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视点

职业教育=差?需要被改写的刻板印象

作者:胡明峰 发布时间:2024-06-24 来源: 新华日报

  6月下旬,南京“急了”,向社会发布“4266”产业体系紧缺人才需求目录。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智能制造装备、新型材料、航空航天六大新兴产业,超半数公司确定要扩大员工规模,剑指生产技能类和专业技术类人才。

  早在一个月前,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已被“踏破门槛”。10家西门子系统的上下游企业曾组团来此招聘,涉及视觉算法工程师、电气工程师、机械设计工程师等400多个岗位需求,各个都很“高大上”。

  热辣滚烫的毕业季,千万名通过职业教育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走出校门。公开数据显示,我国中职、高职学校在人才培养规模上,已分别占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技术技能人才常常未出校就成“香饽饽”。被极度需要的职业教育,能否让外界改变“差人一等”“职校生没有未来”的刻板印象?

  开启抢人大战

  教育部连续多年的调查数据表明,长期以来,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毕业生。从需求总量上看,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更大;从需求结构上看,对支撑制造强国的紧缺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

  今年5至6月,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江苏分公司共招了100多名电梯维保岗位人员,都是来自职业院校。“随着电梯使用时限不断增长,房地产、写字楼、大型商超等都面临电梯售后和维保,全国将近有1000万台的存量市场。”该公司综合部经理张愉说,紧跟市场需求,公司今年预计在全江苏招聘该岗位527人。

  “目前来看压力不小。”张愉说,电梯维保技术门槛较高,学生的技能水平能否满足岗位技术要求,是企业用人的重要标准,争抢技能人才也是当下企业的共识。“对企业而言,更希望找到技能与岗位匹配,并对一线工作进行优化的技术人才,而不仅仅是一个简单操作工。”

  从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入职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江苏分公司的杨子意,诠释了如何用技术为岗位赋能。

  6月19日晚,浦口区一居民楼发出电梯维修单,电梯钢丝绳出现断丝情况,触发了电梯限速器开关,电梯就近楼层停运并示警。“过去电梯钢丝绳如果出现断丝情况,很难及时发现,时间一久就容易整股磨断,问题钢丝绳与好股钢丝绳缠绞,既有电梯安全隐患,维修难度也非常大。”杨子意作为主导人之一,与片区维保团队一起为电梯设计安装了限速器开关,顺利解决这一难题,并得到广泛推广。彼时,他刚入职一年左右。

  2021年,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张小龙,在南京斯瑞奇医疗用品有限公司顶岗实习期间,通过尖端放电解决模切冬天静电造成的干扰难题,成功留岗工作。而后,通过所学积累的经验解决了自动化产线车间产品不能稳定生产的重要问题。在一次次的优异表现中,张小龙获得南京市2022年度“六大产业链”企业引进紧缺急需人才补贴认定。

  随着工业产线愈发智能化、数字化,企业对技术工人的需求,已经从过去的“会用”设备,转变为现在的“会改良升级”设备。张愉认为,职业教育培育的毕业生,理应成为企业强大的技术技能支撑。

  6月18日,南京市发布2024年度“4266”产业体系紧缺人才需求目录。从调查情况看,南京市六大新兴产业未来一年中,超过一半的公司确定要扩大员工规模,大部分企业员工增幅规模在5%—10%之间,生产技能类人才和专业技术类人才是企业实现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的关键,也是企业人才争夺的重点。

  职校生的突围

  工作第五年,杨子意早已不是维保团队最年轻的毛头小伙。这些年,一批批新面孔加入进来,其中不少人还是他的师弟师妹。在该公司维保部300多号人里,超过六成来自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自动化工程系。双方校企合作,已有12年之久。

  出于多年合作信任,企业更偏爱该校毕业生,每年都有大量用工需求。“招来的人多,流走的也不少。”张愉坦言,早些年,产教融合不够深入,学生在校所学和企业岗位需求还有差距,对行业认识也不清晰,一般半年到一年左右,一批人会离开这个岗位。

  学生与岗位适配度不高,带来的最直接问题就是就业难、用工难。随着校企合作的不断加深,职业院校毕业生和企业面临的两难困境,正被加速克服。

  今年4月,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与上海三菱电梯合作建设的电梯产业学院,成功入选江苏省高职院校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项目。“学生在校期间,既学习校内理论和实践知识,也会根据企业需要,请企业导师教授实际工作中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该校自动化工程系副主任张海红说,系部老师同时在企业参与项目,了解企业最新需求。

