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头条新闻

AI赋能,智慧成长

作者:杨 潇 发布时间:2024-03-20 来源: 江苏教育报

我省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教育发展的新理念、新模式和新方案,推动全省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深入开展——

AI赋能,智慧成长

  ■本报记者 杨潇 

  “你好,克鲁泽!”“植物有哪些种类?”“植物都是由种子长大的吗?”3月12日植树节当天,无锡市尚贤万科小学“小科豆们”在学校人工智能教育基地与机器人克鲁泽零距离互动,一连串的奇妙对话,拉开一堂别开生面的植物课序幕。这样的课堂正是当下人工智能深刻改变生产、生活、学习方式的缩影。教育作为面向未来的事业,正携手人工智能共同塑造教育新范式和新形态。

  日前,教育部公布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名单,全国184所中小学校入选。我省南京市金陵中学实验小学、中科大附中独墅湖学校、江苏省南通中学附属实验学校等6所学校入选。近年来,我省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教育实施方式,以AI进课堂、AI课程建设、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等重点举措,进一步丰富教育教学资源,创新教与学支持服务方式,助推全省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深入开展。

  引AI进课堂,焕发教育教学生机

  “人工智能实验室是我最熟悉的地方!每周至少有三天我会在这里和小伙伴们一同探究,学习AI知识。”“你看,这是我上周和同学们一同做的机器人,设置程序,装上摄像头就能完成巡线任务!”人工智能实验室、创客教室、机器人教室、无人机教室……近年来,江苏大力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整体提升全省教育数字化发展水平。我省中小学各类人工智能设备已延伸至各班日常教学中,为人工智能教育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江苏省南通中学附属实验学校AI课程中心各场馆实施主题化设计,“AI+机器人”“AI+无人机”“AI+创客”等多主题场馆可同时容纳160人分主题体验。3D打印机、未来派套装、无人机、各类机器人等人工智能教学设备,满足了学生沉浸式探究需求。“这些现代的实验室、体验馆的建设,打通了‘AI’与‘实践’的‘任督二脉’,架起了学生在专业化教学场所中知识学习、能力实践和素质浸润的重要桥梁,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热爱。”该校校长蓝寿军说。

  除了环境上的有力支持,我省各地各校还积极探索人工智能设备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赋能AI教育走向未来。

  “我们在前期调研中发现教师教学工作相对比较繁重,备课资源查找、学生作业批改、监测数据分析等耗费了大量时间,且不少都是机械、重复和低效的,想改善、但无好的工具和方法。而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现,则可以针对性解决这些问题。”无锡市梁溪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今年年初,梁溪区教育局初步形成《中小学推进AI进校园、进课堂创新行动方案》,包括跨学科创新行动、AI教师培养行动等12条具体任务。该区扬名实验学校积极探索“AI进课堂”,实施整班、多学科的“EINK电子纸常态化精准教学”,让教与学“随处可在”。

  记者在该校看到,教师通过智能设备组织学生授课、布置练习,提供学习材料;学生在家限时学习、限时答题,及时提交作业,即可实现教师及时批阅反馈,甚至一对一辅导。针对易错、有难度的问题,教师还可用该设备轻松录制微课,提供给学生反复研习。“EINK电子纸可以实现自主批阅语文、数学、英语多门学科的客观题;字迹识别功能也可以批阅部分主观问题等,减轻了教师的工作强度,让教师更有时间和精力钻研教材教法。”该校副校长徐舜表示。

  “AI进课堂”的实践应用,不仅拓展了传统意义上课堂的时间与空间,更让课堂变得更为灵活。前不久,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教师金宏敏展示了一节精彩的数字习作课。课堂上,她颠覆习作教学的常规范式,充分利用网络作文平台资源,使用“小助手”功能,指导学生点评批注同伴习作,唤醒孩子们的“读者意识”,让孩子们深切感受作文的无穷魅力。

  “如今,人工智能作为一种前沿技术手段,已为广大教师、学生带来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上的深度变革。”南京市电化教育馆发展研究部副主任汪波表示。

  以素养为导向,播下科技梦想种子

  “这堂课让我非常有收获!当我用自己编写的程序让‘小飞’机器人动起来的时候,我无比激动。”中科大附中独墅湖学校四(3)学生贾晟博告诉记者,在本学期人工智能课堂上,同学们以小组合作形式,在老师帮助下学习程序编写,尝试让“小飞”机器人“掌握”各种技能,动手动脑,收获满满。

  我省人工智能教育课程化探索起步较早。2022年,省教育厅发布《江苏省“十四五”教育信息化发展专项规划》,明确提出开发涵盖不同阶段、相互衔接、体系化的人工智能课程资源,逐步普及人工智能教育,为全省中小学人工智能特色课程建设进一步指明方向。

