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市县

高质量教育的苏中实践

作者:王小亮 发布时间:2021-05-07 来源: 《江苏教育报》

以优质校带动薄弱校,增加学位供给,优化课后服务,苏中3市驶入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高质量教育的苏中实践

本报见习记者  王小亮

  南通市崇川区郭里园小学地处城郊接合部,前几年生源流失严重,老百姓不认可,学校发展停滞不前。2014年,依托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的优质资源,郭里园小学办学质态焕发新的活力,逐渐成为当地群众心中的窗口学校。这是南通市大力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一个缩影,也是苏中地区探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举措之一。

  日前,省教育厅举行“数说‘十三五’ 一同看教育”南通、扬州、泰州专场新闻发布会。会后,记者走访南通、扬州、泰州等多校,发现“优质均衡”“内涵发展”“幸福师生”已经成为苏中地区持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提升办学质量过程中的“关键词”。

  名校裂变,优质资源更加均衡

  和郭里园小学一样,南通市崇川区跃龙桥小学在办学过程中也遇到过类似难题,“生源弱,教师队伍参差不齐,管理跟不上”,到了2014年,这些问题开始迎刃而解。原来,为了带动薄弱校的发展,该区启动了集团化办学,名校优质资源开始向薄弱校辐射。

  被誉为全国“素质教育典范”的通师二附在深入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路上,充分发挥辐射引领作用,积极主动向成员校分享优质教育资源,派遣优秀教师开展交流。“在集团化办学过程中,针对成员校之间不同的特点,我们采取了不同的合作模式,如和跃龙桥小学共同推进省级项目‘情境阅读特色文化建设’,指导郭里园小学青年教师备课磨课、开展情境学科活动和主题大单元活动等。”通师二附校长朱丽说。

  从“教学初体验”到荣获扬州市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扬州运河中学教师梁馨宁只用了2年时间。这是该校依托优质校梅岭中学助力青年教师成长的范例。运河中学校长高金元告诉记者,学校建校3年,汇聚了一批年轻教师,最大的问题是教学经验不足。“梅岭中学教育集团成立之后,我校被纳入其中,校际师徒结对、教学沙龙、课堂展示等活动,拓宽了青年教师的培养路径,教师队伍素养稳步提升,学生也因此受益。”

  扬州市明月幼儿园作为一所老牌名园,在办园过程中多点布局、集团化发展,以总园为基点,先后辐射扬州城区的东、西、北部,从最初只能容纳315个幼儿学位,发展到容纳1365个幼儿学位,满足了区域内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迫切需求。

  集团化办学之路越走越开阔,苏中地区为提升薄弱学校办学质量,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了理想的解决方案。“‘十四五’期间,我们将投资20亿元,新建90所公办园,大力推进‘集团化办学’管理机制改革,新建的公办园将纳入本地各优质园集团,实现管理、师资、设施等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扬州市教育局副局长卫刚说。

  聚焦内涵,品质课程更加多元

  每周一到周五的下午4点,泰州市姜堰区东桥小学教育集团东板桥校区的校园内总是热闹非凡。“纸浮雕”兴趣班里, 30多名学生正在制作造型各异的纸浮雕,向日葵、高山流水、亭台楼阁……一张张简单的纸片经过学生灵巧的双手,变成栩栩如生的动植物和自然生态景观。这是该校实施“弹性放学”课后服务后为学生量身定做的课程之一。“我们将参加课后服务的学生分成29个托管班,设定了个性化、精致化的定制服务,学生可以参加诗歌吟诵、电影欣赏、英语阅读等活动,充分满足了他们的兴趣发展需求。”校长王华山说。

  在扬州市维扬实验小学,学校自主开发了 STEM 系列课程,打造了500 平方米左右的 STEM 科创中心,内设小鲁班木工坊、科学实验室、教师交流区,并在班级层面建立了以科学家名字命名的少科所。截至目前,该校学生共获得 57 项国家发明专利, 1000 多人次获省级以上科技竞赛奖项。校长缪永留自豪地说:“我们在纵向上打通学科与科技之间的脉络,开发适宜不同学段的学科融合课程;在横向上统筹学科设计安排,在不同的年级设置螺旋上升的主题活动,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参与其中。”

