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要闻

从“援建”到“共建”

作者:王卫华 许妍 发布时间:2018-08-31 来源: 《江苏教育报》

从“援建”到“共建”

  2016年8月,江苏援青干部、海安市教育局副局长华卜泉跨越千里前往青海贵德,并和当地教育系统广大师生共同努力创新教育援青模式——

  ■本报通讯员 王卫华 记者 许妍

  近日,来自海安市墩头镇的教师代表奔赴2000公里外的青海省海南州贵德县,开展进校送教、入户走访活动,并举办墩头镇双溪小学与贵德县河东乡王屯小学结对共建仪式。为活动牵线搭桥的,是江苏援青干部、海安市教育局副局长华卜泉。

  2016年8月,华卜泉从海安前往贵德,任该县教育局副局长。两年来,华卜泉和当地教育系统师生一起,为贵德教育教学发展构建了新生态。

  这个名师工作室不一般

  30天时间,听课168节、检查备课笔记325本、检查作业14392本……这是华卜泉到达贵德后做的第一件事。“教师淳朴谦逊、敬业踏实,孩子们同样拥有禀赋和追求”,华卜泉对该县教育发展状况形成了初步判断。同时,也发现了制约当地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教研力量薄弱,专职教研人员缺乏。

  “必须创新机制、就地取材,组建一支兼职教研员队伍,履行教研室职能。”带着这样的思考,华卜泉立即行动,从2016年9月起,选拔有思想、有追求、有潜力的中青年教师,借鉴“28”定律,即通过20%教师带动80%教师,解决现实难题。

  华卜泉深知,要在贵德建名师工作室,不仅要利用好当地教师资源,还要争取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作支撑。经多方协调,2017年3月22日,教育部西部教学改革支持项目之“专家走进贵德”暨贵德县名师工作室启动仪式在该县河阴小学举行,贵德县首批12个工作室正式建立,66名兼职教研员让贵德教育人有了自己的名师工作室。

  “工作室不占编制,不需固定办公地点,定位是实践研究,目的是形成一批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的教学成果。”华卜泉说。有了工作室,教师们找到了参加专题培训、开展网上交流的“组织”,名师工作室成了助力教师专业成长的宝贵平台。

  让更多教师“卷入”成长

  随着工作室的成立,华卜泉有了新的思考:让贵德教师走出去,增长见识、更新理念,推动教师们走得长远。

  2017年 10月,他带领全县13个学校26名教师,远赴海安参加为期两周的跟岗培训。海安给每位教师安排一名导师,全天候跟岗,不仅参与备课上课,而且参与考务组织、阅卷评讲与质量分析等活动。培训期间,贵德教师先后参加海安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特级教师许习白名师工作室、观摩全国教学竞赛和江苏省教学竞赛精品课等多个活动。

  培训安排了一个特殊环节——让贵德教师走上海安讲台。“一堂课下来,感觉自己的专业发展发生了嬗变,终身难忘。”走下讲台后,不少原本想打退堂鼓的教师都说了类似的话。用青海省教育厅教研室原主任张建国的话说:能怯生生地站在2000公里外的讲台,不仅要有勇气,更要有思教育变革之决心。贵德“名师工作室”效应很快得到传递。贵德先后在海安举办4期跟岗培训,121名骨干教师受益,并在各自工作室发挥引导作用。

  “走出去是第一步,如果能把名师请进来,会有更好的效果,让更多人受益。”华卜泉说。从2017年5月至今,在南通、贵德两地教育部门大力支持下,南通名师、名校长12批、187人赴贵德开展教研活动。其中,重点学科研讨均由江苏省特级教师、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对象领衔,并向全海南州开放,逾2000名教师参加。

  为提高初中薄弱学科教学水平,华卜泉与来自如皋、同在贵德挂职的贵德县副县长吴志华,共同策划“如皋名师蹲点贵德”活动。2017年11月,如皋第1批3名骨干教师赴贵德河东寄宿制学校蹲点,顶班上课。在15天里,组织研讨课64节、研究作业32份、研究试卷2份、开展专题讲座18次。

