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头条新闻

勇立潮头敢为先 乘风破浪正当时

作者:阿妮尔 任素梅 王琼 陈思洋 发布时间:2024-01-10 来源: 江苏教育报

  编者按 2023年是江苏在全国率先提出并积极探索教育现代化的第30个年头。2023年9月至12月,省教育厅开展“江苏教育现代化30周年”主题采访活动,本报相继推出苏州、常州、镇江、南京、无锡等地相关报道,展现各地在教育现代化探索中的前瞻意识、创新举措、实践经验和突出成绩。2024年是全面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站在新起点,本报推出特别报道《勇立潮头敢为先 乘风破浪正当时——江苏探索教育现代化的30年答卷》,全面回顾我省教育现代化30年来的改革历程,全方位、多层面、立体化展示江苏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先进理念和经验启示。

勇立潮头敢为先 乘风破浪正当时

——江苏探索教育现代化的30年答卷

  ■本报记者 阿妮尔 任素梅 王琼 陈思洋

  30年,先行先试,步履坚实。

  最早从江苏提出,率先在江苏实践。从1993年在苏南地区组织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试点,到在全国率先提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率先开展教育现代化建设监测评估,多项教育改革发展举措成为全国经验,回顾30年历程,教育现代化始终是引领江苏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实现从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跨越的强大动力。

  2021-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给淮安市新安小学少先队员、南京大学留学归国青年学者和南京审计大学审计专业硕士国际班留学生回信。3封回信凝聚着习近平总书记的信任与重托,极大鼓舞了全省教育系统进一步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省建设的信心和决心。新征程上,江苏教育人愈发清晰地认识到,持续推进教育现代化,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教育强国战略部署的必然要求,也是服务江苏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更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迫切需求。

  顶层设计推进,党政主导确保优先发展

  基于对教育、科技、经济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1992年,党的十四大首次鲜明提出“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同年,江苏省委省政府明确“科技兴省、教育为本”方针。1993年12月,原江苏省教委印发《关于在苏南地区组织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试点的意见》,苏南地区在实现“两基”后在全国率先拉开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序幕。

  在江苏,教育不单是教育系统的工作,早已成为政府责任、社会行为。30年来,“坚持党委政府主导”成为江苏建设教育现代化的鲜明特征。1994年,省委省政府将原有的“科技兴省”战略进一步充实为“科教兴省”战略,并将其确定为全省三大战略之首;1996年,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并根据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特点确立“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区域推进、滚动发展”的方针;1999年,省政府下发《江苏省实施教育现代化纲要》,在省级层面全面启动教育现代化工作,明确提出到2010年赶上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教育发展水平的奋斗目标……自此,教育现代化的浪潮在江苏大地不断奔涌,发展之路越走越稳。

  进入新世纪,省委省政府先后4次召开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全省教育大会,分别出台《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深入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意见》和《江苏教育现代化2035》,教育成为全省各行各业中第一个要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领域,目标逐渐从“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发展到“建设现代化教育强省”“高标准建设教育强省”。各级党委、政府坚决扛起教育优先发展的政治责任,切实做到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上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上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配置上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

  “30年来,江苏教育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发生了格局性的变化。”教育部原副部长、江苏省原副省长王湛指出。“回顾30年发展进程,教育现代化始终是一面旗帜,在不同时期凝心聚力,汇集各方力量为推进江苏教育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省政协教卫体委员会主任、省教育现代化研究院理事长葛道凯说。

  高位布局谋方向,也谋实策。在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江苏始终坚持分层分类、有序推进。2007年,省政府印发《江苏省县(市、区)教育现代化建设主要指标》,从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初中毕业生升学率、19周岁人口高等教育入学率、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经费投入等16个方面对苏南36个县(市、区)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开展评估。2013年,省委省政府专门召开全省教育现代化建设推进会,出台《关于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和《江苏教育现代化建设指标体系》,为实时监控全省教育现代化推进过程、全面评价全省教育现代化建设成果提供科学依据,江苏教育现代化建设也进入由学校乡镇向县市域、再向省域递次推进的新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评估检测指标在江苏逐渐设置完善,教育现代化可量化、可观测、看得见、摸得着,“以评促建”蔚然成风。成体系的评估标准极大推动了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学设施和装备条件不断提升。“实践经验证明,江苏的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对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带动引领功能极强,发挥了应有的促进作用。”江苏省教育学会副会长、省教育现代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彭钢表示。

  政策明确、指标明晰,江苏还采取了有针对性的工程带动推进模式,使教育现代化真正落到实处、见到实效。30年来,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三新一亮”工程、“六有”工程、农村学校“四配套”工程、农村合格幼儿园和留守儿童住宿改善工程、中小学“校校通”和运动场地塑胶化建设工程等相继实施,教育现代化的物质条件日渐扎实可靠。学前教育五年行动计划、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工程、基础教育内涵建设“5+2”工程、中小学布局调整工程、职业教育“T122”工程、高水平大学建设工程、优势学科建设工程、协同创新计划、品牌专业建设工程、特聘教授计划等有序推进,让各级各类教育都能有针对性地提质量、强内涵。

  时至今日,江苏各级党委政府对教育工作高度重视、大力投入、明确考核,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2021年底,《江苏省“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印发,提出“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超前规划、优先发展”。每年,省委常委会、省政府常务会议都要审议数个涉及教育改革的文件和方案。

  在各设区市,“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也将“教育优先”作为基本原则之一。泰州将教育作为全市发展“头号工程”,市委市政府连续三年“新春第一会”聚焦教育;2023年,盐城、无锡、淮安等地市委市政府召开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会,集全市之力谋划新时代持续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路径,导向鲜明。

