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要闻

走向高品质的“全新一跃”

作者:孙其华 缪志聪 李大林 发布时间:2019-12-31 来源: 《江苏教育报》

  ■本报记者 孙其华 缪志聪 李大林

  昆山,背靠苏州,紧邻上海。40多年间,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昆山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骄人成绩,全市GDP总量达3500亿,连续14年雄踞中国县域经济之首。很多人曾惊叹于昆山发展的迅猛和强劲,辉煌的背后,是“昆山之路”蕴含的独特价值与精神底蕴。

  教育作为新时代昆山建设的“第一民生”,也是昆山之路的“第一内涵”。今年87岁的昆山市原市委书记吴克铨曾用8个字来形容昆山精神:奋斗、扬长、唯实、创新。站在新的历史时期,这8个字正悄悄引领昆山教育发起了一场新的转型革命——推进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昆山有着江苏最为庞大的县域教育规模,全市的学校总数达到279所,教职工22666人,在校生32.2万人。巨大的体量,决定了昆山必须探索出一条科学规范的教育治理路径。“这几年的昆山教育,就是以‘归零再出发’的心态、以‘跳起来摘果子’的姿态、以‘全新一跃’的状态,全力推进昆山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昆山市教育局局长金建鸿说。

  奋斗:教育供给跃向“高质量”

  在昆山市的城北有一所美陆小学,6年前刚招生时全校招了61个孩子,一直到今年也只有14个班级、615个学生,被称为昆山“最小的学校”。这是一所专门为周围3个自然村服务的家门口学校,2013年这3个村行政区划调整合并到高新区,学校就是当时的“交钥匙工程”。“政府的规划很长远,可以说当时就是为了3个村50多个孩子建了这所学校。”校长杨立群说。

  长期以来,昆山走的都是外向型经济发展之路,共有5500多家外资企业落户昆山。而伴随着昆山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昆山的常住人口增长迅猛,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如潮而至,教育的规模不断增大。

  在这样的背景下,各类来昆学龄儿童对学校的需求水涨船高。每年仅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要新接纳1万多名孩子,解决他们的上学问题,是昆山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重点及难点所在。

  “昆山的体量太大了,别人建1所学校,我们建10所都不够。”金建鸿以学前教育举例说,按照省里每万人配置一所幼儿园的标准,昆山常住人口达167万,一个县级市就建了159所幼儿园,明年还得再建8所。

  怎么办?昆山市政府仔细做了教育资源盈缺预警,并明确提出:将教育布局纳入全市城乡一体化总体规划,加快建园、建校步伐,为昆山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提供智力储备和支撑。

  “不仅要解决好教育供给能力问题,还要高质量解决。”昆山市市长周旭东大会小会必讲,要将学校建设列入政府实事工程,针对昆山市教育供给不足、师资不足等问题,实现昆山教育资源供给的“高质量”。

  从2011年起,昆山市委、市政府先后实施了学校建设“双十工程”和“教育惠民工程”,以巨大的教育投入实现最大化、更高水平的教育供给。2018年,昆山市制定出台了《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三年提升工程实施方案(2018—2020年)》,用三年时间,分步实施教育资源配置提升工程等5大工程。2019年,昆山实施政府重点实事工程项目41个,新增学位8080个。持续十年,昆山教育资源配置步伐不断加快,每年教育建设的总投入都在30亿元以上。

  为提高各区镇政府建设学校的积极性,昆山市政府还在制度突破上动脑筋,想了很多“土办法、好办法”。如长期对纳入教育发展规划、由区镇政府投资建设的校舍,市财政按每平方米2000元的标准进行补助,此后又进一步将补助标准提高到每平方米2500元。这一政策大大加快了全市学校建设的步伐,到2018年底已累计拨付了28.8亿元,推动新教育资源和优质教育资源的不断增加与扩展。

  为弥补公办资源供给的不足,市政府还出资建学校,再以低租金的方式承租给有资质的办学机构或个人,这样的方式被称为“公建民营”。2014年9月,位于昆山市陆家镇的车塘小学就以每年100万的租金,迁入由镇政府出资近1亿元建设的校园,并正式更名为夏桥小学。

