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头条新闻

争做材料化学工程领域“领跑者”

作者:王 琼 发布时间:2018-04-10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江苏教育报》

  编者按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重要指示精神,2017年12月,在部委高校自主申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遴选推荐、专家评审基础上,教育部确定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江苏高校15个团队入选。本报从本期起开设“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巡礼”栏目,展示这些教师团队的突出业绩和感人事迹。敬请关注。

争做材料化学工程领域“领跑者”

——记南京工业大学金万勤教授团队

  ■见习记者 王琼

  2017年,南京工业大学金万勤教授领衔的材料化学工程教师团队,在石墨烯膜淡化海水的研究上取得突破性进展,提出并实现了用水合离子精确控制石墨烯膜的层间距,展示了出色的离子筛分和海水淡化性能。这项研究不仅为石墨烯膜的设计制备提供了理论与技术指导,也为其他二维材料在分离膜领域的研究开辟了新思路。这个在教学、育人、科研、服务等方面求出“最大公约数”的团队,荣获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称号。近日,记者走近这支团队,探寻他们背后的故事。

  赤胆忠心,汇集一支仁爱的教师队伍

  金万勤教授毕业于南京工业大学化工学院,该学院的创始人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化工高等教育一代宗师时钧先生。“时钧精神作为一种文化,已深深植入所有化工人的心中,回归母校是游子们的执念。”金万勤说。2003年,他结束德国洪堡基金会资助的研究,辞别挽留他的德国导师,婉拒美国大学抛来的橄榄枝,偕家人归国。

  金万勤说,教书育人强调的是言传身教,在人民赋予的三尺讲台上要为人民培养人才。团队成员、国家优秀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顾学红教授至今还记得初为人师走上讲台前,金万勤要求他和学弟学妹们一起听课,且每次课后必须提交至少3点体悟和建议;顾学红走上讲台后,金万勤仍经常随堂听课,且课后必向他指出讲课时需完善的地方、与学生互动沟通要注意的细节等。

  “每年拿出1万元激励学生,对于我来说不是大数目,但对于学生来说却是一种激励。”团队成员、校第十一届“师德十佳”居沈贵教授说。“获得居老师用自己工资设立的‘跨越进步奖’后,感动之余很受触动!”化工1407班学生孙上钧说。2002年,居沈贵在自己所执教的班级设立“跨越进步奖”,4年一个循环,奖励年级排名提高40名的学生,如今已惠泽8个班近百人次。

  一花引来百花开。材料化学工程教师团队成员潜心育人,团队正副教授均承担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团队成员还协调好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主动担任班主任等工作。近年来,团队共培养博士生81名、硕士生341名;金万勤、管国锋、范益群、居沈贵等教师分获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毕业论文(设计)优秀指导教师”和校“师德十佳”“优秀班主任”等称号。

  交叉融合,培养一群复合型现代人才

  “有教无类,扬长补短”是金万勤挂在嘴边的话。2015届博士生申杰读本科时,因动手能力强被选入团队课题组,金万勤发现他在基础科学研究方面更有潜力,于是勤加引导,后来申杰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世界顶级杂志《自然》上发表研究论文,目前被派往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进行两年访学研究。

  团队坚持创新教育理念,针对现代化工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建立强化实践和创新的培养新机制。团队成员将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开设材料化学工程进展、微孔膜传质与分离等特色课程,将膜材料与膜工程技术、微型反应器与催化技术等32项研究成果有机融入本科教学。

  “只有开展跨学科的‘大工程教育’,才能突破人才培养的专业樊篱。”团队成员、江苏省教学名师管国锋教授信奉这样的理念,并从2011年起牵头组织来自化工学院、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等院的一批专业教师开始实践。他介绍说,通过学科交叉与渗透,将课程、人才、产业有机对接,不仅有力推动了教学内容的更新与改革,而且提高了团队教师的整体教研水平,真正做到以科研带动教学、以教学促进科研。由管国锋指导、化工学院高鹏飞等学生提交的研究成果在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中斩获特等奖。