  工业类企业最看重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实际技能能否与岗位需求高度契合,学校和学历等其它条件反倒显得不那么重要。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教务处处长黄杰记得,上海波音航空改装维修工程有限公司曾在国内某头部航空航天类院校招聘航空机务岗,蹲守两天只招到两个人。而后,企业将目光投向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出乎意料,企业一口气招走十多名学生。彼时的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还是一所高职专科学校。

  过去,因学历而形成的壁垒,正被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一点点冲破。“短期内就能上手,兼具实践技能和理论知识,这样的毕业生企业都争抢着要,这是职业教育的优势。”黄杰说,放大职业教育的特色优势,充分链动企业资源,真正实现产教融合,才能实现学校、企业、社会等多方共赢的结果。

  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最为紧密的教育。高度匹配企业眼前的岗位需求,成为职校生在求职大潮中的突围利器。

  “让毕业生与企业需求适配,还体现在专业设置上。”黄杰说,学校每一个新专业的设置,都会考虑相关产业发展情况,广泛走访企业,以寻求差异化适配度。以低空经济为例,无人机产业发展态势迅猛,就无人机科研本身,职业院校可能比不过头部高校和行业大厂,但在无人机应用的垂直领域,比如航拍机械手、后期处理等,职校生却拥有广阔的就业市场。

  国家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将职业教育定位为类型教育,不再是层次教育。随着校企合作资源的深入挖掘,类型教育的标识愈发鲜明,具有特色优势的职业教育毕业生,逐渐在产业发展浪潮中独当一面。

  晋升不再单行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我们要实实在在地把职业教育搞好,要树立工匠精神,把第一线的大国工匠一批一批培养出来。”

  大国工匠,也是企业发展所期盼的“明星”工匠。职业教育是培养工匠的沃土。从职业学校教育,到一线岗位锻炼,一位大国工匠的诞生,要在无数次千锤百炼中,一步步提升进阶。

  职业院校毕业5年,卞维刚已就职过4家企业,曾多次凭实力“上位”。2019年中职毕业后,卞维刚就职高淳一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做生产线技术员。虽然年轻,可他却怀揣南京市级技能大赛一等奖、江苏省级技能大赛二等奖的“入场券”。出于对动手实践的热爱,卞维刚一有空就追着老师傅边问边学,一年多时间,他的技术水平已经非常纯熟。经部门经理提携,卞维刚成了企业最年轻的班长,管理50多名技术员,一个月到手也有八九千元。

  这段时间里,企业也组织选拔一线优秀员工参加技能培训,鼓励支持有需要的员工参加技能大赛、进行学历提升。“不爱读书”的卞维刚,也因此顺利拿到国家开放大学的学历证书。“我看到了进厂的职校生有上升通道。”他说,但因个人发展计划有变,最后还是依依不舍离开了。

  随后的日子,卞维刚又去了两家企业。“每天朝九晚五,相比第一家企业的充实感,这里的日子非常清闲。”卞维刚却受不了,“也学不到什么东西,年纪轻轻这么待下去,人就废了。”兜兜转转,卞维刚对自己的目标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能学到东西,有晋升空间。

  一年前,卞维刚决心离开“温水煮青蛙的日子”,后又入职南京中比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励志故事再次上演,卞维刚又在最短时间内从普通技术员“上位”车间班长,“又是最年轻的班长”,工资待遇也令他满意。

  好戏刚刚开场。曾经,“职校毕业的技能型员工干到班长就到了天花板”的桎梏正被打破。“公司每年组织技术评级,评级后进行相应奖励,薪资待遇、上升通道也与之挂钩。”卞维刚说,即便岗位垂直通道走不了,技术定级通道也能实现自我提升。

  有了上升空间,技能人才就有了更多出路。职业教育不只是学校教育,岗位培训时的充能、工作实践中的提升,都是一个工匠从合格走向优秀的“必修课”。成为大国工匠,这是卞维刚想挑战的目标,每天他都专注于提升自身能力。

  尽管不尽完善,企业纷纷开始建立员工上升通道体系,为技术技能人才敞开大门,为大国工匠的成长铺路。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江苏分公司已经打破岗位界限。“有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从维保部最基层员工起步,最高已晋升到管理岗的项目经理,年薪30多万元。”张愉说。

  为能力而深造

  与在工作一线积累实战经验的卞维刚不同,主动选择职业教育的丁子民,决心在学校就扎稳根基。今夏,他顺利毕业,将于7月1日入职中国航天科工南京晨光集团,成为一名一线装配员。

