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要闻

独立学院“远嫁”,迎接发展新机

作者:王拓 杨频萍 颜云霞 发布时间:2019-03-27 来源: 《新华日报》

南大金陵学院将整体搬迁至苏州高新区——

独立学院“远嫁”,迎接发展新机

  南京大学与苏州市人民政府日前签署全面战略合作暨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建设协议。根据协议,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将整体搬迁至苏州高新区,从2021年秋学期开始招生。

  高校云集的南京,是独立学院的重镇。近年来,不少独立学院纷纷上演“出城”记,南大金陵学院成为第八所离开南京办学的独立学院。

  政策调整,独立学院“远嫁”他乡

  我省目前共有独立学院25所,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在校学生数量近22万,占全省民办高校总生数的一半。在最高峰时,南京19所公办本科院校就创办了21所独立学院,其中只有3所建院之初不在南京。

  2012年,教育部规定,独立学院不再颁发母体高校的文凭。2013年,教育部又提出,独立学院要实现“6个独立”,即独立法人资格、相对独立的办学条件、独立招生、独立颁发文凭、拥有独立校园、独立核算财务。在几轮政策调整下,南京的独立学院发展走到“十字路口”。

  南京艺术学院尚美学院等一部分独立学院停止招生,还有更多的独立学院选择了外迁。到目前为止,除了南大金陵学院以外,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已迁至无锡,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已迁至丹阳,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已迁至扬州,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已迁至连云港,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已迁至泰州,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已迁至镇江,南京林业大学南方学院迁至淮安(后停止招生)。

  各地对独立学院的到来也都“敞开怀抱”。江苏高校大部分都集中在省会南京,其他市县高等教育资源相对匮乏。“许多地方面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严峻形势,急需人才和科技支撑。”省民办教育协会副秘书长、省民办教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阙明坤说。

  我省于2017年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独立学院规范发展的意见》,明确到2022年,基本完成对全省独立学院的规范验收,并为独立学院指明4条发展路径: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民办本科高校、完善条件后继续以独立学院形式存在、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体制、终止办学等。面临“大考”,独立学院从南京外迁办学成为了选择之一。

  双赢合作,发展潜力更大

  越来越多的独立学院离开南京,首要原因是需要改善基本办学条件。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独立学院在不能再使用母体院校校园的情况下,它首先会考虑土地使用的成本,就会想到迁址办学。“有些地方甚至可为独立学院免费提供土地,这种情况在全国各地都存在。”

  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招生就业处处长许明介绍,迁址到扬州后,扬州市委、市政府在财政投入、校区建设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扬州也获得了回报。近年来,每年考上通达学院的扬州籍学生有100人左右,但在同年的应届毕业生当中,留在扬州工作的有200人左右。这些毕业生扎根扬州,为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他说。

  南大金陵学院搬迁至苏州校区实际上也是“一招让所有问题迎刃而解的办法”,苏州当地也将出资支持该校区的发展。“在现有专业设置的基础上,根据苏州及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优化专业结构,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南大金陵学院党委书记冯维波透露,新校区将积极联合国际名校,引进先进的国际教育资源,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在若干专业开展本科生联合学位、双学位等多种形式国际化人才培养,“此外还希望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

  独立学院迁址办学,有助于优化所在地的城市人口结构,提升城市能级、推动科技创新、促进企业升级、带动经济增长。阙明坤说,独立学院迁入新的城市后,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合作关系,也为城市发展带来了活力,“譬如,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从镇江外迁到张家港后,结合张家港当地产业发展需求,设置了船舶与海洋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等22个本科专业,培养张家港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助力地方经济发展。”

  摆脱母体依赖,增强自主能力

  独立学院虽然通过迁址办学为新一轮的发展创造了机遇,但记者注意到,外迁以后,它们普遍会面临一段发展“阵痛期”。

  首当其冲的就是招生录取分数。“招生分数和生源质量作为高校办学水平的晴雨表,直接反映了学校在考生心目中的地位。”阙明坤说,独立学院外迁后,区域位置的吸引力下降,交通、医疗、治安、周边环境等与搬迁之前相差较大,短期内学校品牌还未巩固,招生分数和生源质量会受到一定冲击。

