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市县

“三驾马车”拉动教育内涵发展

作者:王小亮 项生 发布时间:2020-10-15 来源: 《江苏教育报》

近年来,淮安市淮安区着力推进内涵建设,让教师“动”起来,学生“静”下来,课堂“活”起来——

“三驾马车”拉动教育内涵发展

见习记者 王小亮 通讯员 项生

  2019年2月,房乃发走上淮安市淮安区教育体育局局长的岗位,从教育中走出去,又回归教育。面对淮安区教育现状,他带着一班人一直在思考: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生态?“真正美好的教育,一定是向内生长的、朴实涵香的,这样的教育生态应是当下我们所追求的。”

  打造高水平优质学校群体,缔造高层次人才队伍,走好路、说好话……不管是大动作,还是小切口,一年多来,淮安区教育人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与创新,学校面貌悄然发生着变化。日前,记者走进淮安区多所学校,近距离了解他们关于教育内涵发展的所行所想。

  “三名工程”倒逼教师自我发展

  教育要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发展教师是第一要务。针对淮安区教育现状,赴任之初,房乃发跑遍了全区所有中小学校,和老师们聊家常、谈工作,了解他们的现状和需求。

  “教师缺什么?缺的是引领他们走向名师的平台。打造一支爱岗敬业、善于创新、充满激情、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实现教育内涵发展的突破口。”经过充分调研,淮安区形成了这样的发展理念。2019年6月,《淮安区中小学“三名培育工程”实施方案》正式出台,“三名”即名学校、名校长、名教师,全区在职在岗的教师和教育管理工作者均可申报。一石激起千层浪,全区的教师都开始“摩拳擦掌”。

  车桥中学是淮安区一所普通乡村高中,多年来学校发展的最大瓶颈就是缺少好教师。校长王习元告诉记者,乡村教师走出去的机会不多,这制约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乘着“三名培育工程”的东风,该校教师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积极要求向上的多了,全校150多名教师有三分之一申报了“名教师”培养计划。打铁要趁热。学校教科室随即牵头,给每名申报教师量身定制了年度学习计划和发展目标,每学年结束后,学校对照目标进行考核。

  记者了解到,自“三名培育工程”实施以来,淮安区报名参加的教师和教育管理工作者达3600多人。淮安区教体局为学校和教师定制了“培养套餐”,不仅为培育对象提供学习交流、课程研发、项目建设、教科研成果总结推广的机会,还聘请区内外专家、学者、特级教师为导师,建立导师团队资源库,定期讲学、结对帮扶。

  习惯养成引领学生主动成长

  走进淮安区关天培小学,记者惊奇地发现,这里的校园静悄悄,上下学时间,孩子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安静地进出校园,沿途没有任何人高声喧哗。他们表现出的纪律和自律,让很多前来参观的教育同行赞叹不已。

  “学生们有这样的纪律观,得益于我校长期坚持开展的习惯养成教育。”校长陈大春告诉记者,学校制订了“学生习惯养成标准”,将“校园文明公约”“文明礼仪常规”“好习惯三字经”等班班张贴,导之以行,内化素养。同时,根据“生本教育”课程体系中的“10个100课程项目”进行考核。也就是说,该校学生6年要完成1000个任务指标,涵盖德智体美劳的各个方面。

  抓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实现新时代立德树人目标任务的一项重要工程。淮安区将习惯养成作为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抓手,出台《学生养成教育实施意见》,明确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实施路径,并将2020年确立为“中小学生习惯养成建设年”。

  根据《实施意见》,淮安区各校围绕习惯养成教育目标计划,实行日检查、周汇总、月评比、期末表彰,将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情况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该区还将习惯养成教育开展情况纳入对学校督导的重要内容,组织开展习惯养成教育“校校行”和现场推进会等,将考核结果作为“名学校”评价的重要依据。

  新安小学教育集团将学习习惯、劳动习惯、健康习惯、文明习惯和情感习惯培养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楚州实验中学加大年级组、班主任对课堂的巡视力度,强化学生课堂学习行为习惯培养;淮安中学以班会课为抓手,促进学生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和就寝就餐习惯的养成……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好习惯的种子已在淮安区中小学生根发芽。

  加快补齐教育治理短板

  自2019年淮安区教育系统开展“政治坚定、绝对忠诚、师德高尚、业务精湛”教育活动以来,局领导走进课堂当“旁听生”已经不是新鲜事,不打招呼、推门听课的做法在该区已常态化开展。

  “听课结束之后,还有学科教研员或兼职教研员集中对教师课堂进行‘把脉’。”淮安区教体局副局长高云海说。该区多名校长告诉记者,这种“突击检查”不局限于课堂教学,而是对学校日常管理同样如此,这倒逼学校梳理管理漏洞,将中心工作聚焦到教育教学中来。

  房乃发给记者打了一个形象的比方:学校就像是一只木桶,领导班子、教师团队、备课组、年级组和班级等,都可以看作是木板,只有俯下身子深入基层,才能找出最短的板。“区域教育要想发展,就要想方设法补齐‘木桶’的短板,而实现这一目标就是推进治理现代化。”

  一系列纵向深入的举措,给全区教育带来“蝴蝶效应”。在内涵发展的道路上,淮安教育正不断探索前行。“日前教育部等八部门出台《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我们将以此为指导,进一步落实中小学办学主体地位,增强学校发展动力,提升办学支撑保障能力,全面形成师生才智充分涌流、学校活力竞相迸发的良好局面。”房乃发信心满怀地说。

