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头条新闻

一体两翼,铸就技能型人才培养坐标

作者:孙其华 缪志聪 王琼 韩承敏 发布时间:2018-10-12 来源: 《江苏教育报》

  ■本报记者 孙其华 缪志聪 王琼 通讯员 韩承敏

  苏州市职业大学2018级商学院新生颜积河没想到,第一天到学校报到,不仅拿到了入学须知,还拿到了一份由企业提供的“大礼包”。

  商学院院长吴文英介绍说,今年苏职大创新“校企合作”迎新模式,把企业引入到大学“入口端”。在军训结束、专业学习正式开始前,学生们还将与企业专家面对面,提前了解专业知识和就业需求,树立就业信心。

  近年来,苏职大将关注学生在校成长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精准发力,提出大力培养满足市场需要的“高品德、高技能、高适应”的人才队伍,积极构建多维管理育人体系,服务学生成长,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高品德、高技能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两翼’,高适应是人才培养的‘一体’,‘一体两翼’的‘三高’模式,铸就了苏职大人才培养的坐标。”苏职大党委书记钮雪林说。

  高品德:思政教育与课程教学双向融入

  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从业30多年的刘哲芬从没想过与理工科的专业教师一起上思政课。今年上半年,她与电子工程学院教师俞兴民合作开讲的《创新是强国兴业的灵魂》,受到学生们的普遍欢迎。刘哲芬说,他们围绕我国光纤通信发展与创新问题,通过光纤通信发展历程中科技人员与产业界自强不息的例子,对学生们讲了一节以“创新才是根本”为主题的思政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为落实这一要求,今年年初,苏职大开始探索思政教学改革,秉持“全面思政教育、立体思政教育、创新思政教育”理念,促进包括通识课、专业课在内的各类课程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该校一方面探索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由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一起在专业课程教学资源中挖掘、提炼思政教育元素;另一方面探索在思政课程中融入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元素。专业教师负责讲授专业知识,思政课教师阐发专业课程资源中所蕴含的可以影响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思政教育元素。

  为了努力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在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教书与育人的无缝对接,确保思政教育与课程教学的双向融入,该校还逐渐形成了专业教师、校友企业家、“企业工程师+教授”双师型教师等与思政教师的对接机制。

  相比于单纯的思政教学,“思政+课程”更容易引起学生兴趣。“一边学习思政知识,一边思考通信专业的创新发展和时代意义,这样的思政课更有意思。”2017级通信专业学生李敬铮说。

  “学生通过‘课程+思政’教学,不仅可以较为全面地学习专业知识和科学技术,还可以深入地认识专业知识或科学技术进步背后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主体自觉、历史理解与责任担当精神,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逐渐实现思想观念的正确引领、人生追求的积极提升。”钮雪林说。

  高技能:实践教学与真实生产相对接

  产业转型升级,人才问题亟待解决,这对苏州制造业人才输出大户的苏职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现有专业课程和教学体系上改革和创新,培养高技能人才?是苏职大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苏职大博众·凡赛斯自动化学院依托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建立,近日,记者在该学院新建成的工业自动化与智能控制产教融合实训平台中看到,在企业老师傅的带领下,学生们聚精会神地组装智能机器人产品。据苏州凡特斯测控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蔡志敏介绍,2016年10月,在国家工信部软件和集成电路促进中心的指导下,苏职大和苏州凡特斯测控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博众·凡赛斯自动化学院,校企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实训平台的所有机器都是凡赛斯生产车间最新的设备,我们把企业的生产线直接带进学校,学生实训做出的产品可以直接投入市场使用。”蔡志敏说。

  “基地建设企业化、实践教学生产化”,是苏职大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常用手段。近年来,该校“广领域、深层次、紧密型、重实效”地推进校企合作,先后与大唐、三菱电机、西门子、博世汽车等国内外多家企业开展深层次校企合作,先后成立了15个行业、企业学院(大学),(上接第1版)共建365个校外实训基地。苏职大校长曹毓民表示,共建学院和实训平台,是构建“人才培养共同体”的一种新型合作模式,是提升学生技能技术的有效尝试。

  机电工程学院与苏州市电梯业商会共建“电梯学院”,校企联合共建产学研平台,共同对电梯生产、安装及维保等生产环节的新技术、新工艺进行开发研究,共同开展标准制定、专利申请、成果转化等。“真实的智能制造环境,有力地支撑了基于产品流程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使机电专业的实践教学和工厂的真实生产实现了对接,学生掌握了最前沿的技能,提升了实践教学的效果。”机电工程学院院长陈洁说。