  譬如,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在南京办学时期,其在江苏的录取分数线在同类院校中位列八至十名。2012年学院迁至扬州,当年在江苏的录取线掉到了三本省控线,近年来才有所回升。2013年,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从南京迁址连云港办学,理科、文科录取线分别下降了7分、27分。但在去年,康达学院在江苏的理科录取最低分反而高于在南京的多所独立学院10分左右。

  师资队伍建设也面临挑战。独立学院师资队伍过度依赖母体高校,本来就相对薄弱,搬迁办学后,全新的环境让师资队伍建设面临巨大压力。阙明坤说:“独立学院的骨干教师,大多数是母体高校派驻的,少数是独立学院多年来培养的,新校园工作生活条件、科研配套设施、入学教育保障等短时间内还不成熟,部分骨干教师不想远离原有科研平台或教学环境,不愿意一起搬迁到新址。”

  有专家指出,独立学院迁址办学后,难以共享母体高校资源,办学成本更高,所需要的投入更多,这给独立学院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资金压力。“良好的政策环境是独立学院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迁址办学后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给予关心和支持。”

  阙明坤认为,众多独立学院新建校区、迁址办学是摆脱母体依附,走出资源困境,增强独立自主办学能力的现实需要和理性选择。

本报记者 王拓 杨频萍

  【评论】

  写好独立学院“出城记”后传

  近年来,为满足有关政策规定的基本办学条件,在宁的独立学院纷纷走出南京,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但对这些独立学院来说,能否赢得长足发展还需通过几场“大考”。

  一是经费问题。目前独立学院迁址办学,迁入地政府在土地征用、拆迁及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给予了一系列支持。但教育是一个长期投入的事业,独立学院要想长足发展,必然离不开地方政府的长期支持。从客观现实看,地方政府更多看到的是引进独立学院的正向效应,对高等教育办学的复杂性、长期性和巨大的投入往往考虑不足,有的地方存在“重引进、轻运营”的现象。如何保障当地对办学的长期性支持也不容忽视。

  二是师资问题。迁址办学后,优秀人才不愿来、留不住的问题将会凸显。比如,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搬迁至绍兴柯桥区办学后,流失23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0多名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给教学工作带来了明显冲击,可谓“伤筋动骨”。

  三是生源问题。独立学院迁址极大地降低了对生源的吸引力。毕竟对家长和学生而言,选的不仅是学校的名气,也是学校所在的城市。独立学院迁入的新校区,交通、医疗、治安、周边环境等都将与南京的校区有或多或少的差距,必然对招生分数和生源质量造成冲击。

  四是校园孤岛问题。迁入新校址后,独立学院面临校园文化的再生问题,一方面是脱离公办母体高校,难以凝聚母体高校的文化积淀,另一方面其所在的区域大多远离地方核心区,缺乏文化底蕴,很可能造成校园文化的荒漠化以及师生的归属感、认同感的降低。2013年3月,因感于新校区“杨林校区太荒凉了,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少,不利于学生个人发展,找工作非常不方便”等原因,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杨林校区曾发生“退学潮”。

  当然,解决这些问题,也不是没有办法。美国20世纪90年代产生的一种新型大学——相互作用大学,或可为“迁址办学”的独立学院学习借鉴。相互作用大学的核心精神就是“以他方为中心”,通过高校与社会各界的密切合作,解决当地具体问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独立学院也应全面对接所在区域的地方政府、企业、科研院所,促进资源要素的双向流动与优化配置,形成校地和谐共生、互动双赢的局面,从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我们期待,独立学院“出金陵”后,能把“出城记”后传写得更加动人、更加精彩。

