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市县

做足“教育”文章 切实推动劳动教育

作者:周伟 王可沁 高荣生 发布时间:2021-01-08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江苏教育新闻网讯(通讯员 周伟 王可沁 高荣生)“我认为花呗的出现,满足了青年人对时尚的追求,也顺应了大众的消费需求……”“我不同意反方的观点,企业家要有基本的良心和道德。我不反对适度消费,而花呗是打着高科技的口号在鼓励怂恿人们尤其是青年人透支,这有悖于我们勤劳节俭的传统美德……”这是日前发生在江苏阜宁中学高三(1)班课堂上的一幕。“紧张的复习之余,将学生感兴趣的时事和话题引入课堂,通过辩论弄清是非,廓清认识,将思政和劳动教育融合起来,这也符合县里对劳动教育的部署要求。”班主任李建如是说。

  近年来,该县抓住区划调整、学校撤并契机,将闲置校园开辟成劳动实践教育基地,进一步整合全县优质劳动实践教育资源,积极创建省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和劳动教育特色学校,努力推动中小学劳动教育深入开展。“同时,与县现代产业园区、阜城街道‘十里风光带’景区合作建设校外劳动实践教育‘飞地’,通过实践和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教育局局长蔡卫国说道。一段时间以来,劳动教育的“四化”(在学校被弱化、在家庭被软化、在社会被淡化、在实践中被虚化)问题得到强有力的矫治,劳动教育在阜宁正如火如荼地开展。

    突破瓶颈,多渠道挖掘劳动教育资源

  在政策资金的引导下,教育系统着手全面盘活学校各种显性和隐性、直接和间接的劳动教育资源。目前,全县191所中小学幼儿园,99以上的学校拥有了自己的校园劳动实践教育基地,并能按照实施意见有序开展劳动实践教育。

  农场里面收获多。阜师附小新兴路校区是一所新校区,建设之初,学校主动对接,顺利将围墙外近3000平方米的狭长农田租借下来,租期20年,建成“善娃幸福农场”。农场分成若干小块,每个班级都有“自留地”、每个人都有“责任田”,确保每天每班有10名学生进入农场接受教育,所有同学每周在善娃幸福农场活动时间都不少于40分钟。通过亲身参与选种、播种、收获等各个环节,孩子们的自主意识、责任感和协作精神无形中得以增强。看着学生在田间快乐的忙活,专职老师唐海亮感慨道,“这样的劳动接地气,也接课堂,在农场里体验播种的同时,劳动教育的种子也顺势植入孩子们的内心。”据悉,阜师附小教育集团依托“物型课程”,深挖“善”文化,成功加入“长三角新劳动教育联盟”,在全县率先走上劳动教育课程化、标准化、普及化发展道路。

  广阔世界养分足。劳动教育资源就其外延而言,是要远远大于劳动资源的,这已成为阜宁教育人的思想共识。一切有助于提高学生劳动素养的教育载体、劳模故事以及反映劳动精神和劳动文化的文学艺术作品都是宝贵的劳动教育资源。拥有阜师附小新兴路校区那样的“善娃幸福农场”,对于实验小学新林路校区这样一所位于城郊结合部、生均占地面积相对不足的学校来说,无疑是奢望。该校区另辟蹊径,分批次定期组织学生走进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参与花卉种植、了解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参观康居工程示范点,走访小康村,请老支书为学生讲解脱贫致富的事迹。

  非遗传承趣味浓。公兴小学位于县城西南隅,该校依托“公兴面塑”省级非遗地优势,邀请非遗项目面塑传承人周必良常驻校园,向学生传授面塑技艺。手工课上,大多数学生都能熟练地掌握揉、捏、压、搓、滚等多种技法,不一会功夫,一件件形态逼真、色彩鲜艳面塑作品便在孩子们手里诞生。

    打破常规,多角度设计劳动教育课程

  阜宁县教育局鼓励各校挖掘培植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自觉开发劳动课程,发挥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的育人实效,努力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农耕文化代代传。在吴滩中心小学,笔者注意到该校主打“耕读文化”,并把校园文化融入到劳动教育中去,依托“农耕文化馆”和校园农场,组织学生按照传统历法设计农场耕种计划,引导学生在不同时令播种、施肥、除虫、收割……仅种子课程就开发出辨农时、识农情、体农趣、解农事、探农科、赞农德六项内容。“从建设、绿化,到美化校园,都离不开学生的身影和智慧,培养了劳动情感,还提高了各方面能力。”吴滩中心小学校长杨忠开心地说。

  主题活动有深意。端午节为老人包粽子,已成为全县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保留节目。每年的端午前后,城乡各小学校都要组织学生走进敬老院、福利院等场所,开展“迎端午、传文化,送关爱、暖人心”手工包粽子活动。“把苇叶挽成漏斗状,放进去糯米,然后用苇叶把米包住,用穿针将苇叶尾从粽子中间穿过来”,老人们一遍遍认真地示范;孩子们则手和嘴并用,忙地不亦乐乎。粽子虽小,情意深厚,“热爱劳动、崇德尚善、关爱他人”的种子就这样植入孩子们的内心。

