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中小学

常州光华献课广西梧州 前瞻理念引领特校创新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3-26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江苏教育新闻网讯 (通讯员 杜明)3月21日,常州市光华学校受邀广西梧州特校,前往献课,分享培智学校网络课程研究经验。

  偶然邂逅,两所特校结缘

  说起江苏常州光华学校和广西梧州特殊教育学校两所相隔近两公里的学校的结识源自一次偶然的机会。2015年,常州市光华学校王静艳校长参加“医教结合”学习活动,从小在常州长大的广西梧州特殊教育学校校长胡沛洁和王校长一见如故,并对光华的生活适应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培训后不久,胡校长趁回常探亲的机会特地转道光华参观,亲身感受了光华浓郁的校园文化和特色课程。2017年,得知光华学校“培智学校网络课程生活适应三百课的实践研究”成功申报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试验重大项目,11月初特地来常参加了“培智学校网络课程生活适应三百课的实践研究”的启动会。会后,胡校长再次产生了两校加深交流,互通课程理念的想法。2018年1月底,胡校长向光华王静艳校长提出邀请,请王静艳校长带领学校团队赴梧州传经送宝,让广西省培智学校的老师能亲自体验光华网络课程的魅力,感受全新理念引领下的光华课堂!

  教学研讨,辐射前瞻理念

  经过精心的策划,王静艳校长带领光华优秀教师沈苏雯、杜文洁等一行六人风尘仆仆来到广西梧州,一起同行的还有“培智学校网络课程生活适应三百课的实践研究”项目校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特殊教育学校陆灵俊校长和该校的两位优秀教师葛明丽、吴爱琴。两所学校将一起演绎新技术指导下的新型培智课堂;并分享特殊教育项目研究校本化经验。

  培智学校上课难,借班上课更是难上加难。这次活动沈苏雯、杜文洁、葛明丽三位老师迎难而上,硬是在一个从未使用过网络平台上课的特殊教育学校上出了精彩的培智课。为了让孩子们打消陌生感,快速投入学习内容,三位老师课前做足了功课。葛明丽老师作为项目校研究团队中的优秀成员,自从2017年学校成为项目校便潜心专业,刻苦学习,很快掌握了新技术课堂的理念和构建模式,依据生活适应课程标准,自编教学内容《我是急救小卫士》,运用模型教具和有趣的平台游戏,将生活中学生容易发生的食物窒息作为学习内容,带领学生通过平台演示模拟操作和利用模型实际操练相结合,深入浅出地教给学生“海姆立克急救法”,让智障学生又多了解和掌握了一项生存技能,以便在急需的时候能帮助到他人。光华学校的沈苏雯老师执教的是一节绘本教学《小猪变形记》,这也是光华近年来语言省规划课题“康复校本课程”研究的阶段成果,沈老师运用网络平台,将学习活动设计成一个个新奇的游戏,刮出图像看绘本,听读句子知情节,模仿体验练说话,连句成段讲故事。IPAD成了有趣的学具,老师绘声绘色地讲解让梧州特校的孩子很快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尽管是第一次把绘本作为语言学习内容,尽管是第一次用IPAD上课,但孩子们眼中没有生涩,莫名的欢喜让自闭症孩子都不知不觉融入到学习活动中,跟着老师的要求划一划,说一说。

  光华学校另一位优秀青年教师杜文洁选用培智学校国家统一教材一年级《生活适应》中的《比高矮》为梧州特校的孩子上了一节别开生面的生活数学课。杜老师深谙教材与教学的关系,巧妙地利用教材编写思路,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创设取动物园的门票的情境中,引导学生比身高,从而引出课题,课中通知生生比、师生比,再通过平台呈现的各种动物、植物比一比等,学会比较高矮的方法。平台游戏的操作让简单枯燥的学习内容变得如同闯关游戏般生动有趣,整节课既轻松又愉快,爱上了这位远道而来的常州老师,下课了仍不住地黏在杜老师身边问长问短。

  三节精彩的课堂教学,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新技术下的培智课堂,它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快乐体验,更是一种学习能力,一种与时代相结合的信息化学习方式,它的介入将让智障孩子也同样能享受到科技带来的成果。