  高适应: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相适应

  苏职大每年4000多名毕业生,70%以上留在苏州工作,“毕业生岗位适应期太长”,这是曹毓民到企业调研时听到最多的话。为此,苏职大在培养学生的“高品德”“高技能”外,同样注重毕业生的“高适应”性。从2013年开始,工科专业共同探索新型制造业人才培养之路,以“柔性适应”为抓手开展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了以“课程体系动态化、学习资源网络化、教学环境实境化、管理平台智能化、教学组织个性化、教学评价多元化”为特色的柔性适应人才培养模式。

  以汽车专业为例,除公共基础课,专业教材是随着技术进步不断更新的。在与江铃汽车合作的过程中,江铃汽车每年新款的第一辆车都会送到学校供学生学习使用,学校还和企业共同讨论更新每学年的专业教材。

  同时,该校通过校企合作共享型开发课程改革,实现专业对接产业转型、科研对接地方经济、人才对接地方发展的“三大对接”,近两年新设的电梯工程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智能产品、汽车检测和维修技术等专业,更是直接对接了苏州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热点。

  此外,学校对接产业设专业、依托商会建专业,形成了培养特色鲜明的人才链与产业链对接。商学院与新道公司合作成立的“新道学院”,根据专业人才定位变化,全面修订会计专业教学计划,强化职业素养,在苏州市建设了“新道ARE虚拟仿真教学全国示范中心”及“新道师资研修院苏州市职业大学分院”,积极开展基于AR及VR技术的企业认知实习和综合实践教学平台的培训。

  该校教育与人文学院的“英凯睿智国际旅游学院”,引入美国饭店协会教育学院酒店管理职业资格认证课程体系和美国饭店协会课程体系,聘请了凯莱酒店集团的9位高管担任顾问,组成学院教学与管理团队,校企双方共同商讨英凯睿智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

  同时,该校依托国家级、省级领军人才和中青年骨干团队的科研优势,每个工科学院都成立了创客中心,由教师带领学生,通过各类政府基金项目、企业横向课题等形式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苏州城墙逐步恢复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基于“互联网+”的智慧垃圾分类系统研发等项目上,该校师生都积极参与,作出了重要贡献。

责任编辑:陈路

一体两翼,铸就技能型人才培养坐标
——苏州市职业大学探索高质量发展之路纪略
发布时间:2018-10-12   
来       源:《江苏教育报》  

  ■本报记者 孙其华 缪志聪 王琼 通讯员 韩承敏

  苏州市职业大学2018级商学院新生颜积河没想到,第一天到学校报到,不仅拿到了入学须知,还拿到了一份由企业提供的“大礼包”。

  商学院院长吴文英介绍说,今年苏职大创新“校企合作”迎新模式,把企业引入到大学“入口端”。在军训结束、专业学习正式开始前,学生们还将与企业专家面对面,提前了解专业知识和就业需求,树立就业信心。

  近年来,苏职大将关注学生在校成长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精准发力,提出大力培养满足市场需要的“高品德、高技能、高适应”的人才队伍,积极构建多维管理育人体系,服务学生成长,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高品德、高技能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两翼’,高适应是人才培养的‘一体’,‘一体两翼’的‘三高’模式,铸就了苏职大人才培养的坐标。”苏职大党委书记钮雪林说。

  高品德:思政教育与课程教学双向融入

  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从业30多年的刘哲芬从没想过与理工科的专业教师一起上思政课。今年上半年,她与电子工程学院教师俞兴民合作开讲的《创新是强国兴业的灵魂》,受到学生们的普遍欢迎。刘哲芬说,他们围绕我国光纤通信发展与创新问题,通过光纤通信发展历程中科技人员与产业界自强不息的例子,对学生们讲了一节以“创新才是根本”为主题的思政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为落实这一要求,今年年初,苏职大开始探索思政教学改革,秉持“全面思政教育、立体思政教育、创新思政教育”理念,促进包括通识课、专业课在内的各类课程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该校一方面探索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由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一起在专业课程教学资源中挖掘、提炼思政教育元素;另一方面探索在思政课程中融入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元素。专业教师负责讲授专业知识,思政课教师阐发专业课程资源中所蕴含的可以影响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思政教育元素。

  为了努力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在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教书与育人的无缝对接,确保思政教育与课程教学的双向融入,该校还逐渐形成了专业教师、校友企业家、“企业工程师+教授”双师型教师等与思政教师的对接机制。