  选择职业教育,全家一起上阵谋划。离高考前几个月,在同学们紧锣密鼓准备“过独木桥”时,丁子民在父母鼓励下,参加了江苏省高职单招。“父母跟机械打了一辈子交道,深知行业发展前景,我自己也对机械类感兴趣,这个方向我们不谋而合。”丁子民说,这行吃手艺、实践多,综合考量下,职业教育更符合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先往头部高职院校考,不行再参加高考。”

  就这样,丁子民进入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学习。三年时间里,每一次动手实操的机会,丁子民都倍感珍惜,书本上的知识总是慢几拍,难以及时满足他的求知欲。2022年,毕业之际,丁子民做出了很多高职院校毕业生都会做的选择——专升本。不一样的是,他选择了本科职业教育。

  “学无止境,彼时的知识储备和实践能力,我没有足够信心胜任一份技能岗位。”当年,丁子民努力考入了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进入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学习。这是2019年教育部启动实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最早的一所公办本科职业院校。

  “中职—高职专科—高职本科”纵向贯通的学校职业教育体系确立,职业教育学生的“升学断头路”打通了。记者在走访多所高职院校后发现,不少院系毕业生都有选择专升本的意愿,少则两三成,多则近五成,但大都流向普通本科教育方向。

  一位高职院校老师告诉记者,高职院校教育偏向应用型,普通本科教育偏向研究型,一味追求学历的专转本,学生容易迷失在技术技能和理论研究“两头都够不到”的尴尬境遇。

  丁子民笃定了职业教育的成长之路,两年来的“深造”,让他有了更深层次的蜕变,现在的他手握多项技术发明专利,更是在老师指导下发表了SCI期刊论文。“最为受益的是,对机械有了全新认识。”丁子民说,职业本科阶段得到了更为深入的理论知识学习,以及更为聚焦的实践操作,“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我有了更多在未来岗位上开拓创新的资本”。

  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的职业技术人才。时任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的林宇曾公开表示,部分高职院校学生,有提高学历层次的需求,这无可厚非,但提高学历层次,也必须坚持职业教育定位,以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为基准线。

  面对自己的第一份工作,丁子民还不知道具体负责哪些内容,但他对未来却已经有了明确谋划:踏踏实实在一线岗位练出真本事,边干边学,或许还会读一个在职研究生,最主要是保持学习的劲头不能停。

  本报记者 胡明峰
原载:2024年6月24日《新华日报》,版次:9

责任编辑:陈路

职业教育=差?需要被改写的刻板印象
发布时间:2024-06-24   
来       源:新华日报  
作       者:胡明峰

  6月下旬,南京“急了”,向社会发布“4266”产业体系紧缺人才需求目录。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智能制造装备、新型材料、航空航天六大新兴产业,超半数公司确定要扩大员工规模,剑指生产技能类和专业技术类人才。

  早在一个月前,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已被“踏破门槛”。10家西门子系统的上下游企业曾组团来此招聘,涉及视觉算法工程师、电气工程师、机械设计工程师等400多个岗位需求,各个都很“高大上”。

  热辣滚烫的毕业季,千万名通过职业教育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走出校门。公开数据显示,我国中职、高职学校在人才培养规模上,已分别占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技术技能人才常常未出校就成“香饽饽”。被极度需要的职业教育,能否让外界改变“差人一等”“职校生没有未来”的刻板印象?

  开启抢人大战

  教育部连续多年的调查数据表明,长期以来,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毕业生。从需求总量上看,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更大;从需求结构上看,对支撑制造强国的紧缺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

  今年5至6月,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江苏分公司共招了100多名电梯维保岗位人员,都是来自职业院校。“随着电梯使用时限不断增长,房地产、写字楼、大型商超等都面临电梯售后和维保,全国将近有1000万台的存量市场。”该公司综合部经理张愉说,紧跟市场需求,公司今年预计在全江苏招聘该岗位527人。

  “目前来看压力不小。”张愉说,电梯维保技术门槛较高,学生的技能水平能否满足岗位技术要求,是企业用人的重要标准,争抢技能人才也是当下企业的共识。“对企业而言,更希望找到技能与岗位匹配,并对一线工作进行优化的技术人才,而不仅仅是一个简单操作工。”

  从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入职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江苏分公司的杨子意,诠释了如何用技术为岗位赋能。

  6月19日晚,浦口区一居民楼发出电梯维修单,电梯钢丝绳出现断丝情况,触发了电梯限速器开关,电梯就近楼层停运并示警。“过去电梯钢丝绳如果出现断丝情况,很难及时发现,时间一久就容易整股磨断,问题钢丝绳与好股钢丝绳缠绞,既有电梯安全隐患,维修难度也非常大。”杨子意作为主导人之一,与片区维保团队一起为电梯设计安装了限速器开关,顺利解决这一难题,并得到广泛推广。彼时,他刚入职一年左右。