  在各县(市、区),南通市通州区出台《关于推动通州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向全社会传递“教育先行”强烈信号;盐城市亭湖区深耕“优学在亭湖”品牌建设,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区域发展“先手棋”;泰州市姜堰区将“教育立区”战略作为全区三大发展战略之一……坚持教育优先,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正在全省各地有序推开。

  聚焦内涵质量,改革创新激活发展动能

  置身南京市金陵中学附属初级中学的崭新校舍,年近八旬的原江心洲中学教师储道立感慨万分。1968年,他和8名大学毕业生一起来到长江之中的江心洲教书,带领岛上的孩子们在艰苦的环境中“用知识改变命运”。2022年,南京市金陵中学在这里建立直属初中,引入更加现代的育人理念和教学设施。在学校,孩子们可以使用绿色环保且不伤眼的电子设备读书习字,在入学适应课程、生命成长课程、视野拓展课程中收获全面成长。新时代,学校办学质量实现新突破。

  改革给教育带来生机与活力。从建设教育大省,解决“有学上”、满足“学有所教”,到高标准建设教育强省,解决“上好学”、满足“学有优教”,经过多年接续奋斗,江苏的教育发展规模、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均居全国前列。

  在教育现代化实践中,江苏的教育综合改革也逐渐走向深入,教育的发展重点由注重规模扩张向更加关注结构优化转变,发展方式由注重刚性保障向更加关注弹性供给转变,发展要求由注重达标考核向更加关注特色品牌转变,发展取向由注重学校建设向更加关注学生成长转变,发展评价由注重水平高低向更加关注人民满意转变,各级各类教育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高中教育普及率从18.70%增至99.10%,增长80.4个百分点;高等学校在校生数从18.02万人增至251.87万人,增长12.98倍。教育总经费投入从68.58亿元增至3882.03亿元,增长55倍;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从56.78亿元增至3068.23亿元,增长53倍……30年间,江苏各级各类教育普及水平均大幅提高。

  2013年,省政府与教育部签署《共建教育现代化试验区协议》,教育部将加大对试验区建设的指导扶持力度,支持江苏健全教育省级统筹体制机制,推动建立较为完善的城乡一体化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指导推进区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继续落实部省共建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协议。2014年,省政府发布《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围绕考试招生制度、人才培养体制、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教师管理体制机制、经费保障机制等方面,提出一揽子实施计划,点燃江苏教育新时期的发展引擎。

  一轮轮改革接续推进,不断回应社会对人的发展的新要求。

  基础教育阶段,全省教育普及水平保持高位,1996年在全国率先实现“两基”任务,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已达96.7%。全面实施15年免费特殊教育,适龄残疾儿童义教育入学率达98%;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优质资源不断扩大,省市优质园覆盖率超90%,90%以上义务教育学校达到省定办学标准,90%的高中生能在优质普通高中就读。深入实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行动计划,在教育部义务教育学生学业质量监测和2015年、2018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中,学生学业表现均居全国和世界前列。

  30年改革探索,职业教育也成为江苏教育现代化的一面闪亮旗帜。2003年6月,省政府批准成立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主要承担五年制高职校管理职能,下设若干分院和办班点。2019年5月,《江苏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正式施行,这是全国首部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省级地方性法规。2019年12月,江苏20所高职院校入选国家“双高计划”,入选总数、学校和专业群数量均居全国第一。2020年9月,《教育部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整体推进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打造高质量发展样板的实施意见》正式发布,统筹推进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此外,我省实现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十一连冠”、教学大赛“九连冠”。

  高等教育同样是江苏的一大优势。2021年10月,经省委、省政府研究同意,《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2021—2025年)》正式印发实施,18所高校成为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建设高校。2022年,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公布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我省16所高校入选,数量居全国第二。2023年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省37所高校259个学科进入ESI前1%, 15所高校36个学科进入ESI前1‰。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推动教育发展的“第一动力”。30年来,江苏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内涵发展的“奠基工程”,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综合素质、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2009年,省教育厅组织实施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在全省范围内分4批共选拔200名特级教师,在5年培养期内围绕修炼师德修养和人文精神、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创新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提升学校管理能力等方面进行重点培养。2019年7月,我省启动“四有”好教师团队建设;2020年8月启动实施“苏教名家”培养工程,计划10年选育500人,培养一批有创造力、有影响力的教育家型名教师、名校长、名专家。

  作为全国较早开展教育现代化研究的省份,江苏的教育科研成为推动全省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力量。“这些研究使宏观教育现代化理论更加具象化,使宏大的教育现代化理念逐步从理想走向现实。”省教科院院长、党委书记陆岳新说。在前三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江苏省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获奖总数与等次均位居各省区第一。在2023年7月24日公布的“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名单中,“江苏实践”斩获两项特等奖——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杨瑞清等申报的《大情怀育人:扎根乡村40年的行知教育实验》获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刘克勇等申报的《五年贯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江苏实践》获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在江苏,教育长期坚持更高水平“引进来”与更可持续“走出去”相结合,教育对外开放同样创出一片高地。2003年,首批80名全省中小学校一线教师前往英国进行短期进修培训,开启境外进修培训的“破冰之旅”;2006年,西安交通大学和英国利物浦大学在苏州创办西交利物浦大学,这是中国第一所强强合作,并以理、工、管起步的中外合作大学。当前,教育对外开放全面融入江苏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工作大局,“江苏高校海外云巡展”“悦读江苏”“锦绣江苏”等教育国际交流系列活动有序开展,江苏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愈发突出。