  相比于单纯的思政教学,“思政+课程”更容易引起学生兴趣。“一边学习思政知识,一边思考通信专业的创新发展和时代意义,这样的思政课更有意思。”2017级通信专业学生李敬铮说。

  “学生通过‘课程+思政’教学,不仅可以较为全面地学习专业知识和科学技术,还可以深入地认识专业知识或科学技术进步背后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主体自觉、历史理解与责任担当精神,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逐渐实现思想观念的正确引领、人生追求的积极提升。”钮雪林说。

  高技能:实践教学与真实生产相对接

  产业转型升级,人才问题亟待解决,这对苏州制造业人才输出大户的苏职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现有专业课程和教学体系上改革和创新,培养高技能人才?是苏职大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苏职大博众·凡赛斯自动化学院依托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建立,近日,记者在该学院新建成的工业自动化与智能控制产教融合实训平台中看到,在企业老师傅的带领下,学生们聚精会神地组装智能机器人产品。据苏州凡特斯测控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蔡志敏介绍,2016年10月,在国家工信部软件和集成电路促进中心的指导下,苏职大和苏州凡特斯测控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博众·凡赛斯自动化学院,校企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实训平台的所有机器都是凡赛斯生产车间最新的设备,我们把企业的生产线直接带进学校,学生实训做出的产品可以直接投入市场使用。”蔡志敏说。

  “基地建设企业化、实践教学生产化”,是苏职大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常用手段。近年来,该校“广领域、深层次、紧密型、重实效”地推进校企合作,先后与大唐、三菱电机、西门子、博世汽车等国内外多家企业开展深层次校企合作,先后成立了15个行业、企业学院(大学),(上接第1版)共建365个校外实训基地。苏职大校长曹毓民表示,共建学院和实训平台,是构建“人才培养共同体”的一种新型合作模式,是提升学生技能技术的有效尝试。

  机电工程学院与苏州市电梯业商会共建“电梯学院”,校企联合共建产学研平台,共同对电梯生产、安装及维保等生产环节的新技术、新工艺进行开发研究,共同开展标准制定、专利申请、成果转化等。“真实的智能制造环境,有力地支撑了基于产品流程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使机电专业的实践教学和工厂的真实生产实现了对接,学生掌握了最前沿的技能,提升了实践教学的效果。”机电工程学院院长陈洁说。

  高适应: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相适应

  苏职大每年4000多名毕业生,70%以上留在苏州工作,“毕业生岗位适应期太长”,这是曹毓民到企业调研时听到最多的话。为此,苏职大在培养学生的“高品德”“高技能”外,同样注重毕业生的“高适应”性。从2013年开始,工科专业共同探索新型制造业人才培养之路,以“柔性适应”为抓手开展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了以“课程体系动态化、学习资源网络化、教学环境实境化、管理平台智能化、教学组织个性化、教学评价多元化”为特色的柔性适应人才培养模式。

  以汽车专业为例,除公共基础课,专业教材是随着技术进步不断更新的。在与江铃汽车合作的过程中,江铃汽车每年新款的第一辆车都会送到学校供学生学习使用,学校还和企业共同讨论更新每学年的专业教材。

  同时,该校通过校企合作共享型开发课程改革,实现专业对接产业转型、科研对接地方经济、人才对接地方发展的“三大对接”,近两年新设的电梯工程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智能产品、汽车检测和维修技术等专业,更是直接对接了苏州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热点。

  此外,学校对接产业设专业、依托商会建专业,形成了培养特色鲜明的人才链与产业链对接。商学院与新道公司合作成立的“新道学院”,根据专业人才定位变化,全面修订会计专业教学计划,强化职业素养,在苏州市建设了“新道ARE虚拟仿真教学全国示范中心”及“新道师资研修院苏州市职业大学分院”,积极开展基于AR及VR技术的企业认知实习和综合实践教学平台的培训。

  该校教育与人文学院的“英凯睿智国际旅游学院”,引入美国饭店协会教育学院酒店管理职业资格认证课程体系和美国饭店协会课程体系,聘请了凯莱酒店集团的9位高管担任顾问,组成学院教学与管理团队,校企双方共同商讨英凯睿智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

  同时,该校依托国家级、省级领军人才和中青年骨干团队的科研优势,每个工科学院都成立了创客中心,由教师带领学生,通过各类政府基金项目、企业横向课题等形式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苏州城墙逐步恢复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基于“互联网+”的智慧垃圾分类系统研发等项目上,该校师生都积极参与,作出了重要贡献。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