  通过综合施策,昆山新建、改扩建了数百个标准化学校。坐落在陆家镇的菉溪幼儿园是今秋开学全新投用的新学校,幼儿园可容纳学生720人,不仅拥有宽敞的教室,还配有空调、触摸屏及单独卫生间等。2019年底,昆山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义务教育入学率和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均达100%。与此同时,昆山还将市区优质学校作为标准和样板,进一步缩短城乡差距。位于周市镇北部中心区的周市中学扩建4轨12班,风雨操场、篮球场等体育设施均向社会开放,走进校园就能看见一片现代化的棒垒球设施和运动场地,孩子们体育成绩与文化成绩齐头并进。该校成为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

  扬长:校园品质跃向“文化美”

  蕴含先贤思想的柏庐园、义方园和采诗园,传递智慧的“书香悠悠”“书香柏庐”等读书橱窗……在柏庐实验小学优美的校园里,处处弥漫着浓郁的书香。

  学校是教育发展的载体,一流的学校才能成就一流的教育。解决了“量”的问题,内涵怎么发展成为摆在昆山教育人面前的问题。2016年,金建鸿提出,要办“美好教育”。在他心里,教育作为最大的民生,是美好生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前最紧要的是通过推进“美好校园”建设,以品质校园、书香校园、优美校园、健康校园、平安校园建设为抓手,推动昆山教育实现内涵发展,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什么叫‘美好教育’?根本要义是以人为本、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着眼于每个学生个体的生命丰盈,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个性成长。”金建鸿说,“美好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优质、均衡、公平、开放、全纳,让教育带着温度,达到学生喜欢、教师幸福、家长满意、社会认同的美好境界。

  他解析说,优质表达了昆山教育的追求;均衡彰显了昆山教育的品性;公平承诺了昆山教育的担当;开放展现了昆山教育的姿态;全纳抒发了昆山教育的情怀。五个词标志着昆山教育全面提出了自己的使命、愿景、价值观,这是昆山教育人的文化自觉、文化追求和文化表达。

  为了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中提升文明修养,昆山各个学校在优美校园上动了很多心思。淀山湖中心小学的校园绿地率达到35.15%,形成了“校在园中、园在校中”的校园景观;周市新镇中心小学的绘本墙、“绿色大厅”等创意设施,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艺术殿堂;裕元实验学校的模拟法庭、交通安全示范街等环境建设,为优美校园融入法治的力量。

  “昆山有深厚的人文历史的积淀,昆山之路的精神应在校园里得到发扬,成为昆山教育发展的底蕴之根。”金建鸿说,打造品质校园,提升教育品质是实现昆山“美好教育”的关键。

  正是通过强化德育、美育、体育,昆山成功实现教会每个学生掌握一至两项运动技能、培养一至两项艺术爱好的目标,促进了学生个性发展。2018年1月15日,昆山市教育局评选出首批“昆山市书香校园”,全市30所小学、9所中学上榜。在昆山,有群“读书等身”的孩子。在娄江实验学校德善书院,时常能看到娄江学子们身着传统汉服、大声朗诵国学经典;在昆山玉峰实验学校,传统的默写、背诵、算术等作业减少了70%,30%的学生小学6年下来能读完1700本书……“如今,昆山共有85所学校在推动书香校园建设,预计到2020年,昆山中小学书香校园建成率将达85%。”金建鸿说。

  健康是师生发展的基础,平安是校园提升的保障。近年来,昆山市教育局全力推进健康校园、平安校园建设,不断提升师生的健康水平和校园安全的建设力度。目前,昆山各个中小学不断创新体育活动内容、方式和载体,使每个学生学会至少两项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项目;争创各级各类体育传统特色项目学校,逐步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格局。

  昆山开发区石予小学是一所投入1.125亿“平地而起”的新建校。站在学校食堂二楼,外面就是一片片绿色的田野,几年前这里还是城镇的边界。开始的时候,家长对学校很不放心,于是校长倪桂华就做了一件很“扎眼”的事——在学校建设了比较罕见的“笼式足球场”,组织起石予小学校园足球联赛,培养孩子们的综合素质。倪桂华告诉记者,通过健康校园的建设,第三方社会测评显示,家长对学校的满意度达到了91.48,“100多页的评价指标,我们很多已经赶上了老牌名校”。