  精准对接需求,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 

  每年11月底,南京、苏州、徐州、连云港等地水稻收获后,南京农业大学团队30多名教师及100多名研究生就马不停蹄赶到三亚,利用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再繁育一季水稻。到次年4月底,这里收获的种子又被带回江苏各地,准备5月的播种。该校校长陈发棣介绍说,农业科技创新事关重大,学校实施农业生物全基因组编辑、农业生物“干细胞”等计划,推动农业科技领域迭代式关键研究,突破农业科技前沿“无人区”。

  像南京农业大学这样以技术突破贡献经济发展是我省教育系统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缩影。在江苏奔赴“强富美高”的征程上,教育始终在利长远、强支撑的突出位置,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重要论断。当前,以现代化教育助推现代化强国建设、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支撑成为教育现代化新的历史使命。在江苏,教育现代化的谋划和推进始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各级各类教育始终把握时代脉搏,精准对接国家和区域发展需求,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

  20世纪90年代,江苏率先提出“一流的经济必须用一流的教育来支撑”的口号。2001年3月,省教育厅、农林厅、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科技厅联合实施“5112”教育富民工程,通过职业教育与成人文化技术培训,重点推广1000个农村科技致富示范项目,转移500万农村劳动力,培养100万农村致富骨干,培训200万下岗转岗职工,提高城乡劳动者科学文化技术素质。

  作为全国职业教育高地,江苏始终紧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先行先试精神引领推进产业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应用。2017年,江苏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构建由扬子江城市群、沿海经济带、江淮生态经济区、徐州淮海经济区组成的“1+3”主题功能区。同年,江苏职业教育紧跟步伐,瞄准产业转型升级,印发《江苏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卓越计划》,立项建设300个高职高水平骨干专业,覆盖17个专业大类,打造智能制造、新材料等一批与主体功能区相适应的重点专业集群。

  2020年8月,我省在《关于推进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又一次强调,围绕产业需求送教上门,至“十四五”期末,在学前教育、护理、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和先进制造业等领域建成20个左右具五年制鲜明特色的示范性专业集群。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实施“百师百企”“百名科技副总”工程,推进教师走进企业实践锻炼,融入生产一线找准课题和研究方向,校企合作组建多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联手江苏省地坪行业协会,在地坪材料与施工领域开展技能型人才学徒制培养的探索实践,一期45名学徒已顺利进入企业顶岗实习;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与中国牧工商集团有限公司合资共建股份制中牧倍康产业学院,推进师生交流和兽药研发……各地各校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健全产教融合推进机制,为高水平人才供给提供多元方案。

  2023年,江苏全力推进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等11项重点任务。建成首批省级13个市域产教联合体,苏州、无锡、常州3个项目入选国家级。此外,全省职业院校牵头成立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达90个。

  在2010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省份后,江苏认真分析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努力提升高等教育的契合度。一方面通过构建科学分类体系,推动全省高等学校形成“一体三维九类”的格局;另一方面,不断优化普通高等学校区域布局,实现全省13个设区市本科高校全覆盖。近10年来,累计向社会输送毕业生600多万人,在江苏省内就业创业超过70%,为江苏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同时,各高校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围绕国家急需和行业产业重大需求、科学前沿和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在科研创新与产出、社会服务与贡献等方面做出积极努力。

  “真正到新药开发终端解决问题、在临床病人身上得到安全疗效,是我们科研的真谛。”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药科大学面向精准治疗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及成药转化研究团队负责人王广基说。2021年5月,该团队牵头与南京江宁高新区共同成立原创药物技术创新研究院,聚焦肿瘤、代谢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疾病,在新靶标发现与确证、创新药物一体化研发方面,与大型医药企业建立深度合作模式。目前,研究院已设立新药研发项目20余项。

  东南大学优势学科“土木工程”开展科技攻关,成果应用在国内外诸多重大工程监测中;中国矿业大学优势学科“测绘科学与技术”以徐州潘安湖采煤塌陷区综合整治为示范,助力采煤塌陷区华丽转身;苏州大学优势学科“光学工程”围绕光电显示、绿色能源、航天遥感、激光技术等方面进行重点研究,多项科研成果和专利成功应用在国家级证卡安全和光电显示等重要领域……针对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创新需求,我省高校勇担重任,将服务地方发展作为优势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近一半江苏高校优势学科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密切相关,超过一半江苏高校品牌专业与“1650”产业体系密切相关。

  科研要落地,成果要为民。科技成果转化是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最直接的方式。为努力打通这“最后一公里”,我省积极推动科技成果所有权、处置权、使用权和收益分配制度改革,支持建设技术转移机构和平台,充分发挥大学科技园、资产经营公司、技术转移中心、地方研究院等在成果转移转化中的集聚辐射和带动作用。

  目前,江苏拥有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5个、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高校16所、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10个,数量均居全国第一。22所高校进入中国高校专利转让百强榜、4所高校进入前10位,高校专利转让数连续3年位居全国第一。

  江苏着力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联动贯通,人才、科技力量正加速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教育将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上展现更大作为。

  聚焦民生所盼,变需求清单为满意清单 

  “家门口就有这么好的幼儿园,真是太方便了!”“作业变少了、课后服务内容丰富了、孩子不再奔波于培训机构了。”“我们的学校翻新了,教室里还有电脑、投影仪,还可以在多媒体教室同步上城里老师的课。”……现如今,在江苏各地中小学校、幼儿园,总能听到老百姓对教育的肯定,教育满意度持续上升。