  记者实地采访了解到,当下,我省不少学校围绕AI创新教育,积极探索“人工智能+课程”的校本化特色实践,为孩子们播下科技梦想的种子。

  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人工智能课程由基础课程和拓展课程组成。基础课程以普及教育为立足点,面向广大学生,分“学科基础类”和“AI基础类”,主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编程思路和机械结构件的入门搭建,熟悉各种主控板、各类传感器等模块,并能进行人形机器人的调试组装等;拓展课程则以智能素养提升为立足点,重点面向具有创新潜质、学有余力且有兴趣的学生,为将来进入高校有志于在人工智能领域进一步深造的学生服务。

  “基于高中学生的特点和培养要求,我们的拓展课程着眼于素养导向,贴近学生生活、联结真实社会、面向智能未来,学生可以接触到‘智慧医疗’‘智能家居’‘智能生产’等综合性课程,课程主题与同学们的生活以及当下热门产业息息相关,自然能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该校校长张志坚说。

  结合地方特色、融入校本文化是我省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又一创新表达。2023年以来,中科大附中独墅湖学校将人工智能和学校另一特色课程——“苏州泥塑非遗文化”课程相融合,如今“小飞”机器人为学生工作坊的“小狮子们”代言,神采各异的“小狮子们”活跃在学校各个角落,为师生讲解垃圾分类,为来宾介绍学校特色,深受师生喜爱。

  “人工智能课程要向‘注重学科交叉、突出项目实践’的深度方向发展,通过跨学科学习方式变革,让学生从兴趣激发走向素养、能力提升。”南京市金陵中学实验小学副校长李有翔说。“我们鼓励学科教师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展课程教学,让大家感受技术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李有翔介绍说,“我们有一个跨学科课程‘欢腾的节日’,融合音乐与美术,借助元宇宙技术,让孩子们的思想和创意在虚拟时空中得到个性化展现。”如今,在该校人工智能团队的努力下,各门学科都积极开展人工智能跨学科学习项目,英语学科已实现人工智能语音测评设备支持下的常态化应用。

  聚焦师资建设,助推AI教育落地普及

  近日,南京、徐州、淮安3市联合举办“人工智能助推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研讨活动。3市教育工作者汇聚一堂,成立人工智能助推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共同体,探讨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支持精准教研,帮助教师改进教学,赋能教师专业发展。

  “对于当下教育教学来说,人工智能赋能教师教学方式进一步变革,更为教师队伍教学素养的提升带来机遇。”汪波说。据介绍,“十三五”末时,南京市就已将人工智能教育融合在相关信息技术应用培训中,并将其作为新型科技代表作初步介绍,拓宽了教师的视野。2018年,南京市还举办“时代使命——2018年南京市中小学人工智能专题论坛”,率先在基础教育领域进行人工智能教育专题研讨。

  “进入‘十四五’,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应用,我们承担的市级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开始涉及更多的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机器人教育等内容,这些都为人工智能教育的开展作了积极铺垫。”汪波认为,人工智能教育不仅能拓展教师的思维方式,激发教学潜能,更能进一步拓宽教师的育人格局。

  扬州市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人工智能教育教学研究,以提升其人工智能教育素养,赋能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全市建成倪震祥、汪小庆、徐春进、柏永志、强有冬等多个中小学信息化及人工智能方向的省级网络名师工作室。截至目前,共拥有核心教师41名,成员教师433名,建成人工智能教育资源2941条,开展相关活动115次。

  “一方面,我们指导工作室教师设计融入人工智能元素的课程和教案,充分利用人工智能促进学生能力发展;另一方面,我们鼓励更多教师尝试发展跨学科的人工智能教育项目,以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扬州中学装备中心主任倪震祥介绍说,如今,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在线课程建设,进行持续自我驱动的学习,尝试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让教育教学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与此同时,基于教师队伍素养建设,我省各地各校还不断开展扩大人工智能教育发展外延的实践探索。南京市成贤街小学立足玄武区“15分钟教育圈”,与东南大学合作共建东南大学·成贤街小学“小橙子科学院”。学校特聘的东南大学“小橙子科学家”与教师共同研发人工智能、智慧交通等各类课程,定期开展科普文化交流、科学主题实践,培养更具主动精神、创新思维、研究方法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无锡市梁溪区则依托《中小学推进AI进校园、进课堂创新行动方案》,拟设立AI教育研究院,深入与高校专家、头部企业的合作,加强专题研究等,推动人工智能教育走向更深处。

