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要闻

推进学前融合教育再迈坚实一步

作者:汤文清 发布时间:2020-01-17 来源: 《江苏教育报》

  1月5日至7日,全省学前融合教育专项培训在徐州举行。培训中,既有省教育厅、省残联相关负责人解读政策,也有高校教育专家给出专业指导,还有幼教专干、幼儿园园长以及康复机构负责人分享宝贵经验。

  政策兜底,保障学前融合教育有序推进

  “对于残疾幼儿而言,学龄前期是进行康复训练和社会交往锻炼的‘抢救性康复期’。”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周念丽认为,“黄金救援时间”不容错过,推进学前融合教育迫在眉睫。

  我国新修订的《残疾人教育条例》规定,所有的残障儿童教育应以“普教优先”,在融合环境中接受教育。对此,我省于2017年推出《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在全国率先启动集教育、康复、服务于一体的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建设,为全国融合教育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新路。

  2018年底,我省又出台了全国首个融合教育发展文件——《关于加强普通学校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部门职责,明晰建设、认定标准,强化课程建设和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副处长殷雅竹介绍,2019年我省各设区市已基本实现所有乡镇(街道)学前和小学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全覆盖;再用5—10年时间,全省将基本形成以普通学校为主体,以特教学校为专业指导,按需提供特殊教育服务的融合教育发展格局。

  专业护航,助力生命之舟乘风破浪

  “推进学前融合教育,只有爱心还不够,还需要专业的托举。”殷雅竹强调,普通学校是建设融合教育资源中心的主体。为了让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少年最大限度地融入普通教育,促进其身心更好地发展,融合教育资源中心还必须具备实施特殊教育的专业能力。为此,我省探索出两种学前融合教育形式。

  一是幼儿园与康复机构(含特教学校)之间开展融合教育:康复人员“送康入园”,幼儿在两类机构间定期往复。在特殊教育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方面,普通幼儿园存在不足,儿童康复机构却有天然优势。我省提出,普通学校和特殊教育机构要责任共担、资源共享、相互支撑,全面推进融合教育。无锡市特殊需要儿童早期干预中心主任朱一敏表示,康教融合成为江苏省提高特教师资队伍专业水平的一项重要举措。“多年来,我们和20多所幼儿园展开合作,构建融合教育联盟和专业共同体,培养特殊教育教师骨干。”

  二是幼儿园在园内开展融合教育,具体分为:特殊需要儿童“全部融入普通班”“基本在特教班”“在普通班与特教班之间走班”。我省规定,当幼儿园招收残疾幼儿达到3人,应当配备专职特教教师;(上接第1版)从事特殊教育的专任教师应取得教师资格证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特殊教育专业培训考核合格证(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可免考);普通幼儿园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应建立由园长、特教教师、康复治疗师、心理健康教师、班级教师、家长等组成的融合教育教学与管理团队。

  打通梗阻,搭建学前融合教育立交桥

  苏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附属花朵幼儿园园长孟瑾认为,课程设置是实施学前融合教育过程中的一大难题。2003年,该园与苏州市盲聋学校开展合作,整合普通幼儿园课程与听障儿童言语康复训练教程,构建 “双模块”课程体系。根据听障儿童的年龄、听力受损情况、语言发展情况等个别差异,该园逐步探索出3种变式,即以听力语言康复训练课程为主、以普通幼儿园教育课程为主、将普通幼儿园教育课程与听力语言康复训练课程结合。

  在“磨合期”,学前融合教育工作还有其他“梗阻”,例如,特殊儿童家长对学前融合教育心存疑虑;特教教师工作负荷重,离职率上升;普通学生家长不愿接纳特殊儿童;融合班教师缺乏信心等。殷雅竹表示,幼儿园应向特殊幼儿家长或监护人提供特殊教育服务清单,让家长吃下“定心丸”;在职称评定中,政策也要对特教教师适当倾斜,在公开课、评优课层次、论文要求等方面对特教教师要适当放宽要求,对普通学校承担融合教育工作的非专职特教教师在绩效工资分配上要给予倾斜。

