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市县

仪征:“增”“减”之间做好“教”“学”文章

作者:于长青 发布时间:2022-09-21 来源: 江苏教育报

  ■本报通讯员 于长青

  日前,由仪征市教育局、团市委、民政局、妇联等部门联合成立的“帮困圆梦”困境儿童帮扶行动党支部召开支委会。该党支部成立以来,坚持每月召开支部会议,动员各部门党员积极参加困境儿童帮扶行动,做到月月有安排、周周有行动。仅今年暑假,该市依托全市10所成教中心校,动员336名教师志愿者,打造了“一中心多站点”暑期托管服务模式,帮助留守儿童、困境儿童以及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等群体家庭解决“看护难”问题,累计开设课程2700余节,惠及学生2576人。

  在节假日、周末、寒暑假做好困境儿童的托管工作是仪征市落实“双减”政策的一个生动缩影。一年多来,仪征市全面贯彻落实“双减”政策的决策部署,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做好“减法”,把时间还给学生

  今年春学期末,来自该市28所小学的8500余名一二年级学生顺利通过了“闯关”测试。测试过程中,孩子们无需动笔做卷子。以数学学科为例,不少学校设置了“口算达人”“操作王国”等环节,在此过程中,孩子们既可以感受到游戏的乐趣,又能提高对学习的兴趣,期末考试由得分向“争章夺星”转变,实现了在评价模式上为学生“减负”,这种考核方式深受孩子们欢迎。

  一年多来,仪征市在学生作业管理方面坚持统筹安排,修订《义务段作业布置与批阅指导意见》,引领全市44所义务教育学校制订一校一案,确保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每天不超过60分钟,初中不超过90分钟。通过一系列的有力举措,切实扭转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总量过多、时间过长的局面。

  “以前,学校学科之间的作业缺乏统筹,各学科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忽视了学生作业的总量。如今,我们坚持从源头抓起,从作业设计环节开始就注重提升质量,更加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力为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地打开新空间。”仪征市谢集中心小学校长王文泉说。

  为避免“校内减负、校外增负”这一现象,仪征市在减少学生作业负担的同时,大幅“压减”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数量。截至目前,该市71家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仅保留4家完成“营转非”的义务教育阶段机构,压减率达到94.4%。

  “以前一放学就要去校外辅导班上课,回到家妈妈还催我写作业,不仅有学校作业,还有补习班作业,感觉很累。现在好了,我在学校就能写完作业,回家有足够的时间阅读书籍、进行体育锻炼,特别开心!”仪征市真州小学学生金地说。

  学科类培训机构的大幅“压减”,为营造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生态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以仪征市第三中学为例,该校共有学生1350人,在“双减”政策落地前,累计有702名学生参加学科类校外培训,占比52%。如今,参加学科类校外培训的学生共有54人,数量显著下降,仅占学生总数的4%。

  盘活优质资源,提升课后服务质量

  早在2019年1月,仪征市就在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启动课后延时服务工作,努力为人民群众解决“三点半”难题。经过2年多时间的摸索和实践,于2021年9月全面推行“5+2”课后服务模式。第1时段以作业辅导为主,第2时段打破原有的班级界限,探索采取“学生走班”模式,引领学生在60个校本化课程内自主选择,打造“菜单式”选课服务体系,最大限度满足学生和家长多样化需求,师生参与率达92%以上。

  一年多来,仪征市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将第2时段课后服务与“五育”并举工作有机结合,结合地域特色开设了一批符合学生特点的特色兴趣课程,进一步确保课后服务提质增效。比如,仪征市实验中学东区校将劳动教育融入课后服务,开辟“文兴农场”;仪征市新集初级中学开设新菊少年京剧兴趣班,引领学生登上央视舞台,获评“全国中小学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

