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风采

南京市第一中学:在科学家身边成长

作者:糜晏嵩 发布时间:2024-07-12 来源: 江苏教育报

  编者按 由江苏教育报刊总社、上海教育报刊总社、浙江教育报刊总社和安徽省教育宣传中心联合主办的2024年第十八届中国长三角校长高峰论坛将于今年9月在安徽举行。论坛主题为“科学教育:现实使命与实践方略”。为给论坛“热身”、扩大论坛前期影响,5月下旬,四地教育报刊总社(宣传中心)聚焦论坛主题,派出联合采访团赴四地8所科学教育成效显著的学校实地采访。本报本期二、三版推出2024年中国长三角校长高峰论坛专版,刊发由江苏教育报刊总社记者采写的报道,近距离展现长三角地区相关学校开展科学教育的生动实践和积极探索。敬请关注。

  ■本报记者 糜晏嵩

  南京市第一中学多功能会议厅外的展板上,贴满了学生参与“院士1课堂”后写下的心得。在这一张张便笺中,学生们表达了对院士的感谢与敬爱。作为一所有着100多年历史的名校,南京一中一直积极开展科学教育的实践探索,面向人人搭建平台,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成才路径,推动育人方式的变革。

  2021年,南京一中校长朱焱参加在北京召开的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和两院院士大会,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参加了中国科协组织的弘扬科学家精神系列报告会。倍受鼓舞、深感责任重大的同时,他深入思考: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什么,难点与突破口又在哪里?结合多年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经验,他和学校一班人研究决定,以科学教育为抓手,推动学校高品质发展和学生全面成长。

  3年过去了,南京一中“院士1课堂”已创建成为国内知名的科学类校本课程。据介绍,“院士1课堂”建立“进课表、进班级、进社团、进项目”“四进”机制,保证经常化开展和专业化实施。“进课表”确保“院士1课堂”在课程体系中的位置和学生学习的时间;“进班级”放大院士的影响和作用,每一位院士都担任一个班级的“崇文导师”;“进社团”让有兴趣的学生可以持续、深入地开展研究性学习;“进项目”发挥“院士1课堂”在促进创新人才苗子成长方面的重要作用。

  3年来,“院士1课堂”群星闪耀,老中青三代科学家谈大国重器,讲科技强国,将自己的科研人生娓娓道来。“‘院士1课堂’不仅是讲课,而且把人性的光辉、科学的魅力、奋斗的价值逐一铺陈和丰富展现,让当代甚至未来的年轻人真实地‘看见’过去,成为科学家精神的传承者。”在南京一中结集的《院士1课堂——在科学家身边成长》序言里,该校校友、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饶子和写道。

  此外,南京一中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成才路径,与省工程师学会共建“江苏少年工程院”,面向全省中学生开展“崇文少年科学行”活动。“江苏少年工程院”学员修满课程学分,完成3个科技学习或研究任务,并通过由5名院士组成的专家评审团成果答辩,可获得“江苏少年工程院小院士”称号。

  在南京一中北校区内,该校在物理、生物、地理3个江苏省课程基地和江苏省高中物理实验研发中心的基础上,新建了创客基地、智造社、非正式学习空间等浸润式全覆盖科学课程基地,购置数控机床、大型3D打印机等先进设备。记者在科学课程基地看到,不少学生正在场地内兴致勃勃地或开展科学实验,或制作机器人、无人机。南京一中信息中心副主任顾晓春告诉记者,只要提前申请,学生就能学习无人机课程,独立制作无人机,学校提供场地、教程、基础零件和软件算法。南京一中还打开校门,与兄弟学校共享资源,创客基地等场所不时出现南师大附中、中华中学等学校学生的身影。

  2022年,南京一中启动“数理人才贯通培养实验项目”,该项目单独招生、专设课程,系统性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学校为“数理班”学生配备了优秀师资,并构建专门的课程体系。2023年4月,国际著名数学家、清华大学求真书院院长丘成桐为南京一中“丘成桐少年班”授牌。同年,“数理人才贯通培养实验项目”学生全部编入“丘成桐少年班”。当前,“丘成桐少年班”采取“双高”协同贯通育人模式,注重发展学生数学、物理等学科特长,将高中课程与大学先修课程有机融合,开设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竞赛课程,强化实验室课程和项目研究。在“小班化、大贯通”的办班思路下,一大批学子在各类学科竞赛中摘金夺银,表现抢眼。

  展望未来,朱焱说:“推进学校科学教育,需要更多打破常规、打开局面的创新实践,建成因材施教的体系,让人才苗子不断涌现,让不同才能的人脱颖而出。”