  注重人民群众的教育满意度是我省现代化教育指标制定的一大特色。202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必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生活品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民生所盼,即是教育发展所向,江苏的教育现代化之路同样紧扣民心所向。长期以来,江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持续提升教育改革发展惠民成效,直面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教育热点问题,不断优化、破解群众急难愁盼,交上一份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2006年秋季,我省实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这比全国提前半年。随后,全面实行城乡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免费提供课本政策。2015年,江苏成为第一个实现所辖县(市、区)全部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督导评估认定的省。2023年,全省各地扎实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创建,32个县(市、区)通过省级评估认定,12个县(市、区)接受国家评估认定实地核查。这意味着,江苏的义务教育正逐步实现从基本均衡迈向优质均衡的历史性跨越,在这场从教育机会公平到追求有质量的教育公平的征程中,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为教育发展重要的价值取向。

  2007年,常州启动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逐步探索出委托管理、城乡共建、校际联盟、项目合作等形式多样的集团化办学模式,鼓励跨学段组建教育集团,迅速提升薄弱校、乡村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目前,全市集团化办学工作已经步入“3.0”时代,即所有新建校均纳入集团化办学管理,让新学校在开办之初就注入“名校”基因。2016年,常州提出“新优质学校”创建的战略任务。“‘新优质’不仅是优质学校的高位发展,也是一种带动力量。”常州市政协副主席、市教育局局长完利梅说,常州建立“1+3”帮扶机制,即一所新优质学校至少牵手3所兄弟学校共同发展,“以100所‘新优质’学校的力量推动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共同发展。”

  近年来,我省全面整治小区配套园、清理无证园,持续推进学前教育服务区制度,持续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全力推进“双减”工作,课后服务扩面提质,实现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和有需求的学生100%全覆盖。2023年,高质量完成“改造提升600所义务教育学校教室照明”“新改扩建40所普通高中”“省属高校建设学生宿舍60万平方米以上”等3项省政府教育类民生实事……一个个项目,一件件推进,民心所盼得到充分回应和高质量落实。

  教育的温度还体现在对特殊群体的帮扶上。目前,我省已基本实现30万人以上县区特殊教育学校全覆盖、特殊教育学段全覆盖、免费教育全覆盖,适龄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8%,每一个特殊孩子都能在江苏享受好的教育。

  “各位同学,如果你和你的家庭正在遭受自然灾害影响,请及时与学校取得联系。学生资助,与你同在。”2023年年末,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突发6.2级地震。面对突发灾情,江苏高校第一时间启动应急资助,摸排受灾学生,开通临时困难补助专项通道,帮助受地震雪灾等突发灾害影响的学生及其家庭渡过难关。在江苏,学生资助工作不仅实现了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所有学段全覆盖、公办民办学校全覆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还于2023年7月出台了《关于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指导意见》,在全国率先构建保障型资助与发展型资助并重的一体两翼资助服务体系。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2001年,江苏省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中心成立。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顺应经济社会形势,在探索中前行,在改革中发展,体制机制逐步完善、就业渠道有效拓宽、指导服务更加精准、管理监测不断规范,各项工作取得长足发展。

  2022年,我省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省级联席会议机制,推动“百校联动”举办各类招聘活动2300余场;2023年,实施“百校联动”校园招聘、书记校长访企拓岗等6项促就业行动,高校毕业生就业稳步推进。面对严峻复杂的就业形势带来的挑战,我省还积极推进智慧就业平台“全覆盖”,省级“智慧就业大数据监测分析中心”实现对全省毕业生就业供需动态的实时监测。近年来,“互联网+就业”新模式愈发成熟,“91job智慧就业平台”和“江苏智慧就业微信公众号”成了就业“好帮手”。

  “智慧就业”惠及成千上万毕业生,“智慧教育”让更多学生受益。在苏州工业园区星洲小学的一节综合实践课上,教师黄天浩正带领学生进行活动课程——“碳中和理念下的光伏小镇”的研究。他们动手搭建星洲光伏小镇模型,并通过平板电脑将实验过程上传至“易加学院”教学平台。2012年起,苏州工业园区全面启动区域智慧教育工作,打造“易加”系列品牌和教学平台,目前共有总量76万余节全系列国家课程,适应教师和学生多元化、个性化教与学的需求。“依托数字化平台,我们正积极探索教育数字化支撑大规模因材施教的行进方式。”苏州工业园区教育局局长沈坚告诉记者。

  苏州以智慧教育推动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变革,是江苏教育数字化转型赋能教育现代化的生动体现。近年来,江苏主动融入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扩大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的溢出效应和倍增效应,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努力实现全方位育人、全链条贯通、全时空服务,让“无界”学习成为可能。在基础教育阶段,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覆盖中小学全学段全学科课程资源近2万节;在职业教育阶段,汇聚近1000门国家、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及51个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在高等教育阶段,汇聚1800余门本科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和586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022年,江苏被确定为国家智慧教育平台首批整省试点省份。2023年,《江苏省智慧教育样板区建设指南》印发,30个县(市、区)被确定为江苏省智慧教育样板区培育区域。

  勇立潮头敢为先,乘风破浪正当时。

  回眸30年,江苏紧跟党中央的改革步伐,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江苏教育现代化建设在党的领导、教育普及、教育公平、教育质量、服务发展等方面取得历史性成就,形成了始终坚持敢为人先敢于争先的目标追求、整体谋划统筹推进的系统思维、分步实施分类指导的实践路径、标准先行以评促建的引领机制等宝贵经验。”省教育厅厅长、省委教育工委书记江涌总结说。

  面向未来,江苏将进一步探索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和教育现代化的新路径新范式。“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面对标党中央关于建设教育强国和省委关于建设教育强省的战略部署,全力打造‘公平共享、全面多样、适合契合、卓越创新’的教育先行示范高地,努力在教育强国建设中走在前、做示范。”江涌表示。

