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市县

淮安市淮安区:走出教育优质发展特色路

作者:项生 李大林 发布时间:2019-01-18 来源: 《江苏教育报》

  近日,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少工委联合发布《关于表彰2018年度“全国优秀少先队员”“全国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全国优秀少先队集体”的决定》,淮安市淮安区周恩来红军小学五(1)翔宇中队榜上有名,被评为“全国优秀少先队集体”。

  “红军小学充分挖掘我区特有的历史名人和红色文化资源,不断提高少先队员的道德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近年来全区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淮安区教育局局长咸勇表示,遵循“为孩子的今天服务,为孩子的未来奠基”这一理念,多年来,淮安区教育人一步一个脚印,教育优质发展的成果正在惠及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家庭。

  加大投入,让优质资源更均衡

  寒冬的清晨,涧河被一层薄薄的晨雾笼罩。涧河北岸的泾口中学却是一片生机勃勃。400余名师生排着整齐的方阵、喊着响亮的口号在环形塑胶跑道上晨跑,拉开了新一天学习和生活的序幕。

  泾口镇地处三市四县交界处。前些年,根据行政村位置泾口镇共设立了25所学校,这些学校规模大小不一,教学质量也参差不齐。如何让办学资源更优化、教育发展更均衡?据泾口教育总校校长智应文介绍,在区、镇支持下,泾口教育总校相继撤并了多所偏远学校,将全镇中小学整合为2所小学、1所中学和2所幼儿园。

  自学校整合以来,区镇两级累计投入2200万元完成了基础设施建设和设施设备提档升级。“现在学校无论是校舍还是教学设备,和我们刚工作时比,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泾口中学工作了30多年的副校长潘建军感慨道。

  新气象的背后,是淮安区委、区政府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十二五”期间,该区先后投入近15亿元,实施城区优质教育资源放大、中小学校舍安全、城乡幼儿园提质创优、教育装备和信息化提升、农村中小学塑胶化运动场地建设等“五大工程”,城乡中小学基本实现“校园环境一样美,教学设施一样全”。“十三五”以来,该区规划实施24个教育重点项目,努力实现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等各类教育规划全覆盖、学位全满足。

  内涵发展,促教育质量再提升

  2018年秋学期开学后,周恩来红军中学2018届毕业生沈洪振和父亲,把两面绣有“惟宏隆德,情系教育”“感恩红中,助跑未来”的锦旗送到了学校,锦旗既承载着学生、家长对学校、老师的感恩之情,也传递着他们对学校办学成绩的肯定。

  红军中学地处淮安区城乡接合部,很多学生是留守儿童。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近年来,红军中学特别注重教育改革和教学创新。课堂上全面落实“循环—差异”教学法,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学校还开设了丰富的社团课程,为学生健康成长搭建多样平台。在师生们共同努力下,该校的教育教学面貌得到明显改善,教学成绩节节攀升。

  2008年,淮安区教育研究团队开始了一项新的课堂教学改革探索,历经10年研究实践,最终形成了“循环—差异”教学模式。该模式通过设置课前导学案,配套课堂教学同步方案的6环,即目标定向、个体自学、同伴互导、教师解难、练习检测、补充学习。在各个环节中,预设的目标任务都有一定梯度,让每个学生都能在45分钟的课堂上有所收获。随着这一教学模式的推广应用,全区中小学尤其是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面貌都有了显著提升。

  教育与教学缺一不可,在抓好课堂教学阵地建设的同时,淮安区还通过深入开展红色德育,形成了独特的育人氛围,让红色精神在每个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夯实基础,让师资队伍更精良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对此,淮安市楚州实验小学支部书记陶爱忠深有感触。2015年,他从楚州实小被调到施河镇中心小学做校长。在施小,他埋头苦干,让这所农村中心小学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学校成功异地新建,并形成了特有的“诚创”校园文化,学校开展的各类特色舞蹈课程也广受学生欢迎。

  以城区优质校带动农村学校发展,选派优秀校长到农村任教是一种途径,公开选拔是淮安区的特色工作之一。从2001年起,该区连续10余年公开选拔校长后备干部人才库,努力以校长的高素质带动学校尤其是农村薄弱学校发展,目前全区乡镇两中心校长90%以上来自后备干部人才库。

  “现在,名园长工作室的成员单位每个月都组织开展教研活动,特级教师与我们面对面探讨交流,指导我们的办学行为。”淮安区南闸中心园园长顾新桥说,“我校地处农村,以前总担心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难以跟上时代发展的节拍,但是加入这个名园长工作室后,我们所有单位有共同的办学理念、学校文化,所有教育资源共用、学校管理共融、教育质量共进。”

  “近年来,我们积极探索新路径、实行新举措,不断明师道、铸师魂、重师德、强师能,培养出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逐步走出了一条教育优质发展特色路。”咸勇如是说。

