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头条新闻

画好育人“同心圆”

作者:李大林 王琼 汪舒蕾 发布时间:2023-03-15 来源: 江苏教育报

近年来,徐州市鼓楼区以思政教育为抓手,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创新打造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

画好育人“同心圆”

  ■本报记者 李大林 王琼 见习记者 汪舒蕾

  “育儿路走了10年,现在感觉越走越‘顺’了。我们跟学校联系的多了,依‘法’带娃的小窍门也变多了。”日前,记者在徐州市大马路小学采访时,该校四年级学生李昊昱的妈妈深有感触地说。

  “教育需要凝聚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合力,为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在中小学思政教育中的作用,全面提升育人质量,我们通过积极构建网络思政教育平台,推进德育领航工程,努力打造有铸魂育人实效、有区域特色品牌、有广泛社会影响的家校社协同育人创新实践共同体,画好育人‘同心圆’。”徐州市鼓楼区委教育工委书记、教育局局长、党委书记赵智红说。

  搭平台,创构学习云社区

  一棵树的风景能有多大?在信息化技术的助力下,徐州市东华小学正努力给出让人欣喜的答案。

  “作为一所有着80年历史的学校,我校周边多为老旧小区,学生半数以上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因为生源弱、班额小,学校曾一度濒临被撤并的边缘。集团化办学给了我们爬出谷底的力量,信息化技术让学校打开了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新场域。”东华小学校长许继忠说。

  东华小学校园内有一棵数十年树龄的桑树。近几年,该校围绕这棵桑树深挖桑蚕文化,通过构建“桑语蚕韵”网络思政课程,搭建亲子交流平台,并通过平台制定“家校联动作业”,让学生将养蚕经历、课堂变化、自身感受等与家长实时沟通,家长及时给予反馈,促进亲子互动、家校联动。同时,该校还组织学生将自己制作的蚕茧工艺品送入社区,在走访过程中了解社区情况、参与社区生活,传播桑蚕文化等。线上线下多维度沟通交流,既让学生们有了锻炼和展现自我的机会,促进道德品质、文化理解、能力素养的提升,也让社区居民和家长加深了对学校教育教学理念的理解和认同,逐步凝聚起家校社育人合力。

  “思政教育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国民素质的基础工程,但当前的中小学思政教育还存在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融合不够、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不健全、高质量网络资源共建共享不足等问题。”徐州市鼓楼区教育局副局长张艳说,在近几年的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鼓楼区通过深入推进德育领航工程,在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为进一步完善德育工作体系,解决当前思政教育中存在的共性问题,2021年9月,鼓楼区教育局牵头,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联合本地红色教育基地及5个教育集团总校组建了家校社协同育人创新实践共同体,并搭建了“徐州市鼓楼区网络思政教育平台”。

  记者采访了解到,该平台汇聚了高质量的电子图书、案例、微课等新型数字育人资源,既包括支撑教师专业成长的课程、在线研讨活动,也涵盖支持学生自主学习的各学科内容,还有面向社会的高质量家长培训课程,满足家校社三方协同育人的时空同步性,实现资源库的多点联动、多元协同、多方支持与资源共享,为建设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共同体提供了重要载体。

  “平台上汇集了丰富的优质课程资源,不仅方便师生家长在线学习,提升能力水平,而且其打破时空限制、构建学习‘云社区’的建设思路,也为我们提高协同育人质量、提升办学品质带来了启发。”许继忠告诉记者,平台的建设和使用,让东华小学找到了打通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抓手,也定将推动学校从学生“不得不去”的学校逐步发展为居民“家门口的好学校”。

  汇资源,拓展育人新场域

  “号角声声冲向前”“车轮滚滚运红粮”“红歌阵阵参军忙”……徐州市八里中心小学与江苏省首个中共党支部诞生地——“八号门”毗邻。为提升思政教育实效,该校从身边出发,结合时事挖掘周边的红色教育资源,以少儿喜闻乐见的“短视频+互动问答”等形式,制作了一批微课,并上传至该区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同时,该校家长帮助学生将收集的红色教育校园活动成果,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上传到平台,班内班外、校内校外、区内区外……学生互相学习欣赏、转发优秀作品,邀请亲朋好友观看点赞。有的学生因为作品质量高,被点赞几千次,还成了宣传红色精神的“小网红”。

  据鼓楼区教育局信息技术科科长宋宁介绍,该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共设置彭城好爸妈、幸福教室、思政课堂、阳光驿站等11个栏目,每个栏目还有3—4个下拉菜单。平台现有资源1300余个,月访问量达5万余人次。以一至九年级218节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资源为例,每课时都包括视频课程、学习任务单和课后练习三个板块,按照“学生预学+视频导学+教师助学+课后延学”的方式,学生可以自主在线完成学习。

