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头条新闻

“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研究的方向”

作者:潘玉娇 发布时间:2018-01-10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江苏教育报》

  ■本报记者 潘玉娇

  1月8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82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理工大学教授王泽山从习近平总书记手中接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时,依然平静而从容:“专业无所谓冷热,任何专业只要肯钻研都会大有作为,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研究的方向。”

  60多年前,王泽山带着“强国先强军”的心愿,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其炮兵工程系为南京理工大学前身)火炸药专业。60多年来,他带领团队不断奋斗,推动了我国火炸药事业的快速发展,为我国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做出了杰出贡献。

  励志报国

  让冷门专业光焰四射

  王泽山1935年出生于吉林,幼年虽然家庭贫困,但父母始终坚持供养王泽山和他的两个哥哥读书。那时候的东北被日本扶植的“伪满洲国”占领,但王父坚定地告诉儿子:“你是中国人。”

  父亲的话深深镌刻在王泽山心里,战争的硝烟更让他明白“强国方能御侮”的道理。1954年夏天,王泽山高中毕业,以第一志愿报考了哈军工的火炸药专业。当时,他是班上唯一一名自愿学习火炸药的学生,这个19岁的青年坚信:只要祖国需要,任何专业都可以光焰四射。

  哈军工特别注重基础教学,学生与教授之间接触的机会很多。“每位老师都是我成长过程中一块闪亮的标牌,他们扎实的理论功底以及对实际情况的把控能力令人钦佩。”回忆起在哈军工的学习生涯,王泽山如是说。

  大学毕业后,王泽山留校任教。他专心搞学问,将当时国际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诺模图设计原理等引入我国火药教学和科研中,创新了火药及其装药“解析设计”“表解设计”和“诺模图设计”的理论和设计方法。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他的学术著作问世,书中提出了一种新的装药技术和计算方法,使原本复杂的问题变得清晰而简单。

  攻坚克难

  让古老发明绽放新活力

  上世纪80年代,王泽山立足军民融合,攻克了废弃火炸药再利用的多项关键技术,创造了社会经济效益。该项技术获得1993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业界则予以其“利国惠民”的评价。

  90年代,当时含能材料(火炸药)的低温感是国际上难以攻克的技术。1990至1995年,王泽山带领团队研究发现了低温感含能材料,显著提高了发射药的能量利用率。该研究成果获得1996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远射程与模块发射是火炮实现“高效毁伤、精确打击、快速反应、火力压制”的关键技术,是火炮系统现代化的重要发展方向,也是国际共性技术难题。在达到退休年龄之后的20余年里,王泽山利用自己另辟蹊径创立的装药新技术和相应的弹道理论,研发出了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远射程与模块装药技术。

  通过实际验证,我国火炮在应用王泽山的技术发明后,其射程提高20%以上,最大发射过载降低25%以上,弹道性能超过其他国家的同类火炮,火药燃烧产生的火焰、烟气、有害气体也减少了。2017年1月,王泽山和他的团队凭此摘得2016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这也是他第3次获得国家科技大奖。

  呕心沥血

  为祖国培养栋梁之材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王泽山重视科技钻研,更重视人才培养。听过他讲课的学生总有这样的感受:王老师讲课从不会照本宣科,国际上的很多新技术和研究成果总会第一时间出现在他的课堂上。

  南京理工大学原校长徐复铭教授至今依然对当年师从王泽山的时光记忆犹新:“王院士经常指导我阅读一些他认为有价值的文献资料,提出他的见解以启迪我的思考。他的言传身教,使我不仅较快地掌握了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更养成了良好的科研态度和习惯。”

  王泽山尤为重视学生国际视野的培养。他是国内较早实践与国外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的教授之一。早在上世纪80年代,身为南京理工大学化工系主任的他就与瑞典隆德大学签订了合作培养博士研究生的协议。从教以来,王泽山共培养了100多位硕士、90多位博士。如今,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已经成长为中国火炸药领域的中坚力量。