  智力劳动引风尚。近年来,阜师附小新兴路校区和实小长春路校区率先启动劳动基地升级改造,先后建起创客教室,提升了智力劳动的含金量。在创客教室里,孩子们放飞思维学编程、玩转机器人、大胆实践做手工、机械切割也能行、亲手制作广告衫、定制各种茶杯、3D打印小玩具……在动手与动脑中体验实践与探索的快乐,脑海中更多的奇思妙想变成现实。

    创新载体,多维度提升劳动教育素养

  2018年起,该县设立旨在展示学生劳动成果、提升学生劳动素养的“劳动节”,促进劳动教育既见物又见人,既见生产,更见教育。教育局普教科科长孙训光坦言道,“在解决了劳动教育边缘化的同时,我们希望通过以‘劳动节’推动全县学校面上的劳动教育切实有效开展,力求真正把‘教育’二字落到实处。”

  “劳动节”上放异彩。“劳动节”期间,各校竞相举办学生劳动成果促销会,根据业绩,每个学校还会评出“劳动能手”“最佳推销员”“最佳营业员”“最佳后勤管理员”,县局再以学校为单位评出“突出贡献奖”“优秀组织奖”等奖项。每年一届的劳动节,深受学生欢迎,缘于其是劳动教育与德育实践的完美组合。

  义卖现场气氛浓。去年10月24日,在县城庙湾古城广场开展的“童心协力·情暖重阳”重阳节义卖活动现场,来自全县乡镇学校的学生代表带来了各种手工艺品、农产品,吸引了近千名市民围观,极大地锻炼了学生,也营造了尊老爱老的良好氛围,所得近万元资金全部进入县“尊老爱老”专用账户。

  网上售卖长知识。促销会、义卖会等各类现场展销活动往往受制于场地、消费人群,学生作品无法让更多人看到,阜宁县教育局专门研发了“来买喽”线上购物小程序,元月2日,来自阜师附小集团和县幼儿园的少儿带货主播走进“阜宁教育”演播室卖力吆喝。据悉,上架的商品全部来自学生之手,酸甜可口的冰糖葫芦、惟妙惟肖的小牛泥塑、红红火火的大红灯笼……应有尽有,年味十足。短短两个小时的吆喝,挣得近4000元,这笔款项将全部用于“扶贫助学”。“自己动手制作小手工,再到网上自己吆喝,孩子得到了锻炼,也更懂得感恩了。”幼儿园大(3)班尤其小朋友的家长吴琳深有感触地说。

  (阜宁县教育局)

责任编辑:周灵

做足“教育”文章 切实推动劳动教育
——阜宁县开展劳动教育纪实
发布时间:2021-01-08   
来       源:江苏教育新闻网  

    江苏教育新闻网讯(通讯员 周伟 王可沁 高荣生)“我认为花呗的出现,满足了青年人对时尚的追求,也顺应了大众的消费需求……”“我不同意反方的观点,企业家要有基本的良心和道德。我不反对适度消费,而花呗是打着高科技的口号在鼓励怂恿人们尤其是青年人透支,这有悖于我们勤劳节俭的传统美德……”这是日前发生在江苏阜宁中学高三(1)班课堂上的一幕。“紧张的复习之余,将学生感兴趣的时事和话题引入课堂,通过辩论弄清是非,廓清认识,将思政和劳动教育融合起来,这也符合县里对劳动教育的部署要求。”班主任李建如是说。

  近年来,该县抓住区划调整、学校撤并契机,将闲置校园开辟成劳动实践教育基地,进一步整合全县优质劳动实践教育资源,积极创建省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和劳动教育特色学校,努力推动中小学劳动教育深入开展。“同时,与县现代产业园区、阜城街道‘十里风光带’景区合作建设校外劳动实践教育‘飞地’,通过实践和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教育局局长蔡卫国说道。一段时间以来,劳动教育的“四化”(在学校被弱化、在家庭被软化、在社会被淡化、在实践中被虚化)问题得到强有力的矫治,劳动教育在阜宁正如火如荼地开展。

    突破瓶颈,多渠道挖掘劳动教育资源

  在政策资金的引导下,教育系统着手全面盘活学校各种显性和隐性、直接和间接的劳动教育资源。目前,全县191所中小学幼儿园,99以上的学校拥有了自己的校园劳动实践教育基地,并能按照实施意见有序开展劳动实践教育。

  农场里面收获多。阜师附小新兴路校区是一所新校区,建设之初,学校主动对接,顺利将围墙外近3000平方米的狭长农田租借下来,租期20年,建成“善娃幸福农场”。农场分成若干小块,每个班级都有“自留地”、每个人都有“责任田”,确保每天每班有10名学生进入农场接受教育,所有同学每周在善娃幸福农场活动时间都不少于40分钟。通过亲身参与选种、播种、收获等各个环节,孩子们的自主意识、责任感和协作精神无形中得以增强。看着学生在田间快乐的忙活,专职老师唐海亮感慨道,“这样的劳动接地气,也接课堂,在农场里体验播种的同时,劳动教育的种子也顺势植入孩子们的内心。”据悉,阜师附小教育集团依托“物型课程”,深挖“善”文化,成功加入“长三角新劳动教育联盟”,在全县率先走上劳动教育课程化、标准化、普及化发展道路。