责任编辑:周灵

“三驾马车”拉动教育内涵发展
发布时间:2020-10-15   
来       源:《江苏教育报》  

近年来,淮安市淮安区着力推进内涵建设,让教师“动”起来,学生“静”下来,课堂“活”起来——

“三驾马车”拉动教育内涵发展

见习记者 王小亮 通讯员 项生

  2019年2月,房乃发走上淮安市淮安区教育体育局局长的岗位,从教育中走出去,又回归教育。面对淮安区教育现状,他带着一班人一直在思考: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生态?“真正美好的教育,一定是向内生长的、朴实涵香的,这样的教育生态应是当下我们所追求的。”

  打造高水平优质学校群体,缔造高层次人才队伍,走好路、说好话……不管是大动作,还是小切口,一年多来,淮安区教育人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与创新,学校面貌悄然发生着变化。日前,记者走进淮安区多所学校,近距离了解他们关于教育内涵发展的所行所想。

  “三名工程”倒逼教师自我发展

  教育要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发展教师是第一要务。针对淮安区教育现状,赴任之初,房乃发跑遍了全区所有中小学校,和老师们聊家常、谈工作,了解他们的现状和需求。

  “教师缺什么?缺的是引领他们走向名师的平台。打造一支爱岗敬业、善于创新、充满激情、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实现教育内涵发展的突破口。”经过充分调研,淮安区形成了这样的发展理念。2019年6月,《淮安区中小学“三名培育工程”实施方案》正式出台,“三名”即名学校、名校长、名教师,全区在职在岗的教师和教育管理工作者均可申报。一石激起千层浪,全区的教师都开始“摩拳擦掌”。

  车桥中学是淮安区一所普通乡村高中,多年来学校发展的最大瓶颈就是缺少好教师。校长王习元告诉记者,乡村教师走出去的机会不多,这制约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乘着“三名培育工程”的东风,该校教师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积极要求向上的多了,全校150多名教师有三分之一申报了“名教师”培养计划。打铁要趁热。学校教科室随即牵头,给每名申报教师量身定制了年度学习计划和发展目标,每学年结束后,学校对照目标进行考核。

  记者了解到,自“三名培育工程”实施以来,淮安区报名参加的教师和教育管理工作者达3600多人。淮安区教体局为学校和教师定制了“培养套餐”,不仅为培育对象提供学习交流、课程研发、项目建设、教科研成果总结推广的机会,还聘请区内外专家、学者、特级教师为导师,建立导师团队资源库,定期讲学、结对帮扶。

  习惯养成引领学生主动成长

  走进淮安区关天培小学,记者惊奇地发现,这里的校园静悄悄,上下学时间,孩子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安静地进出校园,沿途没有任何人高声喧哗。他们表现出的纪律和自律,让很多前来参观的教育同行赞叹不已。

  “学生们有这样的纪律观,得益于我校长期坚持开展的习惯养成教育。”校长陈大春告诉记者,学校制订了“学生习惯养成标准”,将“校园文明公约”“文明礼仪常规”“好习惯三字经”等班班张贴,导之以行,内化素养。同时,根据“生本教育”课程体系中的“10个100课程项目”进行考核。也就是说,该校学生6年要完成1000个任务指标,涵盖德智体美劳的各个方面。

  抓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实现新时代立德树人目标任务的一项重要工程。淮安区将习惯养成作为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抓手,出台《学生养成教育实施意见》,明确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实施路径,并将2020年确立为“中小学生习惯养成建设年”。

  根据《实施意见》,淮安区各校围绕习惯养成教育目标计划,实行日检查、周汇总、月评比、期末表彰,将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情况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该区还将习惯养成教育开展情况纳入对学校督导的重要内容,组织开展习惯养成教育“校校行”和现场推进会等,将考核结果作为“名学校”评价的重要依据。

  新安小学教育集团将学习习惯、劳动习惯、健康习惯、文明习惯和情感习惯培养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楚州实验中学加大年级组、班主任对课堂的巡视力度,强化学生课堂学习行为习惯培养;淮安中学以班会课为抓手,促进学生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和就寝就餐习惯的养成……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好习惯的种子已在淮安区中小学生根发芽。

  加快补齐教育治理短板

  自2019年淮安区教育系统开展“政治坚定、绝对忠诚、师德高尚、业务精湛”教育活动以来,局领导走进课堂当“旁听生”已经不是新鲜事,不打招呼、推门听课的做法在该区已常态化开展。

  “听课结束之后,还有学科教研员或兼职教研员集中对教师课堂进行‘把脉’。”淮安区教体局副局长高云海说。该区多名校长告诉记者,这种“突击检查”不局限于课堂教学,而是对学校日常管理同样如此,这倒逼学校梳理管理漏洞,将中心工作聚焦到教育教学中来。

  房乃发给记者打了一个形象的比方:学校就像是一只木桶,领导班子、教师团队、备课组、年级组和班级等,都可以看作是木板,只有俯下身子深入基层,才能找出最短的板。“区域教育要想发展,就要想方设法补齐‘木桶’的短板,而实现这一目标就是推进治理现代化。”

  一系列纵向深入的举措,给全区教育带来“蝴蝶效应”。在内涵发展的道路上,淮安教育正不断探索前行。“日前教育部等八部门出台《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我们将以此为指导,进一步落实中小学办学主体地位,增强学校发展动力,提升办学支撑保障能力,全面形成师生才智充分涌流、学校活力竞相迸发的良好局面。”房乃发信心满怀地说。

责任编辑:周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