责任编辑:陈路

AI赋能,智慧成长
发布时间:2024-03-20   
来       源:江苏教育报  
作       者:杨 潇

我省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教育发展的新理念、新模式和新方案,推动全省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深入开展——

AI赋能,智慧成长

  ■本报记者 杨潇 

  “你好,克鲁泽!”“植物有哪些种类?”“植物都是由种子长大的吗?”3月12日植树节当天,无锡市尚贤万科小学“小科豆们”在学校人工智能教育基地与机器人克鲁泽零距离互动,一连串的奇妙对话,拉开一堂别开生面的植物课序幕。这样的课堂正是当下人工智能深刻改变生产、生活、学习方式的缩影。教育作为面向未来的事业,正携手人工智能共同塑造教育新范式和新形态。

  日前,教育部公布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名单,全国184所中小学校入选。我省南京市金陵中学实验小学、中科大附中独墅湖学校、江苏省南通中学附属实验学校等6所学校入选。近年来,我省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教育实施方式,以AI进课堂、AI课程建设、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等重点举措,进一步丰富教育教学资源,创新教与学支持服务方式,助推全省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深入开展。

  引AI进课堂,焕发教育教学生机

  “人工智能实验室是我最熟悉的地方!每周至少有三天我会在这里和小伙伴们一同探究,学习AI知识。”“你看,这是我上周和同学们一同做的机器人,设置程序,装上摄像头就能完成巡线任务!”人工智能实验室、创客教室、机器人教室、无人机教室……近年来,江苏大力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整体提升全省教育数字化发展水平。我省中小学各类人工智能设备已延伸至各班日常教学中,为人工智能教育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江苏省南通中学附属实验学校AI课程中心各场馆实施主题化设计,“AI+机器人”“AI+无人机”“AI+创客”等多主题场馆可同时容纳160人分主题体验。3D打印机、未来派套装、无人机、各类机器人等人工智能教学设备,满足了学生沉浸式探究需求。“这些现代的实验室、体验馆的建设,打通了‘AI’与‘实践’的‘任督二脉’,架起了学生在专业化教学场所中知识学习、能力实践和素质浸润的重要桥梁,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热爱。”该校校长蓝寿军说。

  除了环境上的有力支持,我省各地各校还积极探索人工智能设备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赋能AI教育走向未来。

  “我们在前期调研中发现教师教学工作相对比较繁重,备课资源查找、学生作业批改、监测数据分析等耗费了大量时间,且不少都是机械、重复和低效的,想改善、但无好的工具和方法。而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现,则可以针对性解决这些问题。”无锡市梁溪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今年年初,梁溪区教育局初步形成《中小学推进AI进校园、进课堂创新行动方案》,包括跨学科创新行动、AI教师培养行动等12条具体任务。该区扬名实验学校积极探索“AI进课堂”,实施整班、多学科的“EINK电子纸常态化精准教学”,让教与学“随处可在”。

  记者在该校看到,教师通过智能设备组织学生授课、布置练习,提供学习材料;学生在家限时学习、限时答题,及时提交作业,即可实现教师及时批阅反馈,甚至一对一辅导。针对易错、有难度的问题,教师还可用该设备轻松录制微课,提供给学生反复研习。“EINK电子纸可以实现自主批阅语文、数学、英语多门学科的客观题;字迹识别功能也可以批阅部分主观问题等,减轻了教师的工作强度,让教师更有时间和精力钻研教材教法。”该校副校长徐舜表示。

  “AI进课堂”的实践应用,不仅拓展了传统意义上课堂的时间与空间,更让课堂变得更为灵活。前不久,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教师金宏敏展示了一节精彩的数字习作课。课堂上,她颠覆习作教学的常规范式,充分利用网络作文平台资源,使用“小助手”功能,指导学生点评批注同伴习作,唤醒孩子们的“读者意识”,让孩子们深切感受作文的无穷魅力。

  “如今,人工智能作为一种前沿技术手段,已为广大教师、学生带来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上的深度变革。”南京市电化教育馆发展研究部副主任汪波表示。

  以素养为导向,播下科技梦想种子

  “这堂课让我非常有收获!当我用自己编写的程序让‘小飞’机器人动起来的时候,我无比激动。”中科大附中独墅湖学校四(3)学生贾晟博告诉记者,在本学期人工智能课堂上,同学们以小组合作形式,在老师帮助下学习程序编写,尝试让“小飞”机器人“掌握”各种技能,动手动脑,收获满满。

  我省人工智能教育课程化探索起步较早。2022年,省教育厅发布《江苏省“十四五”教育信息化发展专项规划》,明确提出开发涵盖不同阶段、相互衔接、体系化的人工智能课程资源,逐步普及人工智能教育,为全省中小学人工智能特色课程建设进一步指明方向。

