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头条新闻

屠呦呦瑞典领奖 中国本土科学家登上诺贝尔奖台

作者:陈少远 发布时间:2015-12-11 来源: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这是12月10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音乐厅拍摄的2015年诺贝尔奖颁奖典礼现场。当日,包括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在内的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以及经济学奖得主共10人获颁各自奖项。新华社记者 叶平凡摄
  【颁奖词】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委汉斯·弗斯伯格颁奖致辞

  尊敬的国王陛下,尊敬的各位王室成员,尊敬的各位诺奖获得者,女士们,先生们,

  在我们的周围,无论是在大自然中,我们的皮肤上还是我们的身体里,一直在进行着一场权力的斗争,那就是成千上万的极其微小的生物正为自己的生存而奋斗。这其中有一部分是大自然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另外一部分则会攻击我们的身体引发疾病和死亡。今年的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授予的三位科学家能够向大自然借力并且能将这种权力斗争作为武器从而开发出能够抵抗寄生虫的药物,而这些寄生虫自远古以来一直在折磨着人类。

  大村智来自于日本,以及来自美国的威廉·坎贝尔,他们发现的这种新的疗法,能够大量的降低这种线虫病的病发,能够在接下来很多年当中消除这种病,同时一些自然生物当中的物质,可以用来产生一些新药,他们从一些土壤当中来提取了链霉菌素,能进行抗菌的新药的发明。

  大村智是从日本土壤中提取出了这种样本,之后在坎贝尔的实验室当中对这种样本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完全改变了世界,在坎贝尔的实验室中,他们分离的这种链霉菌群被用于治疗已经感染了盘尾丝死虫症或者淋巴丝虫病的老鼠,最后提取的活性元素叫做阿维菌素,之后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改,产生的一种衍生物更加有效叫伊维菌素,他们在一些寄生虫病所感染的动物上非常有效,同时在人身上也非常的有效,所以之后被用于治疗已经患了河盲症的人类,这是之后产生的一些寄生虫病的药,能够拯救了数十万人的生命,让他们不至于产生残疾。

  疟疾是由蚊子传播的寄生虫导致的。这种疾病能够感染红血细胞并引发高烧及寒颤,严重情况下还将引发脑炎。每年大概有50万人死于疟疾,其中大多数为儿童。在20世纪60和70年代,屠呦呦参与了中国一个开发抗疟药品的重要项目。当屠呦呦在阅读古籍时,她发现一种叫做青蒿的植物在治疗发烧的配方中多次出现。于是她开始在感染疟疾的老鼠身上试验这种青蒿的提取物。试验发现一部分的疟疾寄生虫死亡但整体的试验结果并不一致。因此屠呦呦继续回到古籍中寻找。在一本1700年前的古书中,她发现一种不对青蒿加热进行提取的方法,这样得到的提取物疗效非常显著可以杀死所有寄生虫。这其中有效的成分随后被确认并被命名为青蒿素。在后来的研究中发现青蒿素能够通过一种独一无二的方式杀死寄生虫。屠呦呦对青蒿素的发现引起了对抗疟新药品的研制和发展,这种药品已经挽救了上百万人的性命,将过去15年疟疾的致死率降低了一半。

  威廉坎贝尔,大村智以及屠呦呦三位科学家,你们的发现代表了医学界的范式转换,这不仅为遭受寄生虫疾病百般困扰的病人提供了具有革命意义的新疗法,同时提倡引导了整个社会的繁荣以及所有人的安康。你们这些发现在全球的影响以及对人类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

  我代表诺贝尔奖卡罗林斯卡委员会向你们表示最衷心的祝贺。现在烦请你们走上前来从国王陛下手里接收诺贝尔奖。

 
  12月10日的夜晚,注定不眠。所有中国人都将目光投向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等待着见证一个历史性的时刻。

  当屠呦呦从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手中接过诺贝尔奖证书和奖章时,这个时刻终于到来——中国本土科学家实现了诺贝尔奖零的突破!

