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步压缩”直至“取消各类特长生招生”和中考“全面取消体育、艺术等加分”是最近的热门话题。人们注意到了特长生招生对学生学科特长与创新潜质的培养、对学校的特色和多元化塑造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更关注特长生招生被异化为“入校捷径”所带来的学生负担加重、灰色利益链形成、招生入学秩序破坏等等。舆论普遍认为,取消各类特长生招生,有助于从起点上守卫教育公平,让教育环境更清朗,人们对教育的心态更平和。
同时,有不少教育专业人士直言:“取消特长生招生,不等于取消特长教育!”笔者认为,这是一句充满担忧的警策之语。离开了入学和考试的指挥棒,特长教育能行稳致远吗?不难理解,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无疑是我国教育方针中“全面发展”的应有之义,教育的根本目的和“至善”标准正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
有专家指出,在国外和我国台湾地区,特殊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资优”学生的培养,学术界将“资赋优异”分为一般智能、学术性向、艺术才能、创造能力、领导能力以及其他特殊才能等6大类。由此可见,特长教育不但不可以丢掉,更应该真正重视,切实做好。
笔者认为,念好特长教育这本经,必须首先从这几方面入手,高度重视,遵循规律,积极推进。一是面向全体学生,尊重个体差异;二是坚持核心素养培养与特长教育的相得益彰;三是提供优质教育资源,提升特长教育师能;四是坚持学校特色打造与学生特长教育的有机统一。
总之,应该有教无类,坚持起点公平;因材施教,保证结果的公平。面对特长教育作再思考,孔子的这两点教育主张让我们常读常新。
(南京 陈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