  海量的课程资源怎样汇集?对此,该区也给出了自己的方案。在持续推进德育领航工程的过程中,鼓楼区构建起了“1+X”共育课程体系,其中,以区域层面的“1”课程为基础,各校自主开发“X”特色课程,以此架构“1+X”的校本课程体系。“‘1+X’的课程内容是平台资源的重要来源。”张艳说。除此之外,该平台还链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和江苏省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相关内容,并根据区域教育发展实际,积极鼓励家长、学生搜集发布家校生活中的共育素材,合力打造区域性家校社网络教育共同体特色资源库。

  为充分发挥徐州红色资源富集的优势,挖掘红色场馆育人功能,鼓楼区教育局还通过与有关单位共建“区域党建共同体”,遴选并建设了一批实践育人基地。目前,淮海战役纪念馆、碾庄圩战斗纪念馆、小萝卜头纪念馆、吴亚鲁革命活动旧址等红色场馆均与该区达成深度合作,拓展了思政教育实践场所。此外,该区各校还积极与各红色场馆智慧展馆进行资源共享,让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线上参观学习,接受个性化的红色教育。“不仅要让‘红色地标’成为‘打卡地’,让老党员成为‘活教材’,更要让线上课堂成为学习的‘资源库’。”张艳说。

  促融合,呈现育人新气象

  张修齐是徐州市民主路小学四年级学生,读小学4年,他不仅学业成绩一直稳步提升,更让家长高兴的是他近年来的心智成长和习惯改变。

  “以前我总给孩子说,你只要好好学习、做好作业就行了,其他都不要你做。”张修齐的妈妈告诉记者,那时孩子回到家就是写作业,写完了自己上网玩,让他干活,有时还向大人要报酬。“自从去年学校开展‘爱劳动的玉兰娃’打卡比赛活动后,我儿子从不爱劳动,到愿意劳动,有时他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也很开心、很有成就感。我感觉孩子变得热爱生活了,自理能力也更强了。”

  孩子在成长,家长的育人理念也在转变。这既得益于鼓楼区家校社协同育人项目的持续推进,也与该校深入开展家校共育工作密不可分。民主路小学是徐州市首批家庭教育实践基地,第二批全国“家校共育”数字化项目试点校,多年来,该校通过创建家校合育共同体、实施“榜样家长”养成计划,编写《榜样家长养成手册》,深入推进协同育人工作。如开展家庭教育班主任培训,1年15位班主任结业,3年54位班主任全部结业;开设家长高级研修班,每学年定期开展培训,先后培训400位榜样家长,让榜样家长带动更多家长。

  2017年以来,鼓楼区教育局以家长学校标准化建设为抓手,深入实施“鼓楼好爸妈”成长工程,邀请思政名师、专家入驻平台,通过微课、直播等形式留存课件、讲义、授课要点等资源,构建富有区域品牌特色的家校合作平台,推动家校社密切配合,鼓励各校结合校情创新开展共育活动。

  大马路小学通过架构“大马路桥”家校社共育课程体系,开设家长阅读、亲子互动、专题家访等8类子课程;挖掘智慧教育空间,在班主任网站、班级微信公众号等网络空间开设家长共读、五育指导、假期生活指南等内容,拓展了家校沟通的范围和渠道。万科城民主小学引导家长观看网络思政平台推送的通识课,班主任在课程结束后推送课程笔记,鼓励家长交流观后感,并择优制作《家长学校简报》,评选优秀家长并颁发证书。祥和小学结合毗邻苏北农贸市场、学校外来工子女占比较高的校情,以“新农贸”为切入点,挖掘劳动教育新内涵,构建完整、开放的劳动教育实践体系……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随着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的不断推进,鼓楼区收获了累累硕果。2022年,该区教育系统家长学校总校被评为“江苏省教育系统先进县(市、区)家长学校总校”,3所学校分别被评为“江苏省教育系统优秀家长学校”“江苏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江苏省‘双减’示范创建学校”。家校社协同育人创新实践共同体成员也逐步增加,目前已有20余家成员单位,覆盖范围延伸至安徽、浙江等省。

  “今后,我们将按照行政引领推动、学校创新实施、家长积极参与、社区支持配合、多方协同联动的推进思路,不断更新育人理念、创新方式方法、凝聚育人合力,为学生成长成才、终身发展导向护航。”赵智红说。