  在风暴眼放张“冷板凳” 

  从12月4日启程前往瑞典开始,屠呦呦又站到了舆论的中心。一则“屠呦呦一人低调走普通通道登机,留下一堆记者和其他领导在VIP厅干等”的新闻首先进入大众视野。

  在屠呦呦的关门弟子、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中药药剂学系系主任王满元看来,这则新闻及其引发的讨论,可能是媒体和大众对这位科学家过度解读了,“老师不会故意回避谁,她选择走普通通道,应该是希望快点登机,不给其他人造成麻烦”。

  不给他人造成麻烦,是获奖后这位老科学家一直在意的事。王满元回忆说,国庆期间获奖消息公布,媒体蜂拥来访,屠呦呦却说:“幸亏周围的邻居都出去玩了。要不然,要给左邻右舍添麻烦喽!”

  10月以来,“屠呦呦热”一直没有降温。但除了接受少量采访,处于风暴眼的屠呦呦很少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王满元告诉记者,自从决定去领奖,老师就专心在家做相关准备,“她把领奖看作为国争光,为了能写出一份适合这个重要场合的演讲稿,她推掉了很多采访和活动”。

  “老师睡眠不好,腰也不好。演讲稿准备了十多天,她很重视这件事,稿子几经修改,逐字逐句推敲。”王满元举出一个细节,为了形容当年全国科研工作者通力合作,在短期内使青蒿素转化成有效药物的高效率,某一稿中曾用“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屠呦呦思量后,将“如此短”改为“比较短”,“老师很严谨,希望演讲稿能体现自己的真实想法,这也是她一贯处事的态度,实事求是,是什么就是什么”。

  对于屠呦呦和其他研究青蒿素的老一辈科研工作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曾作出评价:“她给予我们最大的启示是:无论做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科学家都要克服浮躁,坐得住‘冷板凳’。”

  老科学家的未竟事业 

  12月6日,2015年度诺贝尔奖获奖者造访诺贝尔博物馆。为了致敬屠呦呦的贡献,博物馆展出了一套仿制她研制青蒿素时所用药缸的器具。在7日发表的题为《青蒿素——传统中医给世界的一份礼物》的演讲中,屠呦呦形容这段“求蒿”的过程“相当艰辛”。上世纪70年代,中国的科研条件比较差,为了供应足够的青蒿有效部位用于临床,屠呦呦的团队曾用水缸做提取容器。其间,她因为接触大量乙醚,曾患上中毒性肝炎。

  在演讲中,这位从事了40多年青蒿素研究的老科学家还提醒全世界,有一场蛰伏的“战争”在等待着人类。“恶性疟原虫已经出现对于青蒿素的抗药性。”屠呦呦身后的分布图显示,在大湄公河流域和非洲少数地区的恶性疟原虫都出现了抗药性。

  在12月6日的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新闻发布会上,屠呦呦表达了这份担忧:“青蒿素一旦产生耐药性,就需要再花很多时间和精力研究新药,我为青蒿素类药物合理使用的前景感到担心。”其间,她三次提到对青蒿素研究“尚未完成”。“我获奖没什么,希望大家更多地去关注,去研究如何应对疟疾的抗药性。”屠呦呦言语殷切。

  资料显示,全球仍有20亿人生活在疟疾高发地区,每年约有100多万人因此丧命。在发生寄生虫耐药性蔓延后,多种抗疟药不得不退市。

  王满元告诉记者,屠呦呦也一直在关注青蒿素类药物的合理使用,并有相关专利。在她获得拉斯克奖和诺贝尔奖后,中国医药学界加大了对青蒿素的研究,“老师一直将青蒿素研究当成未竟的事业,常挂在嘴边,我们还要继续深入研究”。

  在演讲中,屠呦呦展示了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分子结构。随后她提出:“直到现在,除此类型之外,其他结构类型的青蒿素衍生物还没有用于临床的报道。”

  “屠老师认为,青蒿素其他类型的衍生物也应该得到更多的研究。并且它是很少见的结构类型,应该增加和扩大它的适用症,物尽其用。”1992年,双氢青蒿素被批准为一类新药后,屠呦呦将研究的重点转向青蒿素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上,包括对红斑狼疮的治疗效果。王满元表示,目前该药物的研发正处于关键阶段。

  原始创新“更上一层楼” 

  在演讲中,屠呦呦展示了一张她刚到中药研究所时的照片,中国现代生药学的开拓者、著名生药学家楼之岑站在她左边。楼之岑留学归国后就使用现代科学研究中药,曾指导她鉴别药材。