  “孩子喜欢弹古筝,以前在校外学古筝,一年需要近3000元的开支。去年开始,孩子在学校的课后延时班报名学古筝,我们再也不用在学校和培训机构间奔波,还节省了开支!”仪征市实验小学学生梁诗辰的家长梁雪说。

  “双职工家庭,孩子放假去哪儿?”是长期以来困扰不少家长的问题。为解决学生“看护难”问题,近3年,仪征市教育局盘活乡村少年宫和成教中心校资源,在全市范围内举办暑期公益培训班,为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累计开设免费课程1200余场次,受益学生达1.3万人次。

  做好“加法”,实现提质增效

  在扎实推进“减”的同时,仪征市更加注重做好“增”的文章,以有力举措切实增强教学实效。

  如何使课堂面貌发生深层次的变化,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现实问题。为此,仪征市积极融入长三角、宁镇扬一体化战略,充分借鉴周边地区先进办学经验,在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大力开展“学力课堂”研究和改革实践活动。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一线教师的教学观念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转变,并渐渐达成共识:只有提升学生的“学力”,才能让学生真正走到课堂的中央。

  一年多来,仪征教师以提升学生“学力”为核心任务,通过学科知识、学科活动、学科技能、学科生活、学科思维和学科文化,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学习毅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与此同时,仪征市持续完善乡村“共同体”建设,围绕“均衡发展”和“内涵提升”两大目标,不断加大校际交流融合力度,实现教育理念、教育资源、管理模式、办学特色、教研成果等5个方面互通共享。一年多来,全市乡村初中学校建立语文等学科核心教研组12个,编写全科目全年级教学案近70套,累计开展交流研讨、教学展评、命题策划、讲座辅导等活动逾260场次,有效推动教育发展跑出“加速度”、迈上“快车道”。

  仪征市教育局局长袁平安表示,下一步,该市将紧紧团结全体教育工作者,继续把“双减”这一社会高度关注、群众高度关切的民生工程摆在突出位置,全力以赴抓落实,尽最大努力提升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幸福感,促进每一名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责任编辑:陈路

仪征:“增”“减”之间做好“教”“学”文章
发布时间:2022-09-21   
来       源:江苏教育报  
作       者:于长青

  ■本报通讯员 于长青

  日前,由仪征市教育局、团市委、民政局、妇联等部门联合成立的“帮困圆梦”困境儿童帮扶行动党支部召开支委会。该党支部成立以来,坚持每月召开支部会议,动员各部门党员积极参加困境儿童帮扶行动,做到月月有安排、周周有行动。仅今年暑假,该市依托全市10所成教中心校,动员336名教师志愿者,打造了“一中心多站点”暑期托管服务模式,帮助留守儿童、困境儿童以及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等群体家庭解决“看护难”问题,累计开设课程2700余节,惠及学生2576人。

  在节假日、周末、寒暑假做好困境儿童的托管工作是仪征市落实“双减”政策的一个生动缩影。一年多来,仪征市全面贯彻落实“双减”政策的决策部署,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做好“减法”,把时间还给学生

  今年春学期末,来自该市28所小学的8500余名一二年级学生顺利通过了“闯关”测试。测试过程中,孩子们无需动笔做卷子。以数学学科为例,不少学校设置了“口算达人”“操作王国”等环节,在此过程中,孩子们既可以感受到游戏的乐趣,又能提高对学习的兴趣,期末考试由得分向“争章夺星”转变,实现了在评价模式上为学生“减负”,这种考核方式深受孩子们欢迎。

  一年多来,仪征市在学生作业管理方面坚持统筹安排,修订《义务段作业布置与批阅指导意见》,引领全市44所义务教育学校制订一校一案,确保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每天不超过60分钟,初中不超过90分钟。通过一系列的有力举措,切实扭转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总量过多、时间过长的局面。

  “以前,学校学科之间的作业缺乏统筹,各学科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忽视了学生作业的总量。如今,我们坚持从源头抓起,从作业设计环节开始就注重提升质量,更加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力为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地打开新空间。”仪征市谢集中心小学校长王文泉说。

