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高校

扬州大学:以“交叉融合”助力高质量发展

作者:虞 璐 发布时间:2022-09-30 来源: 江苏教育报

近年来,扬州大学积极涵育学科生态,深化交叉融合,提升创新水平——

以“交叉融合”助力高质量发展

  ■本报通讯员 虞璐

  5年新增5个ESI全球前1%学科、1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学科引领动力强劲;5年累计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二等奖7项,实现国家科技三大奖“全覆盖”;入选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A类建设高校……近年来,扬州大学秉承“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办学理念,不断深化学科交叉融合,形成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国家级科技成果,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赋能。

  “我们致力于打造‘众星拱月’的学科生态系统、‘交相辉映’的交叉学科群,努力构建‘融会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实际行动践行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使命担当,为学校高质量发展赋能。”扬大党委书记焦新安说。

  打造“众星拱月”生态系统

  日前,在盐城大中农场试验基地,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扬大教授张洪程领衔研创的“无人化种植”水稻长势正丰,即将迎来新一轮测产验收。

  自2019年起,在张洪程的带领下,扬大组建了育种、栽培、农机、信息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团队,联合开展稻麦绿色丰产“无人化”栽培技术的攻关与示范种植。近两年,试验基地小麦和水稻的平均亩产分别达到了618.9公斤和720.5公斤,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我们将这种研发模式称为‘众星拱月’生态系统。”扬州大学校长丁建宁解释说,“众星拱月”即聚焦重大民生热点问题,设立实体研究院,构建以优势学科为核心、支撑学科和关联学科积极融入的学科生态体系,力争形成一批国家级成果。

  焦新安是人兽共患病研究领域的专家,这些年,他带领团队,依托省人兽共患病学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强化兽医学与畜牧学、生物学、医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和创新,为保障动物源性食品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2018年初,其团队创建的从农场到餐桌、覆盖全产业链的食源性病原菌防控关键核心技术,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以优势学科为牵引,专项支持为动力,制度创新为必要的保障。”据丁建宁介绍,从2018年起,扬大陆续出台《学科特区建设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文件,每年从“学科特区”中列支620万元经费用于交叉研究。“十三五”期间,该校投入交叉研究经费达3600余万元,培育了兽医公共卫生学、实验动物学与比较医学等交叉研究方向,以及体育脑科学等一批交叉学科“生长点”。

  设立“交相辉映”学科群

  基因Ⅶ型新城疫新型疫苗是我国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城疫疫苗(新城疫是危害养禽业的一种主要传染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截至2019年,该疫苗累计生产销售75.1亿羽份,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推广应用,为养殖企业增效50多亿元。2020年初,该成果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领衔该研究的正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扬大教授刘秀梵。自20世纪90年代起,他带领团队在动物重大疫病及人兽共患病的“战场”上持续作战20余年,先后研制出了禽流感(H9亚型)灭活疫苗、传染性法氏囊病中等毒力活疫苗和鸡马立克氏病2+3型双价活疫苗等多款疫苗,为我国动物疫病防控作出卓越贡献。

  近年来,扬大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组建了多个交叉学科群,在粮食生产、动物重大疫病和人兽共患病防控、优质品种培育等领域形成了鲜明的优势与特色,擦亮了扬大学科交叉服务品牌,为社会经济发展贡献了扬大力量。

  以粮食生产为例。该校聚焦粮食安全,构建了农作物生产学科群,在作物学与农业工程学、植物保护、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等领域推进深度交融,“十三五”期间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持续助力我国粮食作物高产优产。

  此外,由扬大教授王金玉培育的“京海黄鸡”,是我国目前唯一通过国家审定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质肉鸡新品种,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京海黄鸡曾连续3年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全国主导品种,推广种苗2.69亿只,获经济效益59亿多元。

  构建“融会贯通”人才培养模式

  2022年毕业季,扬大2018级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实验班成了该校的“明星班级”——全班18名同学中,11人成功获得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的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其余同学也顺利升学或就业。

  2015年,扬大面向全校各个专业选拔优秀学生,组建不同类型的“创新创业实验班”。次年,该校成立创新创业学院,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2020年,扬大又结合“四新”建设,在创新创业学院开设了“生命科学强基班”“人工智能卓越班”等6个实验班。

  针对实验班学生的培养,也突出了学科的交叉与融合特色。“我们实施精细化教育、差异化培养,在考核中更加强调科研创新、实践经历和跨文化(专业)的能力。”该校教务处处长严长杰介绍说,目前,实验班采用准书院制管理模式,不同专业的学生集中住宿。学校专门出台《扬州大学创新创业学院人才培养实施方案》,在课程设置、专业实践、素质拓展等方面强化学科交叉融合。此外,每年划拨10万元,设立交叉学科大学生科技创新研究专项,着力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创业意识的创新创业人才。

  近5年来,扬大创新创业学院学生获得各类国家级、省级竞赛奖励140余项,在国内外期刊公开发表论文60余篇,申请专利及软件著作权38项,主持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9项,5人注册成立公司,升学率超过50%。

  这种学科交叉培养的模式并不仅仅限于创新创业学院。2017年,扬大出台文件,要求所有学生选修2个以上跨学科跨专业学分。2020年下半年,该校51个专业试点辅修学士学位培养。截至目前,扬大在自设博(硕)士点中,已经形成了30多个有特色、有影响的交叉研究方向。“如何进一步改革交叉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提升科研创新能力,我们在未来的办学过程中将不断探索创新。”焦新安说。