  屠呦呦又提到,从1959年到1962年,她参加了西医学习中医班,系统学习中医药知识。

  “古语说,凡是过去,皆为序曲。”屠呦呦说,西学中的序曲为她的研究提供了良好准备,而对中医药信息的收集和解析,铸就了青蒿素发现的基础。她身后的屏幕展示了中国古籍、实验用品、研究报告文献等老照片,再现了中国科研团队在传统中医中寻找宝藏,再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最终治病救人、造福人类的过程。

  “中国传统中医药是一个丰富的宝藏,值得我们多加思考,发掘提高。”屠呦呦表示,通过抗疟药青蒿素的研究,自己深感中西医药各有所长,二者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具有更大的开发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通过继承发扬,发掘提高,一定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从而造福人类”。

  王满元透露,准备演讲稿时,屠呦呦就希望彰显中国原始创新的价值。在学界,青蒿素一直被认为是中国真正原始创新的医药贡献。

  在演讲中,屠呦呦解释了当时的中国科研工作者如何在并不先进的条件下实现这种创新。她展示了一张图,其中标示着抗疟中药研究过程中,中国中医科学院抗疟药研究团队和全国其他协作团队完成的工作,她告诉大家:“没有大家无私合作的团队精神,我们不可能在短期内将青蒿素贡献给世界。”

  王满元告诉记者,此举是想说明中国科学在青蒿素上的成就既有个人贡献,又是通力合作的成果,“她希望世界能更多关注中国医药研究者这个群体。”

  施一公曾表示,这种集体科技攻关、协同创新的模式,能使国内学科的优势迅速形成,“这种模式,也适用于现在”。

  演讲尾声,屠呦呦以王之涣写的《登鹳雀楼》一诗做寄语。王满元说,选用“更上一层楼”的寓意是老师希望世界更关注中医药,中国医学与世界增进交流,也表达了中国原始创新更上一层楼的愿景。

  获得诺奖后,屠呦呦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对“创新”发声。在中国科协主办的“科技界祝贺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医学奖座谈会”上,她曾提到:“各个领域都会不断有创新的问题,所以我衷心地希望建立一个新的激励机制,把年轻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屠呦呦说:“我希望这次获得诺贝尔奖,能够产生一种新的激励机制,让年轻人更努力,做到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记者 陈少远 12月10日发自北京)

责任编辑:陈路

屠呦呦瑞典领奖 中国本土科学家登上诺贝尔奖台
发布时间:2015-12-11   
来       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作       者:陈少远

 

  这是12月10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音乐厅拍摄的2015年诺贝尔奖颁奖典礼现场。当日,包括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在内的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以及经济学奖得主共10人获颁各自奖项。新华社记者 叶平凡摄
  【颁奖词】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委汉斯·弗斯伯格颁奖致辞

  尊敬的国王陛下,尊敬的各位王室成员,尊敬的各位诺奖获得者,女士们,先生们,

  在我们的周围,无论是在大自然中,我们的皮肤上还是我们的身体里,一直在进行着一场权力的斗争,那就是成千上万的极其微小的生物正为自己的生存而奋斗。这其中有一部分是大自然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另外一部分则会攻击我们的身体引发疾病和死亡。今年的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授予的三位科学家能够向大自然借力并且能将这种权力斗争作为武器从而开发出能够抵抗寄生虫的药物,而这些寄生虫自远古以来一直在折磨着人类。

  大村智来自于日本,以及来自美国的威廉·坎贝尔,他们发现的这种新的疗法,能够大量的降低这种线虫病的病发,能够在接下来很多年当中消除这种病,同时一些自然生物当中的物质,可以用来产生一些新药,他们从一些土壤当中来提取了链霉菌素,能进行抗菌的新药的发明。

  大村智是从日本土壤中提取出了这种样本,之后在坎贝尔的实验室当中对这种样本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完全改变了世界,在坎贝尔的实验室中,他们分离的这种链霉菌群被用于治疗已经感染了盘尾丝死虫症或者淋巴丝虫病的老鼠,最后提取的活性元素叫做阿维菌素,之后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改,产生的一种衍生物更加有效叫伊维菌素,他们在一些寄生虫病所感染的动物上非常有效,同时在人身上也非常的有效,所以之后被用于治疗已经患了河盲症的人类,这是之后产生的一些寄生虫病的药,能够拯救了数十万人的生命,让他们不至于产生残疾。