  2021年,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张小龙,在南京斯瑞奇医疗用品有限公司顶岗实习期间,通过尖端放电解决模切冬天静电造成的干扰难题,成功留岗工作。而后,通过所学积累的经验解决了自动化产线车间产品不能稳定生产的重要问题。在一次次的优异表现中,张小龙获得南京市2022年度“六大产业链”企业引进紧缺急需人才补贴认定。

  随着工业产线愈发智能化、数字化,企业对技术工人的需求,已经从过去的“会用”设备,转变为现在的“会改良升级”设备。张愉认为,职业教育培育的毕业生,理应成为企业强大的技术技能支撑。

  6月18日,南京市发布2024年度“4266”产业体系紧缺人才需求目录。从调查情况看,南京市六大新兴产业未来一年中,超过一半的公司确定要扩大员工规模,大部分企业员工增幅规模在5%—10%之间,生产技能类人才和专业技术类人才是企业实现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的关键,也是企业人才争夺的重点。

  职校生的突围

  工作第五年,杨子意早已不是维保团队最年轻的毛头小伙。这些年,一批批新面孔加入进来,其中不少人还是他的师弟师妹。在该公司维保部300多号人里,超过六成来自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自动化工程系。双方校企合作,已有12年之久。

  出于多年合作信任,企业更偏爱该校毕业生,每年都有大量用工需求。“招来的人多,流走的也不少。”张愉坦言,早些年,产教融合不够深入,学生在校所学和企业岗位需求还有差距,对行业认识也不清晰,一般半年到一年左右,一批人会离开这个岗位。

  学生与岗位适配度不高,带来的最直接问题就是就业难、用工难。随着校企合作的不断加深,职业院校毕业生和企业面临的两难困境,正被加速克服。

  今年4月,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与上海三菱电梯合作建设的电梯产业学院,成功入选江苏省高职院校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项目。“学生在校期间,既学习校内理论和实践知识,也会根据企业需要,请企业导师教授实际工作中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该校自动化工程系副主任张海红说,系部老师同时在企业参与项目,了解企业最新需求。

  工业类企业最看重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实际技能能否与岗位需求高度契合,学校和学历等其它条件反倒显得不那么重要。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教务处处长黄杰记得,上海波音航空改装维修工程有限公司曾在国内某头部航空航天类院校招聘航空机务岗,蹲守两天只招到两个人。而后,企业将目光投向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出乎意料,企业一口气招走十多名学生。彼时的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还是一所高职专科学校。

  过去,因学历而形成的壁垒,正被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一点点冲破。“短期内就能上手,兼具实践技能和理论知识,这样的毕业生企业都争抢着要,这是职业教育的优势。”黄杰说,放大职业教育的特色优势,充分链动企业资源,真正实现产教融合,才能实现学校、企业、社会等多方共赢的结果。

  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最为紧密的教育。高度匹配企业眼前的岗位需求,成为职校生在求职大潮中的突围利器。

  “让毕业生与企业需求适配,还体现在专业设置上。”黄杰说,学校每一个新专业的设置,都会考虑相关产业发展情况,广泛走访企业,以寻求差异化适配度。以低空经济为例,无人机产业发展态势迅猛,就无人机科研本身,职业院校可能比不过头部高校和行业大厂,但在无人机应用的垂直领域,比如航拍机械手、后期处理等,职校生却拥有广阔的就业市场。

  国家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将职业教育定位为类型教育,不再是层次教育。随着校企合作资源的深入挖掘,类型教育的标识愈发鲜明,具有特色优势的职业教育毕业生,逐渐在产业发展浪潮中独当一面。

  晋升不再单行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我们要实实在在地把职业教育搞好,要树立工匠精神,把第一线的大国工匠一批一批培养出来。”

  大国工匠,也是企业发展所期盼的“明星”工匠。职业教育是培养工匠的沃土。从职业学校教育,到一线岗位锻炼,一位大国工匠的诞生,要在无数次千锤百炼中,一步步提升进阶。

  职业院校毕业5年,卞维刚已就职过4家企业,曾多次凭实力“上位”。2019年中职毕业后,卞维刚就职高淳一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做生产线技术员。虽然年轻,可他却怀揣南京市级技能大赛一等奖、江苏省级技能大赛二等奖的“入场券”。出于对动手实践的热爱,卞维刚一有空就追着老师傅边问边学,一年多时间,他的技术水平已经非常纯熟。经部门经理提携,卞维刚成了企业最年轻的班长,管理50多名技术员,一个月到手也有八九千元。