  记者实地采访了解到,当下,我省不少学校围绕AI创新教育,积极探索“人工智能+课程”的校本化特色实践,为孩子们播下科技梦想的种子。

  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人工智能课程由基础课程和拓展课程组成。基础课程以普及教育为立足点,面向广大学生,分“学科基础类”和“AI基础类”,主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编程思路和机械结构件的入门搭建,熟悉各种主控板、各类传感器等模块,并能进行人形机器人的调试组装等;拓展课程则以智能素养提升为立足点,重点面向具有创新潜质、学有余力且有兴趣的学生,为将来进入高校有志于在人工智能领域进一步深造的学生服务。

  “基于高中学生的特点和培养要求,我们的拓展课程着眼于素养导向,贴近学生生活、联结真实社会、面向智能未来,学生可以接触到‘智慧医疗’‘智能家居’‘智能生产’等综合性课程,课程主题与同学们的生活以及当下热门产业息息相关,自然能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该校校长张志坚说。

  结合地方特色、融入校本文化是我省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又一创新表达。2023年以来,中科大附中独墅湖学校将人工智能和学校另一特色课程——“苏州泥塑非遗文化”课程相融合,如今“小飞”机器人为学生工作坊的“小狮子们”代言,神采各异的“小狮子们”活跃在学校各个角落,为师生讲解垃圾分类,为来宾介绍学校特色,深受师生喜爱。

  “人工智能课程要向‘注重学科交叉、突出项目实践’的深度方向发展,通过跨学科学习方式变革,让学生从兴趣激发走向素养、能力提升。”南京市金陵中学实验小学副校长李有翔说。“我们鼓励学科教师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展课程教学,让大家感受技术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李有翔介绍说,“我们有一个跨学科课程‘欢腾的节日’,融合音乐与美术,借助元宇宙技术,让孩子们的思想和创意在虚拟时空中得到个性化展现。”如今,在该校人工智能团队的努力下,各门学科都积极开展人工智能跨学科学习项目,英语学科已实现人工智能语音测评设备支持下的常态化应用。

  聚焦师资建设,助推AI教育落地普及

  近日,南京、徐州、淮安3市联合举办“人工智能助推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研讨活动。3市教育工作者汇聚一堂,成立人工智能助推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共同体,探讨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支持精准教研,帮助教师改进教学,赋能教师专业发展。

  “对于当下教育教学来说,人工智能赋能教师教学方式进一步变革,更为教师队伍教学素养的提升带来机遇。”汪波说。据介绍,“十三五”末时,南京市就已将人工智能教育融合在相关信息技术应用培训中,并将其作为新型科技代表作初步介绍,拓宽了教师的视野。2018年,南京市还举办“时代使命——2018年南京市中小学人工智能专题论坛”,率先在基础教育领域进行人工智能教育专题研讨。

  “进入‘十四五’,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应用,我们承担的市级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开始涉及更多的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机器人教育等内容,这些都为人工智能教育的开展作了积极铺垫。”汪波认为,人工智能教育不仅能拓展教师的思维方式,激发教学潜能,更能进一步拓宽教师的育人格局。

  扬州市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人工智能教育教学研究,以提升其人工智能教育素养,赋能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全市建成倪震祥、汪小庆、徐春进、柏永志、强有冬等多个中小学信息化及人工智能方向的省级网络名师工作室。截至目前,共拥有核心教师41名,成员教师433名,建成人工智能教育资源2941条,开展相关活动115次。

  “一方面,我们指导工作室教师设计融入人工智能元素的课程和教案,充分利用人工智能促进学生能力发展;另一方面,我们鼓励更多教师尝试发展跨学科的人工智能教育项目,以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扬州中学装备中心主任倪震祥介绍说,如今,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在线课程建设,进行持续自我驱动的学习,尝试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让教育教学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与此同时,基于教师队伍素养建设,我省各地各校还不断开展扩大人工智能教育发展外延的实践探索。南京市成贤街小学立足玄武区“15分钟教育圈”,与东南大学合作共建东南大学·成贤街小学“小橙子科学院”。学校特聘的东南大学“小橙子科学家”与教师共同研发人工智能、智慧交通等各类课程,定期开展科普文化交流、科学主题实践,培养更具主动精神、创新思维、研究方法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无锡市梁溪区则依托《中小学推进AI进校园、进课堂创新行动方案》,拟设立AI教育研究院,深入与高校专家、头部企业的合作,加强专题研究等,推动人工智能教育走向更深处。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