  如何巩固走出去、请进来的成果,实现从“援建”走向“共建”乃至“自建”,华卜泉提出了更进一步的思路:不满足于日常教学,以项目为载体,发出贵德人自己的教科研“声音”,力争形成可推广的教科研成果。

  基于这一构想,该县教师主动参与教科研工作、积极争取项目申报,立项数量达该县历史之最。

  留下带不走的财富

  在华卜泉看来,无论是组建“名师工作室”还是“走出去引进来”,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即实现自主“造血”。

  2017年下半年,该县名师工作室组织县级观摩课171节。其中,推门课100节、同课异构56节、送教下乡15节,参与人数达1095人次。2018年春学期组织推门课、送教下乡、同课异构180多节。

  2017年以来,全县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学竞赛、论文评比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提高,并且捷报频传。一些学生家长反映,孩子们在家常说,学校的公开课太好了,老师不仅教学手段吸引人,还引导学生共同讨论,调动学生积极性。

  2017年6月,“名师工作室”被贵德县列为党建项目,重点推进;2018年1月,工作室申报海南州党建工作项目;今年5月,海南州教育局组织全州“名师工作室”南通培训班。

  “现在青海全省都在推进课程改革,贵德抓住核心,率先推进名师工作室建设,这项工作不仅对贵德教育起到推动作用,对全省教育教学改革也具有较大借鉴意义。”青海省教育厅副厅长薛建华对记者说。

  华卜泉的脚步停不下来。他告诉记者,下一步将以“学科性、项目化、可持续”为目标,聘请青海省教研室教研员和青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名师为工作室导师团成员;把握教育部西部教学改革支持项目全面实施的契机,创造贵德教师与全国知名专家零距离接触的机会;不断完善制度保障,确保名师工作室行稳致远,为贵德教育留下带不走的财富。

  “我在贵德的时间只有3年,利用有限时间做一两件实事,推动贵德教育在某一方面迈上新台阶并稳定向好,这是我最大的心愿。”从华卜泉朴素的话语中,记者感到,他已是融入当地教育改革发展的“贵德人”。

责任编辑:陈路

从“援建”到“共建”
发布时间:2018-08-31   
来       源:《江苏教育报》  

从“援建”到“共建”

  2016年8月,江苏援青干部、海安市教育局副局长华卜泉跨越千里前往青海贵德,并和当地教育系统广大师生共同努力创新教育援青模式——

  ■本报通讯员 王卫华 记者 许妍

  近日,来自海安市墩头镇的教师代表奔赴2000公里外的青海省海南州贵德县,开展进校送教、入户走访活动,并举办墩头镇双溪小学与贵德县河东乡王屯小学结对共建仪式。为活动牵线搭桥的,是江苏援青干部、海安市教育局副局长华卜泉。

  2016年8月,华卜泉从海安前往贵德,任该县教育局副局长。两年来,华卜泉和当地教育系统师生一起,为贵德教育教学发展构建了新生态。

  这个名师工作室不一般

  30天时间,听课168节、检查备课笔记325本、检查作业14392本……这是华卜泉到达贵德后做的第一件事。“教师淳朴谦逊、敬业踏实,孩子们同样拥有禀赋和追求”,华卜泉对该县教育发展状况形成了初步判断。同时,也发现了制约当地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教研力量薄弱,专职教研人员缺乏。

  “必须创新机制、就地取材,组建一支兼职教研员队伍,履行教研室职能。”带着这样的思考,华卜泉立即行动,从2016年9月起,选拔有思想、有追求、有潜力的中青年教师,借鉴“28”定律,即通过20%教师带动80%教师,解决现实难题。

  华卜泉深知,要在贵德建名师工作室,不仅要利用好当地教师资源,还要争取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作支撑。经多方协调,2017年3月22日,教育部西部教学改革支持项目之“专家走进贵德”暨贵德县名师工作室启动仪式在该县河阴小学举行,贵德县首批12个工作室正式建立,66名兼职教研员让贵德教育人有了自己的名师工作室。