责任编辑:朱璐

南京市第一中学:在科学家身边成长
发布时间:2024-07-12   
来       源:江苏教育报  
作       者:糜晏嵩

  编者按 由江苏教育报刊总社、上海教育报刊总社、浙江教育报刊总社和安徽省教育宣传中心联合主办的2024年第十八届中国长三角校长高峰论坛将于今年9月在安徽举行。论坛主题为“科学教育:现实使命与实践方略”。为给论坛“热身”、扩大论坛前期影响,5月下旬,四地教育报刊总社(宣传中心)聚焦论坛主题,派出联合采访团赴四地8所科学教育成效显著的学校实地采访。本报本期二、三版推出2024年中国长三角校长高峰论坛专版,刊发由江苏教育报刊总社记者采写的报道,近距离展现长三角地区相关学校开展科学教育的生动实践和积极探索。敬请关注。

  ■本报记者 糜晏嵩

  南京市第一中学多功能会议厅外的展板上,贴满了学生参与“院士1课堂”后写下的心得。在这一张张便笺中,学生们表达了对院士的感谢与敬爱。作为一所有着100多年历史的名校,南京一中一直积极开展科学教育的实践探索,面向人人搭建平台,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成才路径,推动育人方式的变革。

  2021年,南京一中校长朱焱参加在北京召开的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和两院院士大会,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参加了中国科协组织的弘扬科学家精神系列报告会。倍受鼓舞、深感责任重大的同时,他深入思考: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什么,难点与突破口又在哪里?结合多年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经验,他和学校一班人研究决定,以科学教育为抓手,推动学校高品质发展和学生全面成长。

  3年过去了,南京一中“院士1课堂”已创建成为国内知名的科学类校本课程。据介绍,“院士1课堂”建立“进课表、进班级、进社团、进项目”“四进”机制,保证经常化开展和专业化实施。“进课表”确保“院士1课堂”在课程体系中的位置和学生学习的时间;“进班级”放大院士的影响和作用,每一位院士都担任一个班级的“崇文导师”;“进社团”让有兴趣的学生可以持续、深入地开展研究性学习;“进项目”发挥“院士1课堂”在促进创新人才苗子成长方面的重要作用。

  3年来,“院士1课堂”群星闪耀,老中青三代科学家谈大国重器,讲科技强国,将自己的科研人生娓娓道来。“‘院士1课堂’不仅是讲课,而且把人性的光辉、科学的魅力、奋斗的价值逐一铺陈和丰富展现,让当代甚至未来的年轻人真实地‘看见’过去,成为科学家精神的传承者。”在南京一中结集的《院士1课堂——在科学家身边成长》序言里,该校校友、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饶子和写道。

  此外,南京一中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成才路径,与省工程师学会共建“江苏少年工程院”,面向全省中学生开展“崇文少年科学行”活动。“江苏少年工程院”学员修满课程学分,完成3个科技学习或研究任务,并通过由5名院士组成的专家评审团成果答辩,可获得“江苏少年工程院小院士”称号。

  在南京一中北校区内,该校在物理、生物、地理3个江苏省课程基地和江苏省高中物理实验研发中心的基础上,新建了创客基地、智造社、非正式学习空间等浸润式全覆盖科学课程基地,购置数控机床、大型3D打印机等先进设备。记者在科学课程基地看到,不少学生正在场地内兴致勃勃地或开展科学实验,或制作机器人、无人机。南京一中信息中心副主任顾晓春告诉记者,只要提前申请,学生就能学习无人机课程,独立制作无人机,学校提供场地、教程、基础零件和软件算法。南京一中还打开校门,与兄弟学校共享资源,创客基地等场所不时出现南师大附中、中华中学等学校学生的身影。

  2022年,南京一中启动“数理人才贯通培养实验项目”,该项目单独招生、专设课程,系统性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学校为“数理班”学生配备了优秀师资,并构建专门的课程体系。2023年4月,国际著名数学家、清华大学求真书院院长丘成桐为南京一中“丘成桐少年班”授牌。同年,“数理人才贯通培养实验项目”学生全部编入“丘成桐少年班”。当前,“丘成桐少年班”采取“双高”协同贯通育人模式,注重发展学生数学、物理等学科特长,将高中课程与大学先修课程有机融合,开设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竞赛课程,强化实验室课程和项目研究。在“小班化、大贯通”的办班思路下,一大批学子在各类学科竞赛中摘金夺银,表现抢眼。

  展望未来,朱焱说:“推进学校科学教育,需要更多打破常规、打开局面的创新实践,建成因材施教的体系,让人才苗子不断涌现,让不同才能的人脱颖而出。”

责任编辑:朱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