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风采

静水流深育英才——江苏省黄埭中学办学纪实

——江苏省黄埭中学办学纪实

作者:朱海明 鲁衍春 发布时间:2023-10-20 来源: 江苏教育报

  图为该校“乡师园” 

  图为该校图书馆 

  江苏省黄埭中学创办于1929年,由苏州沧浪亭迁至千年古镇——黄埭,时称吴县县立乡村师范。首任校长为中共党员、教育家沈炳魁先生,名誉校长为老同盟会员、著名民主革命爱国将领李根源先生。学校先后经历启新中学、吴县简易师范、黄埭初级师范、黄埭初级中学、吴县黄埭中学等阶段。1998年5月,被确定为省级重点中学;2005年1月,获批为江苏省首批四星级普通高中。

  基于近百年历史文化传统,依托江南水乡古镇资源,黄埭中学形成以“水泽教育”为核心理念的特色教育体系,不断加强学校内涵建设,推动了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

  1 植根地域文化,倡导“水泽教育” 

  黄埭中学坐落在苏州市相城区千年文化古镇——黄埭镇,受江南水乡文化浸染近百年。从水的文化特征和春申治水历史文化出发,学校紧扣时代主题,在继承水乡文化和先贤文脉基础上,确定了“用道德与文化浸润社会,用信念和智慧灌溉人生”的办学理念和“泽养人生”校训,并以“静水流深”“因水利导”“积水成渊”分别表达对优良校风、教风和学风的追求。

  “水泽教育”核心内涵为:弘扬利沃家园的春申理水精神,秉持润物无声的素质教育理念,承担泽养人生的现代教育使命。埭中人怀着“到中流击水”的自信与豪迈,锻造奋发向上的埭中精神。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攀升,先后获得50多项国家级、省级和100多项市级荣誉,成为相城教育一张“名片”。

  2 管理张弛有度,凝聚发展共识 

  至柔至刚,寓刚于柔,这是水最为鲜明的生命状态。黄埭中学的学校管理,向往着刚柔相济的境界。从尊重出发,以人为本,该校坚持张弛有度的“相济”管理,凝聚管理团队的共识。

  规章制度“刚正”。依法治校,建立健全各项规章管理制度,以制度为基,使各项规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学校的发展打牢制度基础。制定制度之前,学校广泛调研、倾听“民声”,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用制度规范人、约束人、激励人和引领人”。

  管理手段“柔韧”。在管理中,黄埭中学坚持以人为本,打造凝心聚力的和谐校园。该校以目标导向,建立切实可行的教师发展规划,引导教师明确未来发展方向,同时以“青蓝结对”等工程为青年教师成长开辟快车道。近几年,该校各层次骨干教师数量迅速增长,其中新增3名中小学正高级教师,3名江苏省特级教师。

  3 建构德育体系,提升“泽养”内涵 

  黄埭中学结合实际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探索建设了“泽养”德育工作体系,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德育活动,于无声中培养学生如水一样“至柔、至刚、至微、至博、至善、至美”的优良品质。同时,构建梯度合理、年级衔接的阶段递进式德育目标体系。高一年级注重养成教育,开展理想、生涯教育,打造“活力高一”;高二年级注重修养教育,打造“魅力高二”;高三注重能力培养,打造“实力高三”。

  水之性“至柔”。学校构建集学校、家庭、社会于一体的德育工作网络,充分发挥班主任工作室、心理名师工作室和家委会作用,及时疏导学生心理问题,同时培养学生应对挫折的抗压能力、灵活应对各项挑战的能力。

  水之性“至刚”。学校加强常规管理,积极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在各项评优评先活动中发挥榜样力量,引导学生恪守底线原则,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积极进取、刻苦奋斗的拼搏精神。

  水之性“至微”。学校通过班级和校园文化建设,依托校内外实践基地,努力创建魅力校园、文明校园、和谐校园,以环境育人,引导学生做心灵明亮洁净的好少年。

  水之性“至博”。学校改革课程管理组织体系,充分发掘地方文化,同时结合红色文化基因,编制校本特色教材,在学科教学中涵养学生热爱祖国和家乡的情怀。

  水之性“至善”。学校利用各种教育资源,组织学生参加综合实践和名校之旅。利用校内“清华园”、校外农场等劳动教育基地,开展润心劳动教育、志愿服务等。

  水之性“至美”。学校利用传统节日契机,组织学生参加各项传统文化活动,让学生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班主任文化节等活动,开设多样精品社团,鼓励师生展现才艺特长,张扬多彩个性。