  这段时间里,企业也组织选拔一线优秀员工参加技能培训,鼓励支持有需要的员工参加技能大赛、进行学历提升。“不爱读书”的卞维刚,也因此顺利拿到国家开放大学的学历证书。“我看到了进厂的职校生有上升通道。”他说,但因个人发展计划有变,最后还是依依不舍离开了。

  随后的日子,卞维刚又去了两家企业。“每天朝九晚五,相比第一家企业的充实感,这里的日子非常清闲。”卞维刚却受不了,“也学不到什么东西,年纪轻轻这么待下去,人就废了。”兜兜转转,卞维刚对自己的目标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能学到东西,有晋升空间。

  一年前,卞维刚决心离开“温水煮青蛙的日子”,后又入职南京中比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励志故事再次上演,卞维刚又在最短时间内从普通技术员“上位”车间班长,“又是最年轻的班长”,工资待遇也令他满意。

  好戏刚刚开场。曾经,“职校毕业的技能型员工干到班长就到了天花板”的桎梏正被打破。“公司每年组织技术评级,评级后进行相应奖励,薪资待遇、上升通道也与之挂钩。”卞维刚说,即便岗位垂直通道走不了,技术定级通道也能实现自我提升。

  有了上升空间,技能人才就有了更多出路。职业教育不只是学校教育,岗位培训时的充能、工作实践中的提升,都是一个工匠从合格走向优秀的“必修课”。成为大国工匠,这是卞维刚想挑战的目标,每天他都专注于提升自身能力。

  尽管不尽完善,企业纷纷开始建立员工上升通道体系,为技术技能人才敞开大门,为大国工匠的成长铺路。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江苏分公司已经打破岗位界限。“有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从维保部最基层员工起步,最高已晋升到管理岗的项目经理,年薪30多万元。”张愉说。

  为能力而深造

  与在工作一线积累实战经验的卞维刚不同,主动选择职业教育的丁子民,决心在学校就扎稳根基。今夏,他顺利毕业,将于7月1日入职中国航天科工南京晨光集团,成为一名一线装配员。

  选择职业教育,全家一起上阵谋划。离高考前几个月,在同学们紧锣密鼓准备“过独木桥”时,丁子民在父母鼓励下,参加了江苏省高职单招。“父母跟机械打了一辈子交道,深知行业发展前景,我自己也对机械类感兴趣,这个方向我们不谋而合。”丁子民说,这行吃手艺、实践多,综合考量下,职业教育更符合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先往头部高职院校考,不行再参加高考。”

  就这样,丁子民进入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学习。三年时间里,每一次动手实操的机会,丁子民都倍感珍惜,书本上的知识总是慢几拍,难以及时满足他的求知欲。2022年,毕业之际,丁子民做出了很多高职院校毕业生都会做的选择——专升本。不一样的是,他选择了本科职业教育。

  “学无止境,彼时的知识储备和实践能力,我没有足够信心胜任一份技能岗位。”当年,丁子民努力考入了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进入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学习。这是2019年教育部启动实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最早的一所公办本科职业院校。

  “中职—高职专科—高职本科”纵向贯通的学校职业教育体系确立,职业教育学生的“升学断头路”打通了。记者在走访多所高职院校后发现,不少院系毕业生都有选择专升本的意愿,少则两三成,多则近五成,但大都流向普通本科教育方向。

  一位高职院校老师告诉记者,高职院校教育偏向应用型,普通本科教育偏向研究型,一味追求学历的专转本,学生容易迷失在技术技能和理论研究“两头都够不到”的尴尬境遇。

  丁子民笃定了职业教育的成长之路,两年来的“深造”,让他有了更深层次的蜕变,现在的他手握多项技术发明专利,更是在老师指导下发表了SCI期刊论文。“最为受益的是,对机械有了全新认识。”丁子民说,职业本科阶段得到了更为深入的理论知识学习,以及更为聚焦的实践操作,“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我有了更多在未来岗位上开拓创新的资本”。

  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的职业技术人才。时任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的林宇曾公开表示,部分高职院校学生,有提高学历层次的需求,这无可厚非,但提高学历层次,也必须坚持职业教育定位,以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为基准线。

  面对自己的第一份工作,丁子民还不知道具体负责哪些内容,但他对未来却已经有了明确谋划:踏踏实实在一线岗位练出真本事,边干边学,或许还会读一个在职研究生,最主要是保持学习的劲头不能停。

  本报记者 胡明峰
原载:2024年6月24日《新华日报》,版次:9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