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要闻

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的两个重要问题

作者:袁靖宇 发布时间:2019-06-26 来源: 《江苏教育报》

  ■省教育厅副巡视员 袁靖宇

  对外开放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一项基本制度安排。在世界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充满空前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的背景下,把握教育对外开放的科学方法和政策导向,推进高质量的教育对外开放,是一个重大的战略问题。

  准确把握教育对外开放的科学方法

  实现高质量的教育对外开放,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决定看法,方法决定做法,方法决定成败。

  坚持全球视野中教育发展历史方位方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中国仍然是世界教育追赶者的地位没有变——这是我们推进教育对外开放的基本出发点。坚持历史方位论,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准确把握中国世界教育追赶者地位没有变的“质”与教育总体水平超过世界中上收入国家水平的“量”之间的关系、东西方教育相向运动和时代规律推动中国地位大幅提高的“正变量”与对外开放的风险和挑战在增加的“负变量”之间的关系,扩大和加快教育对外开放,主动作为,化危为机。

  坚持问题意识中的全局思维方法论。问题意识是改革方法论的逻辑起点。一是着眼全局,从发展我国现代化事业、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高度,观察、思考和处理教育对外开放面临的问题,把握贯穿其中的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对开放可能带来的教育主权遭到侵蚀、文化安全受到威胁、教育公益性被消解、教育质量保障和资格认可方面的风险要有足够的警惕和预防。二是注重协调,把握教育对外开放诸要素构成的系统整体,注重协调发展和稳定持续发展。善于面对和把握教育对外开放中大量存在的中间状态、过渡状态、无序状态,防止主要矛盾解决后次要矛盾的激化、转化。三是重点突破,着力构建能够适应开放世界的教育内部结构特别是现代治理结构;对标《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制定扩大和加快对外开放的行动方案。

  坚持战略思维中的全球伙伴网络方法论。中国已经基本构建了全球教育合作伙伴关系网络,与46个国家签署了学历学位互认协定。坚持伙伴网络方法论,必须突出提升中国教育实力和创新能力这个首要和关键,确保来华留学质量和涉外办学效益的重点,攻克人文交流有效性的难点,把握“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新的增长点,整体推进由伙伴关系联结起来的教育对外开放。

  准确把握教育对外开放的政策导向

  实现高质量的教育对外开放,必须建立和完善基于科学认识论、方法论的政策体系,并根据社会环境和国际政治变化和时间推移进行动态调整。决策者的远见、胆识和实践智慧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教育对外开放的绩效和品质。

  明确教育输入策略的政策导向。能力建设包括国家能力建设、教育能力建设和个人能力建设三个层次。现阶段教育输入的政策导向,主要是加强教育能力建设,提升教育实力和创新能力。政策目标,是通过引进世界一流大学和特色学科,开展高水平人才联合培养和科学联合攻关,加强国际前沿和薄弱学科建设,借鉴世界名校先进管理经验,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加快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助推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针对新情况,系统研究施策,发挥高校对专业和特殊技能国际人士的蓄水池作用。

  明确教育输出策略的政策导向。现阶段,教育输出的政策导向,主要是培养知华、友华的战略性国际智力资源。政策目标,是聚焦“一带一路”发展中国家,发挥教育比较优势,扩大来华留学和境外办学,稳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经过遴选的目标国学生,鼓励其服务所在国的中资企业。与此同时,积极探索和扩大以经济收益为政策导向的国际教育服务贸易。

  明确中外人文交流的政策导向。中外人文交流的价值和政策导向,是促进中外民心相通。政策目标,是加强人文交流机制建设,推进中外语言互通,向世界传播中国理念和中国故事,增进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合作。

  谋划中国教育对外开放,既需要站在未来思考当下,也需要站在当下思考未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那样:“中国推动更高水平开放的脚步不会停滞,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脚步不会停滞,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脚步不会停滞。”

责任编辑:陈路

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的两个重要问题
发布时间:2019-06-26   
来       源:《江苏教育报》  

  ■省教育厅副巡视员 袁靖宇

  对外开放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一项基本制度安排。在世界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充满空前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的背景下,把握教育对外开放的科学方法和政策导向,推进高质量的教育对外开放,是一个重大的战略问题。

  准确把握教育对外开放的科学方法

  实现高质量的教育对外开放,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决定看法,方法决定做法,方法决定成败。

  坚持全球视野中教育发展历史方位方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中国仍然是世界教育追赶者的地位没有变——这是我们推进教育对外开放的基本出发点。坚持历史方位论,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准确把握中国世界教育追赶者地位没有变的“质”与教育总体水平超过世界中上收入国家水平的“量”之间的关系、东西方教育相向运动和时代规律推动中国地位大幅提高的“正变量”与对外开放的风险和挑战在增加的“负变量”之间的关系,扩大和加快教育对外开放,主动作为,化危为机。

  坚持问题意识中的全局思维方法论。问题意识是改革方法论的逻辑起点。一是着眼全局,从发展我国现代化事业、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高度,观察、思考和处理教育对外开放面临的问题,把握贯穿其中的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对开放可能带来的教育主权遭到侵蚀、文化安全受到威胁、教育公益性被消解、教育质量保障和资格认可方面的风险要有足够的警惕和预防。二是注重协调,把握教育对外开放诸要素构成的系统整体,注重协调发展和稳定持续发展。善于面对和把握教育对外开放中大量存在的中间状态、过渡状态、无序状态,防止主要矛盾解决后次要矛盾的激化、转化。三是重点突破,着力构建能够适应开放世界的教育内部结构特别是现代治理结构;对标《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制定扩大和加快对外开放的行动方案。

  坚持战略思维中的全球伙伴网络方法论。中国已经基本构建了全球教育合作伙伴关系网络,与46个国家签署了学历学位互认协定。坚持伙伴网络方法论,必须突出提升中国教育实力和创新能力这个首要和关键,确保来华留学质量和涉外办学效益的重点,攻克人文交流有效性的难点,把握“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新的增长点,整体推进由伙伴关系联结起来的教育对外开放。

  准确把握教育对外开放的政策导向

  实现高质量的教育对外开放,必须建立和完善基于科学认识论、方法论的政策体系,并根据社会环境和国际政治变化和时间推移进行动态调整。决策者的远见、胆识和实践智慧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教育对外开放的绩效和品质。

  明确教育输入策略的政策导向。能力建设包括国家能力建设、教育能力建设和个人能力建设三个层次。现阶段教育输入的政策导向,主要是加强教育能力建设,提升教育实力和创新能力。政策目标,是通过引进世界一流大学和特色学科,开展高水平人才联合培养和科学联合攻关,加强国际前沿和薄弱学科建设,借鉴世界名校先进管理经验,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加快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助推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针对新情况,系统研究施策,发挥高校对专业和特殊技能国际人士的蓄水池作用。

  明确教育输出策略的政策导向。现阶段,教育输出的政策导向,主要是培养知华、友华的战略性国际智力资源。政策目标,是聚焦“一带一路”发展中国家,发挥教育比较优势,扩大来华留学和境外办学,稳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经过遴选的目标国学生,鼓励其服务所在国的中资企业。与此同时,积极探索和扩大以经济收益为政策导向的国际教育服务贸易。

  明确中外人文交流的政策导向。中外人文交流的价值和政策导向,是促进中外民心相通。政策目标,是加强人文交流机制建设,推进中外语言互通,向世界传播中国理念和中国故事,增进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合作。

  谋划中国教育对外开放,既需要站在未来思考当下,也需要站在当下思考未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那样:“中国推动更高水平开放的脚步不会停滞,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脚步不会停滞,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脚步不会停滞。”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