  “作为‘立德树人’的奠基工程,五大校园的建设成为我们区域教育文化行动策略,为全市的各级各类学校指明了办学方向,让昆山教育的美好看得见。”昆山市教育局副局长徐怿说。

  唯实:新市民子女入学跃向“高水平”

  “打垒球让我变得专注、合群,把赛场上的那份专心与努力用在学习上,成绩也有了很大提升。”陈晨是昆山市新镇中学初二(9)班学生,校女子垒球队副队长。作为一名新市民子女,在新镇中学求学的这两年她如鱼得水,不仅成绩提高了,与同学相处越来越融洽,而且在2018年暑期的全国中学生女子垒球比赛中,新镇中学女子队还取得了全国第一的好成绩。

  昆山有着苏南城市的典型特点: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20.3万人,其中像陈晨这样的昆山新市民子女109412人,占53.85%。漂亮的经济成绩单面前,如何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既能“有学上”,又能“上好学”,成为昆山市建构现代化治理体系的重要课题。

  对此,昆山有一套自己的办法:2015年12月《昆山市新市民子女公办学校积分入学办法(试行)》经市委常委会讨论通过并正式对外发布,规定从2016年9月秋季入学起,非昆山户籍人员子女入学按积分高低排名,有序安排就读公办学校。

  根据积分入学办法,昆山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统一招生对象、准入条件、计分方法等,根据可供学位数,由市积分办和相关区镇通过积分排名高低,公示确定入读公办学校学生名单。全市新市民子女凭积分高低就近入学,户籍生按房产所在学区就近入学。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无论是户籍生还是非户籍生,真正全面实现了“零择校”,公办学校生源相对趋于均衡。

  通过积分入学政策的实施,从第一年的“惊涛骇浪”,到第二年的“余波未平”,到第三年的“风平浪静”;从三年前高烧不退的“择校热”,到如今约定俗成的“就近入学”,越来越多的新老昆山市民认识到,在当前全市基础教育入学需求持续高企、教育资源配置总量有限的背景下,积分入学在规范招生入学、促进教育公平、创新社会治理、助推诚信建设等方面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女儿能在昆山就读,让昆山更有家的感觉了。积分入学政策很好,现在读书都是公开、透明的。”对于今年34岁的安徽人王鸿保来说,每天能在女儿放学后和孩子一起聊聊校园生活,是一件倍感温馨的事。2016年,已经在昆山打拼奋斗了12年的王鸿保填报了积分入学申请,帮助女儿顺利入读周市永平小学。如今,他的女儿已经就读4年级,聪明乖巧,深受老师、同学的喜爱。

  “昆山的发展离不开广大新昆山人,正是他们支撑了昆山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昆山市副市长李晖说,新形势下要直面新情况、新问题,以实际行动反哺新市民,努力建成新老昆山人共享的高水平小康社会。

  上学问题解决了,怎样进一步确保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到良好的教育?昆山市教育局特地给新市民子女建了“流动少年宫”。“流动少年宫”免费为全市9所外来工子弟学校的2.3万多名孩子服务,定期为他们送去“科普大餐”,教孩子们学声乐、舞蹈、书画,组织其参加主题夏令营,让他们接受艺术教育,学习科普知识,参与社会实践。

  与此同时,为帮助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迅速融入学校、融入城市,昆山市教育局还制定了一套充满人文关怀的规章制度,为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构筑一方晴空。蓬朗中学专门建立了“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家庭资料库”,成立了“爱心助学基金”,设立了“导师制”等,为家庭困难和学习困难的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提供帮助;吴淞江学校、南港中心校等则推出“一对一帮扶”“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管理小组”等举措,让随迁子女感受浓浓的关怀。

  创新:教师队伍跃向“高素质”

  伴随昆山适龄入学人数每年增长一万多人,昆山每年新招聘青年教师的规模都在千人左右,教师年轻化趋势不断加剧,全市30周岁以下的教师,占比达到44.2%。

  教师,是兴教之源。如何让这些新教师尽快站稳讲台、快速成长,是昆山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中之重。“青年教师成长事关昆山教育的明天,必须全面建立起青年教师成长机制,努力让青年教师一年基本规范、两年站稳讲坛、三年教有特色”。昆山教育局副局长姚永清说,昆山采取了两个办法,一是梯队建设,让青年教师迅速顶上来;二是培训,让青年教师迅速练上来。