责任编辑:陈路

画好育人“同心圆”
发布时间:2023-03-15   
来       源:江苏教育报  
作       者:李大林 王琼 汪舒蕾

近年来,徐州市鼓楼区以思政教育为抓手,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创新打造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

画好育人“同心圆”

  ■本报记者 李大林 王琼 见习记者 汪舒蕾

  “育儿路走了10年,现在感觉越走越‘顺’了。我们跟学校联系的多了,依‘法’带娃的小窍门也变多了。”日前,记者在徐州市大马路小学采访时,该校四年级学生李昊昱的妈妈深有感触地说。

  “教育需要凝聚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合力,为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在中小学思政教育中的作用,全面提升育人质量,我们通过积极构建网络思政教育平台,推进德育领航工程,努力打造有铸魂育人实效、有区域特色品牌、有广泛社会影响的家校社协同育人创新实践共同体,画好育人‘同心圆’。”徐州市鼓楼区委教育工委书记、教育局局长、党委书记赵智红说。

  搭平台,创构学习云社区

  一棵树的风景能有多大?在信息化技术的助力下,徐州市东华小学正努力给出让人欣喜的答案。

  “作为一所有着80年历史的学校,我校周边多为老旧小区,学生半数以上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因为生源弱、班额小,学校曾一度濒临被撤并的边缘。集团化办学给了我们爬出谷底的力量,信息化技术让学校打开了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新场域。”东华小学校长许继忠说。

  东华小学校园内有一棵数十年树龄的桑树。近几年,该校围绕这棵桑树深挖桑蚕文化,通过构建“桑语蚕韵”网络思政课程,搭建亲子交流平台,并通过平台制定“家校联动作业”,让学生将养蚕经历、课堂变化、自身感受等与家长实时沟通,家长及时给予反馈,促进亲子互动、家校联动。同时,该校还组织学生将自己制作的蚕茧工艺品送入社区,在走访过程中了解社区情况、参与社区生活,传播桑蚕文化等。线上线下多维度沟通交流,既让学生们有了锻炼和展现自我的机会,促进道德品质、文化理解、能力素养的提升,也让社区居民和家长加深了对学校教育教学理念的理解和认同,逐步凝聚起家校社育人合力。

  “思政教育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国民素质的基础工程,但当前的中小学思政教育还存在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融合不够、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不健全、高质量网络资源共建共享不足等问题。”徐州市鼓楼区教育局副局长张艳说,在近几年的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鼓楼区通过深入推进德育领航工程,在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为进一步完善德育工作体系,解决当前思政教育中存在的共性问题,2021年9月,鼓楼区教育局牵头,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联合本地红色教育基地及5个教育集团总校组建了家校社协同育人创新实践共同体,并搭建了“徐州市鼓楼区网络思政教育平台”。

  记者采访了解到,该平台汇聚了高质量的电子图书、案例、微课等新型数字育人资源,既包括支撑教师专业成长的课程、在线研讨活动,也涵盖支持学生自主学习的各学科内容,还有面向社会的高质量家长培训课程,满足家校社三方协同育人的时空同步性,实现资源库的多点联动、多元协同、多方支持与资源共享,为建设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共同体提供了重要载体。

  “平台上汇集了丰富的优质课程资源,不仅方便师生家长在线学习,提升能力水平,而且其打破时空限制、构建学习‘云社区’的建设思路,也为我们提高协同育人质量、提升办学品质带来了启发。”许继忠告诉记者,平台的建设和使用,让东华小学找到了打通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抓手,也定将推动学校从学生“不得不去”的学校逐步发展为居民“家门口的好学校”。

  汇资源,拓展育人新场域

  “号角声声冲向前”“车轮滚滚运红粮”“红歌阵阵参军忙”……徐州市八里中心小学与江苏省首个中共党支部诞生地——“八号门”毗邻。为提升思政教育实效,该校从身边出发,结合时事挖掘周边的红色教育资源,以少儿喜闻乐见的“短视频+互动问答”等形式,制作了一批微课,并上传至该区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同时,该校家长帮助学生将收集的红色教育校园活动成果,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上传到平台,班内班外、校内校外、区内区外……学生互相学习欣赏、转发优秀作品,邀请亲朋好友观看点赞。有的学生因为作品质量高,被点赞几千次,还成了宣传红色精神的“小网红”。

  据鼓楼区教育局信息技术科科长宋宁介绍,该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共设置彭城好爸妈、幸福教室、思政课堂、阳光驿站等11个栏目,每个栏目还有3—4个下拉菜单。平台现有资源1300余个,月访问量达5万余人次。以一至九年级218节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资源为例,每课时都包括视频课程、学习任务单和课后练习三个板块,按照“学生预学+视频导学+教师助学+课后延学”的方式,学生可以自主在线完成学习。

