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高校

南通农院围绕社会需求推动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

作者:彭雪华 发布时间:2015-09-11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依于厚土方能广植良材

——南通农院围绕社会需求推动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

江苏教育新闻网讯 (通讯员 彭雪华)“从60年前开始,我们学校就是围绕社会需求办学,社会的需要是学校生生不息的土壤。”5月中旬,南通农院植保专业1954届校友毕业60年后重返母校,校友秦兆桢的感受引起了共鸣。

发挥自身优势,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既是高职院校的职责所系,也是高职院校地方性、行业性、开放性办学特点所致。作为江苏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南通农院的发展始终与社会进步一起脉动。

专业建设及时跟踪市场需求

原连云港市市委书记秦兆桢、原上海市纪委副书记韩坤林、原南京大学档案馆馆长包世同、原宁夏大学教授王新强、原浙江农科院顾焕林……都是这个班集体的一员。

1951年,走进校园的他们需要面对的不仅是书本,还有百废待举的苍茫大地、百姓丰衣足食的巨大担当,时代的需要,自身的勤勉与笃实,让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取得了辉煌的业绩。

时隔60年再次相聚,当年风华正茂的回忆已经化为皓首苍颜相顾的慨然。“当时,社会上对我们的需求非常迫切,我们基本上都战斗在服务三农的第一线。”秦兆桢说。他还记得有一位晚他们一年进校的55届校友——中国科学院院士、昆虫学家、河北大学终身教授印象初,印象初在1982年建立了《中国蝗总科新分类系统》,被誉为印象初分类系统。他的《世界蝗虫及其近缘种类分布目录》,记录蝗虫类10136种,是目前世界上最全面,最系统的同类专著。秦兆桢介绍,印象初选择蝗虫作为研究对象,受到他在南通农院的老师镇同世影响,1954年苏北蝗灾爆发,镇老师带领学生参与沛县治蝗工作,由于业绩突出,镇老师被农业部评为人民功臣,学生都深受影响。学院当时三个专业里有就“病虫害科”。

“依托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学院的专业设置始终社会需要紧密相关。

1984年,在省环保局和农林厅能源与环保办的支持下,南通农院在全国同类学校中首批创办环保专业;2013年,与苏州帝奥电梯合作,开办帝奥电梯学院,全国首批设立电梯专业;紧紧围绕沿江沿海现代产业特点,学院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不断优化专业结构,逐步形成了以农为特色、多学科、多门类、文理兼备的专业体系,培育了一批国家、省、院级重点建设专业及专业群。

社会服务紧密契合社会需要

几个月前,南通观音山小学尝试“新园田教育”,通过让孩子亲手种植蔬菜、制作农具等方式将学校学习与观察自然有机融合,让学生体会自然之韵,农事之美。南通农院的学生参与了活动的全过程。

5月14日起,农院园艺系一百余名同学和12名教师与观音山小学的48个班级正式签约组成一对一的共建组合。同时,学院还与崇川16个社区共建社区特色实践基地,包括有机种植、民俗体验、水环境保护等十余个主题项目。

在这之前,学院以社区教育、图书馆资源共享、体育资源共享、大学生志愿服务等方式服务社区,服务范围覆盖学院周边几乎所有社区。

除了服务社区外,多年来,学院坚持“立足三农、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充分发挥人才和科研优势,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通过实施“品种+技术+基地”套餐式服务模式,创新“县村-学院-种植户”联动服务机制,示范推广新品种30个、新技术20多项,先后选派30多名教师驻企业(村)开展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为200户示范户顺利实现了产业调整,辐射带动2000多户,培育了“一村一品”特色村10个,科技示范村镇4个,连续两年获江苏省“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先进单位,2013年获南通市首届服务社会贡献奖先后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省农业推广一等奖、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科研成果9项。近2年,为创业农民、退役士兵、农药与环保企业等开展技术培训累计近2万人次。

人才培养充分满足社会实际

通过在南通农院一年半专接本的学习,文秘3091班学生徐敏拿到了南京师范大学的本科文凭。最近,凭着这个文凭,她进入到了一家即将上市的企业工作。

打通职场上升通道,提升学历,既是高职院校学生的现实需要,也是家长的殷殷期待。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2014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指出,今后,中国要“构建开放内外衔接的人才成长立交桥”,让学生可以从中等职业一直学到专科教育、到本科教育到专业硕士,甚至专业博士。

