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要闻

问鼎国际数模大赛的幕后故事

作者:林 雯 发布时间:2018-05-16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江苏教育报》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全力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问鼎国际数模大赛的幕后故事

  ■本报通讯员 林雯

  全球气候变化对国家脆弱性有什么影响?电动汽车充电桩如何设计?这些包罗万象的问题,必须用数学建模的方法来解决。近日,2018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结果揭晓,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团队在全球2万多支参赛队中脱颖而出,获特等奖1项、一等奖14项、二等奖16项,获奖比例高达88.57%,获奖层次和获奖率均位列全省高校第一。

  “本科生导师制”帮大忙

  “收到邮件通知获特等奖时,我们团队成员都不敢相信。”团队成员刘姝介绍说。不过,在指导教师朱连华看来,其实是“水到渠成”。自2017年3月备赛以来,他们接连斩获数学建模五一联赛、国赛一等奖,“团队基础很扎实,而且配合非常默契”。与其他“散客拼团”不同的是,获特等奖的团队3名学生均来自同一个班级——2015级大气科学长望实验班。

  美赛对学生的创新性和英文写作水平要求很高。本次比赛有6个题目,团队选择了“全球气候变化对国家脆弱性有何影响”。这个选题内容涉猎很广,但和他们所学专业关联度高,让他们在选题阶段节省了不少时间。

  然而,这一竞赛选题对大三学生而言并不容易。初期他们就遭遇了卡壳:气候变化究竟以何种方式影响国家脆弱性?成员们经过一次次讨论,推翻再重建,终于找到了最核心的关联因素。

  “感谢‘本科生导师制’帮了大忙。”崔梦诗说,“我们3个人都有自己的导师,在参与导师课题的时候恰好对气候变化有所涉猎。”这促使他们成功建立出气候变化与国家脆弱性之间的耦合模型,并最终问鼎数学建模美赛最高奖。

  淡定源自平日积累

  “这3名学生目标一直很明确,规划很清晰,心态淡定,他们当时是不慌不忙地走进竞赛场的。”朱连华说。

  淡定源自平日的积累。去年寒暑期,他们3人只休息了10天,其他时间全部用来参加集训。“印象较深的是集训时有次大雨,积水漫过了我们的脚脖子,但大家还是默契地在约定好的时间到达教室。”刘姝说。

  朱连华告诉笔者,在备赛过程中,有的参赛者中途放弃,有的队伍重组,还有的队伍争执不断,但他们团队从未出现过这些状况。“我们团队很热爱建模,每解决一个建模问题都能带来成就感,从不觉得辛苦。”洪海旭说,“记得在解决高铁最高限速问题时,我们通过数模算出来的答案和官方数据几乎一致,当时特别开心”。

  数模竞赛“总教头”程国胜在指导学生时有奇招,他经常用社会热点问题关联建模教学,启迪学生通过数模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更能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和综合能力”,程国胜说,“获奖只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表现,不是最终目的”。

  丰富的数学建模经历不仅帮助这支团队更好地理解专业学习,也让他们对科研产生浓厚兴趣。从“一年前对科研概念模糊”到“三个人未来都打算读博”,数学建模带给他们走科研之路的信心。

  体制机制为创新保驾护航

  “一次建模、一生受益”这句话在南信大广为流传。学校在2011年捧得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唯一的“高教社杯”,2012年获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特等奖,连续3年获美赛特等奖提名奖,今年再次获美赛特等奖,数模竞赛氛围在该校蔚然成风。

  在南信大,有一套成熟的数学建模培养体系。程国胜说,学校专门制定了数学建模竞赛运行机制和管理办法,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战斗力强的数学建模指导团队,“学生与指导教师实行‘双向选择’制”。

  “金牌”教练朱连华去年指导8支国赛队,6支获奖,其中2个一等奖;今年指导的5支美赛队伍全部获奖。他告诉记者,学校要求指导教师在承担教学、科研任务之余,尽力把时间贡献给建模教学与竞赛指导,保证每队学生每周与指导教师面对面交流1~2次,每次见面至少谈2~3个小时。

  在南信大教务处处长郭照冰看来,好机制、好团队是学校数模竞赛一直保持强劲势头的原因。“学校专门组建了学科竞赛实验班,对更广泛地培养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参与学科竞赛有很大帮助。今年,学校还组建了专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藕舫学院,全校所有学生都可以选择感兴趣的项目加入。”郭照冰说。