责任编辑:陈路

勇立潮头敢为先 乘风破浪正当时
发布时间:2024-01-10   
来       源:江苏教育报  
作       者:阿妮尔 任素梅 王琼 陈思洋

  编者按 2023年是江苏在全国率先提出并积极探索教育现代化的第30个年头。2023年9月至12月,省教育厅开展“江苏教育现代化30周年”主题采访活动,本报相继推出苏州、常州、镇江、南京、无锡等地相关报道,展现各地在教育现代化探索中的前瞻意识、创新举措、实践经验和突出成绩。2024年是全面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站在新起点,本报推出特别报道《勇立潮头敢为先 乘风破浪正当时——江苏探索教育现代化的30年答卷》,全面回顾我省教育现代化30年来的改革历程,全方位、多层面、立体化展示江苏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先进理念和经验启示。

勇立潮头敢为先 乘风破浪正当时

——江苏探索教育现代化的30年答卷

  ■本报记者 阿妮尔 任素梅 王琼 陈思洋

  30年,先行先试,步履坚实。

  最早从江苏提出,率先在江苏实践。从1993年在苏南地区组织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试点,到在全国率先提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率先开展教育现代化建设监测评估,多项教育改革发展举措成为全国经验,回顾30年历程,教育现代化始终是引领江苏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实现从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跨越的强大动力。

  2021-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给淮安市新安小学少先队员、南京大学留学归国青年学者和南京审计大学审计专业硕士国际班留学生回信。3封回信凝聚着习近平总书记的信任与重托,极大鼓舞了全省教育系统进一步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省建设的信心和决心。新征程上,江苏教育人愈发清晰地认识到,持续推进教育现代化,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教育强国战略部署的必然要求,也是服务江苏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更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迫切需求。

  顶层设计推进,党政主导确保优先发展

  基于对教育、科技、经济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1992年,党的十四大首次鲜明提出“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同年,江苏省委省政府明确“科技兴省、教育为本”方针。1993年12月,原江苏省教委印发《关于在苏南地区组织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试点的意见》,苏南地区在实现“两基”后在全国率先拉开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序幕。

  在江苏,教育不单是教育系统的工作,早已成为政府责任、社会行为。30年来,“坚持党委政府主导”成为江苏建设教育现代化的鲜明特征。1994年,省委省政府将原有的“科技兴省”战略进一步充实为“科教兴省”战略,并将其确定为全省三大战略之首;1996年,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并根据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特点确立“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区域推进、滚动发展”的方针;1999年,省政府下发《江苏省实施教育现代化纲要》,在省级层面全面启动教育现代化工作,明确提出到2010年赶上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教育发展水平的奋斗目标……自此,教育现代化的浪潮在江苏大地不断奔涌,发展之路越走越稳。

  进入新世纪,省委省政府先后4次召开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全省教育大会,分别出台《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深入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意见》和《江苏教育现代化2035》,教育成为全省各行各业中第一个要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领域,目标逐渐从“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发展到“建设现代化教育强省”“高标准建设教育强省”。各级党委、政府坚决扛起教育优先发展的政治责任,切实做到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上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上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配置上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

  “30年来,江苏教育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发生了格局性的变化。”教育部原副部长、江苏省原副省长王湛指出。“回顾30年发展进程,教育现代化始终是一面旗帜,在不同时期凝心聚力,汇集各方力量为推进江苏教育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省政协教卫体委员会主任、省教育现代化研究院理事长葛道凯说。

  高位布局谋方向,也谋实策。在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江苏始终坚持分层分类、有序推进。2007年,省政府印发《江苏省县(市、区)教育现代化建设主要指标》,从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初中毕业生升学率、19周岁人口高等教育入学率、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经费投入等16个方面对苏南36个县(市、区)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开展评估。2013年,省委省政府专门召开全省教育现代化建设推进会,出台《关于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和《江苏教育现代化建设指标体系》,为实时监控全省教育现代化推进过程、全面评价全省教育现代化建设成果提供科学依据,江苏教育现代化建设也进入由学校乡镇向县市域、再向省域递次推进的新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评估检测指标在江苏逐渐设置完善,教育现代化可量化、可观测、看得见、摸得着,“以评促建”蔚然成风。成体系的评估标准极大推动了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学设施和装备条件不断提升。“实践经验证明,江苏的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对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带动引领功能极强,发挥了应有的促进作用。”江苏省教育学会副会长、省教育现代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彭钢表示。

  政策明确、指标明晰,江苏还采取了有针对性的工程带动推进模式,使教育现代化真正落到实处、见到实效。30年来,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三新一亮”工程、“六有”工程、农村学校“四配套”工程、农村合格幼儿园和留守儿童住宿改善工程、中小学“校校通”和运动场地塑胶化建设工程等相继实施,教育现代化的物质条件日渐扎实可靠。学前教育五年行动计划、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工程、基础教育内涵建设“5+2”工程、中小学布局调整工程、职业教育“T122”工程、高水平大学建设工程、优势学科建设工程、协同创新计划、品牌专业建设工程、特聘教授计划等有序推进,让各级各类教育都能有针对性地提质量、强内涵。

  时至今日,江苏各级党委政府对教育工作高度重视、大力投入、明确考核,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2021年底,《江苏省“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印发,提出“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超前规划、优先发展”。每年,省委常委会、省政府常务会议都要审议数个涉及教育改革的文件和方案。

  在各设区市,“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也将“教育优先”作为基本原则之一。泰州将教育作为全市发展“头号工程”,市委市政府连续三年“新春第一会”聚焦教育;2023年,盐城、无锡、淮安等地市委市政府召开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会,集全市之力谋划新时代持续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路径,导向鲜明。