  近两年,昆山严格按照“每校中层干部队伍中至少配备1名85后、90后青年干部,较大规模学校校级班子中至少配备1名85后或党外干部”的培养目标,先后举办三期校级青年干部成长训练营,提升青年干部的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

  同时打破论资排辈的固有思维模式,每年暑期通过岗位竞聘的方式,择优选拔、统筹配置85后、90后校级干部。岗位竞聘实施以来,共有8名85后、90后青年干部通过竞争性选拔走上校级领导岗位。

  为了让更多的青年教师能够成长,昆山还专门出台文件,要求各个学校必须为新教师配备导师,师徒双方在结对期内完成相关工作并纳入绩效考核。

  高新区朝阳小学为学校每一个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都制订了3年专业成长规划,由学校教科室进行动态管理。每年年底,召开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推进会,盘点成果,分享经验。如今,全校昆山市级骨干教师的比例由三年前的27%提高至目前的46%。

  “市校合作”重点培训项目,是昆山教师培训模式的一个创新举措,就是以满足学校与教师发展需求为要求,从基层申报的市校合作培训项目中遴选出重点项目,由教育局通过资金支持、重点跟踪等方式予以保障,凡教师参加“市校合作”重点项目培训的,登记为县(市)级培训学时。今年,类似这样的“市校合作”重点培训项目,昆山还有“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高中教育变革与发展”等6个。

  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昆山骨干教师特别是名教师、名校长的数量,较前几年有了明显的增加。目前,全市拥有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3人,省特级教师36人,正高级教师21人,苏州市名校长6人、名教师40人、学科(学术)带头人191人。为激励教师,昆山还专门设立了基础教育奖,对优秀学校、优秀教师、优秀校长、优秀成果等进行奖励。每年,昆山颁发的基础教育奖平均达150万元,其中100多万元奖励给各级各类优秀教师、优秀校长。

  “教师肩负着传播知识、倡导文明、塑造灵魂的时代重任,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必须确保方向,综合施策,强化保障,唯其如此,昆山才能拥有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师资队伍。”金建鸿说。

责任编辑:陈路

走向高品质的“全新一跃”
——昆山综合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观察
发布时间:2019-12-31   
来       源:《江苏教育报》  

  ■本报记者 孙其华 缪志聪 李大林

  昆山,背靠苏州,紧邻上海。40多年间,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昆山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骄人成绩,全市GDP总量达3500亿,连续14年雄踞中国县域经济之首。很多人曾惊叹于昆山发展的迅猛和强劲,辉煌的背后,是“昆山之路”蕴含的独特价值与精神底蕴。

  教育作为新时代昆山建设的“第一民生”,也是昆山之路的“第一内涵”。今年87岁的昆山市原市委书记吴克铨曾用8个字来形容昆山精神:奋斗、扬长、唯实、创新。站在新的历史时期,这8个字正悄悄引领昆山教育发起了一场新的转型革命——推进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昆山有着江苏最为庞大的县域教育规模,全市的学校总数达到279所,教职工22666人,在校生32.2万人。巨大的体量,决定了昆山必须探索出一条科学规范的教育治理路径。“这几年的昆山教育,就是以‘归零再出发’的心态、以‘跳起来摘果子’的姿态、以‘全新一跃’的状态,全力推进昆山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昆山市教育局局长金建鸿说。

  奋斗:教育供给跃向“高质量”

  在昆山市的城北有一所美陆小学,6年前刚招生时全校招了61个孩子,一直到今年也只有14个班级、615个学生,被称为昆山“最小的学校”。这是一所专门为周围3个自然村服务的家门口学校,2013年这3个村行政区划调整合并到高新区,学校就是当时的“交钥匙工程”。“政府的规划很长远,可以说当时就是为了3个村50多个孩子建了这所学校。”校长杨立群说。

  长期以来,昆山走的都是外向型经济发展之路,共有5500多家外资企业落户昆山。而伴随着昆山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昆山的常住人口增长迅猛,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如潮而至,教育的规模不断增大。

  在这样的背景下,各类来昆学龄儿童对学校的需求水涨船高。每年仅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要新接纳1万多名孩子,解决他们的上学问题,是昆山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重点及难点所在。