责任编辑:陈路

问鼎国际数模大赛的幕后故事
发布时间:2018-05-16   
来       源:江苏教育新闻网-《江苏教育报》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全力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问鼎国际数模大赛的幕后故事

  ■本报通讯员 林雯

  全球气候变化对国家脆弱性有什么影响?电动汽车充电桩如何设计?这些包罗万象的问题,必须用数学建模的方法来解决。近日,2018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结果揭晓,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团队在全球2万多支参赛队中脱颖而出,获特等奖1项、一等奖14项、二等奖16项,获奖比例高达88.57%,获奖层次和获奖率均位列全省高校第一。

  “本科生导师制”帮大忙

  “收到邮件通知获特等奖时,我们团队成员都不敢相信。”团队成员刘姝介绍说。不过,在指导教师朱连华看来,其实是“水到渠成”。自2017年3月备赛以来,他们接连斩获数学建模五一联赛、国赛一等奖,“团队基础很扎实,而且配合非常默契”。与其他“散客拼团”不同的是,获特等奖的团队3名学生均来自同一个班级——2015级大气科学长望实验班。

  美赛对学生的创新性和英文写作水平要求很高。本次比赛有6个题目,团队选择了“全球气候变化对国家脆弱性有何影响”。这个选题内容涉猎很广,但和他们所学专业关联度高,让他们在选题阶段节省了不少时间。

  然而,这一竞赛选题对大三学生而言并不容易。初期他们就遭遇了卡壳:气候变化究竟以何种方式影响国家脆弱性?成员们经过一次次讨论,推翻再重建,终于找到了最核心的关联因素。

  “感谢‘本科生导师制’帮了大忙。”崔梦诗说,“我们3个人都有自己的导师,在参与导师课题的时候恰好对气候变化有所涉猎。”这促使他们成功建立出气候变化与国家脆弱性之间的耦合模型,并最终问鼎数学建模美赛最高奖。

  淡定源自平日积累

  “这3名学生目标一直很明确,规划很清晰,心态淡定,他们当时是不慌不忙地走进竞赛场的。”朱连华说。

  淡定源自平日的积累。去年寒暑期,他们3人只休息了10天,其他时间全部用来参加集训。“印象较深的是集训时有次大雨,积水漫过了我们的脚脖子,但大家还是默契地在约定好的时间到达教室。”刘姝说。

  朱连华告诉笔者,在备赛过程中,有的参赛者中途放弃,有的队伍重组,还有的队伍争执不断,但他们团队从未出现过这些状况。“我们团队很热爱建模,每解决一个建模问题都能带来成就感,从不觉得辛苦。”洪海旭说,“记得在解决高铁最高限速问题时,我们通过数模算出来的答案和官方数据几乎一致,当时特别开心”。

  数模竞赛“总教头”程国胜在指导学生时有奇招,他经常用社会热点问题关联建模教学,启迪学生通过数模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更能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和综合能力”,程国胜说,“获奖只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表现,不是最终目的”。

  丰富的数学建模经历不仅帮助这支团队更好地理解专业学习,也让他们对科研产生浓厚兴趣。从“一年前对科研概念模糊”到“三个人未来都打算读博”,数学建模带给他们走科研之路的信心。

  体制机制为创新保驾护航

  “一次建模、一生受益”这句话在南信大广为流传。学校在2011年捧得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唯一的“高教社杯”,2012年获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特等奖,连续3年获美赛特等奖提名奖,今年再次获美赛特等奖,数模竞赛氛围在该校蔚然成风。

  在南信大,有一套成熟的数学建模培养体系。程国胜说,学校专门制定了数学建模竞赛运行机制和管理办法,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战斗力强的数学建模指导团队,“学生与指导教师实行‘双向选择’制”。

  “金牌”教练朱连华去年指导8支国赛队,6支获奖,其中2个一等奖;今年指导的5支美赛队伍全部获奖。他告诉记者,学校要求指导教师在承担教学、科研任务之余,尽力把时间贡献给建模教学与竞赛指导,保证每队学生每周与指导教师面对面交流1~2次,每次见面至少谈2~3个小时。

  在南信大教务处处长郭照冰看来,好机制、好团队是学校数模竞赛一直保持强劲势头的原因。“学校专门组建了学科竞赛实验班,对更广泛地培养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参与学科竞赛有很大帮助。今年,学校还组建了专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藕舫学院,全校所有学生都可以选择感兴趣的项目加入。”郭照冰说。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