  为避免“校内减负、校外增负”这一现象,仪征市在减少学生作业负担的同时,大幅“压减”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数量。截至目前,该市71家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仅保留4家完成“营转非”的义务教育阶段机构,压减率达到94.4%。

  “以前一放学就要去校外辅导班上课,回到家妈妈还催我写作业,不仅有学校作业,还有补习班作业,感觉很累。现在好了,我在学校就能写完作业,回家有足够的时间阅读书籍、进行体育锻炼,特别开心!”仪征市真州小学学生金地说。

  学科类培训机构的大幅“压减”,为营造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生态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以仪征市第三中学为例,该校共有学生1350人,在“双减”政策落地前,累计有702名学生参加学科类校外培训,占比52%。如今,参加学科类校外培训的学生共有54人,数量显著下降,仅占学生总数的4%。

  盘活优质资源,提升课后服务质量

  早在2019年1月,仪征市就在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启动课后延时服务工作,努力为人民群众解决“三点半”难题。经过2年多时间的摸索和实践,于2021年9月全面推行“5+2”课后服务模式。第1时段以作业辅导为主,第2时段打破原有的班级界限,探索采取“学生走班”模式,引领学生在60个校本化课程内自主选择,打造“菜单式”选课服务体系,最大限度满足学生和家长多样化需求,师生参与率达92%以上。

  一年多来,仪征市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将第2时段课后服务与“五育”并举工作有机结合,结合地域特色开设了一批符合学生特点的特色兴趣课程,进一步确保课后服务提质增效。比如,仪征市实验中学东区校将劳动教育融入课后服务,开辟“文兴农场”;仪征市新集初级中学开设新菊少年京剧兴趣班,引领学生登上央视舞台,获评“全国中小学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

  “孩子喜欢弹古筝,以前在校外学古筝,一年需要近3000元的开支。去年开始,孩子在学校的课后延时班报名学古筝,我们再也不用在学校和培训机构间奔波,还节省了开支!”仪征市实验小学学生梁诗辰的家长梁雪说。

  “双职工家庭,孩子放假去哪儿?”是长期以来困扰不少家长的问题。为解决学生“看护难”问题,近3年,仪征市教育局盘活乡村少年宫和成教中心校资源,在全市范围内举办暑期公益培训班,为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累计开设免费课程1200余场次,受益学生达1.3万人次。

  做好“加法”,实现提质增效

  在扎实推进“减”的同时,仪征市更加注重做好“增”的文章,以有力举措切实增强教学实效。

  如何使课堂面貌发生深层次的变化,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现实问题。为此,仪征市积极融入长三角、宁镇扬一体化战略,充分借鉴周边地区先进办学经验,在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大力开展“学力课堂”研究和改革实践活动。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一线教师的教学观念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转变,并渐渐达成共识:只有提升学生的“学力”,才能让学生真正走到课堂的中央。

  一年多来,仪征教师以提升学生“学力”为核心任务,通过学科知识、学科活动、学科技能、学科生活、学科思维和学科文化,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学习毅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与此同时,仪征市持续完善乡村“共同体”建设,围绕“均衡发展”和“内涵提升”两大目标,不断加大校际交流融合力度,实现教育理念、教育资源、管理模式、办学特色、教研成果等5个方面互通共享。一年多来,全市乡村初中学校建立语文等学科核心教研组12个,编写全科目全年级教学案近70套,累计开展交流研讨、教学展评、命题策划、讲座辅导等活动逾260场次,有效推动教育发展跑出“加速度”、迈上“快车道”。

  仪征市教育局局长袁平安表示,下一步,该市将紧紧团结全体教育工作者,继续把“双减”这一社会高度关注、群众高度关切的民生工程摆在突出位置,全力以赴抓落实,尽最大努力提升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幸福感,促进每一名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