  疟疾是由蚊子传播的寄生虫导致的。这种疾病能够感染红血细胞并引发高烧及寒颤,严重情况下还将引发脑炎。每年大概有50万人死于疟疾,其中大多数为儿童。在20世纪60和70年代,屠呦呦参与了中国一个开发抗疟药品的重要项目。当屠呦呦在阅读古籍时,她发现一种叫做青蒿的植物在治疗发烧的配方中多次出现。于是她开始在感染疟疾的老鼠身上试验这种青蒿的提取物。试验发现一部分的疟疾寄生虫死亡但整体的试验结果并不一致。因此屠呦呦继续回到古籍中寻找。在一本1700年前的古书中,她发现一种不对青蒿加热进行提取的方法,这样得到的提取物疗效非常显著可以杀死所有寄生虫。这其中有效的成分随后被确认并被命名为青蒿素。在后来的研究中发现青蒿素能够通过一种独一无二的方式杀死寄生虫。屠呦呦对青蒿素的发现引起了对抗疟新药品的研制和发展,这种药品已经挽救了上百万人的性命,将过去15年疟疾的致死率降低了一半。

  威廉坎贝尔,大村智以及屠呦呦三位科学家,你们的发现代表了医学界的范式转换,这不仅为遭受寄生虫疾病百般困扰的病人提供了具有革命意义的新疗法,同时提倡引导了整个社会的繁荣以及所有人的安康。你们这些发现在全球的影响以及对人类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

  我代表诺贝尔奖卡罗林斯卡委员会向你们表示最衷心的祝贺。现在烦请你们走上前来从国王陛下手里接收诺贝尔奖。

 
  12月10日的夜晚,注定不眠。所有中国人都将目光投向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等待着见证一个历史性的时刻。

  当屠呦呦从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手中接过诺贝尔奖证书和奖章时,这个时刻终于到来——中国本土科学家实现了诺贝尔奖零的突破!

  在风暴眼放张“冷板凳” 

  从12月4日启程前往瑞典开始,屠呦呦又站到了舆论的中心。一则“屠呦呦一人低调走普通通道登机,留下一堆记者和其他领导在VIP厅干等”的新闻首先进入大众视野。

  在屠呦呦的关门弟子、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中药药剂学系系主任王满元看来,这则新闻及其引发的讨论,可能是媒体和大众对这位科学家过度解读了,“老师不会故意回避谁,她选择走普通通道,应该是希望快点登机,不给其他人造成麻烦”。

  不给他人造成麻烦,是获奖后这位老科学家一直在意的事。王满元回忆说,国庆期间获奖消息公布,媒体蜂拥来访,屠呦呦却说:“幸亏周围的邻居都出去玩了。要不然,要给左邻右舍添麻烦喽!”

  10月以来,“屠呦呦热”一直没有降温。但除了接受少量采访,处于风暴眼的屠呦呦很少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王满元告诉记者,自从决定去领奖,老师就专心在家做相关准备,“她把领奖看作为国争光,为了能写出一份适合这个重要场合的演讲稿,她推掉了很多采访和活动”。

  “老师睡眠不好,腰也不好。演讲稿准备了十多天,她很重视这件事,稿子几经修改,逐字逐句推敲。”王满元举出一个细节,为了形容当年全国科研工作者通力合作,在短期内使青蒿素转化成有效药物的高效率,某一稿中曾用“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屠呦呦思量后,将“如此短”改为“比较短”,“老师很严谨,希望演讲稿能体现自己的真实想法,这也是她一贯处事的态度,实事求是,是什么就是什么”。

  对于屠呦呦和其他研究青蒿素的老一辈科研工作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曾作出评价:“她给予我们最大的启示是:无论做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科学家都要克服浮躁,坐得住‘冷板凳’。”

  老科学家的未竟事业 

  12月6日,2015年度诺贝尔奖获奖者造访诺贝尔博物馆。为了致敬屠呦呦的贡献,博物馆展出了一套仿制她研制青蒿素时所用药缸的器具。在7日发表的题为《青蒿素——传统中医给世界的一份礼物》的演讲中,屠呦呦形容这段“求蒿”的过程“相当艰辛”。上世纪70年代,中国的科研条件比较差,为了供应足够的青蒿有效部位用于临床,屠呦呦的团队曾用水缸做提取容器。其间,她因为接触大量乙醚,曾患上中毒性肝炎。