  专题讲座,传递学校文化

  无论是课程改革还是课堂教学,呈现出的都是厚积薄发的学校文化。光华学校的特色发展之路上的黾勉同心,通州特校送教上门中的朝乾夕惕都是一种厚重朴实的学校文化;给予教师潜心奉献和学生踏实淳厚的也就是这种文化的给养。为了让这种文化得以发扬,光华学校的王静艳校长、通州特校的陆灵俊校长分别在活动中进行了《生活化课程的构建与实施》、《一路行走一路光》的讲座,与广西的兄弟学校分享了学校项目推进的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

  王静艳校长在讲座中具体讲述了近年来光华生活适应课程的发展历程,由最初的利用平板自带软件在省内率先进行进行“数字化”课堂尝试,到借助“微学堂”功能进行培智学生生活适应能力调查,以此知道教学内容实施,及至如今地借助平台功能自行制作生活适应课程教学资源包的五年三级飞跃的摸索与实践。讲座中大量的图表和案例让在座的每一位广西同仁深深地感到震撼,项目每一次的推进都是一次斩荆披棘般的艰难,但就是这种磨砺才让光华学校逐渐形成逐渐的办学品牌和课程特色。随后,该校的教科室主任谢虹也为大家介绍了《我们这样做课程》,进一步向大家介绍了学校至下而上的课程开发实施方法、激励措施,让课程开发的经验分享更加具有操作性、实践性。

  陆灵俊校长则为大家介绍了具有江苏特色的送教上门项目推进经验,一个个送教中的小故事很好地诠释了特教教师大爱无言的奉献精神;具有江苏特色的送教方法也给广西同仁带来很好的借鉴,引发了大家的共鸣。广西三所学校的校长也在活动中就自己学校的送教经验进行了分享,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

  梧州校级教研活动是办学智慧的碰撞,是特殊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的分享。通过这次盛会,光华学校将江苏省特殊教育建设中的优质资源和办学经验进行了分享。理念的传递、课堂的展示将给广西特殊教育吹起一阵江南清新的风,带去坚定的信念——用心做特教,能让特殊的孩子不特殊!

责任编辑:李月昭

常州光华献课广西梧州 前瞻理念引领特校创新
发布时间:2018-03-26   
来       源:江苏教育新闻网  

    江苏教育新闻网讯 (通讯员 杜明)3月21日,常州市光华学校受邀广西梧州特校,前往献课,分享培智学校网络课程研究经验。

  偶然邂逅,两所特校结缘

  说起江苏常州光华学校和广西梧州特殊教育学校两所相隔近两公里的学校的结识源自一次偶然的机会。2015年,常州市光华学校王静艳校长参加“医教结合”学习活动,从小在常州长大的广西梧州特殊教育学校校长胡沛洁和王校长一见如故,并对光华的生活适应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培训后不久,胡校长趁回常探亲的机会特地转道光华参观,亲身感受了光华浓郁的校园文化和特色课程。2017年,得知光华学校“培智学校网络课程生活适应三百课的实践研究”成功申报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试验重大项目,11月初特地来常参加了“培智学校网络课程生活适应三百课的实践研究”的启动会。会后,胡校长再次产生了两校加深交流,互通课程理念的想法。2018年1月底,胡校长向光华王静艳校长提出邀请,请王静艳校长带领学校团队赴梧州传经送宝,让广西省培智学校的老师能亲自体验光华网络课程的魅力,感受全新理念引领下的光华课堂!

  教学研讨,辐射前瞻理念

  经过精心的策划,王静艳校长带领光华优秀教师沈苏雯、杜文洁等一行六人风尘仆仆来到广西梧州,一起同行的还有“培智学校网络课程生活适应三百课的实践研究”项目校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特殊教育学校陆灵俊校长和该校的两位优秀教师葛明丽、吴爱琴。两所学校将一起演绎新技术指导下的新型培智课堂;并分享特殊教育项目研究校本化经验。