  在各县(市、区),南通市通州区出台《关于推动通州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向全社会传递“教育先行”强烈信号;盐城市亭湖区深耕“优学在亭湖”品牌建设,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区域发展“先手棋”;泰州市姜堰区将“教育立区”战略作为全区三大发展战略之一……坚持教育优先,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正在全省各地有序推开。

  聚焦内涵质量,改革创新激活发展动能

  置身南京市金陵中学附属初级中学的崭新校舍,年近八旬的原江心洲中学教师储道立感慨万分。1968年,他和8名大学毕业生一起来到长江之中的江心洲教书,带领岛上的孩子们在艰苦的环境中“用知识改变命运”。2022年,南京市金陵中学在这里建立直属初中,引入更加现代的育人理念和教学设施。在学校,孩子们可以使用绿色环保且不伤眼的电子设备读书习字,在入学适应课程、生命成长课程、视野拓展课程中收获全面成长。新时代,学校办学质量实现新突破。

  改革给教育带来生机与活力。从建设教育大省,解决“有学上”、满足“学有所教”,到高标准建设教育强省,解决“上好学”、满足“学有优教”,经过多年接续奋斗,江苏的教育发展规模、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均居全国前列。

  在教育现代化实践中,江苏的教育综合改革也逐渐走向深入,教育的发展重点由注重规模扩张向更加关注结构优化转变,发展方式由注重刚性保障向更加关注弹性供给转变,发展要求由注重达标考核向更加关注特色品牌转变,发展取向由注重学校建设向更加关注学生成长转变,发展评价由注重水平高低向更加关注人民满意转变,各级各类教育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高中教育普及率从18.70%增至99.10%,增长80.4个百分点;高等学校在校生数从18.02万人增至251.87万人,增长12.98倍。教育总经费投入从68.58亿元增至3882.03亿元,增长55倍;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从56.78亿元增至3068.23亿元,增长53倍……30年间,江苏各级各类教育普及水平均大幅提高。

  2013年,省政府与教育部签署《共建教育现代化试验区协议》,教育部将加大对试验区建设的指导扶持力度,支持江苏健全教育省级统筹体制机制,推动建立较为完善的城乡一体化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指导推进区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继续落实部省共建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协议。2014年,省政府发布《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围绕考试招生制度、人才培养体制、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教师管理体制机制、经费保障机制等方面,提出一揽子实施计划,点燃江苏教育新时期的发展引擎。

  一轮轮改革接续推进,不断回应社会对人的发展的新要求。

  基础教育阶段,全省教育普及水平保持高位,1996年在全国率先实现“两基”任务,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已达96.7%。全面实施15年免费特殊教育,适龄残疾儿童义教育入学率达98%;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优质资源不断扩大,省市优质园覆盖率超90%,90%以上义务教育学校达到省定办学标准,90%的高中生能在优质普通高中就读。深入实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行动计划,在教育部义务教育学生学业质量监测和2015年、2018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中,学生学业表现均居全国和世界前列。

  30年改革探索,职业教育也成为江苏教育现代化的一面闪亮旗帜。2003年6月,省政府批准成立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主要承担五年制高职校管理职能,下设若干分院和办班点。2019年5月,《江苏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正式施行,这是全国首部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省级地方性法规。2019年12月,江苏20所高职院校入选国家“双高计划”,入选总数、学校和专业群数量均居全国第一。2020年9月,《教育部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整体推进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打造高质量发展样板的实施意见》正式发布,统筹推进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此外,我省实现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十一连冠”、教学大赛“九连冠”。

  高等教育同样是江苏的一大优势。2021年10月,经省委、省政府研究同意,《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2021—2025年)》正式印发实施,18所高校成为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建设高校。2022年,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公布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我省16所高校入选,数量居全国第二。2023年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省37所高校259个学科进入ESI前1%, 15所高校36个学科进入ESI前1‰。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推动教育发展的“第一动力”。30年来,江苏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内涵发展的“奠基工程”,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综合素质、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2009年,省教育厅组织实施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在全省范围内分4批共选拔200名特级教师,在5年培养期内围绕修炼师德修养和人文精神、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创新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提升学校管理能力等方面进行重点培养。2019年7月,我省启动“四有”好教师团队建设;2020年8月启动实施“苏教名家”培养工程,计划10年选育500人,培养一批有创造力、有影响力的教育家型名教师、名校长、名专家。

  作为全国较早开展教育现代化研究的省份,江苏的教育科研成为推动全省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力量。“这些研究使宏观教育现代化理论更加具象化,使宏大的教育现代化理念逐步从理想走向现实。”省教科院院长、党委书记陆岳新说。在前三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江苏省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获奖总数与等次均位居各省区第一。在2023年7月24日公布的“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名单中,“江苏实践”斩获两项特等奖——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杨瑞清等申报的《大情怀育人:扎根乡村40年的行知教育实验》获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刘克勇等申报的《五年贯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江苏实践》获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在江苏,教育长期坚持更高水平“引进来”与更可持续“走出去”相结合,教育对外开放同样创出一片高地。2003年,首批80名全省中小学校一线教师前往英国进行短期进修培训,开启境外进修培训的“破冰之旅”;2006年,西安交通大学和英国利物浦大学在苏州创办西交利物浦大学,这是中国第一所强强合作,并以理、工、管起步的中外合作大学。当前,教育对外开放全面融入江苏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工作大局,“江苏高校海外云巡展”“悦读江苏”“锦绣江苏”等教育国际交流系列活动有序开展,江苏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愈发突出。