打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上下游,是大势所趋。

对接南大、江南大学、南师大、南理工、扬大、河海等国内知名高校,通过专接本、专转本、专升本等继续教育手段,联通专业涵盖所有招生专业,青年学子的向上通道变得越来越顺畅。

以接本为例,通过几年的实践,南通农院在校生报名“专接本”人数逐年增加,学生毕业率达100%,学士学位获取率达到90%以上,2013年报名参加“专接本”的学生近500人。通过四年时间学习他们不仅取得了专科文凭,同时也圆了本科梦。

5月7日下午,南通农院与常熟高新园中等专业学校签订航空服务专业“3+3”合作办学协议。根据协议,双方专业建设、课程设置等方面实现中高职衔接。目前,学院已与多所中职院校开展合作办学,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

校企合作积极实现校企双赢

南通农院遵循开放办学的理念,积极探索办学体制改革创新。坚持“合作发展、合作育人、合作办学、合作就业”的方针,采取多种形式,与行业企业联姻,与南通景瑞现代农业科技园、南通久发生态园、江山农化股份有限公司等206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建立了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

2013年成立校企合作联盟理事会,健全相关校企合作组织机构和制度,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办学,初步形成了政行企校集团化合作办学新格局。

目前,学院共建有8个“校内企业专家工作站”、4个“企业教师工作站”,校企合作共建“厂中校”2个、“校中厂”6个,与行业企业合作开设“帝奥电梯班”、“林森物流班”、“江山农化班”等冠名特色班级,初步建立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机制。学院成为江苏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南通市校企合作示范典型。

根据各专业特点,学院不断深化“产学研合作,校企岗直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如园艺专业的“课堂+园区”、植保专业的“一条主线、两次循环、三大模块”等人才培养模式各具特色。

近三年,学生在高职院校技能大赛、创新大赛中获奖52项,如全国职业院校水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技能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物流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大赛江苏省赛区一等奖等,先后有17项46人次在市级以上创业活动中获奖。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7%以上,年终就业率均保持在98%以上。两次被评为“江苏省毕业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顺应社会需要培养适销对路的高等技能型人才,学生毕业专业对口度高、适应性好,社会需求旺盛,形成了学院进出两旺的发展格局,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建设工作风生水起。

编辑:汤雯

责任编辑:陶雯雯

南通农院围绕社会需求推动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
发布时间:2015-09-11   
来       源:江苏教育新闻网  
作       者:彭雪华

依于厚土方能广植良材

——南通农院围绕社会需求推动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

江苏教育新闻网讯 (通讯员 彭雪华)“从60年前开始,我们学校就是围绕社会需求办学,社会的需要是学校生生不息的土壤。”5月中旬,南通农院植保专业1954届校友毕业60年后重返母校,校友秦兆桢的感受引起了共鸣。

发挥自身优势,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既是高职院校的职责所系,也是高职院校地方性、行业性、开放性办学特点所致。作为江苏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南通农院的发展始终与社会进步一起脉动。

专业建设及时跟踪市场需求

原连云港市市委书记秦兆桢、原上海市纪委副书记韩坤林、原南京大学档案馆馆长包世同、原宁夏大学教授王新强、原浙江农科院顾焕林……都是这个班集体的一员。

1951年,走进校园的他们需要面对的不仅是书本,还有百废待举的苍茫大地、百姓丰衣足食的巨大担当,时代的需要,自身的勤勉与笃实,让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取得了辉煌的业绩。

时隔60年再次相聚,当年风华正茂的回忆已经化为皓首苍颜相顾的慨然。“当时,社会上对我们的需求非常迫切,我们基本上都战斗在服务三农的第一线。”秦兆桢说。他还记得有一位晚他们一年进校的55届校友——中国科学院院士、昆虫学家、河北大学终身教授印象初,印象初在1982年建立了《中国蝗总科新分类系统》,被誉为印象初分类系统。他的《世界蝗虫及其近缘种类分布目录》,记录蝗虫类10136种,是目前世界上最全面,最系统的同类专著。秦兆桢介绍,印象初选择蝗虫作为研究对象,受到他在南通农院的老师镇同世影响,1954年苏北蝗灾爆发,镇老师带领学生参与沛县治蝗工作,由于业绩突出,镇老师被农业部评为人民功臣,学生都深受影响。学院当时三个专业里有就“病虫害科”。