(颜云霞)

责任编辑:陈路

独立学院“远嫁”,迎接发展新机
发布时间:2019-03-27   
来       源:《新华日报》  

南大金陵学院将整体搬迁至苏州高新区——

独立学院“远嫁”,迎接发展新机

  南京大学与苏州市人民政府日前签署全面战略合作暨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建设协议。根据协议,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将整体搬迁至苏州高新区,从2021年秋学期开始招生。

  高校云集的南京,是独立学院的重镇。近年来,不少独立学院纷纷上演“出城”记,南大金陵学院成为第八所离开南京办学的独立学院。

  政策调整,独立学院“远嫁”他乡

  我省目前共有独立学院25所,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在校学生数量近22万,占全省民办高校总生数的一半。在最高峰时,南京19所公办本科院校就创办了21所独立学院,其中只有3所建院之初不在南京。

  2012年,教育部规定,独立学院不再颁发母体高校的文凭。2013年,教育部又提出,独立学院要实现“6个独立”,即独立法人资格、相对独立的办学条件、独立招生、独立颁发文凭、拥有独立校园、独立核算财务。在几轮政策调整下,南京的独立学院发展走到“十字路口”。

  南京艺术学院尚美学院等一部分独立学院停止招生,还有更多的独立学院选择了外迁。到目前为止,除了南大金陵学院以外,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已迁至无锡,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已迁至丹阳,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已迁至扬州,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已迁至连云港,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已迁至泰州,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已迁至镇江,南京林业大学南方学院迁至淮安(后停止招生)。

  各地对独立学院的到来也都“敞开怀抱”。江苏高校大部分都集中在省会南京,其他市县高等教育资源相对匮乏。“许多地方面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严峻形势,急需人才和科技支撑。”省民办教育协会副秘书长、省民办教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阙明坤说。

  我省于2017年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独立学院规范发展的意见》,明确到2022年,基本完成对全省独立学院的规范验收,并为独立学院指明4条发展路径: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民办本科高校、完善条件后继续以独立学院形式存在、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体制、终止办学等。面临“大考”,独立学院从南京外迁办学成为了选择之一。

  双赢合作,发展潜力更大

  越来越多的独立学院离开南京,首要原因是需要改善基本办学条件。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独立学院在不能再使用母体院校校园的情况下,它首先会考虑土地使用的成本,就会想到迁址办学。“有些地方甚至可为独立学院免费提供土地,这种情况在全国各地都存在。”

  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招生就业处处长许明介绍,迁址到扬州后,扬州市委、市政府在财政投入、校区建设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扬州也获得了回报。近年来,每年考上通达学院的扬州籍学生有100人左右,但在同年的应届毕业生当中,留在扬州工作的有200人左右。这些毕业生扎根扬州,为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他说。

  南大金陵学院搬迁至苏州校区实际上也是“一招让所有问题迎刃而解的办法”,苏州当地也将出资支持该校区的发展。“在现有专业设置的基础上,根据苏州及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优化专业结构,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南大金陵学院党委书记冯维波透露,新校区将积极联合国际名校,引进先进的国际教育资源,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在若干专业开展本科生联合学位、双学位等多种形式国际化人才培养,“此外还希望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

  独立学院迁址办学,有助于优化所在地的城市人口结构,提升城市能级、推动科技创新、促进企业升级、带动经济增长。阙明坤说,独立学院迁入新的城市后,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合作关系,也为城市发展带来了活力,“譬如,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从镇江外迁到张家港后,结合张家港当地产业发展需求,设置了船舶与海洋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等22个本科专业,培养张家港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助力地方经济发展。”

  摆脱母体依赖,增强自主能力

  独立学院虽然通过迁址办学为新一轮的发展创造了机遇,但记者注意到,外迁以后,它们普遍会面临一段发展“阵痛期”。

  首当其冲的就是招生录取分数。“招生分数和生源质量作为高校办学水平的晴雨表,直接反映了学校在考生心目中的地位。”阙明坤说,独立学院外迁后,区域位置的吸引力下降,交通、医疗、治安、周边环境等与搬迁之前相差较大,短期内学校品牌还未巩固,招生分数和生源质量会受到一定冲击。