  记者了解到,进入“十四五”,苏中三市在教育内涵发展上都已布下一盘教育大棋。泰州市提出到2025年,力争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良率提升到52%以上,儿童青少年近视率力争每年下降1%;扬州市持续推进“五个一百”工程、“青少年茁壮成长工程”和STEM课程;南通市将大力实施绿色质量评价,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全面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着力建设素质教育新高地。

  强化培育,教师队伍更加优化

  一段时间以来,师范生源素质滑坡,培养质量下降,乡村师源供给短缺,教育质量与教育公平面临潜在威胁。在此背景下,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突破诸多体制障碍,于2007年在全国地级市中率先试点师范生公费培养项目。通过“择优录取,协议定向,免收学费,跟踪培养,考核合格,落实就业”的整体改革,为破解“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的教育难题先行探路。“通过这一路径,我们培养了一大批本土化的优质教师。”校长孙国春说。

  除了培育本土化教师外,创办于1997年的南通西藏民族中学还积极拓展援藏办学的途径,与西藏学校结成友好学校,帮助他们提升管理水平,培养优秀师资,提升办学质量。

  面向“十四五”,南通市将按照《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进一步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接续做好高端教育人才培育工作。“去年,我们启动实施了‘1115工程’,拟用10年左右时间,在全市中小学遴选和培养10000名左右骨干教师、1000名左右卓越教师、100名左右教育家型教师和50名左右领航校长。”南通市教育局局长郭毅浩说。

  扬州市将加大教育优秀人才招引力度和教师全员培养培训力度,启动新一轮省、市特级教师和市特级班主任评选,采取多种方式着力提升教师教学实践能力,打造一流教师团队,常态化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城乡教师交流和特级教师到农村支教、送教活动。

  泰州市于今年年初出台了《泰州市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行动方案》,贯彻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将师德教育融入各类培训活动,落实师德教育第一课制度。《方案》规定,新教师上岗培训师德教育不少于20学时,其他教师每年师德培训不少于10学时。同时,选树典型,定期开展师德模范、优秀班主任、十佳青年教师、“教师妈妈”等评选活动,并组建弘扬师德正能量宣讲团,广泛宣传模范教师先进事迹,展现新时代教师精神风貌。

责任编辑:周灵

高质量教育的苏中实践
发布时间:2021-05-07   
来       源:《江苏教育报》  

以优质校带动薄弱校,增加学位供给,优化课后服务,苏中3市驶入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高质量教育的苏中实践

本报见习记者  王小亮

  南通市崇川区郭里园小学地处城郊接合部,前几年生源流失严重,老百姓不认可,学校发展停滞不前。2014年,依托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的优质资源,郭里园小学办学质态焕发新的活力,逐渐成为当地群众心中的窗口学校。这是南通市大力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一个缩影,也是苏中地区探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举措之一。

  日前,省教育厅举行“数说‘十三五’ 一同看教育”南通、扬州、泰州专场新闻发布会。会后,记者走访南通、扬州、泰州等多校,发现“优质均衡”“内涵发展”“幸福师生”已经成为苏中地区持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提升办学质量过程中的“关键词”。

  名校裂变,优质资源更加均衡

  和郭里园小学一样,南通市崇川区跃龙桥小学在办学过程中也遇到过类似难题,“生源弱,教师队伍参差不齐,管理跟不上”,到了2014年,这些问题开始迎刃而解。原来,为了带动薄弱校的发展,该区启动了集团化办学,名校优质资源开始向薄弱校辐射。

  被誉为全国“素质教育典范”的通师二附在深入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路上,充分发挥辐射引领作用,积极主动向成员校分享优质教育资源,派遣优秀教师开展交流。“在集团化办学过程中,针对成员校之间不同的特点,我们采取了不同的合作模式,如和跃龙桥小学共同推进省级项目‘情境阅读特色文化建设’,指导郭里园小学青年教师备课磨课、开展情境学科活动和主题大单元活动等。”通师二附校长朱丽说。

  从“教学初体验”到荣获扬州市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扬州运河中学教师梁馨宁只用了2年时间。这是该校依托优质校梅岭中学助力青年教师成长的范例。运河中学校长高金元告诉记者,学校建校3年,汇聚了一批年轻教师,最大的问题是教学经验不足。“梅岭中学教育集团成立之后,我校被纳入其中,校际师徒结对、教学沙龙、课堂展示等活动,拓宽了青年教师的培养路径,教师队伍素养稳步提升,学生也因此受益。”

