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集团化”办学到“教共体”管理
盐城盐都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再出新招
本报通讯员 卞桂富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了解新闻通讯的写法……”日前,盐城市第一初级中学八(2)班的语文课正在进行,授课教师周玉梅是一名交流教师,上学年在楼王初级中学任教。据第一初中校长王成功介绍,由该校领衔的教育教学共同体2023年秋学期共有18名教师参与交流,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城乡学校教师的均衡配置。
盐城市第一初中所在的盐都区是全省首批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多年来,该区在构建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推进区域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做了诸多探索,探索出集团化办学、团队式支教、学校质量提升联系人制度、教育惠民工程等一系列的特色做法。“组建教育教学共同体是为了在教育局与学校之间增设一个管理平台,将相对分散的学校进行模块式管理,让管理更精致,校际资源和要素融合更深入。”盐都区教育局局长沈清涛说。
据了解,盐都区共有城乡义务教育学校54所,分属12个教育集团,小学、初中各6个。该区在总结前几年集团化办学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办学条件、规模体量、施教范围、质量效益等要素,组建城乡学校教育教学共同体6个,其中小学3个、初中3个。在不久前召开的该区小学第二教育教学共同体工作会议上,成员校大冈小学校长朱林表示:“原先我们属于神州路小学集团,交流活动主要局限在集团内的5所学校,现在新的教共体成员校扩展到了9所,成员更多,更方便经验交流和资源整合。”
组建教育教学共同体意味着扩大了“朋友圈”,对整个区域义务教育教师“区管校聘”工作推进发挥了积极作用。盐都区以共同体为单位,每学年由领衔校牵头,组织调研成员校教师结构和配备情况,并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人员统筹,有效缓解了各成员校教师、学科等不配套的矛盾。据介绍,该区2023年各共同体共安排教师交流152人,其中农村学校到城镇学校交流101人,城镇学校到农村学校交流51人。在这一过程中,成员校中学科富余教师向紧缺学校优先流动,优化了教师配备,使得人员调配更精准、更切合学校实际。
9月19日,盐都区小学第三共同体“家有新生,从心起航”——家长学校“同心育苗”系列课程第二期开讲。家长课堂分为主题讲座和答疑解惑两个环节,从学生心理健康、家庭亲子时光、学习生活引导等方面为家长提供更加便捷、专业、系统的家庭教育指导。“像这样的活动,我们都是面向整个共同体进行资源共享的。”第三共同体总校长葛秀兰介绍说,采用领衔校+成员校的“1+X”模式,通过统一制订发展规划、统一建设学校课程、统一组织师资培训、统一实施教研活动、统一开展学业监测、统一学生素质评价等“六个统一”的管理方式,共同体内实现了教育督导和教学视导全覆盖,成员校得以共同成长、携手进步。
与教共体的运行管理相配套,盐都区教育局专门出台了工作目标和考核办法,按照“看起点、比进步”的方式,对共同体和成员校实行分类分档考核,学校进位升档情况作为校长评先晋级的重要依据和教育工作先进集体考核的重要参照,同时明确,凡运行效果和群众满意度通过考核的教学共同体,在区财政预算的教研专项经费中给予20万元补助。肇基小学是盐都区一所农村小学,教学质量相对滞后,“教共体的考核办法更加科学,让我们这些相对薄弱的学校看到了希望,更有干劲了。”该校校长吴志德说。
“教共体是盐都教育管理上的一次创新。我们将及时总结教共体建设过程中的经验做法,加快完善机制建设,通过以城带乡、以强带弱,创设更多优质学校,推动区域义务教育更加优质均衡。”沈清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