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头条新闻

带给群众沉甸甸的“获得感”

作者:王小亮 发布时间:2020-11-20 来源: 《江苏教育报》

   小纪小学位于扬州市江都区东北片里下河地区,始建于20世纪,校舍逐年老化。去年,江都区教育局筹措资金1300余万元,用于翻建学校校舍、更新添置教学设施设备,彻底改善了该校办学条件,周边群众无不拍手叫好。

  小纪小学校容校貌的改变,是扬州市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缩影。近年来,该市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推进学校教育建设,改善办学条件,保障教育优先发展。“沿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主线,扬州通过扩大教育资源供给、放大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创新素质教育‘三大路径’,让人民群众真真切切地得到了教育实惠。”扬州市教育局局长周应华说。
  持续扩大教育资源供给
  在江都区教育局局长高小兵办公桌上,摆放着一张2020年度教育系统重点工程建设项目表,每个项目都是沉甸甸的民生工程,同时,这些项目也是该区破解教育优质均衡难题的“药方”。“我们从加大教育资源供给入手,2020年江都区委、区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力度空前,目前已达50亿元左右。”高小兵介绍说。
  记者了解到,该区城北教育集中区项目投入25.8亿元,分高中部、小学部、幼儿园、教师发展中心四个部分,建成后将有效破解城区北部两所小学以及实验幼儿园“大班额”“入园难”问题。城南的张纲小学学生多、面积小,严重制约学校高质量发展。该区计划投入2.1亿元,建设城南小学以及附属幼儿园,并将项目确定为全区“2020年重点民生幸福工程”,为城区南部的教育事业发展打造“新引擎”。与此同时,投入2.8亿元扩建位于城区西部的江都实验小学建乐校区,目前该项目已有一幢综合楼建成并投入使用,有效缓解了“大班额”现象。
  高小兵说,在加大义务教育资源供给的同时,江都区聚焦学前教育资源供给短板,加大小区配套园建设,今年新建佳源世纪天城配套幼儿园、城北第二幼儿园、文昌幼儿园、亚泰置业配套园、世纪豪园幼儿园等5个园所,预计增加近2000个学位。
  沿着江都,一路向北,针对义务段教育学位供给矛盾,去年以来高邮市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对城区多所小学和初中进行改扩建。今年,总投资2500万元的高邮市实验小学东校区拔地而起,新增学位数达1300人。秦邮小学扩建工程被列为2019年市政府民生幸福工程,总投入3300多万元,新建的教学楼面积达8300多平方米,可增加学位800多个。此外,作为2019年城建十大重点工程的苏州大学高邮实验学校由苏州大学和高邮经济开发区联合办学,总建筑面积9.98万平方米,办学规模设置为小学8轨48班、初中15轨45班,目前,综合楼、教学楼已全部封顶,墙体砌筑及隔墙板安装已基本完成,进入室内装修阶段,预计今年底验收后交付使用。
  周应华说,除了义务教育阶段,扬州全市公办园建设齐头并进,提高每万人口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率。去年,扬州市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学前教育经费投入的通知》,市级财政每年拿出3200万元实施学前教育综合奖补,用于支持学前教育发展,吸引高素质人才从事学前教育,提升办园质量。
  放大优质资源辐射面
  为了促进扬州市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扩大义务教育优质资源辐射,2018年6月,扬州市教育局决定成立梅岭中学教育集团,由梅岭中学(梅岭校区、京华城校区)、梅岭中学教育集团竹西中学、梅岭中学教育集团运河中学组成,3所学校均属市直公办初中。“目前,在集团内交流的教师近百人,其中梅岭中学向集团校输出副校级干部3人、教师57人,确保集团其他成员校每班至少有一名梅岭中学的教师执教。”梅岭中学副校长沈峰说,先进管理经验的传输以及教师的流动,带动了集团内成员校之间的发展。
  扬州市广陵区解放桥小学位于老城区,生源的流失导致学校发展停滞不前。今年7月,该校加入广陵区汶河小学教育集团,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周边群众也开始愿意将孩子送到学校就读。实行集团化办学之后,解放桥小学的师生与名校之间打破了围墙,实现了资源共享。今年暑期,广陵区教体局启动以育才小学、汶河小学、东关小学为核心学校的3个教育集团化办学试点,预计到2021年,城区将基本实现小学阶段的教育集团化办学;到2022年,基本实现城乡教育集团化办学全覆盖,形成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分布、教育体系持续健全、教学质量显著提升、教师队伍有序流动、教育投入精准高效的生动局面。
  随着一批名校实施集团化办学、义务教育优质教育资源辐射面不断放大,扬州市还在软件上下功夫,实施“新时代智慧教育扬州路”计划,依靠信息化手段,推动每一所农村学校都与城市优质学校网上结对,实现城乡学校网上一体化备课、一体化教研、一体化管理、一体化开展学生活动,部分课程一体化授课。开通“扬州智慧学堂”平台,为全市师生免费提供“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网络学习空间,为学生、家长提供方便快捷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获取途径。
  推动素质教育内涵发展
  每周五下午一、二两节课,扬州市育才小学西区校都会开设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社团课程。各年级学生自发加入版画社团和雕版印刷社团,兴趣盎然。学校一方面上足现行美术教材中与版画相关的教学内容,同时设置雕版、版画特色课程,分年级分内容逐步开展;此外,利用社团课培育雕版、版画特长生。“我们每学期都会拿出4节美术课向孩子传授雕版印刷工艺,并将版画带入每一间教室。”校长李吉银说,今年8月,学校《传雕版文化创版画育人》成功申报江苏省课程基地项目。
  近年来,扬州市创新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实施路径,着力强化“一文一武一科技”。所谓“一武”,即实施“青少年茁壮成长工程”。从2017年至2019年,扬州连续3年将其列入“一号文件”,创新推进文明素养、营养改善、学业减负、体育锻炼等四大行动,并实施 “三增一减”:增加睡眠,推迟小学初中学生到校时间;增加锻炼,义务教育学校每天至少安排一节体育课或体育活动课,并至少安排一次体育大课间,每天保证运动一小时;增加体育和生活技能,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从2018年起,扬州市倡导全市中小学生在12年基础教育阶段阅读一百本名著、背诵一百篇名篇、了解一百位名人、欣赏一百首(幅)名曲(名画)、观看一百部优秀影视剧,这“五个一百工程”就是“一文”,通过此举全面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一科技”,是指创建各类科技创新特色学校,推动STEM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科技素养。2018年,邗江区成为首批5个“江苏省STEM教育县域实验区”之一,目前扬州全市17所学校成为省STEM教育项目校。在第十四届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课题研究论文答辩活动中,江都实验小学两名小学生获最高奖项一等奖,荣获“中国少科院小院士”称号。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扬州市还系列化开展仪式教育,举行开学仪式、升国旗仪式、成长仪式、青春仪式、成人仪式、毕业仪式等,让学生在一场场庄重、感人的仪式中受到震撼、升华情感、净化心灵,留下恒久的成长记忆。持续开展城乡学生互动体验活动、感恩·励志教育校园行、文明有礼“二十四条”实践活动,以及走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走进文博场馆、走进敬老养老福利院“三走进”活动等,让学生在丰富的社会实践中获得体验。
  “我们希望,扬州的孩子不仅有文化涵养、有强健体魄,还要有科技创新力。孩子们不仅要虎虎生威,也要文质彬彬。”周应华说,“一文一武一科技”的种子正在扬州市中小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
 

