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分类的各式培训,自主自发、迅速有效的“朋辈辅导”,项目化的基地片区活动……南京医科大学多措并举,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为学生成长——
“心”欣向荣
■本报记者 王频
“言语肯定、深入相处、赠送礼物、为对方服务、身体有效接触,这是爱的5种‘语言’……”日前,在南京医科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倾听你心——女生的心灵解疑堂”上,该校教师王丽雅正在解答女生们的情感问题。讲座前,她收集了女生们提交的心灵困惑小纸条,发现很多问题都和情感有关,于是她便对症给出建议。
采访中,记者得知,此次活动只是该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缩影。近3年来,作为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南京江宁片区基地校,该校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中心挂靠于马克思主义学院,建立了一支由专业人员、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开展了各类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多样培训
让心理健康教育更专业
“由于性格或生活习惯不同,在宿舍中容易出现3个人关系好,剩下1人被孤立的情况。”在南医大护理学院大学生宿舍矛盾案例分析培训会上,2016级辅导员台红蕊谈到了自己在学生心理咨询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类似的情况也困扰着其他辅导员。
“从家庭生活过渡到集体生活,学生们会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辅导员要做的就是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试着让学生学会自己处理宿舍矛盾。对他们而言,这也是一个锻炼成长的好机会。”面对这些困惑,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基地主任郑爱明在培训中这样分享经验。此外,他还向辅导员们介绍了这些年他琢磨出的解决办法,如通过批评教育和角色扮演,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等。
采访中,记者得知,该校依托医学院校的优势,整合各方资源,开展了如省大学生心理问题识别与应对、高校危机干预与心理创伤操作技能、省高校心理健康教师认知行为治疗等诸多分层、分类的培训,培训内容既有理论知识,也有操作技能;既有障碍性问题的专题学习,也有成长性问题的教育辅导;既有面向专兼职人员的专业培训,也有面向辅导员和学生骨干的科普宣教……据统计,3年来,中心对各类人员(含片区高校)进行心理健康知识与技能培训约4000人次。
“朋辈辅导”
构筑心理危机防御墙
“很多学生出现心理困惑、遇到心理问题后,并不愿意告诉老师、家人,而更倾向于向同学、朋友求助。”南医大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中心主任王志琳说,“而我们很多学生骨干都有一定的心理专业知识,有的还是心理学、精神医学专业的学生,在接受培训后,能够更及时地发现身边有心理困惑的同学,给予开导、支持,有效预防心理危机。”王志琳口中的这种心理疏导方式被称为“朋辈辅导”,得益于其自主自发、简便迅捷的特点,目前“朋辈辅导”已成为该校心理健康预警防控的重要一环。
成立于2004年的沐心社是该校校级学生心理社团,作为一个面向全校学生的服务型社团,沐心社经常开展心理游戏和团辅活动,传播简单易懂的心理学知识,深受学生欢迎,该社团还先后获得过第二届全国高校十佳社团和江苏省大学生社团先进集体。
除沐心社以外,该校还有很多院级学生心理社团,如第四临床医学院精神医学系的PSY·壹心社等,该社团发挥精神医学专业特色,弘扬青年志愿者精神,开展精神、心理问题的防治宣传。2019年,壹心社承办了该校“点亮心灯,成就未来”心理健康月活动,策划了素质拓展、心理漫画、面对面广场心理咨询、心理讲座等诸多精彩内容,为学生构筑起了一道心理危机的防御墙。
项目引领
发挥示范辐射作用
编印江宁基地高校辅导员读物《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手册》《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案例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科普读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手册》《心理健康知识100问》;负责运营基地心理健康教育微信公众号“江宁·藏心阁”;牵头组织面向基地内24所高校的常态化培训;牵头举办14次大型基地心理健康月活动……作为基地校,南医大凭借其自身优势,发挥了有效的示范辐射作用。
2015年起,南医大以“项目化活动”为组织形式,组织基地内高校广泛开展各式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推出如心理“彩虹跑”、趣味心理运动会、心理手语操大赛、心理漫画设计、心理题材电影配音大赛、心理情景剧与微电影等一系列策划。据统计,2017年,江宁基地共开展16项项目化活动,2018年开展20项,丰富多彩的项目化活动,有效引导了学生在自助和互助中实现心灵的成长。
“在项目化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中心积极帮助各校协调师资,给出合理的活动指南,协调场地、人员和经费,”郑爱明说,“借助于江宁基地这样一个平台,大学城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目前,江宁基地正在朝上台阶、凝特色、创品牌的目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