  海量的课程资源怎样汇集?对此,该区也给出了自己的方案。在持续推进德育领航工程的过程中,鼓楼区构建起了“1+X”共育课程体系,其中,以区域层面的“1”课程为基础,各校自主开发“X”特色课程,以此架构“1+X”的校本课程体系。“‘1+X’的课程内容是平台资源的重要来源。”张艳说。除此之外,该平台还链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和江苏省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相关内容,并根据区域教育发展实际,积极鼓励家长、学生搜集发布家校生活中的共育素材,合力打造区域性家校社网络教育共同体特色资源库。

  为充分发挥徐州红色资源富集的优势,挖掘红色场馆育人功能,鼓楼区教育局还通过与有关单位共建“区域党建共同体”,遴选并建设了一批实践育人基地。目前,淮海战役纪念馆、碾庄圩战斗纪念馆、小萝卜头纪念馆、吴亚鲁革命活动旧址等红色场馆均与该区达成深度合作,拓展了思政教育实践场所。此外,该区各校还积极与各红色场馆智慧展馆进行资源共享,让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线上参观学习,接受个性化的红色教育。“不仅要让‘红色地标’成为‘打卡地’,让老党员成为‘活教材’,更要让线上课堂成为学习的‘资源库’。”张艳说。

  促融合,呈现育人新气象

  张修齐是徐州市民主路小学四年级学生,读小学4年,他不仅学业成绩一直稳步提升,更让家长高兴的是他近年来的心智成长和习惯改变。

  “以前我总给孩子说,你只要好好学习、做好作业就行了,其他都不要你做。”张修齐的妈妈告诉记者,那时孩子回到家就是写作业,写完了自己上网玩,让他干活,有时还向大人要报酬。“自从去年学校开展‘爱劳动的玉兰娃’打卡比赛活动后,我儿子从不爱劳动,到愿意劳动,有时他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也很开心、很有成就感。我感觉孩子变得热爱生活了,自理能力也更强了。”

  孩子在成长,家长的育人理念也在转变。这既得益于鼓楼区家校社协同育人项目的持续推进,也与该校深入开展家校共育工作密不可分。民主路小学是徐州市首批家庭教育实践基地,第二批全国“家校共育”数字化项目试点校,多年来,该校通过创建家校合育共同体、实施“榜样家长”养成计划,编写《榜样家长养成手册》,深入推进协同育人工作。如开展家庭教育班主任培训,1年15位班主任结业,3年54位班主任全部结业;开设家长高级研修班,每学年定期开展培训,先后培训400位榜样家长,让榜样家长带动更多家长。

  2017年以来,鼓楼区教育局以家长学校标准化建设为抓手,深入实施“鼓楼好爸妈”成长工程,邀请思政名师、专家入驻平台,通过微课、直播等形式留存课件、讲义、授课要点等资源,构建富有区域品牌特色的家校合作平台,推动家校社密切配合,鼓励各校结合校情创新开展共育活动。

  大马路小学通过架构“大马路桥”家校社共育课程体系,开设家长阅读、亲子互动、专题家访等8类子课程;挖掘智慧教育空间,在班主任网站、班级微信公众号等网络空间开设家长共读、五育指导、假期生活指南等内容,拓展了家校沟通的范围和渠道。万科城民主小学引导家长观看网络思政平台推送的通识课,班主任在课程结束后推送课程笔记,鼓励家长交流观后感,并择优制作《家长学校简报》,评选优秀家长并颁发证书。祥和小学结合毗邻苏北农贸市场、学校外来工子女占比较高的校情,以“新农贸”为切入点,挖掘劳动教育新内涵,构建完整、开放的劳动教育实践体系……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随着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的不断推进,鼓楼区收获了累累硕果。2022年,该区教育系统家长学校总校被评为“江苏省教育系统先进县(市、区)家长学校总校”,3所学校分别被评为“江苏省教育系统优秀家长学校”“江苏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江苏省‘双减’示范创建学校”。家校社协同育人创新实践共同体成员也逐步增加,目前已有20余家成员单位,覆盖范围延伸至安徽、浙江等省。

  “今后,我们将按照行政引领推动、学校创新实施、家长积极参与、社区支持配合、多方协同联动的推进思路,不断更新育人理念、创新方式方法、凝聚育人合力,为学生成长成才、终身发展导向护航。”赵智红说。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