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视点

扎根本土,放眼世界,促进新教育实验持续发展

作者:朱永新 发布时间:2022-12-30 来源: 江苏教育报

  ■朱永新

  每年的新教育实验工作会议是新教育实验持续发展再谋划的重要契机。借今天在线举行2022年新教育实验工作会议这个机会,我对新教育实验今后的发展讲五点意见:

  坚持实验根基本土化

  实验根基本土化,强调新教育实验的根基在中国。我们必须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开展新教育实验。

  要基于民族传统,传承优秀文化。我国有5000多年文明史,孕育了学无止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深厚的教育思想。中华民族优秀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是新教育实验发展的重要思想财富,我们要认真地学习,深入地研究,积极地传承、丰富和发展。近年来,新科学教育研究团队研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STEM课程”,新阅读研究团队主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正体现了新教育这方面的努力。

  要直面中国国情,回应时代需要。党的二十大发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号召。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面对中国庞大而复杂的教育体系,从国情出发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就显得特别重要。新教育实验的发展也必须直面中国国情,谋划推进的路径和措施。

  目前,在教育领域,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表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的需要与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这是问题,也是机会。当下中国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也为新教育实验提供了有所作为的契机和空间。20多年来,新教育实验一直坚持,今后还将继续坚持关注中西部地区,关注乡村学校,以理念引领、师资培训、项目扶持等多种形式,带动中西部和农村实验区域的发展。

  要坚持区域特色,讲述区域故事。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本次工作会议,7个县区的领导作了区域推进新教育实验的经验交流。这7个县区的新教育实验既卓有成效,又各具特色。他们的典型经验启示我们,要坚持从区域教育发展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创新举措,推动新教育落地生根,成为推动区域教育发展的强大引擎。

  坚持行动方式常态化

  对于新教育实验来说,轰轰烈烈地组织一个活动非常容易,热热闹闹地做一年半载也非难事,难就难在把新教育的理念融入日常的教育生活,持之以恒地做一二十年、三五十年,甚至更长时间,这就需要坚守日常,常态化运作。

  要加强新教育理念传播。只有坚信,才会坚持。只有对新教育坚信不疑,才会在行动中坚定不移地推行新教育,才会把新教育的理念融入日常的教育生活,才会把践行新教育化为新教育实验学校校长、教师们的自觉行为,新教育的行动——“晨诵午读暮省”“共读共写共生活”才能真正成为师生的生活方式。因此,要继续加强新教育理念的传播。要拓展思维,创新载体,借助行政的和民间的、组织的和个体的、现场的和媒体的等不同形式,广泛宣传、推广新教育理念。

  要加快新教育课程研发。课程的样态决定着教育生活的样态。“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必须依靠课程的支撑。最近几年,我们在新生命课程、晨诵课程等的研发上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果,今后要继续努力,使新教育课程体系全面转化为具有丰富的实质性内容的课程,并通过课程的实施,使新教育实验项目生活化,融入师生每日每时的教育生活。

  要坚持新教育项目融合。新教育提出十大行动,是由于这些行动是中国教育现实中相对缺少的东西。这十大行动,在内涵上并没有统一的分类标准,在外延上彼此之间也存在着交叉、相容的关系。因此,要融合推进新教育行动。目前各地广泛推进的新教育“1+N”项目深耕行动,就体现了融合的思路,要扎实推进,务求实效。

  坚持成果形式物态化

  所谓成果形式物态化,指学术成果要有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化成果呈现。这体现为三种方式:

  出文章。出文章就是要将从实验过程中获得的对师生成长、学校发展、教育进步的规律性认识以文字的形式显性化。

  新教育实验学校的校长、教师写作的意识并不弱,写的文章也不少,但并不是每篇文章都能称为新教育实验的成果。我每年也会看许多新教育的文章,一部分文章存在“原生态叙述多,理论提炼少”“行动叙事多,理论研究少”“原地转圈,徘徊不前”等问题,要引起重视,加强学习,提高文章质量。

  出课程。课程是新教育项目研究的成果体现。新教育20多年来研发了不少课程,出版了许多与之相关的实验著作,如晨诵系列课程、新生命教育系列课程、新教育实验系列操作手册、《中国人阅读书目中国幼儿(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基础阅读书目·导赏手册》和《这样爱你刚刚好,我的N岁孩子》等,这些都体现了新教育实验成果的课程化。目前我们正在研发的还有小学、初中系列化的《新教育卓越口才操作指导手册》《新教育整本书助学手册》《新教育好玩儿数学助学手册》和未来科学教育教材等。今后,新教育实验要出更多更优质的课程。

  出人才。人才是最大的成果。新教育实验能培养多少卓越的教师,这些卓越教师能够在中国教育舞台上发出怎样的声音,这非常重要。我们希望各实验区域能够真正重视榜样教师的发现、培养,注重用榜样教师激励更多教师成长。我们每一年要发现一批榜样教师,言说他们的故事。