“依托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学院的专业设置始终社会需要紧密相关。

1984年,在省环保局和农林厅能源与环保办的支持下,南通农院在全国同类学校中首批创办环保专业;2013年,与苏州帝奥电梯合作,开办帝奥电梯学院,全国首批设立电梯专业;紧紧围绕沿江沿海现代产业特点,学院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不断优化专业结构,逐步形成了以农为特色、多学科、多门类、文理兼备的专业体系,培育了一批国家、省、院级重点建设专业及专业群。

社会服务紧密契合社会需要

几个月前,南通观音山小学尝试“新园田教育”,通过让孩子亲手种植蔬菜、制作农具等方式将学校学习与观察自然有机融合,让学生体会自然之韵,农事之美。南通农院的学生参与了活动的全过程。

5月14日起,农院园艺系一百余名同学和12名教师与观音山小学的48个班级正式签约组成一对一的共建组合。同时,学院还与崇川16个社区共建社区特色实践基地,包括有机种植、民俗体验、水环境保护等十余个主题项目。

在这之前,学院以社区教育、图书馆资源共享、体育资源共享、大学生志愿服务等方式服务社区,服务范围覆盖学院周边几乎所有社区。

除了服务社区外,多年来,学院坚持“立足三农、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充分发挥人才和科研优势,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通过实施“品种+技术+基地”套餐式服务模式,创新“县村-学院-种植户”联动服务机制,示范推广新品种30个、新技术20多项,先后选派30多名教师驻企业(村)开展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为200户示范户顺利实现了产业调整,辐射带动2000多户,培育了“一村一品”特色村10个,科技示范村镇4个,连续两年获江苏省“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先进单位,2013年获南通市首届服务社会贡献奖先后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省农业推广一等奖、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科研成果9项。近2年,为创业农民、退役士兵、农药与环保企业等开展技术培训累计近2万人次。

人才培养充分满足社会实际

通过在南通农院一年半专接本的学习,文秘3091班学生徐敏拿到了南京师范大学的本科文凭。最近,凭着这个文凭,她进入到了一家即将上市的企业工作。

打通职场上升通道,提升学历,既是高职院校学生的现实需要,也是家长的殷殷期待。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2014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指出,今后,中国要“构建开放内外衔接的人才成长立交桥”,让学生可以从中等职业一直学到专科教育、到本科教育到专业硕士,甚至专业博士。

打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上下游,是大势所趋。

对接南大、江南大学、南师大、南理工、扬大、河海等国内知名高校,通过专接本、专转本、专升本等继续教育手段,联通专业涵盖所有招生专业,青年学子的向上通道变得越来越顺畅。

以接本为例,通过几年的实践,南通农院在校生报名“专接本”人数逐年增加,学生毕业率达100%,学士学位获取率达到90%以上,2013年报名参加“专接本”的学生近500人。通过四年时间学习他们不仅取得了专科文凭,同时也圆了本科梦。

5月7日下午,南通农院与常熟高新园中等专业学校签订航空服务专业“3+3”合作办学协议。根据协议,双方专业建设、课程设置等方面实现中高职衔接。目前,学院已与多所中职院校开展合作办学,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

校企合作积极实现校企双赢

南通农院遵循开放办学的理念,积极探索办学体制改革创新。坚持“合作发展、合作育人、合作办学、合作就业”的方针,采取多种形式,与行业企业联姻,与南通景瑞现代农业科技园、南通久发生态园、江山农化股份有限公司等206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建立了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

2013年成立校企合作联盟理事会,健全相关校企合作组织机构和制度,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办学,初步形成了政行企校集团化合作办学新格局。

目前,学院共建有8个“校内企业专家工作站”、4个“企业教师工作站”,校企合作共建“厂中校”2个、“校中厂”6个,与行业企业合作开设“帝奥电梯班”、“林森物流班”、“江山农化班”等冠名特色班级,初步建立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机制。学院成为江苏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南通市校企合作示范典型。

根据各专业特点,学院不断深化“产学研合作,校企岗直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如园艺专业的“课堂+园区”、植保专业的“一条主线、两次循环、三大模块”等人才培养模式各具特色。

近三年,学生在高职院校技能大赛、创新大赛中获奖52项,如全国职业院校水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技能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物流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大赛江苏省赛区一等奖等,先后有17项46人次在市级以上创业活动中获奖。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7%以上,年终就业率均保持在98%以上。两次被评为“江苏省毕业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顺应社会需要培养适销对路的高等技能型人才,学生毕业专业对口度高、适应性好,社会需求旺盛,形成了学院进出两旺的发展格局,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建设工作风生水起。

编辑:汤雯

责任编辑:陶雯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