 

  

责任编辑:李月昭

带给群众沉甸甸的“获得感”
发布时间:2020-11-20   
来       源:《江苏教育报》  

   小纪小学位于扬州市江都区东北片里下河地区,始建于20世纪,校舍逐年老化。去年,江都区教育局筹措资金1300余万元,用于翻建学校校舍、更新添置教学设施设备,彻底改善了该校办学条件,周边群众无不拍手叫好。

  小纪小学校容校貌的改变,是扬州市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缩影。近年来,该市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推进学校教育建设,改善办学条件,保障教育优先发展。“沿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主线,扬州通过扩大教育资源供给、放大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创新素质教育‘三大路径’,让人民群众真真切切地得到了教育实惠。”扬州市教育局局长周应华说。
  持续扩大教育资源供给
  在江都区教育局局长高小兵办公桌上,摆放着一张2020年度教育系统重点工程建设项目表,每个项目都是沉甸甸的民生工程,同时,这些项目也是该区破解教育优质均衡难题的“药方”。“我们从加大教育资源供给入手,2020年江都区委、区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力度空前,目前已达50亿元左右。”高小兵介绍说。
  记者了解到,该区城北教育集中区项目投入25.8亿元,分高中部、小学部、幼儿园、教师发展中心四个部分,建成后将有效破解城区北部两所小学以及实验幼儿园“大班额”“入园难”问题。城南的张纲小学学生多、面积小,严重制约学校高质量发展。该区计划投入2.1亿元,建设城南小学以及附属幼儿园,并将项目确定为全区“2020年重点民生幸福工程”,为城区南部的教育事业发展打造“新引擎”。与此同时,投入2.8亿元扩建位于城区西部的江都实验小学建乐校区,目前该项目已有一幢综合楼建成并投入使用,有效缓解了“大班额”现象。
  高小兵说,在加大义务教育资源供给的同时,江都区聚焦学前教育资源供给短板,加大小区配套园建设,今年新建佳源世纪天城配套幼儿园、城北第二幼儿园、文昌幼儿园、亚泰置业配套园、世纪豪园幼儿园等5个园所,预计增加近2000个学位。
  沿着江都,一路向北,针对义务段教育学位供给矛盾,去年以来高邮市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对城区多所小学和初中进行改扩建。今年,总投资2500万元的高邮市实验小学东校区拔地而起,新增学位数达1300人。秦邮小学扩建工程被列为2019年市政府民生幸福工程,总投入3300多万元,新建的教学楼面积达8300多平方米,可增加学位800多个。此外,作为2019年城建十大重点工程的苏州大学高邮实验学校由苏州大学和高邮经济开发区联合办学,总建筑面积9.98万平方米,办学规模设置为小学8轨48班、初中15轨45班,目前,综合楼、教学楼已全部封顶,墙体砌筑及隔墙板安装已基本完成,进入室内装修阶段,预计今年底验收后交付使用。
  周应华说,除了义务教育阶段,扬州全市公办园建设齐头并进,提高每万人口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率。去年,扬州市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学前教育经费投入的通知》,市级财政每年拿出3200万元实施学前教育综合奖补,用于支持学前教育发展,吸引高素质人才从事学前教育,提升办园质量。
  放大优质资源辐射面
  为了促进扬州市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扩大义务教育优质资源辐射,2018年6月,扬州市教育局决定成立梅岭中学教育集团,由梅岭中学(梅岭校区、京华城校区)、梅岭中学教育集团竹西中学、梅岭中学教育集团运河中学组成,3所学校均属市直公办初中。“目前,在集团内交流的教师近百人,其中梅岭中学向集团校输出副校级干部3人、教师57人,确保集团其他成员校每班至少有一名梅岭中学的教师执教。”梅岭中学副校长沈峰说,先进管理经验的传输以及教师的流动,带动了集团内成员校之间的发展。
