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市县

给孩子完整的劳动经历

作者:王 琼 发布时间:2022-11-18 来源: 《江苏教育报》

近年来,常州市系统推进劳动教育实践,聚焦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盘活社会资源,创新劳动教育模式——

给孩子完整的劳动经历
本报记者 王琼
  锯、削、凿、磨、锉……近日,在常州市市北实验初级中学,七(2)班学生杨文博利用一周两节的劳动课完成了一个三通孔明锁的制作,接下来他还将挑战制作更为复杂的六通孔明锁、折叠凳等。木工课是该校的劳动特色课,围绕劳动教育,该校还开设了社会实践、校园体验、职业启蒙等各类课程。
  近年来,常州市把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摆在突出位置,以劳动教育为切入点,全市域构建劳动教育体系,聚焦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盘活社会资源,创新劳动教育模式,系统推进劳动教育在常州落地生根。2021年5月,常州市创成全国首批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
强化顶层设计
全市域构建劳动教育体系
  2019年,常州市出台《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实践教育的实施意见》,整体架构区域体系,统筹20余个部门,形成协同推进的七大保障机制。2022年,该市再次出台《常州市中小学生劳动实践活动组织实施指导意见》,明确中小学生学校、家务劳动清单,根据学段特点为学校、家庭提供具体实施建议。
  从学校点状实行到不断丰富劳动教育样态,劳动教育在常州呈现出起步早、发展快、亮点多等特点。然而,常州市教育局德育处(学生处)处长张小亚坦言,在具体推进过程中,劳动教育依然存在发展不均衡、实施不充分、支持系统不健全等问题。“加强中小学劳动实践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做到课内、课外结合,校内、校外打通,学校、家庭共育,建立一套全方位的劳动教育支持系统。”
  围绕劳动教育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该市立足学生成长规律,从政府统筹、基地拓展、课程建构、融合创新和评价改革等方面整体构建了行政、教研、学校、基地、家庭多主体的“五力”联动区域劳动教育推进模式。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们以教研牵动、学校行动、基地互动、家庭主动等多方联动的模式推进。”据常州市教科院副院长韩志祥介绍,教研层面主要起引领方向的作用,在课程研发、实施策略、评价体系等方面提供指导。学校层面,规范化实施国家课程标准,探索具有校本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社会层面侧重资源统整、优势共享,为学生提供劳动实践的场域资源。家庭层面则通过协同共育,引导家长舍得让孩子“流汗”“出力”。
  2021年以来,常州市积极推进劳动教育立法,力争让《常州市劳动教育促进条例》于2023年正式出台。常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正春说:“立法是持续推进劳动教育工作的长远需要,可以统筹解决阻碍劳动教育工作深入推进的现实问题,有助于实现劳动教育体制机制的创新发展,形成协同育人的新格局。”
聚焦课程建设
开发“劳动+”大课程
  坐落于茅山东麓的常州市金坛区建昌小学是一所乡村学校,针对外来人口子女和留守儿童数量逐年增加的现状,该校挖掘地域特色资源,开发实施了“圩乡大课堂”培根课程,系统构建了劳动教育课程群,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圩乡种植、非遗蛋雕、圩乡美食、圩乡编织等课程活动深受学生喜爱。
  常州市要求,中小学劳动教育课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职业院校劳动专题教育必修课不少于16学时,鼓励各地各校结合区域特色因地制宜开发具有校本特色的劳动课程。“各校将学科课程与劳动课程常态化融合,实现了在学科教学中生成劳动任务、在劳动中应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目标。”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劳动与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员孙美荣说。
  以常州市第一中学为例,学生们发现校内“亦元智慧农场”有些地块的植物长势不良,于是他们对这些地块的土壤进行取样,在实验室里开展专业检测,分析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思考如何改良土壤。该校校长殷群评价道:“除了会种植养殖,更要善于在这个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将劳动实践课程与学科内容融合,正是该校所倡导的劳动教育实践样态。
  在常州,中小学的劳动课程设计得各有特色:小学侧重“动手+动脑”体验式劳动,初中侧重“做中学+学中研”项目化劳动,高中侧重“多学科参与+深层次探究”创造性劳动。自2019年起,该市每年设立100万元用于劳动教育课程研发、师资培训、绩效奖励等,围绕新课标“三类十大任务群”,整体设计了覆盖小学到高中的十二年一贯制的劳动大课程,研编市域劳动教学指南,推动劳动教育纵深化、精细化发展。
  此外,该市还采用基地+学校共研课程模式,建立指向真实情境、真实任务、真实问题、真实实践的基地劳动课程群,与学校劳动课程紧密衔接。目前,全市156所学校牵手122个劳动基地重点研发《基地实践课程方案》《学校组织实施指导手册》《学生实践体验指导手册》,形成了“农业+”“工业+”“科技+”“生态+”“公益+”“非遗+”等劳动实践课程体系。
优化联动内容
全社会统筹劳动实践资源
  志愿服务劳动、社区服务劳动、职业体验类劳动……在常州市荆川小学,该校建立起学校、社区、街道协同实施的劳动教育实践机制,成立社区“实践岗”,锤炼学生劳动品质。
  据了解,为解决劳动资源不足、实施单一、场地有限等问题,给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劳动实践平台,各种极具特色的劳动资源在常州被广泛挖掘并应用。常州市金坛区良常初级中学打造家校一体的劳动平台,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劳动,建立学生家务劳动打卡制,以“生活中的能手”为主题,每周开展一次“家务劳动日”活动,每月组织一次“小厨星”烹饪大赛,每学期进行一次家务劳动综合素质评比。
  常州市钟楼区则实现了全区中小学劳动教育“一校一田”的劳动格局。据钟楼区委教育工委副书记金松武介绍,该区提出“开发一公里资源圈”,号召区域内学校充分挖掘学校周边资源,目前已设立非遗、工业、农业、公益等不同类别的实践基地45个,为学生的劳动实践提供了多样化选择。
  记者了解到,常州原有各级各类学生社会实践基地467个。为了统筹、配置优质资源,该市基于各行政区划资源特点与传统优势,对原有的实践基地进行盘点筛选、去粗取精,构建了“一体四翼”劳动实践基地整体格局,覆盖工业生产、农业生产、现代服务业等不同类型,更好地满足学生对劳动实践的不同需求。
  常州市教育局局长完利梅说:“常州将聚焦劳动教育课程化、生活化和常态化,深化区域推进劳动教育的制度机制,创新区域推进劳动教育的路径策略,努力形成劳动教育的‘常州样本’,为劳动教育的新时代发展作出常州贡献。”