  4 基于地域文化,开发生态课程 

  近年来,黄埭中学着力构建地域文化视野下的生态课程体系,以省生态文明建设课程基地为抓手,把“生态”课程融合到课程基地建设中。

  学校充分挖掘江南水乡生态文明建设文化的广义内涵、传统符号和现代元素,依托“江南水乡生态文明建设课程基地”“基于多样化学习的生态化学课程基地”,围绕生态生物、生态化学、生态政治、生态地理、生态生活等方面开展探究活动,开发《环境安全与探究》《水乡生态农业概述》《黄埭镇土地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低碳生活研究》《相城文化生态的现状和特色》《未名河蓝藻污染的生态修复》等校本课程。

  该校还以凝聚江南水乡文化精华的冯梦龙村、荷塘月色湿地公园、苏州生态植物园及御亭生态农业产业园等为校外教学和实践基地,引导学生置身原汁原味的江南水乡文化意境中,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体验探索空间。学校以课程基地为依托,为学生创设新型学习环境,改进课程实施方式,推动做中学、学中做,增强学生实践认知和学习能力,以高质量课程助力学生发展。

  5 打造“活水”课堂,提升教学品质 

  顺势而为,因势利导,是水的特有属性。黄埭中学据此构建“活水”课堂,让课堂充满教育柔性。“活水”课堂包括课前预习(开渠引流)、课堂探究(浸润滋养)、拓展提升(通衢汇流)3个环节。该校相关负责人表示,“活水”课堂的理想之境是师生如鱼入水,大鱼前导,小鱼从游,濡染观摩,不为而成。

  在推进“活水”课堂中,该校积极引导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发布《“活水”课堂实施方案》,让教师了解“活水”课堂的理论基础;在“活水”课堂理念指导下,制订各学科《三种课型授课标准及评课表》,评价并规范教师教学行为;加强学习反思,开展青年教师教学反思撰写和评比活动;邀请名家到校讲学,安排教师外出参加各类交流。

  随着“活水”课堂改革不断深入,学校课堂样态有了较大变化。近3年,超过100人次教师参加江苏省名师空中课堂、苏州市线上教学中心、相城区线上教学中心优质课平台展示,获得广泛好评。近5年,学校办学成绩逐年攀升,一大批学生考取知名高校,家长满意度和办学影响力不断提升。

  6 倡导以文化人,塑造“有形文化” 

  学校确立“水泽”文化主题,建设好埭中五大“水泽”文化有形资源,通过“水泽”文化建设以“文”化“人”。

  润物无声乡师园。为铭记学校前身——吴县县立乡村师范办学历史,该校建造古典园林式乡师园。2020年,乡师园获评“苏州市学校最美景点”特等奖。

  以美激趣艺术馆。学校乡师园建有苏州知名版画家沈民义艺术馆,收藏沈民义先生作品420件,让学生徜徉其间感悟美、发现美,以美激趣。

  匠心泽后工作站。学校开设李廷栋院士地质科普工作站,李院士每年都来校作报告,润泽后学。2022年学校被命名为“第一批苏州市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试点单位”。

  红色浸心校史馆。定期组织师生参观校史馆,红色教育工作受到主流媒体关注,新华日报等媒体多次报道。学校被评为“苏州市首批红色印记学校”。

  水润书香新校园。学校积极构建水润书香文化氛围,以“水之源”为主题命名建筑,如“长洲院”“濂溪院”“思源堂”“溯源堂”等,让校园每一座建筑、每一处景点都传递思想、表达文化。

  7 如水滋润万物,泽养生命成长 

  在“水泽教育”办学理念引领下,黄埭中学在创新教育思路、转变育人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丰富教育内涵等方面不断迈上新台阶。

  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中国航天青年科技教育联盟成员单位、江苏省教科研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中小学智慧校园及苏州市拔尖创新人才教育培养实验学校、苏州市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试点单位等。

  近年来,学校教师队伍发展提速。175位专任教师中,有江苏省特级教师3名,正高级教师3名,高级教师87人,苏州市名教师7人,苏州市学科带头人19人。

  高质量的教学助力学生健康全面成长。近年来,黄埭中学学生竞赛成绩突出,4人获信息奥赛国家二等奖,1人获得省一等奖,60余人获得省二、三等奖;3人获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国家一等奖;4人获全国生物学联赛获省一等奖;43人获化学奥赛省二、三等奖;3人获江苏省青少年机器人竞赛中学组省一等奖。

  教育如水,泽养人生;埭中水泽,静水流深。今后,埭中人将深入践行“水泽教育”理念,以泽养人生、善利万物的办学精神,滋润每一名师生的生命成长。

  ① 

  ② 

  ③ 

  ④ 

  ⑤ 

  图①为该校“江南水乡生态文明建设”省级课题基地; 

  图②为该校“青蓝工程”教研活动; 

  图③为该校课程基地实践活动; 

  图④为该校沈民义艺术馆一角; 

