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市县

助力“老少乡小”变“大咖”

作者:王艳芳 邢晔 张烨 发布时间:2024-03-15 来源: 《江苏教育报》

近年来,南通持续深化普惠教研、智慧服务,切实关爱50岁以上老教师和30岁以下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重点关切乡镇(农村)学校和小规模学校的持续发展——

助力“老少乡小”变“大咖”
本报记者 王艳芳 通讯员 邢晔 张烨
  “这种机会对我们乡村小学教师来说太宝贵了,非常感谢。”到南通市通州区石港小学工作不到4年,语文教师陈北云在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专家们的悉心指导下,获得了上市级公开课的机会。随后,教研员们陪伴陈北云一遍遍磨课、研课,不断实现专业进阶。“教学能力得到广泛认可,不仅激发了我的教学热情,也让我在教育科研的道路上更加坚定自信。”
  这是南通赋能“老少乡小”教科研建设的缩影。近年来,南通瞄准基础教育实际需求,长期关切基层学校教师急难愁盼,持续深化普惠教研、智慧服务,让更多学校和教师享受到实实在在的教科研实惠。该市创新提出解决教育科研领域“老少乡小”问题,即特别关爱50岁以上老教师、30岁以下青年教师,特别关切乡村学校、小规模学校,重点帮助容易躺平的“老”、需要指导的“少”、偏远薄弱的“乡”和总被忽略的“小”,为全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内生外延、同创共享的力量。
  为此,南通先后组建市级教育科研协作共同体和“江海诗教”教科研共同体,开展供给侧改革,实施“1+1”新策,即每次活动都增加“老少乡小”研究展示项目,同时专门增设“共同体”活动的“老少乡小”专场,每年为50余家“乡小”学校提供活动平台,为上千名“老少”教师提供发展机会。
  在前不久举行的第三届中国基础教育论坛暨中国教育学会第三十五次学术年会上,省白蒲高级中学党委书记、校长柳永红受邀作分享发言。在生源不占优的情况下,这所农村学校的进击之路,令与会者大为赞叹。
  “学校取得这些成绩,离不开课堂教学改革。”柳永红说,在南通市教科院的指导下,学校积极探索“立学课堂”的白蒲范式,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校本研修机制,构建“五育融通”课程体系,努力办更有获得感、幸福感的农村高中教育。2023年,该校《创新校本研修机制,聚焦集体备课,促进教师团队“整体性”涌现》案例入选我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校(园)长培养培训优秀典型案例。
  “教育要走向均衡,教师就要共同发展。”南通市教科院副院长李志丹表示,关注“老少乡小”,就是将传统的“牵手结对”提档升级为“覆盖全市、沉底到边、多元联动、同创共享”的教科研共同体,补齐补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短板,改变教科研自上而下、精英为本的旧有思路,让教研员与一线教师、基层学校直接对接,以校长、教师及区域、项目与任务团队为本,提供基于普惠教研的个性化智慧服务。
  获批成立2022年省乡村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培育站,《设计自己的学习:学科观念主导下的义务教育教学创新县域实验》被立项为“2023年度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作为一所乡镇小学,通州区石港小学近年来在教科研方面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这离不开市教科院对我们‘老少乡小’的关注和支持。”石港小学校长马建介绍说。南通推行项目式发展,为有专业发展需求的“老少”教师、有科研兴校愿望的“乡小”学校提供“量身定制”的“T+0(当天)”服务,第一时间进行针对性、适宜性、系统性和公益性的教科研指导。
  在石港小学申报《设计自己的学习》项目时,教研员们主动上门调研,对项目名称、申报内容等进行精心指导,提供解决方案,激发了教师们的科研热情。该校教师李忠衡、陈建娥和何卫星都是50多岁的老教师,在项目研究过程中主动学习、分工明确,有力推进了立项。
  “‘送研下乡’‘联合辅导’‘四维共研’,两个共同体每年开展大市级专题活动近30次,参与学校100多所,惠及直接参与的教师近3万人次,其中‘老少乡小’占比超过一半。”南通市教科院党总支书记陈杰说,曾经“高、冷、远”的省、市级课题飞进“寻常百姓家”,为基层学校、普通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新动力。
  2023年以来,南通市教科院的教研员们还把办公地点移到学校,把办公桌“搬”到教室,特意将教研活动现场放在偏远、弱小的学校,让过去“只能在一旁看”的普通教师“进得来”“有机会”。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共有100多项省、市级课题飞进“老少乡小”,改变了此类学校“有教学、无研究”的教育日常,培养各类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200多名。
  一系列举措,让南通“老少乡小”的教科研从“有”到“优”、由“优”向“强”。“2024年我们将进一步统筹引领好全市各地教科研工作,继续为南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的科研动能。”南通市教科院院长徐卫华表示。

