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高校

“硬核技术”加持 再创江苏机插水稻新高产

作者:陆江峰 发布时间:2019-12-18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江苏教育新闻网讯(通讯员 陆江峰)金秋时节,正逢丰收,扬州大学农学院张洪程院士团队牵头开展的“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攻关项目”验收测得水稻亩产1058.9公斤,创江苏省机插水稻单产新纪录!

  产量高、质量好、机械化……是什么样的“硬核”技术加持才能实现?记者了解到,该项目是由张洪程院士团队牵头组建攻关组进行研究与示范,为江苏水稻“量身定制”的一套机械化超高产绿色栽培技术体系——“水稻钵苗机插超高产栽培技术”,该技术打破了我国目前水稻生产在机械化条件下的优质高产精准化移栽技术的瓶颈,实现水稻“产量高、质量高、效益高”多元化丰收。

  通过对我国种植农艺和农机进行的多年融合性研究,张院士团队与常州一家机械装备公司合作,在我国率先形成了“钵穴育苗、整体移栽”水稻钵苗育插精准作业核心技术,并成功研制水稻钵苗移栽成套机械设备。采访中张洪程表示,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因此,开展超级水稻的超高产的栽培研究与示范,对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只有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以科技为支撑走内涵式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才能真正实现“藏粮于技”。

  “当前传统机插栽培在南方多熟制地区,普遍存在苗小质弱与大田早生快发不协调、个体与群体关系不协调、前中后期生育不协调等严重问题,直接制约了我国水稻栽培机械化的进程。”张洪程说,这些“卡脖子”的难题无法回避,必须加以研究并解决。

  自2004年起,张洪程团队联合南京农业大学、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组成攻关协作组,历经十余年攻关研究,通过壮秧培育、精准机插、生育诊断、肥水调控等关键技术的突破性创新,创立了适应多熟制地区的毯苗、钵苗机插高产优质增效栽培技术新体系。

  项目技术成果被农业部列为全国主推技术,引领了我国水稻机械化栽培技术发展,促进了多熟制地区水稻机插栽培与生产水平的提升。成果相继在苏、皖、鄂、赣等地大面积示范推广,取得显著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其中2015-2017年苏、皖、鄂、赣累计应用8952.7万亩,新增稻谷335.1万吨,增收97.6亿元,节本17.3亿元,累计新增效益114.9亿元,展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为更好的转化科技成果,在产学研合作开发和利用上产生经济与社会效益,张洪程院士创新试验基地于2016年在江苏省农垦黄海分公司正式挂牌成立,以优质、高产、高效绿色生产为目标,配套团队研发的机械化、轻简化栽培技术、新型农机设备等的创新和集成示范,通过与当地农业企业苏垦农发黄海分公司的长期深入合作,开展农业科技攻关,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很好的技术示范与支持。在三年多的合作共建中,工作站规模逐渐壮大,目前已配有19位专业技术员,其中3位为扬州大学常驻研究生团队。在学习科研之余,工作站的成员们长期服务在农业一线,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用行动践行“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据了解,团队利用“三区一田”(千万亩辐射区-百万亩示范区-万亩集成试验区-百亩攻关田)大平台,在江苏、安徽、湖北以及江西等地进行大面积推广,增产10%以上,增效15%以上,真正实现了农业丰产、农民丰收。

  “科研来自生产实践,也必须回归农业一线。”张洪程院士说,“只有将更多的科技注入农业生产,汇聚多方力量、壮大人才队伍,才能端牢‘中国饭碗’,让农业真正大有作为!”

责任编辑:陈路

“硬核技术”加持 再创江苏机插水稻新高产
发布时间:2019-12-18   
来       源:江苏教育新闻网  

  江苏教育新闻网讯(通讯员 陆江峰)金秋时节,正逢丰收,扬州大学农学院张洪程院士团队牵头开展的“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攻关项目”验收测得水稻亩产1058.9公斤,创江苏省机插水稻单产新纪录!

  产量高、质量好、机械化……是什么样的“硬核”技术加持才能实现?记者了解到,该项目是由张洪程院士团队牵头组建攻关组进行研究与示范,为江苏水稻“量身定制”的一套机械化超高产绿色栽培技术体系——“水稻钵苗机插超高产栽培技术”,该技术打破了我国目前水稻生产在机械化条件下的优质高产精准化移栽技术的瓶颈,实现水稻“产量高、质量高、效益高”多元化丰收。

  通过对我国种植农艺和农机进行的多年融合性研究,张院士团队与常州一家机械装备公司合作,在我国率先形成了“钵穴育苗、整体移栽”水稻钵苗育插精准作业核心技术,并成功研制水稻钵苗移栽成套机械设备。采访中张洪程表示,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因此,开展超级水稻的超高产的栽培研究与示范,对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只有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以科技为支撑走内涵式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才能真正实现“藏粮于技”。

  “当前传统机插栽培在南方多熟制地区,普遍存在苗小质弱与大田早生快发不协调、个体与群体关系不协调、前中后期生育不协调等严重问题,直接制约了我国水稻栽培机械化的进程。”张洪程说,这些“卡脖子”的难题无法回避,必须加以研究并解决。

  自2004年起,张洪程团队联合南京农业大学、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组成攻关协作组,历经十余年攻关研究,通过壮秧培育、精准机插、生育诊断、肥水调控等关键技术的突破性创新,创立了适应多熟制地区的毯苗、钵苗机插高产优质增效栽培技术新体系。

  项目技术成果被农业部列为全国主推技术,引领了我国水稻机械化栽培技术发展,促进了多熟制地区水稻机插栽培与生产水平的提升。成果相继在苏、皖、鄂、赣等地大面积示范推广,取得显著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其中2015-2017年苏、皖、鄂、赣累计应用8952.7万亩,新增稻谷335.1万吨,增收97.6亿元,节本17.3亿元,累计新增效益114.9亿元,展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为更好的转化科技成果,在产学研合作开发和利用上产生经济与社会效益,张洪程院士创新试验基地于2016年在江苏省农垦黄海分公司正式挂牌成立,以优质、高产、高效绿色生产为目标,配套团队研发的机械化、轻简化栽培技术、新型农机设备等的创新和集成示范,通过与当地农业企业苏垦农发黄海分公司的长期深入合作,开展农业科技攻关,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很好的技术示范与支持。在三年多的合作共建中,工作站规模逐渐壮大,目前已配有19位专业技术员,其中3位为扬州大学常驻研究生团队。在学习科研之余,工作站的成员们长期服务在农业一线,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用行动践行“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据了解,团队利用“三区一田”(千万亩辐射区-百万亩示范区-万亩集成试验区-百亩攻关田)大平台,在江苏、安徽、湖北以及江西等地进行大面积推广,增产10%以上,增效15%以上,真正实现了农业丰产、农民丰收。

  “科研来自生产实践,也必须回归农业一线。”张洪程院士说,“只有将更多的科技注入农业生产,汇聚多方力量、壮大人才队伍,才能端牢‘中国饭碗’,让农业真正大有作为!”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