  面向前沿,研发一批自主性创新项目

  氧化石墨烯薄膜有望应用于海水淡化、氯碱工业、燃料电池、仿生膜等领域已是科学界的共识,但目前,石墨烯用于离子筛分和海水淡化仍面临着难以将氧化石墨烯膜层间距精确控制在十分之一纳米等难题。金万勤团队协同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方海平团队、上海大学吴明红团队等开展合作研究,在石墨烯膜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成果于2017年刊登于《自然》。“我们设计制备了一系列水合离子控制的多孔陶瓷支撑的复合膜,通过在石墨烯叠层内引入不同尺寸的水合离子,实现对石墨烯膜层间距达十分之一纳米的精确控制。”金万勤介绍说。

  此外,金万勤和他的团队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致力于化工、材料等领域若干重大基础及工程问题研究。团队成员范益群和以他为骨干的小组以膜分离技术为核心,成功开发出膜法制浆造纸废水零排放成套工艺包技术,在南通建成日处理量4万吨的废水处理示范工程。该工程投资费用和运行成本均不到原来排海工程的50%,目前已稳定运行多年。世界首套膜法造纸废水“零排放”处理工艺,被遴选为环保领域代表性成果,亮相国家“十二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高度评价。5年来,团队共获授权发明专利134项,在膜技术、绿色化工等领域形成了技术优势和产业优势,培育了1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实现直接经济效益逾20亿元。

    【评论】

  珍视教师这个身份

  ■本报评论员

  黄大年同志曾说自己最看重的身份是教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样的人民教师令人尊崇。我省“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有这样几个共同特点,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一是不忘为师育人第一要务,牢记初心,立德树人;二是秉志报国,大力服务国计民生,矢志创新,勇攀科学技术高峰;三是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有大我,团结协作,淡泊名利,甘于奉献。

  无数优秀教师、黄大年式的教师团队是时代的楷模,道德的标杆,教育的良心。广大教师要学习典型,珍视教师这个身份,立德树人,忠诚报国,奋发有为。我们的各级组织要为广大教师从教育人、创新建业创造条件,做好服务,保驾护航。

  黄大年说过,“为了理想,我愿做先行者、牺牲者”,他的宝贵生命在58岁戛然而止。许多优秀教师都是透支着健康、做出巨大牺牲在忘我工作,他们的事迹常常使我们感动流泪,也总让我们十分痛惜。希望广大教师在努力奋斗的同时注意劳逸结合,为自己、为家人、为事业、为国家和人民更多保重身体!

责任编辑:陈路

争做材料化学工程领域“领跑者”
发布时间:2018-04-10   
来       源:江苏教育新闻网-《江苏教育报》  

  编者按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重要指示精神,2017年12月,在部委高校自主申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遴选推荐、专家评审基础上,教育部确定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江苏高校15个团队入选。本报从本期起开设“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巡礼”栏目,展示这些教师团队的突出业绩和感人事迹。敬请关注。

争做材料化学工程领域“领跑者”

——记南京工业大学金万勤教授团队

  ■见习记者 王琼

  2017年,南京工业大学金万勤教授领衔的材料化学工程教师团队,在石墨烯膜淡化海水的研究上取得突破性进展,提出并实现了用水合离子精确控制石墨烯膜的层间距,展示了出色的离子筛分和海水淡化性能。这项研究不仅为石墨烯膜的设计制备提供了理论与技术指导,也为其他二维材料在分离膜领域的研究开辟了新思路。这个在教学、育人、科研、服务等方面求出“最大公约数”的团队,荣获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称号。近日,记者走近这支团队,探寻他们背后的故事。

  赤胆忠心,汇集一支仁爱的教师队伍

  金万勤教授毕业于南京工业大学化工学院,该学院的创始人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化工高等教育一代宗师时钧先生。“时钧精神作为一种文化,已深深植入所有化工人的心中,回归母校是游子们的执念。”金万勤说。2003年,他结束德国洪堡基金会资助的研究,辞别挽留他的德国导师,婉拒美国大学抛来的橄榄枝,偕家人归国。

  金万勤说,教书育人强调的是言传身教,在人民赋予的三尺讲台上要为人民培养人才。团队成员、国家优秀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顾学红教授至今还记得初为人师走上讲台前,金万勤要求他和学弟学妹们一起听课,且每次课后必须提交至少3点体悟和建议;顾学红走上讲台后,金万勤仍经常随堂听课,且课后必向他指出讲课时需完善的地方、与学生互动沟通要注意的细节等。