  “昆山的体量太大了,别人建1所学校,我们建10所都不够。”金建鸿以学前教育举例说,按照省里每万人配置一所幼儿园的标准,昆山常住人口达167万,一个县级市就建了159所幼儿园,明年还得再建8所。

  怎么办?昆山市政府仔细做了教育资源盈缺预警,并明确提出:将教育布局纳入全市城乡一体化总体规划,加快建园、建校步伐,为昆山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提供智力储备和支撑。

  “不仅要解决好教育供给能力问题,还要高质量解决。”昆山市市长周旭东大会小会必讲,要将学校建设列入政府实事工程,针对昆山市教育供给不足、师资不足等问题,实现昆山教育资源供给的“高质量”。

  从2011年起,昆山市委、市政府先后实施了学校建设“双十工程”和“教育惠民工程”,以巨大的教育投入实现最大化、更高水平的教育供给。2018年,昆山市制定出台了《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三年提升工程实施方案(2018—2020年)》,用三年时间,分步实施教育资源配置提升工程等5大工程。2019年,昆山实施政府重点实事工程项目41个,新增学位8080个。持续十年,昆山教育资源配置步伐不断加快,每年教育建设的总投入都在30亿元以上。

  为提高各区镇政府建设学校的积极性,昆山市政府还在制度突破上动脑筋,想了很多“土办法、好办法”。如长期对纳入教育发展规划、由区镇政府投资建设的校舍,市财政按每平方米2000元的标准进行补助,此后又进一步将补助标准提高到每平方米2500元。这一政策大大加快了全市学校建设的步伐,到2018年底已累计拨付了28.8亿元,推动新教育资源和优质教育资源的不断增加与扩展。

  为弥补公办资源供给的不足,市政府还出资建学校,再以低租金的方式承租给有资质的办学机构或个人,这样的方式被称为“公建民营”。2014年9月,位于昆山市陆家镇的车塘小学就以每年100万的租金,迁入由镇政府出资近1亿元建设的校园,并正式更名为夏桥小学。

  通过综合施策,昆山新建、改扩建了数百个标准化学校。坐落在陆家镇的菉溪幼儿园是今秋开学全新投用的新学校,幼儿园可容纳学生720人,不仅拥有宽敞的教室,还配有空调、触摸屏及单独卫生间等。2019年底,昆山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义务教育入学率和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均达100%。与此同时,昆山还将市区优质学校作为标准和样板,进一步缩短城乡差距。位于周市镇北部中心区的周市中学扩建4轨12班,风雨操场、篮球场等体育设施均向社会开放,走进校园就能看见一片现代化的棒垒球设施和运动场地,孩子们体育成绩与文化成绩齐头并进。该校成为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

  扬长:校园品质跃向“文化美”

  蕴含先贤思想的柏庐园、义方园和采诗园,传递智慧的“书香悠悠”“书香柏庐”等读书橱窗……在柏庐实验小学优美的校园里,处处弥漫着浓郁的书香。

  学校是教育发展的载体,一流的学校才能成就一流的教育。解决了“量”的问题,内涵怎么发展成为摆在昆山教育人面前的问题。2016年,金建鸿提出,要办“美好教育”。在他心里,教育作为最大的民生,是美好生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前最紧要的是通过推进“美好校园”建设,以品质校园、书香校园、优美校园、健康校园、平安校园建设为抓手,推动昆山教育实现内涵发展,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什么叫‘美好教育’?根本要义是以人为本、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着眼于每个学生个体的生命丰盈,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个性成长。”金建鸿说,“美好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优质、均衡、公平、开放、全纳,让教育带着温度,达到学生喜欢、教师幸福、家长满意、社会认同的美好境界。

  他解析说,优质表达了昆山教育的追求;均衡彰显了昆山教育的品性;公平承诺了昆山教育的担当;开放展现了昆山教育的姿态;全纳抒发了昆山教育的情怀。五个词标志着昆山教育全面提出了自己的使命、愿景、价值观,这是昆山教育人的文化自觉、文化追求和文化表达。

  为了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中提升文明修养,昆山各个学校在优美校园上动了很多心思。淀山湖中心小学的校园绿地率达到35.15%,形成了“校在园中、园在校中”的校园景观;周市新镇中心小学的绘本墙、“绿色大厅”等创意设施,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艺术殿堂;裕元实验学校的模拟法庭、交通安全示范街等环境建设,为优美校园融入法治的力量。

