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年不离不弃为青少年和家长们疏解困惑传递温暖——
“您好,这里是陶老师热线……”
5月22日深夜,值夜班的刘宗颖拿起包子刚咬了一口,热线电话就响了起来。她赶紧把口中食物吐出来,接通电话,声音轻柔,“您好,这里是陶老师热线……”电话那头是个湖北女生,抽泣不止,“陶老师,我觉得我是个很没用的人……”
一个小时后,电话里的哭声早已平息,女孩情绪恢复如常。刘宗颖这才松了口气,开始接通另一个电话。桌上的包子被同事拿去热过了,但又凉了。
无论多晚,在南京晓庄学院莫愁校区的陶老师工作站里,始终有一束光在守候。
31岁的刘宗颖是陶老师工作站第三代专职心理教师。1992年,南京晓庄学院(当时的南京教育学院)教师陶勑恒与几位心理学教师创办了“陶老师热线”,这是全国首个开通的学生热线。2004年,热线发展成能提供多元化心理援助的南京市中小学生心理援助中心(陶老师工作站)。2005年,热线短号码启用,从此,96111成为孩子和家长在遇到心理困扰时寻求庇护的港湾。“陶老师”们每天要接通来自全省乃至全国各地的来电,也常与求助者面对面,指引求助者构建良好的家庭关系,解答孩子成长中的困惑。
32年,从走廊一角12平方米的办公室,到如今2500平方米功能齐全的工作站;从一个教研室的7位老师下班后4小时接线,到如今221位专兼职心理教师365天24小时不断线值班;从每天两三例电话,到如今一年上万例来电、2000多人面询、数万人参与公益讲堂……许多曾经打电话来倾诉青春期阵痛的小姑娘、无法处理亲子问题的宝妈,都已经成为了陶老师工作站的资深志愿者。目前,工作站已形成了包括“96111”公益热线和面向未成年人及家长的心理咨询在内的“7+1服务模式”,服务惠及上百万人次。
南京晓庄学院心理健康研究院副院长、南京市中小学生心理援助中心(陶老师工作站)主任许红敏和她的所有同事一样,每天有一大半的时间都在接电话。她说话清晰、快速,却不显急躁,有一种让人安定的力量。“都是工作练出来的。”许红敏笑着说,“只要电话一响,所有的事和私人情绪都要放下,因为你永远不知道这通电话有多重要。”
每日接通的几十个电话中,一部分来自焦虑的家长,“孩子天天玩手机,简直入了迷,我一说他就哭!”“孩子说什么都不肯上学,我该怎么办?”也有一部分来自痛苦的孩子,“在班里没有人喜欢我,他们都看不起我!”“爸妈离婚了,我不想变成没人要的孩子。”许红敏介绍,来电者最关心的是人际关系问题和学习问题,其次是情绪与行为控制问题。
如果是常见的人际关系问题,“陶老师”们会了解更多信息,引导关系双方相互理解;如果求助者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心理问题躯体化特征,“陶老师”们会建议对方寻求专业的治疗;如果求助者在电话中表露出自杀或自残的倾向,“陶老师”们会一边安抚对方情绪,一边转接联动的公安系统……
但更多时候,他们首先要做的是坚定地陪伴和倾听。前几天,刘宗颖接通了一个安徽淮北的电话,52分钟里,对面那个成绩优异的女孩一直向她倾吐着自己的学习压力和内耗情绪,而刘宗颖会时不时告诉她,“嗯,我在听,我能感受到你的难过。”电话挂断前,女孩哭了,“陶老师,谢谢你,你的倾听带给我很大力量。”
“我们会关注每一通来电里的情绪和心理问题,案例一多,就可以看出,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哪些方面需要被关注。我们会在教育部门的帮助下,给家长和学校提供一些建议,定期开展读书会、培训会、心理团辅、公益讲堂等活动,邀请全社会都加入促进孩子心理健康的队伍。”许红敏说。她希望能够以“陶老师工作站”为载体和纽带,以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为工作内容,形成心理服务的网络。
陶老师工作站创始人之一陶勑恒说:“‘陶老师’的‘陶’,是陶行知的‘陶’。在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感召下,24小时,我们时时放心不下孩子们的快乐安危;365天,天天都有一种使命感让我们坚守岗位。我们希望更多的师生知道陶老师,相信陶老师,愿意求助陶老师。当你身处灰暗时,我们是等待你的那束光。”
作者:陈雨薇
原载:2024年6月1日《新华日报》,版次: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