  “每年拿出1万元激励学生,对于我来说不是大数目,但对于学生来说却是一种激励。”团队成员、校第十一届“师德十佳”居沈贵教授说。“获得居老师用自己工资设立的‘跨越进步奖’后,感动之余很受触动!”化工1407班学生孙上钧说。2002年,居沈贵在自己所执教的班级设立“跨越进步奖”,4年一个循环,奖励年级排名提高40名的学生,如今已惠泽8个班近百人次。

  一花引来百花开。材料化学工程教师团队成员潜心育人,团队正副教授均承担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团队成员还协调好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主动担任班主任等工作。近年来,团队共培养博士生81名、硕士生341名;金万勤、管国锋、范益群、居沈贵等教师分获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毕业论文(设计)优秀指导教师”和校“师德十佳”“优秀班主任”等称号。

  交叉融合,培养一群复合型现代人才

  “有教无类,扬长补短”是金万勤挂在嘴边的话。2015届博士生申杰读本科时,因动手能力强被选入团队课题组,金万勤发现他在基础科学研究方面更有潜力,于是勤加引导,后来申杰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世界顶级杂志《自然》上发表研究论文,目前被派往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进行两年访学研究。

  团队坚持创新教育理念,针对现代化工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建立强化实践和创新的培养新机制。团队成员将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开设材料化学工程进展、微孔膜传质与分离等特色课程,将膜材料与膜工程技术、微型反应器与催化技术等32项研究成果有机融入本科教学。

  “只有开展跨学科的‘大工程教育’,才能突破人才培养的专业樊篱。”团队成员、江苏省教学名师管国锋教授信奉这样的理念,并从2011年起牵头组织来自化工学院、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等院的一批专业教师开始实践。他介绍说,通过学科交叉与渗透,将课程、人才、产业有机对接,不仅有力推动了教学内容的更新与改革,而且提高了团队教师的整体教研水平,真正做到以科研带动教学、以教学促进科研。由管国锋指导、化工学院高鹏飞等学生提交的研究成果在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中斩获特等奖。

  面向前沿,研发一批自主性创新项目

  氧化石墨烯薄膜有望应用于海水淡化、氯碱工业、燃料电池、仿生膜等领域已是科学界的共识,但目前,石墨烯用于离子筛分和海水淡化仍面临着难以将氧化石墨烯膜层间距精确控制在十分之一纳米等难题。金万勤团队协同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方海平团队、上海大学吴明红团队等开展合作研究,在石墨烯膜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成果于2017年刊登于《自然》。“我们设计制备了一系列水合离子控制的多孔陶瓷支撑的复合膜,通过在石墨烯叠层内引入不同尺寸的水合离子,实现对石墨烯膜层间距达十分之一纳米的精确控制。”金万勤介绍说。

  此外,金万勤和他的团队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致力于化工、材料等领域若干重大基础及工程问题研究。团队成员范益群和以他为骨干的小组以膜分离技术为核心,成功开发出膜法制浆造纸废水零排放成套工艺包技术,在南通建成日处理量4万吨的废水处理示范工程。该工程投资费用和运行成本均不到原来排海工程的50%,目前已稳定运行多年。世界首套膜法造纸废水“零排放”处理工艺,被遴选为环保领域代表性成果,亮相国家“十二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高度评价。5年来,团队共获授权发明专利134项,在膜技术、绿色化工等领域形成了技术优势和产业优势,培育了1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实现直接经济效益逾20亿元。

    【评论】

  珍视教师这个身份

  ■本报评论员

  黄大年同志曾说自己最看重的身份是教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样的人民教师令人尊崇。我省“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有这样几个共同特点,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一是不忘为师育人第一要务,牢记初心,立德树人;二是秉志报国,大力服务国计民生,矢志创新,勇攀科学技术高峰;三是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有大我,团结协作,淡泊名利,甘于奉献。

  无数优秀教师、黄大年式的教师团队是时代的楷模,道德的标杆,教育的良心。广大教师要学习典型,珍视教师这个身份,立德树人,忠诚报国,奋发有为。我们的各级组织要为广大教师从教育人、创新建业创造条件,做好服务,保驾护航。

  黄大年说过,“为了理想,我愿做先行者、牺牲者”,他的宝贵生命在58岁戛然而止。许多优秀教师都是透支着健康、做出巨大牺牲在忘我工作,他们的事迹常常使我们感动流泪,也总让我们十分痛惜。希望广大教师在努力奋斗的同时注意劳逸结合,为自己、为家人、为事业、为国家和人民更多保重身体!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