研为抓手,落实“一师一题”计划,广泛开展教育教学科研活动。现有省级规划课题4个,盐城市立项课题6个,东台市级课题10个,还有多个校内微型课题。近三年,学校教师在省级刊物共发表论文223篇,平均每年有40%以上的教师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或在省级论文评比中获奖。

  体育——百舸争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体育有助于国民身体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施。同样,体育也为学生智力的开发提供了扎实的物质基础,在智力发展过程中提供学生所需的生理条件。体育担负着为社会和国家发展培养全面人才的重要使命。

  东台一中除了按照教学大纲、课程计划上好“两操一课”外,体育老师还会向学生传授体育基础知识、体育专业知识、体育健康知识、体育安全知识,让学生了解体育活动对人体生理、心理健康的作用,能科学地安排体育锻炼,掌握相关体育人文知识,具备对体育赛事的欣赏能力,懂得体育的功能与价值。同时,学校积极开展各类体育活动,比如一年一度的校运会,“一二·九”篮球赛,冬季长跑活动等,为学生创造多种锻炼机会,营造热爱体育的氛围。通过加试,学校每年招收体育特长生,从高一开始就选拔组队,利用下午第四节课和节假日集中培训,训练体能,为高考做准备。20年来,学校向上海体育学院、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江苏师范大学、扬州大学、南京体育学院等各级各类高等院校输送了300多名体育人才。学校先后被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体育局表彰为江苏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被教育部授予“首批全国青少年校园篮球特色学校”“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荣誉称号。

  美育——千岩竞秀

  美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美育以形象为手段,以情感为核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东台一中的美育贯穿于每门学科和每一个教学环节,更多地体现在音乐教学和美术教学中。学校组建伊始,就着力打造艺术特色品牌。

  学校招录艺术特长生,统一编班教学,并在正常开设音乐课和美术课的基础上,积极组织社团活动,因材施教。在夯实基础的同时,学校对有声乐、器乐、书法、绘画等特长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提升训练。从合唱团和美术兴趣小组到组建音乐班、美术班、传媒班,由校外辅助培训到与高校合作办学,师资由本校老师发展到外聘教师,学校选择艺考的学生越来越多,学习艺术的氛围越来越浓厚,教学质量越来越高,上海音乐学院教授李雪梅在学校设立名师工作室,更是为学校的艺术教育发展锦上添花。

  20年来,东台一中累计向高等院校输送了400多名艺术人才。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中国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等全国各地的美术院校,都有东台一中学生的身影。近年来,学校艺术教育百花齐放,美育教育硕果累累,呈现出千岩竞秀的美好场景。

  劳育——万年之计

  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维持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唯一手段。所以,人类不仅要通过劳动创造财富,还要不断提升劳动技能和生产力。因此,劳动技术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劳动技术教育,就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并初步掌握一定的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通过劳动技术教育,学生既能动脑,又能动手,手脑并用,全面发展。劳动技术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品质,提升劳动的技能,让学生懂得劳动是公民的神圣义务和权利,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

  东台一中通过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以及服务性劳动(公益劳动)等方式展开劳动教育。日常生活劳动,立足于个人的生活事务处理,比如,要求每个走读生在家能整理好学习用品、床褥被单,帮助家里洗碗扫地,洗衣做饭,自己的事自己做;住宿生能按照管理要求摆放好生活用品、学习资料,折叠好衣服、被单,打扫好宿舍卫生等;所有在校学生平时都要做好班级值日生工作,完成打扫清洁区的任务。通过生产劳动,学生可以体验工农业生产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体会劳动的辛苦和平凡劳动中的伟大。

  东台一中紧扣通用技术课的关键环节,除了教授通用技术的理论知识,还通过巩固实践、反思交流、榜样激励等各种方法,将理论与实践结合,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劳动技术教育的效率和质量。同时学校还通过平时表现评价、学段综合评价和学生劳动素养监测,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和反馈改进功能,达到劳动技术教育预期的目的。此外,学校先后建立多个校外实习基地,通过家校联动、校内和校外结合,培养学生勤俭奉献、创新奋斗的劳动素养和珍惜劳动成果的习惯。

图为学生在校园漫步

图为张謇雕像

图为学校办学理念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