  除了指导在校学生,王泽山还常常走出学校,为科研院所和企业尽心培养技术人才。改革开放初期,企业专业人才断层问题十分突出,王泽山多次组建讲师团队,向技术人员系统地传授火炸药专业理论知识。“王院士来厂里做实验的时候,我们请他给青年科研人员讲课,他总是一口答应。如今,这些科研人员在与王院士的合作中渐渐成长起来,成为骨干力量。”375厂党委书记艾庆祝感激地说。

  身正为范

  一言一行深受敬仰

  熟悉王泽山的人都知道,在众多耀眼光环的背后,是他数十年如一日精益求精、勇攀高峰的拼搏精神。装备发展部预研管理中心主任安波向记者讲述了一件让他难以忘怀的事情。那是在模块装药项目刚刚启动之际,为了早日攻克世界性难题,王泽山全身心地投入科研当中。冬天的塞外靶场寒风刺骨,他常常在靶场一待就是一整天。有时,一次试验需要花费20多天时间,他就风餐露宿大半个月之久。

  工作上精益求精的王泽山,生活中却是一个简朴而随和的人。按照规定,学校可以为院士提供工作用车,但他却从未使用过。为了方便工作,他在年近七旬时考得驾照,购买了一辆10万元出头的轿车。有人曾开玩笑,让他换辆好点的车,他却笑着说:“够用就行了。”

  谁的身体不好,谁家里遇到困难,只要王泽山知道了,便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提供帮助。原475厂工人高师傅因厂破产重组而下岗,王泽山知道他的困难后,为他在南京汤山介绍了一份工作,让他们一家在南京安居乐业。听说375厂发射药科技带头人刘琼从辽宁凌源搬家到了辽阳,王泽山特意打电话关心对方的安置情况,还说:“买房子的钱不够你找我。”“这件事到现在已有10年,但我终生难忘。”刘琼说。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孙金华对30年前在王泽山指导下求学的经历记忆犹新:“毕业后我虽然离开了老师的团队,但他总是在背后默默支持我、关心我,有求必应。老师一生刻苦钻研、淡泊名利,他常常告诫我们‘人的一辈子只要做好一件事’。如今,这句话成为我一辈子受之不尽的财富。”

责任编辑:陈路

“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研究的方向”
——记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泽山
发布时间:2018-01-10   
来       源:江苏教育新闻网-《江苏教育报》  

  ■本报记者 潘玉娇

  1月8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82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理工大学教授王泽山从习近平总书记手中接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时,依然平静而从容:“专业无所谓冷热,任何专业只要肯钻研都会大有作为,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研究的方向。”

  60多年前,王泽山带着“强国先强军”的心愿,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其炮兵工程系为南京理工大学前身)火炸药专业。60多年来,他带领团队不断奋斗,推动了我国火炸药事业的快速发展,为我国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做出了杰出贡献。

  励志报国

  让冷门专业光焰四射

  王泽山1935年出生于吉林,幼年虽然家庭贫困,但父母始终坚持供养王泽山和他的两个哥哥读书。那时候的东北被日本扶植的“伪满洲国”占领,但王父坚定地告诉儿子:“你是中国人。”

  父亲的话深深镌刻在王泽山心里,战争的硝烟更让他明白“强国方能御侮”的道理。1954年夏天,王泽山高中毕业,以第一志愿报考了哈军工的火炸药专业。当时,他是班上唯一一名自愿学习火炸药的学生,这个19岁的青年坚信:只要祖国需要,任何专业都可以光焰四射。

  哈军工特别注重基础教学,学生与教授之间接触的机会很多。“每位老师都是我成长过程中一块闪亮的标牌,他们扎实的理论功底以及对实际情况的把控能力令人钦佩。”回忆起在哈军工的学习生涯,王泽山如是说。

  大学毕业后,王泽山留校任教。他专心搞学问,将当时国际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诺模图设计原理等引入我国火药教学和科研中,创新了火药及其装药“解析设计”“表解设计”和“诺模图设计”的理论和设计方法。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他的学术著作问世,书中提出了一种新的装药技术和计算方法,使原本复杂的问题变得清晰而简单。

  攻坚克难

  让古老发明绽放新活力

  上世纪80年代,王泽山立足军民融合,攻克了废弃火炸药再利用的多项关键技术,创造了社会经济效益。该项技术获得1993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业界则予以其“利国惠民”的评价。