  在演讲中,这位从事了40多年青蒿素研究的老科学家还提醒全世界,有一场蛰伏的“战争”在等待着人类。“恶性疟原虫已经出现对于青蒿素的抗药性。”屠呦呦身后的分布图显示,在大湄公河流域和非洲少数地区的恶性疟原虫都出现了抗药性。

  在12月6日的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新闻发布会上,屠呦呦表达了这份担忧:“青蒿素一旦产生耐药性,就需要再花很多时间和精力研究新药,我为青蒿素类药物合理使用的前景感到担心。”其间,她三次提到对青蒿素研究“尚未完成”。“我获奖没什么,希望大家更多地去关注,去研究如何应对疟疾的抗药性。”屠呦呦言语殷切。

  资料显示,全球仍有20亿人生活在疟疾高发地区,每年约有100多万人因此丧命。在发生寄生虫耐药性蔓延后,多种抗疟药不得不退市。

  王满元告诉记者,屠呦呦也一直在关注青蒿素类药物的合理使用,并有相关专利。在她获得拉斯克奖和诺贝尔奖后,中国医药学界加大了对青蒿素的研究,“老师一直将青蒿素研究当成未竟的事业,常挂在嘴边,我们还要继续深入研究”。

  在演讲中,屠呦呦展示了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分子结构。随后她提出:“直到现在,除此类型之外,其他结构类型的青蒿素衍生物还没有用于临床的报道。”

  “屠老师认为,青蒿素其他类型的衍生物也应该得到更多的研究。并且它是很少见的结构类型,应该增加和扩大它的适用症,物尽其用。”1992年,双氢青蒿素被批准为一类新药后,屠呦呦将研究的重点转向青蒿素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上,包括对红斑狼疮的治疗效果。王满元表示,目前该药物的研发正处于关键阶段。

  原始创新“更上一层楼” 

  在演讲中,屠呦呦展示了一张她刚到中药研究所时的照片,中国现代生药学的开拓者、著名生药学家楼之岑站在她左边。楼之岑留学归国后就使用现代科学研究中药,曾指导她鉴别药材。

  屠呦呦又提到,从1959年到1962年,她参加了西医学习中医班,系统学习中医药知识。

  “古语说,凡是过去,皆为序曲。”屠呦呦说,西学中的序曲为她的研究提供了良好准备,而对中医药信息的收集和解析,铸就了青蒿素发现的基础。她身后的屏幕展示了中国古籍、实验用品、研究报告文献等老照片,再现了中国科研团队在传统中医中寻找宝藏,再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最终治病救人、造福人类的过程。

  “中国传统中医药是一个丰富的宝藏,值得我们多加思考,发掘提高。”屠呦呦表示,通过抗疟药青蒿素的研究,自己深感中西医药各有所长,二者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具有更大的开发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通过继承发扬,发掘提高,一定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从而造福人类”。

  王满元透露,准备演讲稿时,屠呦呦就希望彰显中国原始创新的价值。在学界,青蒿素一直被认为是中国真正原始创新的医药贡献。

  在演讲中,屠呦呦解释了当时的中国科研工作者如何在并不先进的条件下实现这种创新。她展示了一张图,其中标示着抗疟中药研究过程中,中国中医科学院抗疟药研究团队和全国其他协作团队完成的工作,她告诉大家:“没有大家无私合作的团队精神,我们不可能在短期内将青蒿素贡献给世界。”

  王满元告诉记者,此举是想说明中国科学在青蒿素上的成就既有个人贡献,又是通力合作的成果,“她希望世界能更多关注中国医药研究者这个群体。”

  施一公曾表示,这种集体科技攻关、协同创新的模式,能使国内学科的优势迅速形成,“这种模式,也适用于现在”。

  演讲尾声,屠呦呦以王之涣写的《登鹳雀楼》一诗做寄语。王满元说,选用“更上一层楼”的寓意是老师希望世界更关注中医药,中国医学与世界增进交流,也表达了中国原始创新更上一层楼的愿景。

  获得诺奖后,屠呦呦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对“创新”发声。在中国科协主办的“科技界祝贺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医学奖座谈会”上,她曾提到:“各个领域都会不断有创新的问题,所以我衷心地希望建立一个新的激励机制,把年轻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屠呦呦说:“我希望这次获得诺贝尔奖,能够产生一种新的激励机制,让年轻人更努力,做到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记者 陈少远 12月10日发自北京)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