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视点

高校实验班模式创新令人期待

作者:韩宗峰 发布时间:2024-04-16 来源: 新华日报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首届“方班”实验班近日开班,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方班”创始人方滨兴领衔,旨在培养网络安全拔尖创新人才。清华大学日前宣布推进“颠覆性创新人才培养项目”,成立虚拟“巅班”;武汉大学官宣开设“雷军班”,采取新型模式,高标准投入和培养人才。这些高校“X班”,勾起公众好奇心。

  透过这些高校实验班的培养理念介绍不难发现,这些“出圈”的班级,体现高校在培养模式和培养体系上的创新。比如,“雷军班”贯通本硕博培养、学生100%具备保研资格,这有助于破除本科教育中存在的功利化和“内卷”现象。虚拟“巅班”运行过程中,首席教授和项目主任对班级全程跟踪与指导,此举有利于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培养空间和育人资源。其实,在不少重点高校,这类实验班并不少见,此前清华大学的姚班和丘班、北京大学的图灵班等,其主攻领域、培养目标、教学方式等各有特色,相同的是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灵活机制,其目的都是克服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弊端,采取新机制培育更多创新型人才,以应时代和社会所需。

  有媒体盘点2023年高等教育10大热词,大学“高中化”是其中之一。我国高校常受到“评价体系‘绑架’人才培养”、人才培养创新性不足等尖锐批评,虽然这未必完全符合客观实际,但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存在功利化倾向、学生创新意识不强是不争事实。不少学生在校期间围着学分和保研名额转,高校缺乏足够包容的成长成才模式。当加快培养创新人才成为社会共识,不少人希望这些高校实验班的出现能够帮助学生摆脱过于注重课本学习、追求绩点的刻板路径,培养创造性思维,也是因为看到了当前人才培养的弊端和不足。

  当然,人才培养是个长期工程,“雷军班”“巅班”的建设最终走向如何,还需要时间和实践检验。可以预见的是,创新实验班或多或少会遭遇困难和压力。比如,“创新意识”“探索性学习”“灵活机制”等短时间内较难显现,甚至对教学成果的考核和评价也存在一定困难。与此同时,很多高校对这类实验班还存在错误理解,认为就是“好学生+好老师”,这就很容易把高校实验班办成大学版“尖子班”,偏离其培养创新人才的初衷。

  开办实验班,高校既要把握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这一目标,防止培养过程中出现偏离,也要保持耐心,确保人才培养机制和手段得到长期贯彻。更需注意的是,多元人才的培养,往往需要多方协力——院士领衔、企业参与,培养的人才往往更能适应社会所需,也更注重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广泛衔接社会资源,防止“关起门来搞教育”,高校创新实验班才能拥有更宽广视野。

  原载:2024年4月16日《新华日报》,版次:1

责任编辑:陈路

高校实验班模式创新令人期待
发布时间:2024-04-16   
来       源:新华日报  
作       者:韩宗峰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首届“方班”实验班近日开班,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方班”创始人方滨兴领衔,旨在培养网络安全拔尖创新人才。清华大学日前宣布推进“颠覆性创新人才培养项目”,成立虚拟“巅班”;武汉大学官宣开设“雷军班”,采取新型模式,高标准投入和培养人才。这些高校“X班”,勾起公众好奇心。

  透过这些高校实验班的培养理念介绍不难发现,这些“出圈”的班级,体现高校在培养模式和培养体系上的创新。比如,“雷军班”贯通本硕博培养、学生100%具备保研资格,这有助于破除本科教育中存在的功利化和“内卷”现象。虚拟“巅班”运行过程中,首席教授和项目主任对班级全程跟踪与指导,此举有利于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培养空间和育人资源。其实,在不少重点高校,这类实验班并不少见,此前清华大学的姚班和丘班、北京大学的图灵班等,其主攻领域、培养目标、教学方式等各有特色,相同的是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灵活机制,其目的都是克服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弊端,采取新机制培育更多创新型人才,以应时代和社会所需。

  有媒体盘点2023年高等教育10大热词,大学“高中化”是其中之一。我国高校常受到“评价体系‘绑架’人才培养”、人才培养创新性不足等尖锐批评,虽然这未必完全符合客观实际,但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存在功利化倾向、学生创新意识不强是不争事实。不少学生在校期间围着学分和保研名额转,高校缺乏足够包容的成长成才模式。当加快培养创新人才成为社会共识,不少人希望这些高校实验班的出现能够帮助学生摆脱过于注重课本学习、追求绩点的刻板路径,培养创造性思维,也是因为看到了当前人才培养的弊端和不足。

  当然,人才培养是个长期工程,“雷军班”“巅班”的建设最终走向如何,还需要时间和实践检验。可以预见的是,创新实验班或多或少会遭遇困难和压力。比如,“创新意识”“探索性学习”“灵活机制”等短时间内较难显现,甚至对教学成果的考核和评价也存在一定困难。与此同时,很多高校对这类实验班还存在错误理解,认为就是“好学生+好老师”,这就很容易把高校实验班办成大学版“尖子班”,偏离其培养创新人才的初衷。

  开办实验班,高校既要把握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这一目标,防止培养过程中出现偏离,也要保持耐心,确保人才培养机制和手段得到长期贯彻。更需注意的是,多元人才的培养,往往需要多方协力——院士领衔、企业参与,培养的人才往往更能适应社会所需,也更注重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广泛衔接社会资源,防止“关起门来搞教育”,高校创新实验班才能拥有更宽广视野。

  原载:2024年4月16日《新华日报》,版次:1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