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视点

机关干部应走进教育一线

作者:王富宁 发布时间:2023-02-10 来源: 江苏教育报

  ■王富宁

  新学期伊始,一些县市积极倡导党政机关相关领导及教育行政干部进课堂听一节课、搞一次调研、上一次党课、帮助学校解决一个难题,引起了社会热议。笔者以为,课堂是立德树人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主战场、主阵地、主渠道。党政机关相关领导、教育行政干部主动走进教育一线,了解教育教学实际,不失为优化教育内外生态、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扎实举措。这也与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要求相一致。

  进课堂“二次学习”。“书到用时方恨少”“学然后知不足”。一些机关干部在“建功新时代、逐梦新征程”的洪流中难免存在知识、能力和本领的恐慌。进课堂听课,不仅能温故知新,拓宽知识面,让“云课堂”“区块链”“元宇宙”等新概念、新技术充盈头脑,而且能零距离接触师生,助力机关干部更加自觉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为教育改革发展科学“把脉”、精准“问诊”,协力打造“四有”教师团队。尤其是在面临文化多样、价值多元、观念多变的新挑战及“双减”持续推进的背景下,督促指导教师在校应教尽教,让学生学足学好是关键。《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启动实施近一年,要求教育工作者更新理念,从“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转变为“让学生创造着长大”。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基于未来教育观的课程理念、基于核心素养观的课程目标、基于理解性教学观的课程内容、基于跨学科学习观的课程组织和基于表现性评价观的课程评价,更需要教育工作者整体建构、付诸教学。因此,机关干部走进学校、干在一线,是学习新发展理念的现实需要。

  进课堂“潜水调研”。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一些有识之士认为,让县(区)长、教育局局长、校长进课堂,比开十次会都管用。局长、校长应该带头做教育专业的事,因地制宜,顺势而为。进课堂听课就是最好的潜水式调研。如面对县域人口流动的新形势,如何解决部分县域教育“城镇挤、大班额”和“乡村弱、流失多”的问题?怎样结合乡村振兴,整合教育资源,打造“一校一特”品牌,办好乡村定点学校?如何推进集团化办学,推进骨干名优教师送教、支教,紧缺学科教师走教?如何从健全保障机制、改善办学条件、优化队伍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及激发县中活力层面,整体提升县中办学水平?等等。我们要通过听课调研,从群众中来,到师生中去,迈上提升教育质量的快车道,推进“强基工程”,探索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让教育改革发展的“工具箱”拥有更加多样、更有针对性的政策“工具”,力促教育质态优化、质量提升、安全稳定,解决好“后疫情时代”老百姓教育方面“急难愁盼”的问题。

  进课堂“现场办公”。兴城先兴人,人才靠教育。教育是静待花开的事业,教学的问题大多在课堂中生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光是一线教师的事,也是相关机关干部、校长的责任。教学质量的提升、内涵的积淀、办学特色的形成,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当地切实改善办学条件,优化师资队伍,建立并完善正向考核激励机制。省内泰州市、南京市秦淮区、扬州市江都区等陆续召开教育发展大会,出台一系列课堂教学、质量攻坚文件,主要领导反复强调,对教育怎么重视都不为过,对教育怎么支持都不为过。机关干部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师生中“现场办公”,有利于对症开方、狠抓落实。比如,宏观层面,如何以教育督导及教学评价改革为抓手,落实党的二十大“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要求,全面落实幼儿园、义务教育学校、普通高中和特殊教育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南,加快构建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科学评价体系?微观层面,如何控减“小眼镜”和“小胖墩”?如何优化城区教育布局,化解个别学校大班额,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如何借助人才引进、教师编制备案管理等,解决普通高中、乡村学校紧缺学科教师结构性缺编,提高公办幼儿园在编教师比例?一些制约学校发展“小而急”的问题可以通过现场办公、“一事一议”迅速解决;“大而难”的问题则需用好政策杠杆、完善机制建设,一校一策、循序渐进、联动会办。

  教育行政干部走进教育一线,了解实情民意,有助于激活教育改革发展的“一池春水”,形成“干部带好头、教师立上游、学生争一流”的生动局面。

  (作者系扬州市江都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副主任,省科技教育工作先进个人,曾获省教育新闻奖一等奖)