责任编辑:周灵

助力“老少乡小”变“大咖”
发布时间:2024-03-15   
来       源:《江苏教育报》  
作       者:王艳芳 邢晔 张烨

近年来,南通持续深化普惠教研、智慧服务,切实关爱50岁以上老教师和30岁以下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重点关切乡镇(农村)学校和小规模学校的持续发展——

助力“老少乡小”变“大咖”
本报记者 王艳芳 通讯员 邢晔 张烨
  “这种机会对我们乡村小学教师来说太宝贵了,非常感谢。”到南通市通州区石港小学工作不到4年,语文教师陈北云在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专家们的悉心指导下,获得了上市级公开课的机会。随后,教研员们陪伴陈北云一遍遍磨课、研课,不断实现专业进阶。“教学能力得到广泛认可,不仅激发了我的教学热情,也让我在教育科研的道路上更加坚定自信。”
  这是南通赋能“老少乡小”教科研建设的缩影。近年来,南通瞄准基础教育实际需求,长期关切基层学校教师急难愁盼,持续深化普惠教研、智慧服务,让更多学校和教师享受到实实在在的教科研实惠。该市创新提出解决教育科研领域“老少乡小”问题,即特别关爱50岁以上老教师、30岁以下青年教师,特别关切乡村学校、小规模学校,重点帮助容易躺平的“老”、需要指导的“少”、偏远薄弱的“乡”和总被忽略的“小”,为全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内生外延、同创共享的力量。
  为此,南通先后组建市级教育科研协作共同体和“江海诗教”教科研共同体,开展供给侧改革,实施“1+1”新策,即每次活动都增加“老少乡小”研究展示项目,同时专门增设“共同体”活动的“老少乡小”专场,每年为50余家“乡小”学校提供活动平台,为上千名“老少”教师提供发展机会。
  在前不久举行的第三届中国基础教育论坛暨中国教育学会第三十五次学术年会上,省白蒲高级中学党委书记、校长柳永红受邀作分享发言。在生源不占优的情况下,这所农村学校的进击之路,令与会者大为赞叹。
  “学校取得这些成绩,离不开课堂教学改革。”柳永红说,在南通市教科院的指导下,学校积极探索“立学课堂”的白蒲范式,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校本研修机制,构建“五育融通”课程体系,努力办更有获得感、幸福感的农村高中教育。2023年,该校《创新校本研修机制,聚焦集体备课,促进教师团队“整体性”涌现》案例入选我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校(园)长培养培训优秀典型案例。
  “教育要走向均衡,教师就要共同发展。”南通市教科院副院长李志丹表示,关注“老少乡小”,就是将传统的“牵手结对”提档升级为“覆盖全市、沉底到边、多元联动、同创共享”的教科研共同体,补齐补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短板,改变教科研自上而下、精英为本的旧有思路,让教研员与一线教师、基层学校直接对接,以校长、教师及区域、项目与任务团队为本,提供基于普惠教研的个性化智慧服务。
  获批成立2022年省乡村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培育站,《设计自己的学习:学科观念主导下的义务教育教学创新县域实验》被立项为“2023年度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作为一所乡镇小学,通州区石港小学近年来在教科研方面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这离不开市教科院对我们‘老少乡小’的关注和支持。”石港小学校长马建介绍说。南通推行项目式发展,为有专业发展需求的“老少”教师、有科研兴校愿望的“乡小”学校提供“量身定制”的“T+0(当天)”服务,第一时间进行针对性、适宜性、系统性和公益性的教科研指导。
  在石港小学申报《设计自己的学习》项目时,教研员们主动上门调研,对项目名称、申报内容等进行精心指导,提供解决方案,激发了教师们的科研热情。该校教师李忠衡、陈建娥和何卫星都是50多岁的老教师,在项目研究过程中主动学习、分工明确,有力推进了立项。
  “‘送研下乡’‘联合辅导’‘四维共研’,两个共同体每年开展大市级专题活动近30次,参与学校100多所,惠及直接参与的教师近3万人次,其中‘老少乡小’占比超过一半。”南通市教科院党总支书记陈杰说,曾经“高、冷、远”的省、市级课题飞进“寻常百姓家”,为基层学校、普通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新动力。
  2023年以来,南通市教科院的教研员们还把办公地点移到学校,把办公桌“搬”到教室,特意将教研活动现场放在偏远、弱小的学校,让过去“只能在一旁看”的普通教师“进得来”“有机会”。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共有100多项省、市级课题飞进“老少乡小”,改变了此类学校“有教学、无研究”的教育日常,培养各类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200多名。
  一系列举措,让南通“老少乡小”的教科研从“有”到“优”、由“优”向“强”。“2024年我们将进一步统筹引领好全市各地教科研工作,继续为南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的科研动能。”南通市教科院院长徐卫华表示。

责任编辑:周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