  譬如,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在南京办学时期,其在江苏的录取分数线在同类院校中位列八至十名。2012年学院迁至扬州,当年在江苏的录取线掉到了三本省控线,近年来才有所回升。2013年,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从南京迁址连云港办学,理科、文科录取线分别下降了7分、27分。但在去年,康达学院在江苏的理科录取最低分反而高于在南京的多所独立学院10分左右。

  师资队伍建设也面临挑战。独立学院师资队伍过度依赖母体高校,本来就相对薄弱,搬迁办学后,全新的环境让师资队伍建设面临巨大压力。阙明坤说:“独立学院的骨干教师,大多数是母体高校派驻的,少数是独立学院多年来培养的,新校园工作生活条件、科研配套设施、入学教育保障等短时间内还不成熟,部分骨干教师不想远离原有科研平台或教学环境,不愿意一起搬迁到新址。”

  有专家指出,独立学院迁址办学后,难以共享母体高校资源,办学成本更高,所需要的投入更多,这给独立学院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资金压力。“良好的政策环境是独立学院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迁址办学后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给予关心和支持。”

  阙明坤认为,众多独立学院新建校区、迁址办学是摆脱母体依附,走出资源困境,增强独立自主办学能力的现实需要和理性选择。

本报记者 王拓 杨频萍

  【评论】

  写好独立学院“出城记”后传

  近年来,为满足有关政策规定的基本办学条件,在宁的独立学院纷纷走出南京,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但对这些独立学院来说,能否赢得长足发展还需通过几场“大考”。

  一是经费问题。目前独立学院迁址办学,迁入地政府在土地征用、拆迁及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给予了一系列支持。但教育是一个长期投入的事业,独立学院要想长足发展,必然离不开地方政府的长期支持。从客观现实看,地方政府更多看到的是引进独立学院的正向效应,对高等教育办学的复杂性、长期性和巨大的投入往往考虑不足,有的地方存在“重引进、轻运营”的现象。如何保障当地对办学的长期性支持也不容忽视。

  二是师资问题。迁址办学后,优秀人才不愿来、留不住的问题将会凸显。比如,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搬迁至绍兴柯桥区办学后,流失23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0多名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给教学工作带来了明显冲击,可谓“伤筋动骨”。

  三是生源问题。独立学院迁址极大地降低了对生源的吸引力。毕竟对家长和学生而言,选的不仅是学校的名气,也是学校所在的城市。独立学院迁入的新校区,交通、医疗、治安、周边环境等都将与南京的校区有或多或少的差距,必然对招生分数和生源质量造成冲击。

  四是校园孤岛问题。迁入新校址后,独立学院面临校园文化的再生问题,一方面是脱离公办母体高校,难以凝聚母体高校的文化积淀,另一方面其所在的区域大多远离地方核心区,缺乏文化底蕴,很可能造成校园文化的荒漠化以及师生的归属感、认同感的降低。2013年3月,因感于新校区“杨林校区太荒凉了,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少,不利于学生个人发展,找工作非常不方便”等原因,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杨林校区曾发生“退学潮”。

  当然,解决这些问题,也不是没有办法。美国20世纪90年代产生的一种新型大学——相互作用大学,或可为“迁址办学”的独立学院学习借鉴。相互作用大学的核心精神就是“以他方为中心”,通过高校与社会各界的密切合作,解决当地具体问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独立学院也应全面对接所在区域的地方政府、企业、科研院所,促进资源要素的双向流动与优化配置,形成校地和谐共生、互动双赢的局面,从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我们期待,独立学院“出金陵”后,能把“出城记”后传写得更加动人、更加精彩。

(颜云霞)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