责任编辑:陈路

扬州大学:以“交叉融合”助力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2-09-30   
来       源:江苏教育报  
作       者:虞 璐

近年来,扬州大学积极涵育学科生态,深化交叉融合,提升创新水平——

以“交叉融合”助力高质量发展

  ■本报通讯员 虞璐

  5年新增5个ESI全球前1%学科、1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学科引领动力强劲;5年累计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二等奖7项,实现国家科技三大奖“全覆盖”;入选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A类建设高校……近年来,扬州大学秉承“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办学理念,不断深化学科交叉融合,形成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国家级科技成果,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赋能。

  “我们致力于打造‘众星拱月’的学科生态系统、‘交相辉映’的交叉学科群,努力构建‘融会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实际行动践行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使命担当,为学校高质量发展赋能。”扬大党委书记焦新安说。

  打造“众星拱月”生态系统

  日前,在盐城大中农场试验基地,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扬大教授张洪程领衔研创的“无人化种植”水稻长势正丰,即将迎来新一轮测产验收。

  自2019年起,在张洪程的带领下,扬大组建了育种、栽培、农机、信息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团队,联合开展稻麦绿色丰产“无人化”栽培技术的攻关与示范种植。近两年,试验基地小麦和水稻的平均亩产分别达到了618.9公斤和720.5公斤,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我们将这种研发模式称为‘众星拱月’生态系统。”扬州大学校长丁建宁解释说,“众星拱月”即聚焦重大民生热点问题,设立实体研究院,构建以优势学科为核心、支撑学科和关联学科积极融入的学科生态体系,力争形成一批国家级成果。

  焦新安是人兽共患病研究领域的专家,这些年,他带领团队,依托省人兽共患病学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强化兽医学与畜牧学、生物学、医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和创新,为保障动物源性食品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2018年初,其团队创建的从农场到餐桌、覆盖全产业链的食源性病原菌防控关键核心技术,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以优势学科为牵引,专项支持为动力,制度创新为必要的保障。”据丁建宁介绍,从2018年起,扬大陆续出台《学科特区建设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文件,每年从“学科特区”中列支620万元经费用于交叉研究。“十三五”期间,该校投入交叉研究经费达3600余万元,培育了兽医公共卫生学、实验动物学与比较医学等交叉研究方向,以及体育脑科学等一批交叉学科“生长点”。

  设立“交相辉映”学科群

  基因Ⅶ型新城疫新型疫苗是我国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城疫疫苗(新城疫是危害养禽业的一种主要传染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截至2019年,该疫苗累计生产销售75.1亿羽份,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推广应用,为养殖企业增效50多亿元。2020年初,该成果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领衔该研究的正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扬大教授刘秀梵。自20世纪90年代起,他带领团队在动物重大疫病及人兽共患病的“战场”上持续作战20余年,先后研制出了禽流感(H9亚型)灭活疫苗、传染性法氏囊病中等毒力活疫苗和鸡马立克氏病2+3型双价活疫苗等多款疫苗,为我国动物疫病防控作出卓越贡献。

  近年来,扬大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组建了多个交叉学科群,在粮食生产、动物重大疫病和人兽共患病防控、优质品种培育等领域形成了鲜明的优势与特色,擦亮了扬大学科交叉服务品牌,为社会经济发展贡献了扬大力量。

  以粮食生产为例。该校聚焦粮食安全,构建了农作物生产学科群,在作物学与农业工程学、植物保护、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等领域推进深度交融,“十三五”期间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持续助力我国粮食作物高产优产。

  此外,由扬大教授王金玉培育的“京海黄鸡”,是我国目前唯一通过国家审定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质肉鸡新品种,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京海黄鸡曾连续3年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全国主导品种,推广种苗2.69亿只,获经济效益59亿多元。

  构建“融会贯通”人才培养模式

  2022年毕业季,扬大2018级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实验班成了该校的“明星班级”——全班18名同学中,11人成功获得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的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其余同学也顺利升学或就业。

  2015年,扬大面向全校各个专业选拔优秀学生,组建不同类型的“创新创业实验班”。次年,该校成立创新创业学院,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2020年,扬大又结合“四新”建设,在创新创业学院开设了“生命科学强基班”“人工智能卓越班”等6个实验班。

  针对实验班学生的培养,也突出了学科的交叉与融合特色。“我们实施精细化教育、差异化培养,在考核中更加强调科研创新、实践经历和跨文化(专业)的能力。”该校教务处处长严长杰介绍说,目前,实验班采用准书院制管理模式,不同专业的学生集中住宿。学校专门出台《扬州大学创新创业学院人才培养实施方案》,在课程设置、专业实践、素质拓展等方面强化学科交叉融合。此外,每年划拨10万元,设立交叉学科大学生科技创新研究专项,着力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创业意识的创新创业人才。

  近5年来,扬大创新创业学院学生获得各类国家级、省级竞赛奖励140余项,在国内外期刊公开发表论文60余篇,申请专利及软件著作权38项,主持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9项,5人注册成立公司,升学率超过50%。

  这种学科交叉培养的模式并不仅仅限于创新创业学院。2017年,扬大出台文件,要求所有学生选修2个以上跨学科跨专业学分。2020年下半年,该校51个专业试点辅修学士学位培养。截至目前,扬大在自设博(硕)士点中,已经形成了30多个有特色、有影响的交叉研究方向。“如何进一步改革交叉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提升科研创新能力,我们在未来的办学过程中将不断探索创新。”焦新安说。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