  广阔世界养分足。劳动教育资源就其外延而言,是要远远大于劳动资源的,这已成为阜宁教育人的思想共识。一切有助于提高学生劳动素养的教育载体、劳模故事以及反映劳动精神和劳动文化的文学艺术作品都是宝贵的劳动教育资源。拥有阜师附小新兴路校区那样的“善娃幸福农场”,对于实验小学新林路校区这样一所位于城郊结合部、生均占地面积相对不足的学校来说,无疑是奢望。该校区另辟蹊径,分批次定期组织学生走进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参与花卉种植、了解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参观康居工程示范点,走访小康村,请老支书为学生讲解脱贫致富的事迹。

  非遗传承趣味浓。公兴小学位于县城西南隅,该校依托“公兴面塑”省级非遗地优势,邀请非遗项目面塑传承人周必良常驻校园,向学生传授面塑技艺。手工课上,大多数学生都能熟练地掌握揉、捏、压、搓、滚等多种技法,不一会功夫,一件件形态逼真、色彩鲜艳面塑作品便在孩子们手里诞生。

    打破常规,多角度设计劳动教育课程

  阜宁县教育局鼓励各校挖掘培植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自觉开发劳动课程,发挥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的育人实效,努力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农耕文化代代传。在吴滩中心小学,笔者注意到该校主打“耕读文化”,并把校园文化融入到劳动教育中去,依托“农耕文化馆”和校园农场,组织学生按照传统历法设计农场耕种计划,引导学生在不同时令播种、施肥、除虫、收割……仅种子课程就开发出辨农时、识农情、体农趣、解农事、探农科、赞农德六项内容。“从建设、绿化,到美化校园,都离不开学生的身影和智慧,培养了劳动情感,还提高了各方面能力。”吴滩中心小学校长杨忠开心地说。

  主题活动有深意。端午节为老人包粽子,已成为全县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保留节目。每年的端午前后,城乡各小学校都要组织学生走进敬老院、福利院等场所,开展“迎端午、传文化,送关爱、暖人心”手工包粽子活动。“把苇叶挽成漏斗状,放进去糯米,然后用苇叶把米包住,用穿针将苇叶尾从粽子中间穿过来”,老人们一遍遍认真地示范;孩子们则手和嘴并用,忙地不亦乐乎。粽子虽小,情意深厚,“热爱劳动、崇德尚善、关爱他人”的种子就这样植入孩子们的内心。

  智力劳动引风尚。近年来,阜师附小新兴路校区和实小长春路校区率先启动劳动基地升级改造,先后建起创客教室,提升了智力劳动的含金量。在创客教室里,孩子们放飞思维学编程、玩转机器人、大胆实践做手工、机械切割也能行、亲手制作广告衫、定制各种茶杯、3D打印小玩具……在动手与动脑中体验实践与探索的快乐,脑海中更多的奇思妙想变成现实。

    创新载体,多维度提升劳动教育素养

  2018年起,该县设立旨在展示学生劳动成果、提升学生劳动素养的“劳动节”,促进劳动教育既见物又见人,既见生产,更见教育。教育局普教科科长孙训光坦言道,“在解决了劳动教育边缘化的同时,我们希望通过以‘劳动节’推动全县学校面上的劳动教育切实有效开展,力求真正把‘教育’二字落到实处。”

  “劳动节”上放异彩。“劳动节”期间,各校竞相举办学生劳动成果促销会,根据业绩,每个学校还会评出“劳动能手”“最佳推销员”“最佳营业员”“最佳后勤管理员”,县局再以学校为单位评出“突出贡献奖”“优秀组织奖”等奖项。每年一届的劳动节,深受学生欢迎,缘于其是劳动教育与德育实践的完美组合。

  义卖现场气氛浓。去年10月24日,在县城庙湾古城广场开展的“童心协力·情暖重阳”重阳节义卖活动现场,来自全县乡镇学校的学生代表带来了各种手工艺品、农产品,吸引了近千名市民围观,极大地锻炼了学生,也营造了尊老爱老的良好氛围,所得近万元资金全部进入县“尊老爱老”专用账户。

  网上售卖长知识。促销会、义卖会等各类现场展销活动往往受制于场地、消费人群,学生作品无法让更多人看到,阜宁县教育局专门研发了“来买喽”线上购物小程序,元月2日,来自阜师附小集团和县幼儿园的少儿带货主播走进“阜宁教育”演播室卖力吆喝。据悉,上架的商品全部来自学生之手,酸甜可口的冰糖葫芦、惟妙惟肖的小牛泥塑、红红火火的大红灯笼……应有尽有,年味十足。短短两个小时的吆喝,挣得近4000元,这笔款项将全部用于“扶贫助学”。“自己动手制作小手工,再到网上自己吆喝,孩子得到了锻炼,也更懂得感恩了。”幼儿园大(3)班尤其小朋友的家长吴琳深有感触地说。

  (阜宁县教育局)

责任编辑:周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