责任编辑:周灵

给孩子完整的劳动经历
发布时间:2022-11-18   
来       源:《江苏教育报》  
作       者:王 琼

近年来,常州市系统推进劳动教育实践,聚焦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盘活社会资源,创新劳动教育模式——

给孩子完整的劳动经历
本报记者 王琼
  锯、削、凿、磨、锉……近日,在常州市市北实验初级中学,七(2)班学生杨文博利用一周两节的劳动课完成了一个三通孔明锁的制作,接下来他还将挑战制作更为复杂的六通孔明锁、折叠凳等。木工课是该校的劳动特色课,围绕劳动教育,该校还开设了社会实践、校园体验、职业启蒙等各类课程。
  近年来,常州市把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摆在突出位置,以劳动教育为切入点,全市域构建劳动教育体系,聚焦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盘活社会资源,创新劳动教育模式,系统推进劳动教育在常州落地生根。2021年5月,常州市创成全国首批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
强化顶层设计
全市域构建劳动教育体系
  2019年,常州市出台《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实践教育的实施意见》,整体架构区域体系,统筹20余个部门,形成协同推进的七大保障机制。2022年,该市再次出台《常州市中小学生劳动实践活动组织实施指导意见》,明确中小学生学校、家务劳动清单,根据学段特点为学校、家庭提供具体实施建议。
  从学校点状实行到不断丰富劳动教育样态,劳动教育在常州呈现出起步早、发展快、亮点多等特点。然而,常州市教育局德育处(学生处)处长张小亚坦言,在具体推进过程中,劳动教育依然存在发展不均衡、实施不充分、支持系统不健全等问题。“加强中小学劳动实践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做到课内、课外结合,校内、校外打通,学校、家庭共育,建立一套全方位的劳动教育支持系统。”
  围绕劳动教育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该市立足学生成长规律,从政府统筹、基地拓展、课程建构、融合创新和评价改革等方面整体构建了行政、教研、学校、基地、家庭多主体的“五力”联动区域劳动教育推进模式。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们以教研牵动、学校行动、基地互动、家庭主动等多方联动的模式推进。”据常州市教科院副院长韩志祥介绍,教研层面主要起引领方向的作用,在课程研发、实施策略、评价体系等方面提供指导。学校层面,规范化实施国家课程标准,探索具有校本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社会层面侧重资源统整、优势共享,为学生提供劳动实践的场域资源。家庭层面则通过协同共育,引导家长舍得让孩子“流汗”“出力”。
  2021年以来,常州市积极推进劳动教育立法,力争让《常州市劳动教育促进条例》于2023年正式出台。常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正春说:“立法是持续推进劳动教育工作的长远需要,可以统筹解决阻碍劳动教育工作深入推进的现实问题,有助于实现劳动教育体制机制的创新发展,形成协同育人的新格局。”
聚焦课程建设
开发“劳动+”大课程
  坐落于茅山东麓的常州市金坛区建昌小学是一所乡村学校,针对外来人口子女和留守儿童数量逐年增加的现状,该校挖掘地域特色资源,开发实施了“圩乡大课堂”培根课程,系统构建了劳动教育课程群,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圩乡种植、非遗蛋雕、圩乡美食、圩乡编织等课程活动深受学生喜爱。