  图⑤为该校校园一景。 

责任编辑:朱璐

静水流深育英才——江苏省黄埭中学办学纪实
——江苏省黄埭中学办学纪实
发布时间:2023-10-20   
来       源:江苏教育报  
作       者:朱海明 鲁衍春

  图为该校“乡师园” 

  图为该校图书馆 

  江苏省黄埭中学创办于1929年,由苏州沧浪亭迁至千年古镇——黄埭,时称吴县县立乡村师范。首任校长为中共党员、教育家沈炳魁先生,名誉校长为老同盟会员、著名民主革命爱国将领李根源先生。学校先后经历启新中学、吴县简易师范、黄埭初级师范、黄埭初级中学、吴县黄埭中学等阶段。1998年5月,被确定为省级重点中学;2005年1月,获批为江苏省首批四星级普通高中。

  基于近百年历史文化传统,依托江南水乡古镇资源,黄埭中学形成以“水泽教育”为核心理念的特色教育体系,不断加强学校内涵建设,推动了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

  1 植根地域文化,倡导“水泽教育” 

  黄埭中学坐落在苏州市相城区千年文化古镇——黄埭镇,受江南水乡文化浸染近百年。从水的文化特征和春申治水历史文化出发,学校紧扣时代主题,在继承水乡文化和先贤文脉基础上,确定了“用道德与文化浸润社会,用信念和智慧灌溉人生”的办学理念和“泽养人生”校训,并以“静水流深”“因水利导”“积水成渊”分别表达对优良校风、教风和学风的追求。

  “水泽教育”核心内涵为:弘扬利沃家园的春申理水精神,秉持润物无声的素质教育理念,承担泽养人生的现代教育使命。埭中人怀着“到中流击水”的自信与豪迈,锻造奋发向上的埭中精神。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攀升,先后获得50多项国家级、省级和100多项市级荣誉,成为相城教育一张“名片”。

  2 管理张弛有度,凝聚发展共识 

  至柔至刚,寓刚于柔,这是水最为鲜明的生命状态。黄埭中学的学校管理,向往着刚柔相济的境界。从尊重出发,以人为本,该校坚持张弛有度的“相济”管理,凝聚管理团队的共识。

  规章制度“刚正”。依法治校,建立健全各项规章管理制度,以制度为基,使各项规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学校的发展打牢制度基础。制定制度之前,学校广泛调研、倾听“民声”,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用制度规范人、约束人、激励人和引领人”。

  管理手段“柔韧”。在管理中,黄埭中学坚持以人为本,打造凝心聚力的和谐校园。该校以目标导向,建立切实可行的教师发展规划,引导教师明确未来发展方向,同时以“青蓝结对”等工程为青年教师成长开辟快车道。近几年,该校各层次骨干教师数量迅速增长,其中新增3名中小学正高级教师,3名江苏省特级教师。

  3 建构德育体系,提升“泽养”内涵 

  黄埭中学结合实际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探索建设了“泽养”德育工作体系,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德育活动,于无声中培养学生如水一样“至柔、至刚、至微、至博、至善、至美”的优良品质。同时,构建梯度合理、年级衔接的阶段递进式德育目标体系。高一年级注重养成教育,开展理想、生涯教育,打造“活力高一”;高二年级注重修养教育,打造“魅力高二”;高三注重能力培养,打造“实力高三”。

  水之性“至柔”。学校构建集学校、家庭、社会于一体的德育工作网络,充分发挥班主任工作室、心理名师工作室和家委会作用,及时疏导学生心理问题,同时培养学生应对挫折的抗压能力、灵活应对各项挑战的能力。

  水之性“至刚”。学校加强常规管理,积极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在各项评优评先活动中发挥榜样力量,引导学生恪守底线原则,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积极进取、刻苦奋斗的拼搏精神。

  水之性“至微”。学校通过班级和校园文化建设,依托校内外实践基地,努力创建魅力校园、文明校园、和谐校园,以环境育人,引导学生做心灵明亮洁净的好少年。

  水之性“至博”。学校改革课程管理组织体系,充分发掘地方文化,同时结合红色文化基因,编制校本特色教材,在学科教学中涵养学生热爱祖国和家乡的情怀。

  水之性“至善”。学校利用各种教育资源,组织学生参加综合实践和名校之旅。利用校内“清华园”、校外农场等劳动教育基地,开展润心劳动教育、志愿服务等。

  水之性“至美”。学校利用传统节日契机,组织学生参加各项传统文化活动,让学生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班主任文化节等活动,开设多样精品社团,鼓励师生展现才艺特长,张扬多彩个性。