  扬州市明月幼儿园作为一所老牌名园,在办园过程中多点布局、集团化发展,以总园为基点,先后辐射扬州城区的东、西、北部,从最初只能容纳315个幼儿学位,发展到容纳1365个幼儿学位,满足了区域内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迫切需求。

  集团化办学之路越走越开阔,苏中地区为提升薄弱学校办学质量,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了理想的解决方案。“‘十四五’期间,我们将投资20亿元,新建90所公办园,大力推进‘集团化办学’管理机制改革,新建的公办园将纳入本地各优质园集团,实现管理、师资、设施等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扬州市教育局副局长卫刚说。

  聚焦内涵,品质课程更加多元

  每周一到周五的下午4点,泰州市姜堰区东桥小学教育集团东板桥校区的校园内总是热闹非凡。“纸浮雕”兴趣班里, 30多名学生正在制作造型各异的纸浮雕,向日葵、高山流水、亭台楼阁……一张张简单的纸片经过学生灵巧的双手,变成栩栩如生的动植物和自然生态景观。这是该校实施“弹性放学”课后服务后为学生量身定做的课程之一。“我们将参加课后服务的学生分成29个托管班,设定了个性化、精致化的定制服务,学生可以参加诗歌吟诵、电影欣赏、英语阅读等活动,充分满足了他们的兴趣发展需求。”校长王华山说。

  在扬州市维扬实验小学,学校自主开发了 STEM 系列课程,打造了500 平方米左右的 STEM 科创中心,内设小鲁班木工坊、科学实验室、教师交流区,并在班级层面建立了以科学家名字命名的少科所。截至目前,该校学生共获得 57 项国家发明专利, 1000 多人次获省级以上科技竞赛奖项。校长缪永留自豪地说:“我们在纵向上打通学科与科技之间的脉络,开发适宜不同学段的学科融合课程;在横向上统筹学科设计安排,在不同的年级设置螺旋上升的主题活动,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参与其中。”

  记者了解到,进入“十四五”,苏中三市在教育内涵发展上都已布下一盘教育大棋。泰州市提出到2025年,力争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良率提升到52%以上,儿童青少年近视率力争每年下降1%;扬州市持续推进“五个一百”工程、“青少年茁壮成长工程”和STEM课程;南通市将大力实施绿色质量评价,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全面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着力建设素质教育新高地。

  强化培育,教师队伍更加优化

  一段时间以来,师范生源素质滑坡,培养质量下降,乡村师源供给短缺,教育质量与教育公平面临潜在威胁。在此背景下,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突破诸多体制障碍,于2007年在全国地级市中率先试点师范生公费培养项目。通过“择优录取,协议定向,免收学费,跟踪培养,考核合格,落实就业”的整体改革,为破解“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的教育难题先行探路。“通过这一路径,我们培养了一大批本土化的优质教师。”校长孙国春说。

  除了培育本土化教师外,创办于1997年的南通西藏民族中学还积极拓展援藏办学的途径,与西藏学校结成友好学校,帮助他们提升管理水平,培养优秀师资,提升办学质量。

  面向“十四五”,南通市将按照《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进一步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接续做好高端教育人才培育工作。“去年,我们启动实施了‘1115工程’,拟用10年左右时间,在全市中小学遴选和培养10000名左右骨干教师、1000名左右卓越教师、100名左右教育家型教师和50名左右领航校长。”南通市教育局局长郭毅浩说。

  扬州市将加大教育优秀人才招引力度和教师全员培养培训力度,启动新一轮省、市特级教师和市特级班主任评选,采取多种方式着力提升教师教学实践能力,打造一流教师团队,常态化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城乡教师交流和特级教师到农村支教、送教活动。

  泰州市于今年年初出台了《泰州市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行动方案》,贯彻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将师德教育融入各类培训活动,落实师德教育第一课制度。《方案》规定,新教师上岗培训师德教育不少于20学时,其他教师每年师德培训不少于10学时。同时,选树典型,定期开展师德模范、优秀班主任、十佳青年教师、“教师妈妈”等评选活动,并组建弘扬师德正能量宣讲团,广泛宣传模范教师先进事迹,展现新时代教师精神风貌。

责任编辑:周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