  坚持推广路径多样化

  20多年来,新教育实验在探索中前行,能够发展到现在的规模,产生国际影响力,依托了多样化的推广路径。

  开展课题研究。2003年,《新教育理论的实践及推广研究》课题成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2008年,《新教育实验与素质教育行动策略的研究》课题被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今后,新教育实验要继续积极申报国家级课题,各实验区域、实验学校也应努力申报县、市、省及国家各级课题,以课题引领新教育高品质发展。

  注重区域推动。实验区域是新教育实验推进的主体力量。在一个区域内,新教育主要依靠行政的力量推动。各实验区域要切实通过强化核心团队建设、完善实验工作制度、丰富发展研讨平台、培育实验榜样典型等措施不断创新区域推进机制,促进区域新教育实验的发展,促进区域教育生态的转变。

  强调机构协同。新教育实验机构主要包括苏州市新教育研究院、江苏昌明新教育基金会、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新教育分会、江苏省教育学会新教育研究专业委员会和苏州大学新教育研究院。苏州市新教育研究院有办公室、研究中心、发展中心、培训中心,以及新阅读研究、新生命教育研究、新科学教育研究、新艺术教育研究、新德育研究、新家庭教育研究、新职业教育研究、新评价与考试研究、学校管理研究等项目研究团队。这些机构和团队要继续各司其职,协同推动新教育实验的发展。

  密切会议交流。20多年来,新教育实验一直借助重大会议营造声势,统一思想,交流经验,壮大规模,滚动发展。新教育会议包括工作会议与研讨会。我们现在举行的就是新教育实验工作会议。研讨会包括新教育年度研讨会、国际高峰论坛等。这些会议在不同领域不同范围内推动着新教育实验的发展,今后要继续强化各类会议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办会品质。

  强化项目牵引。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等十几个项目都是新教育实验的具体抓手。这些项目涉及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一个教师、每一所学校都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找到实验的切入口,开始新教育实验的探索。每一个项目都可以,也都应该持续地往深里做。

  坚持发展趋向国际化

  今年9月,我获得了一丹教育发展奖,新教育实验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前瞻新教育实验的未来发展,走向国际,参与全球教育发展,是一种趋势,更是我们新教育人的担当。

  建立国际化思维。新教育的再发展,要放大格局,拓展思路,不能囿于新教育自身的圈子言说新教育,也不能局限于国内观察新教育,要在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发展演变的大背景下考量新教育的时代价值和发展定位。

  人类的教育正处在一个大变革的前夜。最近几年,全球疫情的新趋势、世界格局的新变化、元宇宙的新诞生、脑科学的新进展等诸多因素,给全世界教育发展带来了诸多新挑战和新课题。适应工业化的传统学校需要让位于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未来学校,以知识为本位的传统教学需要让位于以“全人”为目标的个性化学习,以教室、教材、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需要让位于基于新的互联网、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技术的全时空学习。中国教育及新教育实验在这个大变革的时代,如何自我超越、不断提升,需要我们以更加开放、更加多元的心态和更加智慧、更加卓越的方法去架构和探索。新教育要深入思考未来教育发展及其特点。

  集聚国际化人才。新教育实验要成为中国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成为植根于本土的新教育学派,基础之基础是人,是担当这一份历史责任的人才。在新教育未来的征途上,要以更深邃的战略眼光,布局新教育的人才资源。要整体规划新教育实验的人才库建设,用好现有人才,稳住关键人才,吸引高端人才,储备未来人才。在新教育实验国际化进程中,吸纳、培养、集聚国际化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创新国际化措施。新教育国际高峰论坛、中美论坛是新教育与国际教育对话的重要平台。到2021年,新教育已经举行10届国际高峰论坛、5届中美论坛。今后,我们要继续依托这两个平台,推动新教育与国际教育的交流。

  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师教育中心合作,以一丹奖所设立的“新教师”专项基金,实施发展中国家教师培训项目,是新教育承担域外教师培训的一次积极探索。这项培训中的线下培训放在中国,部分培训将放在新教育实验区和学校,这是新教育实验向域外传播的新路径,要切实实施好此项目。

  今后,我们的研究视角,要着力关注国际教育发展前沿的实践样态和理论成果,加强与国际教育日常的交流和合作、对接和互动。

  党的二十大吹响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号角,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为迫切,让我们一起顺应时代的发展,回应人民的期待,积极投身到教育改革发展的实践中去,不断推动新教育实验迈上新的台阶,为建设社会主义教育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事业作出新教育人新的贡献。

  (作者系新教育实验发起人,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本文系作者在2022年新教育实验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有删改)