责任编辑:陈路

机关干部应走进教育一线
发布时间:2023-02-10   
来       源:江苏教育报  
作       者:王富宁

  ■王富宁

  新学期伊始,一些县市积极倡导党政机关相关领导及教育行政干部进课堂听一节课、搞一次调研、上一次党课、帮助学校解决一个难题,引起了社会热议。笔者以为,课堂是立德树人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主战场、主阵地、主渠道。党政机关相关领导、教育行政干部主动走进教育一线,了解教育教学实际,不失为优化教育内外生态、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扎实举措。这也与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要求相一致。

  进课堂“二次学习”。“书到用时方恨少”“学然后知不足”。一些机关干部在“建功新时代、逐梦新征程”的洪流中难免存在知识、能力和本领的恐慌。进课堂听课,不仅能温故知新,拓宽知识面,让“云课堂”“区块链”“元宇宙”等新概念、新技术充盈头脑,而且能零距离接触师生,助力机关干部更加自觉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为教育改革发展科学“把脉”、精准“问诊”,协力打造“四有”教师团队。尤其是在面临文化多样、价值多元、观念多变的新挑战及“双减”持续推进的背景下,督促指导教师在校应教尽教,让学生学足学好是关键。《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启动实施近一年,要求教育工作者更新理念,从“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转变为“让学生创造着长大”。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基于未来教育观的课程理念、基于核心素养观的课程目标、基于理解性教学观的课程内容、基于跨学科学习观的课程组织和基于表现性评价观的课程评价,更需要教育工作者整体建构、付诸教学。因此,机关干部走进学校、干在一线,是学习新发展理念的现实需要。

  进课堂“潜水调研”。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一些有识之士认为,让县(区)长、教育局局长、校长进课堂,比开十次会都管用。局长、校长应该带头做教育专业的事,因地制宜,顺势而为。进课堂听课就是最好的潜水式调研。如面对县域人口流动的新形势,如何解决部分县域教育“城镇挤、大班额”和“乡村弱、流失多”的问题?怎样结合乡村振兴,整合教育资源,打造“一校一特”品牌,办好乡村定点学校?如何推进集团化办学,推进骨干名优教师送教、支教,紧缺学科教师走教?如何从健全保障机制、改善办学条件、优化队伍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及激发县中活力层面,整体提升县中办学水平?等等。我们要通过听课调研,从群众中来,到师生中去,迈上提升教育质量的快车道,推进“强基工程”,探索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让教育改革发展的“工具箱”拥有更加多样、更有针对性的政策“工具”,力促教育质态优化、质量提升、安全稳定,解决好“后疫情时代”老百姓教育方面“急难愁盼”的问题。

  进课堂“现场办公”。兴城先兴人,人才靠教育。教育是静待花开的事业,教学的问题大多在课堂中生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光是一线教师的事,也是相关机关干部、校长的责任。教学质量的提升、内涵的积淀、办学特色的形成,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当地切实改善办学条件,优化师资队伍,建立并完善正向考核激励机制。省内泰州市、南京市秦淮区、扬州市江都区等陆续召开教育发展大会,出台一系列课堂教学、质量攻坚文件,主要领导反复强调,对教育怎么重视都不为过,对教育怎么支持都不为过。机关干部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师生中“现场办公”,有利于对症开方、狠抓落实。比如,宏观层面,如何以教育督导及教学评价改革为抓手,落实党的二十大“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要求,全面落实幼儿园、义务教育学校、普通高中和特殊教育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南,加快构建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科学评价体系?微观层面,如何控减“小眼镜”和“小胖墩”?如何优化城区教育布局,化解个别学校大班额,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如何借助人才引进、教师编制备案管理等,解决普通高中、乡村学校紧缺学科教师结构性缺编,提高公办幼儿园在编教师比例?一些制约学校发展“小而急”的问题可以通过现场办公、“一事一议”迅速解决;“大而难”的问题则需用好政策杠杆、完善机制建设,一校一策、循序渐进、联动会办。

  教育行政干部走进教育一线,了解实情民意,有助于激活教育改革发展的“一池春水”,形成“干部带好头、教师立上游、学生争一流”的生动局面。

  (作者系扬州市江都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副主任,省科技教育工作先进个人,曾获省教育新闻奖一等奖)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