  扬州市广陵区解放桥小学位于老城区,生源的流失导致学校发展停滞不前。今年7月,该校加入广陵区汶河小学教育集团,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周边群众也开始愿意将孩子送到学校就读。实行集团化办学之后,解放桥小学的师生与名校之间打破了围墙,实现了资源共享。今年暑期,广陵区教体局启动以育才小学、汶河小学、东关小学为核心学校的3个教育集团化办学试点,预计到2021年,城区将基本实现小学阶段的教育集团化办学;到2022年,基本实现城乡教育集团化办学全覆盖,形成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分布、教育体系持续健全、教学质量显著提升、教师队伍有序流动、教育投入精准高效的生动局面。
  随着一批名校实施集团化办学、义务教育优质教育资源辐射面不断放大,扬州市还在软件上下功夫,实施“新时代智慧教育扬州路”计划,依靠信息化手段,推动每一所农村学校都与城市优质学校网上结对,实现城乡学校网上一体化备课、一体化教研、一体化管理、一体化开展学生活动,部分课程一体化授课。开通“扬州智慧学堂”平台,为全市师生免费提供“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网络学习空间,为学生、家长提供方便快捷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获取途径。
  推动素质教育内涵发展
  每周五下午一、二两节课,扬州市育才小学西区校都会开设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社团课程。各年级学生自发加入版画社团和雕版印刷社团,兴趣盎然。学校一方面上足现行美术教材中与版画相关的教学内容,同时设置雕版、版画特色课程,分年级分内容逐步开展;此外,利用社团课培育雕版、版画特长生。“我们每学期都会拿出4节美术课向孩子传授雕版印刷工艺,并将版画带入每一间教室。”校长李吉银说,今年8月,学校《传雕版文化创版画育人》成功申报江苏省课程基地项目。
  近年来,扬州市创新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实施路径,着力强化“一文一武一科技”。所谓“一武”,即实施“青少年茁壮成长工程”。从2017年至2019年,扬州连续3年将其列入“一号文件”,创新推进文明素养、营养改善、学业减负、体育锻炼等四大行动,并实施 “三增一减”:增加睡眠,推迟小学初中学生到校时间;增加锻炼,义务教育学校每天至少安排一节体育课或体育活动课,并至少安排一次体育大课间,每天保证运动一小时;增加体育和生活技能,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从2018年起,扬州市倡导全市中小学生在12年基础教育阶段阅读一百本名著、背诵一百篇名篇、了解一百位名人、欣赏一百首(幅)名曲(名画)、观看一百部优秀影视剧,这“五个一百工程”就是“一文”,通过此举全面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一科技”,是指创建各类科技创新特色学校,推动STEM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科技素养。2018年,邗江区成为首批5个“江苏省STEM教育县域实验区”之一,目前扬州全市17所学校成为省STEM教育项目校。在第十四届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课题研究论文答辩活动中,江都实验小学两名小学生获最高奖项一等奖,荣获“中国少科院小院士”称号。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扬州市还系列化开展仪式教育,举行开学仪式、升国旗仪式、成长仪式、青春仪式、成人仪式、毕业仪式等,让学生在一场场庄重、感人的仪式中受到震撼、升华情感、净化心灵,留下恒久的成长记忆。持续开展城乡学生互动体验活动、感恩·励志教育校园行、文明有礼“二十四条”实践活动,以及走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走进文博场馆、走进敬老养老福利院“三走进”活动等,让学生在丰富的社会实践中获得体验。
  “我们希望,扬州的孩子不仅有文化涵养、有强健体魄,还要有科技创新力。孩子们不仅要虎虎生威,也要文质彬彬。”周应华说,“一文一武一科技”的种子正在扬州市中小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
 

 

  

责任编辑:李月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