  4 基于地域文化,开发生态课程 

  近年来,黄埭中学着力构建地域文化视野下的生态课程体系,以省生态文明建设课程基地为抓手,把“生态”课程融合到课程基地建设中。

  学校充分挖掘江南水乡生态文明建设文化的广义内涵、传统符号和现代元素,依托“江南水乡生态文明建设课程基地”“基于多样化学习的生态化学课程基地”,围绕生态生物、生态化学、生态政治、生态地理、生态生活等方面开展探究活动,开发《环境安全与探究》《水乡生态农业概述》《黄埭镇土地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低碳生活研究》《相城文化生态的现状和特色》《未名河蓝藻污染的生态修复》等校本课程。

  该校还以凝聚江南水乡文化精华的冯梦龙村、荷塘月色湿地公园、苏州生态植物园及御亭生态农业产业园等为校外教学和实践基地,引导学生置身原汁原味的江南水乡文化意境中,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体验探索空间。学校以课程基地为依托,为学生创设新型学习环境,改进课程实施方式,推动做中学、学中做,增强学生实践认知和学习能力,以高质量课程助力学生发展。

  5 打造“活水”课堂,提升教学品质 

  顺势而为,因势利导,是水的特有属性。黄埭中学据此构建“活水”课堂,让课堂充满教育柔性。“活水”课堂包括课前预习(开渠引流)、课堂探究(浸润滋养)、拓展提升(通衢汇流)3个环节。该校相关负责人表示,“活水”课堂的理想之境是师生如鱼入水,大鱼前导,小鱼从游,濡染观摩,不为而成。

  在推进“活水”课堂中,该校积极引导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发布《“活水”课堂实施方案》,让教师了解“活水”课堂的理论基础;在“活水”课堂理念指导下,制订各学科《三种课型授课标准及评课表》,评价并规范教师教学行为;加强学习反思,开展青年教师教学反思撰写和评比活动;邀请名家到校讲学,安排教师外出参加各类交流。

  随着“活水”课堂改革不断深入,学校课堂样态有了较大变化。近3年,超过100人次教师参加江苏省名师空中课堂、苏州市线上教学中心、相城区线上教学中心优质课平台展示,获得广泛好评。近5年,学校办学成绩逐年攀升,一大批学生考取知名高校,家长满意度和办学影响力不断提升。

  6 倡导以文化人,塑造“有形文化” 

  学校确立“水泽”文化主题,建设好埭中五大“水泽”文化有形资源,通过“水泽”文化建设以“文”化“人”。

  润物无声乡师园。为铭记学校前身——吴县县立乡村师范办学历史,该校建造古典园林式乡师园。2020年,乡师园获评“苏州市学校最美景点”特等奖。

  以美激趣艺术馆。学校乡师园建有苏州知名版画家沈民义艺术馆,收藏沈民义先生作品420件,让学生徜徉其间感悟美、发现美,以美激趣。

  匠心泽后工作站。学校开设李廷栋院士地质科普工作站,李院士每年都来校作报告,润泽后学。2022年学校被命名为“第一批苏州市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试点单位”。

  红色浸心校史馆。定期组织师生参观校史馆,红色教育工作受到主流媒体关注,新华日报等媒体多次报道。学校被评为“苏州市首批红色印记学校”。

  水润书香新校园。学校积极构建水润书香文化氛围,以“水之源”为主题命名建筑,如“长洲院”“濂溪院”“思源堂”“溯源堂”等,让校园每一座建筑、每一处景点都传递思想、表达文化。

  7 如水滋润万物,泽养生命成长 

  在“水泽教育”办学理念引领下,黄埭中学在创新教育思路、转变育人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丰富教育内涵等方面不断迈上新台阶。

  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中国航天青年科技教育联盟成员单位、江苏省教科研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中小学智慧校园及苏州市拔尖创新人才教育培养实验学校、苏州市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试点单位等。

  近年来,学校教师队伍发展提速。175位专任教师中,有江苏省特级教师3名,正高级教师3名,高级教师87人,苏州市名教师7人,苏州市学科带头人19人。

  高质量的教学助力学生健康全面成长。近年来,黄埭中学学生竞赛成绩突出,4人获信息奥赛国家二等奖,1人获得省一等奖,60余人获得省二、三等奖;3人获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国家一等奖;4人获全国生物学联赛获省一等奖;43人获化学奥赛省二、三等奖;3人获江苏省青少年机器人竞赛中学组省一等奖。

  教育如水,泽养人生;埭中水泽,静水流深。今后,埭中人将深入践行“水泽教育”理念,以泽养人生、善利万物的办学精神,滋润每一名师生的生命成长。

  ① 

  ② 

  ③ 

  ④ 

  ⑤ 

  图①为该校“江南水乡生态文明建设”省级课题基地; 

  图②为该校“青蓝工程”教研活动; 

  图③为该校课程基地实践活动; 

  图④为该校沈民义艺术馆一角; 

  图⑤为该校校园一景。 

责任编辑:朱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