  精准对接需求,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 

  每年11月底,南京、苏州、徐州、连云港等地水稻收获后,南京农业大学团队30多名教师及100多名研究生就马不停蹄赶到三亚,利用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再繁育一季水稻。到次年4月底,这里收获的种子又被带回江苏各地,准备5月的播种。该校校长陈发棣介绍说,农业科技创新事关重大,学校实施农业生物全基因组编辑、农业生物“干细胞”等计划,推动农业科技领域迭代式关键研究,突破农业科技前沿“无人区”。

  像南京农业大学这样以技术突破贡献经济发展是我省教育系统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缩影。在江苏奔赴“强富美高”的征程上,教育始终在利长远、强支撑的突出位置,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重要论断。当前,以现代化教育助推现代化强国建设、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支撑成为教育现代化新的历史使命。在江苏,教育现代化的谋划和推进始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各级各类教育始终把握时代脉搏,精准对接国家和区域发展需求,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

  20世纪90年代,江苏率先提出“一流的经济必须用一流的教育来支撑”的口号。2001年3月,省教育厅、农林厅、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科技厅联合实施“5112”教育富民工程,通过职业教育与成人文化技术培训,重点推广1000个农村科技致富示范项目,转移500万农村劳动力,培养100万农村致富骨干,培训200万下岗转岗职工,提高城乡劳动者科学文化技术素质。

  作为全国职业教育高地,江苏始终紧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先行先试精神引领推进产业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应用。2017年,江苏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构建由扬子江城市群、沿海经济带、江淮生态经济区、徐州淮海经济区组成的“1+3”主题功能区。同年,江苏职业教育紧跟步伐,瞄准产业转型升级,印发《江苏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卓越计划》,立项建设300个高职高水平骨干专业,覆盖17个专业大类,打造智能制造、新材料等一批与主体功能区相适应的重点专业集群。

  2020年8月,我省在《关于推进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又一次强调,围绕产业需求送教上门,至“十四五”期末,在学前教育、护理、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和先进制造业等领域建成20个左右具五年制鲜明特色的示范性专业集群。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实施“百师百企”“百名科技副总”工程,推进教师走进企业实践锻炼,融入生产一线找准课题和研究方向,校企合作组建多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联手江苏省地坪行业协会,在地坪材料与施工领域开展技能型人才学徒制培养的探索实践,一期45名学徒已顺利进入企业顶岗实习;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与中国牧工商集团有限公司合资共建股份制中牧倍康产业学院,推进师生交流和兽药研发……各地各校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健全产教融合推进机制,为高水平人才供给提供多元方案。

  2023年,江苏全力推进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等11项重点任务。建成首批省级13个市域产教联合体,苏州、无锡、常州3个项目入选国家级。此外,全省职业院校牵头成立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达90个。

  在2010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省份后,江苏认真分析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努力提升高等教育的契合度。一方面通过构建科学分类体系,推动全省高等学校形成“一体三维九类”的格局;另一方面,不断优化普通高等学校区域布局,实现全省13个设区市本科高校全覆盖。近10年来,累计向社会输送毕业生600多万人,在江苏省内就业创业超过70%,为江苏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同时,各高校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围绕国家急需和行业产业重大需求、科学前沿和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在科研创新与产出、社会服务与贡献等方面做出积极努力。

  “真正到新药开发终端解决问题、在临床病人身上得到安全疗效,是我们科研的真谛。”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药科大学面向精准治疗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及成药转化研究团队负责人王广基说。2021年5月,该团队牵头与南京江宁高新区共同成立原创药物技术创新研究院,聚焦肿瘤、代谢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疾病,在新靶标发现与确证、创新药物一体化研发方面,与大型医药企业建立深度合作模式。目前,研究院已设立新药研发项目20余项。

  东南大学优势学科“土木工程”开展科技攻关,成果应用在国内外诸多重大工程监测中;中国矿业大学优势学科“测绘科学与技术”以徐州潘安湖采煤塌陷区综合整治为示范,助力采煤塌陷区华丽转身;苏州大学优势学科“光学工程”围绕光电显示、绿色能源、航天遥感、激光技术等方面进行重点研究,多项科研成果和专利成功应用在国家级证卡安全和光电显示等重要领域……针对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创新需求,我省高校勇担重任,将服务地方发展作为优势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近一半江苏高校优势学科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密切相关,超过一半江苏高校品牌专业与“1650”产业体系密切相关。

  科研要落地,成果要为民。科技成果转化是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最直接的方式。为努力打通这“最后一公里”,我省积极推动科技成果所有权、处置权、使用权和收益分配制度改革,支持建设技术转移机构和平台,充分发挥大学科技园、资产经营公司、技术转移中心、地方研究院等在成果转移转化中的集聚辐射和带动作用。

  目前,江苏拥有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5个、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高校16所、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10个,数量均居全国第一。22所高校进入中国高校专利转让百强榜、4所高校进入前10位,高校专利转让数连续3年位居全国第一。

  江苏着力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联动贯通,人才、科技力量正加速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教育将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上展现更大作为。

  聚焦民生所盼,变需求清单为满意清单 

  “家门口就有这么好的幼儿园,真是太方便了!”“作业变少了、课后服务内容丰富了、孩子不再奔波于培训机构了。”“我们的学校翻新了,教室里还有电脑、投影仪,还可以在多媒体教室同步上城里老师的课。”……现如今,在江苏各地中小学校、幼儿园,总能听到老百姓对教育的肯定,教育满意度持续上升。