  “昆山有深厚的人文历史的积淀,昆山之路的精神应在校园里得到发扬,成为昆山教育发展的底蕴之根。”金建鸿说,打造品质校园,提升教育品质是实现昆山“美好教育”的关键。

  正是通过强化德育、美育、体育,昆山成功实现教会每个学生掌握一至两项运动技能、培养一至两项艺术爱好的目标,促进了学生个性发展。2018年1月15日,昆山市教育局评选出首批“昆山市书香校园”,全市30所小学、9所中学上榜。在昆山,有群“读书等身”的孩子。在娄江实验学校德善书院,时常能看到娄江学子们身着传统汉服、大声朗诵国学经典;在昆山玉峰实验学校,传统的默写、背诵、算术等作业减少了70%,30%的学生小学6年下来能读完1700本书……“如今,昆山共有85所学校在推动书香校园建设,预计到2020年,昆山中小学书香校园建成率将达85%。”金建鸿说。

  健康是师生发展的基础,平安是校园提升的保障。近年来,昆山市教育局全力推进健康校园、平安校园建设,不断提升师生的健康水平和校园安全的建设力度。目前,昆山各个中小学不断创新体育活动内容、方式和载体,使每个学生学会至少两项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项目;争创各级各类体育传统特色项目学校,逐步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格局。

  昆山开发区石予小学是一所投入1.125亿“平地而起”的新建校。站在学校食堂二楼,外面就是一片片绿色的田野,几年前这里还是城镇的边界。开始的时候,家长对学校很不放心,于是校长倪桂华就做了一件很“扎眼”的事——在学校建设了比较罕见的“笼式足球场”,组织起石予小学校园足球联赛,培养孩子们的综合素质。倪桂华告诉记者,通过健康校园的建设,第三方社会测评显示,家长对学校的满意度达到了91.48,“100多页的评价指标,我们很多已经赶上了老牌名校”。

  “作为‘立德树人’的奠基工程,五大校园的建设成为我们区域教育文化行动策略,为全市的各级各类学校指明了办学方向,让昆山教育的美好看得见。”昆山市教育局副局长徐怿说。

  唯实:新市民子女入学跃向“高水平”

  “打垒球让我变得专注、合群,把赛场上的那份专心与努力用在学习上,成绩也有了很大提升。”陈晨是昆山市新镇中学初二(9)班学生,校女子垒球队副队长。作为一名新市民子女,在新镇中学求学的这两年她如鱼得水,不仅成绩提高了,与同学相处越来越融洽,而且在2018年暑期的全国中学生女子垒球比赛中,新镇中学女子队还取得了全国第一的好成绩。

  昆山有着苏南城市的典型特点: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20.3万人,其中像陈晨这样的昆山新市民子女109412人,占53.85%。漂亮的经济成绩单面前,如何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既能“有学上”,又能“上好学”,成为昆山市建构现代化治理体系的重要课题。

  对此,昆山有一套自己的办法:2015年12月《昆山市新市民子女公办学校积分入学办法(试行)》经市委常委会讨论通过并正式对外发布,规定从2016年9月秋季入学起,非昆山户籍人员子女入学按积分高低排名,有序安排就读公办学校。

  根据积分入学办法,昆山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统一招生对象、准入条件、计分方法等,根据可供学位数,由市积分办和相关区镇通过积分排名高低,公示确定入读公办学校学生名单。全市新市民子女凭积分高低就近入学,户籍生按房产所在学区就近入学。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无论是户籍生还是非户籍生,真正全面实现了“零择校”,公办学校生源相对趋于均衡。

  通过积分入学政策的实施,从第一年的“惊涛骇浪”,到第二年的“余波未平”,到第三年的“风平浪静”;从三年前高烧不退的“择校热”,到如今约定俗成的“就近入学”,越来越多的新老昆山市民认识到,在当前全市基础教育入学需求持续高企、教育资源配置总量有限的背景下,积分入学在规范招生入学、促进教育公平、创新社会治理、助推诚信建设等方面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女儿能在昆山就读,让昆山更有家的感觉了。积分入学政策很好,现在读书都是公开、透明的。”对于今年34岁的安徽人王鸿保来说,每天能在女儿放学后和孩子一起聊聊校园生活,是一件倍感温馨的事。2016年,已经在昆山打拼奋斗了12年的王鸿保填报了积分入学申请,帮助女儿顺利入读周市永平小学。如今,他的女儿已经就读4年级,聪明乖巧,深受老师、同学的喜爱。