  90年代,当时含能材料(火炸药)的低温感是国际上难以攻克的技术。1990至1995年,王泽山带领团队研究发现了低温感含能材料,显著提高了发射药的能量利用率。该研究成果获得1996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远射程与模块发射是火炮实现“高效毁伤、精确打击、快速反应、火力压制”的关键技术,是火炮系统现代化的重要发展方向,也是国际共性技术难题。在达到退休年龄之后的20余年里,王泽山利用自己另辟蹊径创立的装药新技术和相应的弹道理论,研发出了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远射程与模块装药技术。

  通过实际验证,我国火炮在应用王泽山的技术发明后,其射程提高20%以上,最大发射过载降低25%以上,弹道性能超过其他国家的同类火炮,火药燃烧产生的火焰、烟气、有害气体也减少了。2017年1月,王泽山和他的团队凭此摘得2016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这也是他第3次获得国家科技大奖。

  呕心沥血

  为祖国培养栋梁之材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王泽山重视科技钻研,更重视人才培养。听过他讲课的学生总有这样的感受:王老师讲课从不会照本宣科,国际上的很多新技术和研究成果总会第一时间出现在他的课堂上。

  南京理工大学原校长徐复铭教授至今依然对当年师从王泽山的时光记忆犹新:“王院士经常指导我阅读一些他认为有价值的文献资料,提出他的见解以启迪我的思考。他的言传身教,使我不仅较快地掌握了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更养成了良好的科研态度和习惯。”

  王泽山尤为重视学生国际视野的培养。他是国内较早实践与国外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的教授之一。早在上世纪80年代,身为南京理工大学化工系主任的他就与瑞典隆德大学签订了合作培养博士研究生的协议。从教以来,王泽山共培养了100多位硕士、90多位博士。如今,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已经成长为中国火炸药领域的中坚力量。

  除了指导在校学生,王泽山还常常走出学校,为科研院所和企业尽心培养技术人才。改革开放初期,企业专业人才断层问题十分突出,王泽山多次组建讲师团队,向技术人员系统地传授火炸药专业理论知识。“王院士来厂里做实验的时候,我们请他给青年科研人员讲课,他总是一口答应。如今,这些科研人员在与王院士的合作中渐渐成长起来,成为骨干力量。”375厂党委书记艾庆祝感激地说。

  身正为范

  一言一行深受敬仰

  熟悉王泽山的人都知道,在众多耀眼光环的背后,是他数十年如一日精益求精、勇攀高峰的拼搏精神。装备发展部预研管理中心主任安波向记者讲述了一件让他难以忘怀的事情。那是在模块装药项目刚刚启动之际,为了早日攻克世界性难题,王泽山全身心地投入科研当中。冬天的塞外靶场寒风刺骨,他常常在靶场一待就是一整天。有时,一次试验需要花费20多天时间,他就风餐露宿大半个月之久。

  工作上精益求精的王泽山,生活中却是一个简朴而随和的人。按照规定,学校可以为院士提供工作用车,但他却从未使用过。为了方便工作,他在年近七旬时考得驾照,购买了一辆10万元出头的轿车。有人曾开玩笑,让他换辆好点的车,他却笑着说:“够用就行了。”

  谁的身体不好,谁家里遇到困难,只要王泽山知道了,便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提供帮助。原475厂工人高师傅因厂破产重组而下岗,王泽山知道他的困难后,为他在南京汤山介绍了一份工作,让他们一家在南京安居乐业。听说375厂发射药科技带头人刘琼从辽宁凌源搬家到了辽阳,王泽山特意打电话关心对方的安置情况,还说:“买房子的钱不够你找我。”“这件事到现在已有10年,但我终生难忘。”刘琼说。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孙金华对30年前在王泽山指导下求学的经历记忆犹新:“毕业后我虽然离开了老师的团队,但他总是在背后默默支持我、关心我,有求必应。老师一生刻苦钻研、淡泊名利,他常常告诫我们‘人的一辈子只要做好一件事’。如今,这句话成为我一辈子受之不尽的财富。”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