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塔楼以佛塔为设计灵感,底座是用纸牌搭建出的莲花造型。”走进安徽省蚌埠第八中学创客空间,八(2)班学生王孟卓和高欣如正在参加科学社团的“纸牌搭楼”挑战。站在桌上,她们小心翼翼地将最后一张纸牌放到塔顶,最终以139厘米的高度赢得第一名。“在搭建塔楼的过程中,我们不仅了解了建筑结构学的基本原理,还锻炼了自己的专注和耐心。”高欣如说。
纸牌搭楼、机器人编程、电路设计……在创客空间,科学的种子正在悄然萌发。“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从实践中挖掘科学真谛,探索乡村科学教育的多种‘打开方式’,用心呵护每个学生的科学梦想。”蚌埠八中校长崔进军说。
记者采访了解到,蚌埠八中位于蚌埠市区与乡村的过渡地带,曾面临科学课程资源相对缺乏、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学生科学素养整体偏低等问题。如何因地制宜做好乡镇学校的科学教育工作,让乡村学生享受优质科学教育,成为学校亟需破解的难题。
“科学教育,‘一个都不能少’。”该校副校长王伟说,全校7700多名学生,其中留守儿童超过3000名。为了满足学生群体对科学活动的需求,学校在全市首创“留守儿童科技活动室”,组织留守儿童参加科学教育活动,发掘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活动室分为阅读分享区、展示区、材料存储区和操作区,每一名学生既是使用者,也是管理员。他们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提升了责任心和团队协作能力。”王伟说。
通过完善硬件设施、整合校内科学教育资源、引进校外优质资源等方式,蚌埠八中着力为学生搭建丰富多样的科学教育平台。该校创建科学实验室、微机室、理化生实验室、仪器室和创客空间等16个功能室,为学生开展科技创新发明、科学实践活动等提供学习实践场所;加强与企业、科技场馆的合作,引进科大讯飞7号人机交互设施,带领学生走进当地科创企业、科技馆等,构建区域协同育人链条。
课程是开展科学教育的重要载体。多年来,蚌埠八中始终创新探索科学教育,指导各学部积极推动科学教育。小学部的科学教育以建设融合课程为主,将科学课与其他学科融合,开发跨学科融合课程;中学部的科学教育强调在实验中理解、掌握基本科学概念和原理,依托“创客空间”开设多种探究性活动。
“要让创新成为农村孩子的习惯。”蚌埠八中科技辅导员周浩在学校设置金点子学生信箱,学生们将生活中发现的问题以及自己想到的解决方法、设计填在创意表上。科技辅导员定期收集科学创意表,挑选具有可行性的创意方案,和学生共同完成。
六年级学生张鸣睿的点子引起周浩的关注。“废旧轮胎就属于一种‘黑色污染’,不仅占用土地,而且还会污染环境。我想变废为宝。”在周浩及科技教师团队的鼓励和指导下,张鸣睿利用废旧轮胎、木材、灯带、花、单面镜、双面镜和麻绳,运用光的折射和反射原理,打造“花海深渊小茶几”,让普通的茶几变得绚丽多彩。这项发明获得蚌埠市第39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张鸣睿的故事并非个例。“从2015年开始,学校累计收集5000多份奇思妙想。”周浩告诉记者,其中诞生了许多精彩的科学成果。9年来,10余名学生获得国家级科学类竞赛奖励,20余人次获得省级奖励,百余人次获得市级奖励。
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该校教师在科学教学教具的设计上下足了功夫。随着一声猛烈的撞击声,一枚“陨石”重重地撞击在沙砾上,形成大小不一的坑洼,学生们看得目不转睛。“这节课原本是线上参观北京天文馆,了解月球环形山的形成,但科学重在实践,于是我和学生一起制作了环形山模拟实验教具。”科学教师刘雨童告诉记者,师生共同设计的教具优化了“撞击说”的实验设计,让科学原理直观呈现在学生面前。该套教具在2023年安徽省中小学优秀自制教具展评活动中获评一等奖。
“科学教育要顺应学生的认知特点,呵护其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想象力,助力其体味观察、思考和实验的美妙乐趣。”崔进军说,如此,才能让科学创新的种子扎根学生心田,进而成为一种行为习惯、一种生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