  培智学校上课难,借班上课更是难上加难。这次活动沈苏雯、杜文洁、葛明丽三位老师迎难而上,硬是在一个从未使用过网络平台上课的特殊教育学校上出了精彩的培智课。为了让孩子们打消陌生感,快速投入学习内容,三位老师课前做足了功课。葛明丽老师作为项目校研究团队中的优秀成员,自从2017年学校成为项目校便潜心专业,刻苦学习,很快掌握了新技术课堂的理念和构建模式,依据生活适应课程标准,自编教学内容《我是急救小卫士》,运用模型教具和有趣的平台游戏,将生活中学生容易发生的食物窒息作为学习内容,带领学生通过平台演示模拟操作和利用模型实际操练相结合,深入浅出地教给学生“海姆立克急救法”,让智障学生又多了解和掌握了一项生存技能,以便在急需的时候能帮助到他人。光华学校的沈苏雯老师执教的是一节绘本教学《小猪变形记》,这也是光华近年来语言省规划课题“康复校本课程”研究的阶段成果,沈老师运用网络平台,将学习活动设计成一个个新奇的游戏,刮出图像看绘本,听读句子知情节,模仿体验练说话,连句成段讲故事。IPAD成了有趣的学具,老师绘声绘色地讲解让梧州特校的孩子很快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尽管是第一次把绘本作为语言学习内容,尽管是第一次用IPAD上课,但孩子们眼中没有生涩,莫名的欢喜让自闭症孩子都不知不觉融入到学习活动中,跟着老师的要求划一划,说一说。

  光华学校另一位优秀青年教师杜文洁选用培智学校国家统一教材一年级《生活适应》中的《比高矮》为梧州特校的孩子上了一节别开生面的生活数学课。杜老师深谙教材与教学的关系,巧妙地利用教材编写思路,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创设取动物园的门票的情境中,引导学生比身高,从而引出课题,课中通知生生比、师生比,再通过平台呈现的各种动物、植物比一比等,学会比较高矮的方法。平台游戏的操作让简单枯燥的学习内容变得如同闯关游戏般生动有趣,整节课既轻松又愉快,爱上了这位远道而来的常州老师,下课了仍不住地黏在杜老师身边问长问短。

  三节精彩的课堂教学,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新技术下的培智课堂,它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快乐体验,更是一种学习能力,一种与时代相结合的信息化学习方式,它的介入将让智障孩子也同样能享受到科技带来的成果。

  专题讲座,传递学校文化

  无论是课程改革还是课堂教学,呈现出的都是厚积薄发的学校文化。光华学校的特色发展之路上的黾勉同心,通州特校送教上门中的朝乾夕惕都是一种厚重朴实的学校文化;给予教师潜心奉献和学生踏实淳厚的也就是这种文化的给养。为了让这种文化得以发扬,光华学校的王静艳校长、通州特校的陆灵俊校长分别在活动中进行了《生活化课程的构建与实施》、《一路行走一路光》的讲座,与广西的兄弟学校分享了学校项目推进的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

  王静艳校长在讲座中具体讲述了近年来光华生活适应课程的发展历程,由最初的利用平板自带软件在省内率先进行进行“数字化”课堂尝试,到借助“微学堂”功能进行培智学生生活适应能力调查,以此知道教学内容实施,及至如今地借助平台功能自行制作生活适应课程教学资源包的五年三级飞跃的摸索与实践。讲座中大量的图表和案例让在座的每一位广西同仁深深地感到震撼,项目每一次的推进都是一次斩荆披棘般的艰难,但就是这种磨砺才让光华学校逐渐形成逐渐的办学品牌和课程特色。随后,该校的教科室主任谢虹也为大家介绍了《我们这样做课程》,进一步向大家介绍了学校至下而上的课程开发实施方法、激励措施,让课程开发的经验分享更加具有操作性、实践性。

  陆灵俊校长则为大家介绍了具有江苏特色的送教上门项目推进经验,一个个送教中的小故事很好地诠释了特教教师大爱无言的奉献精神;具有江苏特色的送教方法也给广西同仁带来很好的借鉴,引发了大家的共鸣。广西三所学校的校长也在活动中就自己学校的送教经验进行了分享,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

  梧州校级教研活动是办学智慧的碰撞,是特殊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的分享。通过这次盛会,光华学校将江苏省特殊教育建设中的优质资源和办学经验进行了分享。理念的传递、课堂的展示将给广西特殊教育吹起一阵江南清新的风,带去坚定的信念——用心做特教,能让特殊的孩子不特殊!

责任编辑:李月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