  常州市要求,中小学劳动教育课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职业院校劳动专题教育必修课不少于16学时,鼓励各地各校结合区域特色因地制宜开发具有校本特色的劳动课程。“各校将学科课程与劳动课程常态化融合,实现了在学科教学中生成劳动任务、在劳动中应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目标。”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劳动与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员孙美荣说。
  以常州市第一中学为例,学生们发现校内“亦元智慧农场”有些地块的植物长势不良,于是他们对这些地块的土壤进行取样,在实验室里开展专业检测,分析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思考如何改良土壤。该校校长殷群评价道:“除了会种植养殖,更要善于在这个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将劳动实践课程与学科内容融合,正是该校所倡导的劳动教育实践样态。
  在常州,中小学的劳动课程设计得各有特色:小学侧重“动手+动脑”体验式劳动,初中侧重“做中学+学中研”项目化劳动,高中侧重“多学科参与+深层次探究”创造性劳动。自2019年起,该市每年设立100万元用于劳动教育课程研发、师资培训、绩效奖励等,围绕新课标“三类十大任务群”,整体设计了覆盖小学到高中的十二年一贯制的劳动大课程,研编市域劳动教学指南,推动劳动教育纵深化、精细化发展。
  此外,该市还采用基地+学校共研课程模式,建立指向真实情境、真实任务、真实问题、真实实践的基地劳动课程群,与学校劳动课程紧密衔接。目前,全市156所学校牵手122个劳动基地重点研发《基地实践课程方案》《学校组织实施指导手册》《学生实践体验指导手册》,形成了“农业+”“工业+”“科技+”“生态+”“公益+”“非遗+”等劳动实践课程体系。
优化联动内容
全社会统筹劳动实践资源
  志愿服务劳动、社区服务劳动、职业体验类劳动……在常州市荆川小学,该校建立起学校、社区、街道协同实施的劳动教育实践机制,成立社区“实践岗”,锤炼学生劳动品质。
  据了解,为解决劳动资源不足、实施单一、场地有限等问题,给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劳动实践平台,各种极具特色的劳动资源在常州被广泛挖掘并应用。常州市金坛区良常初级中学打造家校一体的劳动平台,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劳动,建立学生家务劳动打卡制,以“生活中的能手”为主题,每周开展一次“家务劳动日”活动,每月组织一次“小厨星”烹饪大赛,每学期进行一次家务劳动综合素质评比。
  常州市钟楼区则实现了全区中小学劳动教育“一校一田”的劳动格局。据钟楼区委教育工委副书记金松武介绍,该区提出“开发一公里资源圈”,号召区域内学校充分挖掘学校周边资源,目前已设立非遗、工业、农业、公益等不同类别的实践基地45个,为学生的劳动实践提供了多样化选择。
  记者了解到,常州原有各级各类学生社会实践基地467个。为了统筹、配置优质资源,该市基于各行政区划资源特点与传统优势,对原有的实践基地进行盘点筛选、去粗取精,构建了“一体四翼”劳动实践基地整体格局,覆盖工业生产、农业生产、现代服务业等不同类型,更好地满足学生对劳动实践的不同需求。
  常州市教育局局长完利梅说:“常州将聚焦劳动教育课程化、生活化和常态化,深化区域推进劳动教育的制度机制,创新区域推进劳动教育的路径策略,努力形成劳动教育的‘常州样本’,为劳动教育的新时代发展作出常州贡献。”

责任编辑:周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