  “工作室不占编制,不需固定办公地点,定位是实践研究,目的是形成一批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的教学成果。”华卜泉说。有了工作室,教师们找到了参加专题培训、开展网上交流的“组织”,名师工作室成了助力教师专业成长的宝贵平台。

  让更多教师“卷入”成长

  随着工作室的成立,华卜泉有了新的思考:让贵德教师走出去,增长见识、更新理念,推动教师们走得长远。

  2017年 10月,他带领全县13个学校26名教师,远赴海安参加为期两周的跟岗培训。海安给每位教师安排一名导师,全天候跟岗,不仅参与备课上课,而且参与考务组织、阅卷评讲与质量分析等活动。培训期间,贵德教师先后参加海安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特级教师许习白名师工作室、观摩全国教学竞赛和江苏省教学竞赛精品课等多个活动。

  培训安排了一个特殊环节——让贵德教师走上海安讲台。“一堂课下来,感觉自己的专业发展发生了嬗变,终身难忘。”走下讲台后,不少原本想打退堂鼓的教师都说了类似的话。用青海省教育厅教研室原主任张建国的话说:能怯生生地站在2000公里外的讲台,不仅要有勇气,更要有思教育变革之决心。贵德“名师工作室”效应很快得到传递。贵德先后在海安举办4期跟岗培训,121名骨干教师受益,并在各自工作室发挥引导作用。

  “走出去是第一步,如果能把名师请进来,会有更好的效果,让更多人受益。”华卜泉说。从2017年5月至今,在南通、贵德两地教育部门大力支持下,南通名师、名校长12批、187人赴贵德开展教研活动。其中,重点学科研讨均由江苏省特级教师、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对象领衔,并向全海南州开放,逾2000名教师参加。

  为提高初中薄弱学科教学水平,华卜泉与来自如皋、同在贵德挂职的贵德县副县长吴志华,共同策划“如皋名师蹲点贵德”活动。2017年11月,如皋第1批3名骨干教师赴贵德河东寄宿制学校蹲点,顶班上课。在15天里,组织研讨课64节、研究作业32份、研究试卷2份、开展专题讲座18次。

  如何巩固走出去、请进来的成果,实现从“援建”走向“共建”乃至“自建”,华卜泉提出了更进一步的思路:不满足于日常教学,以项目为载体,发出贵德人自己的教科研“声音”,力争形成可推广的教科研成果。

  基于这一构想,该县教师主动参与教科研工作、积极争取项目申报,立项数量达该县历史之最。

  留下带不走的财富

  在华卜泉看来,无论是组建“名师工作室”还是“走出去引进来”,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即实现自主“造血”。

  2017年下半年,该县名师工作室组织县级观摩课171节。其中,推门课100节、同课异构56节、送教下乡15节,参与人数达1095人次。2018年春学期组织推门课、送教下乡、同课异构180多节。

  2017年以来,全县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学竞赛、论文评比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提高,并且捷报频传。一些学生家长反映,孩子们在家常说,学校的公开课太好了,老师不仅教学手段吸引人,还引导学生共同讨论,调动学生积极性。

  2017年6月,“名师工作室”被贵德县列为党建项目,重点推进;2018年1月,工作室申报海南州党建工作项目;今年5月,海南州教育局组织全州“名师工作室”南通培训班。

  “现在青海全省都在推进课程改革,贵德抓住核心,率先推进名师工作室建设,这项工作不仅对贵德教育起到推动作用,对全省教育教学改革也具有较大借鉴意义。”青海省教育厅副厅长薛建华对记者说。

  华卜泉的脚步停不下来。他告诉记者,下一步将以“学科性、项目化、可持续”为目标,聘请青海省教研室教研员和青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名师为工作室导师团成员;把握教育部西部教学改革支持项目全面实施的契机,创造贵德教师与全国知名专家零距离接触的机会;不断完善制度保障,确保名师工作室行稳致远,为贵德教育留下带不走的财富。

  “我在贵德的时间只有3年,利用有限时间做一两件实事,推动贵德教育在某一方面迈上新台阶并稳定向好,这是我最大的心愿。”从华卜泉朴素的话语中,记者感到,他已是融入当地教育改革发展的“贵德人”。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