责任编辑:周灵

淮安市淮安区:走出教育优质发展特色路
发布时间:2019-01-18   
来       源:《江苏教育报》  

  近日,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少工委联合发布《关于表彰2018年度“全国优秀少先队员”“全国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全国优秀少先队集体”的决定》,淮安市淮安区周恩来红军小学五(1)翔宇中队榜上有名,被评为“全国优秀少先队集体”。

  “红军小学充分挖掘我区特有的历史名人和红色文化资源,不断提高少先队员的道德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近年来全区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淮安区教育局局长咸勇表示,遵循“为孩子的今天服务,为孩子的未来奠基”这一理念,多年来,淮安区教育人一步一个脚印,教育优质发展的成果正在惠及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家庭。

  加大投入,让优质资源更均衡

  寒冬的清晨,涧河被一层薄薄的晨雾笼罩。涧河北岸的泾口中学却是一片生机勃勃。400余名师生排着整齐的方阵、喊着响亮的口号在环形塑胶跑道上晨跑,拉开了新一天学习和生活的序幕。

  泾口镇地处三市四县交界处。前些年,根据行政村位置泾口镇共设立了25所学校,这些学校规模大小不一,教学质量也参差不齐。如何让办学资源更优化、教育发展更均衡?据泾口教育总校校长智应文介绍,在区、镇支持下,泾口教育总校相继撤并了多所偏远学校,将全镇中小学整合为2所小学、1所中学和2所幼儿园。

  自学校整合以来,区镇两级累计投入2200万元完成了基础设施建设和设施设备提档升级。“现在学校无论是校舍还是教学设备,和我们刚工作时比,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泾口中学工作了30多年的副校长潘建军感慨道。

  新气象的背后,是淮安区委、区政府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十二五”期间,该区先后投入近15亿元,实施城区优质教育资源放大、中小学校舍安全、城乡幼儿园提质创优、教育装备和信息化提升、农村中小学塑胶化运动场地建设等“五大工程”,城乡中小学基本实现“校园环境一样美,教学设施一样全”。“十三五”以来,该区规划实施24个教育重点项目,努力实现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等各类教育规划全覆盖、学位全满足。

  内涵发展,促教育质量再提升

  2018年秋学期开学后,周恩来红军中学2018届毕业生沈洪振和父亲,把两面绣有“惟宏隆德,情系教育”“感恩红中,助跑未来”的锦旗送到了学校,锦旗既承载着学生、家长对学校、老师的感恩之情,也传递着他们对学校办学成绩的肯定。

  红军中学地处淮安区城乡接合部,很多学生是留守儿童。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近年来,红军中学特别注重教育改革和教学创新。课堂上全面落实“循环—差异”教学法,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学校还开设了丰富的社团课程,为学生健康成长搭建多样平台。在师生们共同努力下,该校的教育教学面貌得到明显改善,教学成绩节节攀升。

  2008年,淮安区教育研究团队开始了一项新的课堂教学改革探索,历经10年研究实践,最终形成了“循环—差异”教学模式。该模式通过设置课前导学案,配套课堂教学同步方案的6环,即目标定向、个体自学、同伴互导、教师解难、练习检测、补充学习。在各个环节中,预设的目标任务都有一定梯度,让每个学生都能在45分钟的课堂上有所收获。随着这一教学模式的推广应用,全区中小学尤其是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面貌都有了显著提升。

  教育与教学缺一不可,在抓好课堂教学阵地建设的同时,淮安区还通过深入开展红色德育,形成了独特的育人氛围,让红色精神在每个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夯实基础,让师资队伍更精良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对此,淮安市楚州实验小学支部书记陶爱忠深有感触。2015年,他从楚州实小被调到施河镇中心小学做校长。在施小,他埋头苦干,让这所农村中心小学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学校成功异地新建,并形成了特有的“诚创”校园文化,学校开展的各类特色舞蹈课程也广受学生欢迎。

  以城区优质校带动农村学校发展,选派优秀校长到农村任教是一种途径,公开选拔是淮安区的特色工作之一。从2001年起,该区连续10余年公开选拔校长后备干部人才库,努力以校长的高素质带动学校尤其是农村薄弱学校发展,目前全区乡镇两中心校长90%以上来自后备干部人才库。

  “现在,名园长工作室的成员单位每个月都组织开展教研活动,特级教师与我们面对面探讨交流,指导我们的办学行为。”淮安区南闸中心园园长顾新桥说,“我校地处农村,以前总担心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难以跟上时代发展的节拍,但是加入这个名园长工作室后,我们所有单位有共同的办学理念、学校文化,所有教育资源共用、学校管理共融、教育质量共进。”

  “近年来,我们积极探索新路径、实行新举措,不断明师道、铸师魂、重师德、强师能,培养出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逐步走出了一条教育优质发展特色路。”咸勇如是说。

责任编辑:周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