责任编辑:陈路

扎根本土,放眼世界,促进新教育实验持续发展
发布时间:2022-12-30   
来       源:江苏教育报  
作       者:朱永新

  ■朱永新

  每年的新教育实验工作会议是新教育实验持续发展再谋划的重要契机。借今天在线举行2022年新教育实验工作会议这个机会,我对新教育实验今后的发展讲五点意见:

  坚持实验根基本土化

  实验根基本土化,强调新教育实验的根基在中国。我们必须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开展新教育实验。

  要基于民族传统,传承优秀文化。我国有5000多年文明史,孕育了学无止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深厚的教育思想。中华民族优秀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是新教育实验发展的重要思想财富,我们要认真地学习,深入地研究,积极地传承、丰富和发展。近年来,新科学教育研究团队研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STEM课程”,新阅读研究团队主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正体现了新教育这方面的努力。

  要直面中国国情,回应时代需要。党的二十大发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号召。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面对中国庞大而复杂的教育体系,从国情出发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就显得特别重要。新教育实验的发展也必须直面中国国情,谋划推进的路径和措施。

  目前,在教育领域,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表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的需要与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这是问题,也是机会。当下中国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也为新教育实验提供了有所作为的契机和空间。20多年来,新教育实验一直坚持,今后还将继续坚持关注中西部地区,关注乡村学校,以理念引领、师资培训、项目扶持等多种形式,带动中西部和农村实验区域的发展。

  要坚持区域特色,讲述区域故事。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本次工作会议,7个县区的领导作了区域推进新教育实验的经验交流。这7个县区的新教育实验既卓有成效,又各具特色。他们的典型经验启示我们,要坚持从区域教育发展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创新举措,推动新教育落地生根,成为推动区域教育发展的强大引擎。

  坚持行动方式常态化

  对于新教育实验来说,轰轰烈烈地组织一个活动非常容易,热热闹闹地做一年半载也非难事,难就难在把新教育的理念融入日常的教育生活,持之以恒地做一二十年、三五十年,甚至更长时间,这就需要坚守日常,常态化运作。

  要加强新教育理念传播。只有坚信,才会坚持。只有对新教育坚信不疑,才会在行动中坚定不移地推行新教育,才会把新教育的理念融入日常的教育生活,才会把践行新教育化为新教育实验学校校长、教师们的自觉行为,新教育的行动——“晨诵午读暮省”“共读共写共生活”才能真正成为师生的生活方式。因此,要继续加强新教育理念的传播。要拓展思维,创新载体,借助行政的和民间的、组织的和个体的、现场的和媒体的等不同形式,广泛宣传、推广新教育理念。

  要加快新教育课程研发。课程的样态决定着教育生活的样态。“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必须依靠课程的支撑。最近几年,我们在新生命课程、晨诵课程等的研发上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果,今后要继续努力,使新教育课程体系全面转化为具有丰富的实质性内容的课程,并通过课程的实施,使新教育实验项目生活化,融入师生每日每时的教育生活。

  要坚持新教育项目融合。新教育提出十大行动,是由于这些行动是中国教育现实中相对缺少的东西。这十大行动,在内涵上并没有统一的分类标准,在外延上彼此之间也存在着交叉、相容的关系。因此,要融合推进新教育行动。目前各地广泛推进的新教育“1+N”项目深耕行动,就体现了融合的思路,要扎实推进,务求实效。

  坚持成果形式物态化

  所谓成果形式物态化,指学术成果要有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化成果呈现。这体现为三种方式:

  出文章。出文章就是要将从实验过程中获得的对师生成长、学校发展、教育进步的规律性认识以文字的形式显性化。

  新教育实验学校的校长、教师写作的意识并不弱,写的文章也不少,但并不是每篇文章都能称为新教育实验的成果。我每年也会看许多新教育的文章,一部分文章存在“原生态叙述多,理论提炼少”“行动叙事多,理论研究少”“原地转圈,徘徊不前”等问题,要引起重视,加强学习,提高文章质量。

  出课程。课程是新教育项目研究的成果体现。新教育20多年来研发了不少课程,出版了许多与之相关的实验著作,如晨诵系列课程、新生命教育系列课程、新教育实验系列操作手册、《中国人阅读书目中国幼儿(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基础阅读书目·导赏手册》和《这样爱你刚刚好,我的N岁孩子》等,这些都体现了新教育实验成果的课程化。目前我们正在研发的还有小学、初中系列化的《新教育卓越口才操作指导手册》《新教育整本书助学手册》《新教育好玩儿数学助学手册》和未来科学教育教材等。今后,新教育实验要出更多更优质的课程。