  “昆山的发展离不开广大新昆山人,正是他们支撑了昆山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昆山市副市长李晖说,新形势下要直面新情况、新问题,以实际行动反哺新市民,努力建成新老昆山人共享的高水平小康社会。

  上学问题解决了,怎样进一步确保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到良好的教育?昆山市教育局特地给新市民子女建了“流动少年宫”。“流动少年宫”免费为全市9所外来工子弟学校的2.3万多名孩子服务,定期为他们送去“科普大餐”,教孩子们学声乐、舞蹈、书画,组织其参加主题夏令营,让他们接受艺术教育,学习科普知识,参与社会实践。

  与此同时,为帮助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迅速融入学校、融入城市,昆山市教育局还制定了一套充满人文关怀的规章制度,为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构筑一方晴空。蓬朗中学专门建立了“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家庭资料库”,成立了“爱心助学基金”,设立了“导师制”等,为家庭困难和学习困难的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提供帮助;吴淞江学校、南港中心校等则推出“一对一帮扶”“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管理小组”等举措,让随迁子女感受浓浓的关怀。

  创新:教师队伍跃向“高素质”

  伴随昆山适龄入学人数每年增长一万多人,昆山每年新招聘青年教师的规模都在千人左右,教师年轻化趋势不断加剧,全市30周岁以下的教师,占比达到44.2%。

  教师,是兴教之源。如何让这些新教师尽快站稳讲台、快速成长,是昆山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中之重。“青年教师成长事关昆山教育的明天,必须全面建立起青年教师成长机制,努力让青年教师一年基本规范、两年站稳讲坛、三年教有特色”。昆山教育局副局长姚永清说,昆山采取了两个办法,一是梯队建设,让青年教师迅速顶上来;二是培训,让青年教师迅速练上来。

  近两年,昆山严格按照“每校中层干部队伍中至少配备1名85后、90后青年干部,较大规模学校校级班子中至少配备1名85后或党外干部”的培养目标,先后举办三期校级青年干部成长训练营,提升青年干部的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

  同时打破论资排辈的固有思维模式,每年暑期通过岗位竞聘的方式,择优选拔、统筹配置85后、90后校级干部。岗位竞聘实施以来,共有8名85后、90后青年干部通过竞争性选拔走上校级领导岗位。

  为了让更多的青年教师能够成长,昆山还专门出台文件,要求各个学校必须为新教师配备导师,师徒双方在结对期内完成相关工作并纳入绩效考核。

  高新区朝阳小学为学校每一个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都制订了3年专业成长规划,由学校教科室进行动态管理。每年年底,召开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推进会,盘点成果,分享经验。如今,全校昆山市级骨干教师的比例由三年前的27%提高至目前的46%。

  “市校合作”重点培训项目,是昆山教师培训模式的一个创新举措,就是以满足学校与教师发展需求为要求,从基层申报的市校合作培训项目中遴选出重点项目,由教育局通过资金支持、重点跟踪等方式予以保障,凡教师参加“市校合作”重点项目培训的,登记为县(市)级培训学时。今年,类似这样的“市校合作”重点培训项目,昆山还有“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高中教育变革与发展”等6个。

  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昆山骨干教师特别是名教师、名校长的数量,较前几年有了明显的增加。目前,全市拥有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3人,省特级教师36人,正高级教师21人,苏州市名校长6人、名教师40人、学科(学术)带头人191人。为激励教师,昆山还专门设立了基础教育奖,对优秀学校、优秀教师、优秀校长、优秀成果等进行奖励。每年,昆山颁发的基础教育奖平均达150万元,其中100多万元奖励给各级各类优秀教师、优秀校长。

  “教师肩负着传播知识、倡导文明、塑造灵魂的时代重任,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必须确保方向,综合施策,强化保障,唯其如此,昆山才能拥有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师资队伍。”金建鸿说。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