  注重人民群众的教育满意度是我省现代化教育指标制定的一大特色。202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必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生活品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民生所盼,即是教育发展所向,江苏的教育现代化之路同样紧扣民心所向。长期以来,江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持续提升教育改革发展惠民成效,直面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教育热点问题,不断优化、破解群众急难愁盼,交上一份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2006年秋季,我省实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这比全国提前半年。随后,全面实行城乡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免费提供课本政策。2015年,江苏成为第一个实现所辖县(市、区)全部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督导评估认定的省。2023年,全省各地扎实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创建,32个县(市、区)通过省级评估认定,12个县(市、区)接受国家评估认定实地核查。这意味着,江苏的义务教育正逐步实现从基本均衡迈向优质均衡的历史性跨越,在这场从教育机会公平到追求有质量的教育公平的征程中,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为教育发展重要的价值取向。

  2007年,常州启动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逐步探索出委托管理、城乡共建、校际联盟、项目合作等形式多样的集团化办学模式,鼓励跨学段组建教育集团,迅速提升薄弱校、乡村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目前,全市集团化办学工作已经步入“3.0”时代,即所有新建校均纳入集团化办学管理,让新学校在开办之初就注入“名校”基因。2016年,常州提出“新优质学校”创建的战略任务。“‘新优质’不仅是优质学校的高位发展,也是一种带动力量。”常州市政协副主席、市教育局局长完利梅说,常州建立“1+3”帮扶机制,即一所新优质学校至少牵手3所兄弟学校共同发展,“以100所‘新优质’学校的力量推动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共同发展。”

  近年来,我省全面整治小区配套园、清理无证园,持续推进学前教育服务区制度,持续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全力推进“双减”工作,课后服务扩面提质,实现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和有需求的学生100%全覆盖。2023年,高质量完成“改造提升600所义务教育学校教室照明”“新改扩建40所普通高中”“省属高校建设学生宿舍60万平方米以上”等3项省政府教育类民生实事……一个个项目,一件件推进,民心所盼得到充分回应和高质量落实。

  教育的温度还体现在对特殊群体的帮扶上。目前,我省已基本实现30万人以上县区特殊教育学校全覆盖、特殊教育学段全覆盖、免费教育全覆盖,适龄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8%,每一个特殊孩子都能在江苏享受好的教育。

  “各位同学,如果你和你的家庭正在遭受自然灾害影响,请及时与学校取得联系。学生资助,与你同在。”2023年年末,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突发6.2级地震。面对突发灾情,江苏高校第一时间启动应急资助,摸排受灾学生,开通临时困难补助专项通道,帮助受地震雪灾等突发灾害影响的学生及其家庭渡过难关。在江苏,学生资助工作不仅实现了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所有学段全覆盖、公办民办学校全覆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还于2023年7月出台了《关于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指导意见》,在全国率先构建保障型资助与发展型资助并重的一体两翼资助服务体系。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2001年,江苏省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中心成立。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顺应经济社会形势,在探索中前行,在改革中发展,体制机制逐步完善、就业渠道有效拓宽、指导服务更加精准、管理监测不断规范,各项工作取得长足发展。

  2022年,我省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省级联席会议机制,推动“百校联动”举办各类招聘活动2300余场;2023年,实施“百校联动”校园招聘、书记校长访企拓岗等6项促就业行动,高校毕业生就业稳步推进。面对严峻复杂的就业形势带来的挑战,我省还积极推进智慧就业平台“全覆盖”,省级“智慧就业大数据监测分析中心”实现对全省毕业生就业供需动态的实时监测。近年来,“互联网+就业”新模式愈发成熟,“91job智慧就业平台”和“江苏智慧就业微信公众号”成了就业“好帮手”。

  “智慧就业”惠及成千上万毕业生,“智慧教育”让更多学生受益。在苏州工业园区星洲小学的一节综合实践课上,教师黄天浩正带领学生进行活动课程——“碳中和理念下的光伏小镇”的研究。他们动手搭建星洲光伏小镇模型,并通过平板电脑将实验过程上传至“易加学院”教学平台。2012年起,苏州工业园区全面启动区域智慧教育工作,打造“易加”系列品牌和教学平台,目前共有总量76万余节全系列国家课程,适应教师和学生多元化、个性化教与学的需求。“依托数字化平台,我们正积极探索教育数字化支撑大规模因材施教的行进方式。”苏州工业园区教育局局长沈坚告诉记者。

  苏州以智慧教育推动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变革,是江苏教育数字化转型赋能教育现代化的生动体现。近年来,江苏主动融入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扩大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的溢出效应和倍增效应,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努力实现全方位育人、全链条贯通、全时空服务,让“无界”学习成为可能。在基础教育阶段,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覆盖中小学全学段全学科课程资源近2万节;在职业教育阶段,汇聚近1000门国家、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及51个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在高等教育阶段,汇聚1800余门本科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和586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022年,江苏被确定为国家智慧教育平台首批整省试点省份。2023年,《江苏省智慧教育样板区建设指南》印发,30个县(市、区)被确定为江苏省智慧教育样板区培育区域。

  勇立潮头敢为先,乘风破浪正当时。

  回眸30年,江苏紧跟党中央的改革步伐,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江苏教育现代化建设在党的领导、教育普及、教育公平、教育质量、服务发展等方面取得历史性成就,形成了始终坚持敢为人先敢于争先的目标追求、整体谋划统筹推进的系统思维、分步实施分类指导的实践路径、标准先行以评促建的引领机制等宝贵经验。”省教育厅厅长、省委教育工委书记江涌总结说。

  面向未来,江苏将进一步探索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和教育现代化的新路径新范式。“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面对标党中央关于建设教育强国和省委关于建设教育强省的战略部署,全力打造‘公平共享、全面多样、适合契合、卓越创新’的教育先行示范高地,努力在教育强国建设中走在前、做示范。”江涌表示。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