  出人才。人才是最大的成果。新教育实验能培养多少卓越的教师,这些卓越教师能够在中国教育舞台上发出怎样的声音,这非常重要。我们希望各实验区域能够真正重视榜样教师的发现、培养,注重用榜样教师激励更多教师成长。我们每一年要发现一批榜样教师,言说他们的故事。

  坚持推广路径多样化

  20多年来,新教育实验在探索中前行,能够发展到现在的规模,产生国际影响力,依托了多样化的推广路径。

  开展课题研究。2003年,《新教育理论的实践及推广研究》课题成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2008年,《新教育实验与素质教育行动策略的研究》课题被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今后,新教育实验要继续积极申报国家级课题,各实验区域、实验学校也应努力申报县、市、省及国家各级课题,以课题引领新教育高品质发展。

  注重区域推动。实验区域是新教育实验推进的主体力量。在一个区域内,新教育主要依靠行政的力量推动。各实验区域要切实通过强化核心团队建设、完善实验工作制度、丰富发展研讨平台、培育实验榜样典型等措施不断创新区域推进机制,促进区域新教育实验的发展,促进区域教育生态的转变。

  强调机构协同。新教育实验机构主要包括苏州市新教育研究院、江苏昌明新教育基金会、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新教育分会、江苏省教育学会新教育研究专业委员会和苏州大学新教育研究院。苏州市新教育研究院有办公室、研究中心、发展中心、培训中心,以及新阅读研究、新生命教育研究、新科学教育研究、新艺术教育研究、新德育研究、新家庭教育研究、新职业教育研究、新评价与考试研究、学校管理研究等项目研究团队。这些机构和团队要继续各司其职,协同推动新教育实验的发展。

  密切会议交流。20多年来,新教育实验一直借助重大会议营造声势,统一思想,交流经验,壮大规模,滚动发展。新教育会议包括工作会议与研讨会。我们现在举行的就是新教育实验工作会议。研讨会包括新教育年度研讨会、国际高峰论坛等。这些会议在不同领域不同范围内推动着新教育实验的发展,今后要继续强化各类会议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办会品质。

  强化项目牵引。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等十几个项目都是新教育实验的具体抓手。这些项目涉及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一个教师、每一所学校都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找到实验的切入口,开始新教育实验的探索。每一个项目都可以,也都应该持续地往深里做。

  坚持发展趋向国际化

  今年9月,我获得了一丹教育发展奖,新教育实验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前瞻新教育实验的未来发展,走向国际,参与全球教育发展,是一种趋势,更是我们新教育人的担当。

  建立国际化思维。新教育的再发展,要放大格局,拓展思路,不能囿于新教育自身的圈子言说新教育,也不能局限于国内观察新教育,要在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发展演变的大背景下考量新教育的时代价值和发展定位。

  人类的教育正处在一个大变革的前夜。最近几年,全球疫情的新趋势、世界格局的新变化、元宇宙的新诞生、脑科学的新进展等诸多因素,给全世界教育发展带来了诸多新挑战和新课题。适应工业化的传统学校需要让位于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未来学校,以知识为本位的传统教学需要让位于以“全人”为目标的个性化学习,以教室、教材、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需要让位于基于新的互联网、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技术的全时空学习。中国教育及新教育实验在这个大变革的时代,如何自我超越、不断提升,需要我们以更加开放、更加多元的心态和更加智慧、更加卓越的方法去架构和探索。新教育要深入思考未来教育发展及其特点。

  集聚国际化人才。新教育实验要成为中国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成为植根于本土的新教育学派,基础之基础是人,是担当这一份历史责任的人才。在新教育未来的征途上,要以更深邃的战略眼光,布局新教育的人才资源。要整体规划新教育实验的人才库建设,用好现有人才,稳住关键人才,吸引高端人才,储备未来人才。在新教育实验国际化进程中,吸纳、培养、集聚国际化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创新国际化措施。新教育国际高峰论坛、中美论坛是新教育与国际教育对话的重要平台。到2021年,新教育已经举行10届国际高峰论坛、5届中美论坛。今后,我们要继续依托这两个平台,推动新教育与国际教育的交流。

  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师教育中心合作,以一丹奖所设立的“新教师”专项基金,实施发展中国家教师培训项目,是新教育承担域外教师培训的一次积极探索。这项培训中的线下培训放在中国,部分培训将放在新教育实验区和学校,这是新教育实验向域外传播的新路径,要切实实施好此项目。

  今后,我们的研究视角,要着力关注国际教育发展前沿的实践样态和理论成果,加强与国际教育日常的交流和合作、对接和互动。

  党的二十大吹响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号角,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为迫切,让我们一起顺应时代的发展,回应人民的期待,积极投身到教育改革发展的实践中去,不断推动新教育实验迈上新的台阶,为建设社会主义教育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事业作出新教育人新的贡献。

  (作者系新教育实验发起人,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本文系作者在2022年新教育实验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有删改)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