本报见习记者 汤文清

责任编辑:陈路

推进学前融合教育再迈坚实一步
——全省学前融合教育专项培训观察
发布时间:2020-01-17   
来       源:《江苏教育报》  

  1月5日至7日,全省学前融合教育专项培训在徐州举行。培训中,既有省教育厅、省残联相关负责人解读政策,也有高校教育专家给出专业指导,还有幼教专干、幼儿园园长以及康复机构负责人分享宝贵经验。

  政策兜底,保障学前融合教育有序推进

  “对于残疾幼儿而言,学龄前期是进行康复训练和社会交往锻炼的‘抢救性康复期’。”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周念丽认为,“黄金救援时间”不容错过,推进学前融合教育迫在眉睫。

  我国新修订的《残疾人教育条例》规定,所有的残障儿童教育应以“普教优先”,在融合环境中接受教育。对此,我省于2017年推出《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在全国率先启动集教育、康复、服务于一体的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建设,为全国融合教育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新路。

  2018年底,我省又出台了全国首个融合教育发展文件——《关于加强普通学校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部门职责,明晰建设、认定标准,强化课程建设和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副处长殷雅竹介绍,2019年我省各设区市已基本实现所有乡镇(街道)学前和小学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全覆盖;再用5—10年时间,全省将基本形成以普通学校为主体,以特教学校为专业指导,按需提供特殊教育服务的融合教育发展格局。

  专业护航,助力生命之舟乘风破浪

  “推进学前融合教育,只有爱心还不够,还需要专业的托举。”殷雅竹强调,普通学校是建设融合教育资源中心的主体。为了让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少年最大限度地融入普通教育,促进其身心更好地发展,融合教育资源中心还必须具备实施特殊教育的专业能力。为此,我省探索出两种学前融合教育形式。

  一是幼儿园与康复机构(含特教学校)之间开展融合教育:康复人员“送康入园”,幼儿在两类机构间定期往复。在特殊教育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方面,普通幼儿园存在不足,儿童康复机构却有天然优势。我省提出,普通学校和特殊教育机构要责任共担、资源共享、相互支撑,全面推进融合教育。无锡市特殊需要儿童早期干预中心主任朱一敏表示,康教融合成为江苏省提高特教师资队伍专业水平的一项重要举措。“多年来,我们和20多所幼儿园展开合作,构建融合教育联盟和专业共同体,培养特殊教育教师骨干。”

  二是幼儿园在园内开展融合教育,具体分为:特殊需要儿童“全部融入普通班”“基本在特教班”“在普通班与特教班之间走班”。我省规定,当幼儿园招收残疾幼儿达到3人,应当配备专职特教教师;(上接第1版)从事特殊教育的专任教师应取得教师资格证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特殊教育专业培训考核合格证(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可免考);普通幼儿园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应建立由园长、特教教师、康复治疗师、心理健康教师、班级教师、家长等组成的融合教育教学与管理团队。

  打通梗阻,搭建学前融合教育立交桥

  苏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附属花朵幼儿园园长孟瑾认为,课程设置是实施学前融合教育过程中的一大难题。2003年,该园与苏州市盲聋学校开展合作,整合普通幼儿园课程与听障儿童言语康复训练教程,构建 “双模块”课程体系。根据听障儿童的年龄、听力受损情况、语言发展情况等个别差异,该园逐步探索出3种变式,即以听力语言康复训练课程为主、以普通幼儿园教育课程为主、将普通幼儿园教育课程与听力语言康复训练课程结合。

  在“磨合期”,学前融合教育工作还有其他“梗阻”,例如,特殊儿童家长对学前融合教育心存疑虑;特教教师工作负荷重,离职率上升;普通学生家长不愿接纳特殊儿童;融合班教师缺乏信心等。殷雅竹表示,幼儿园应向特殊幼儿家长或监护人提供特殊教育服务清单,让家长吃下“定心丸”;在职称评定中,政策也要对特教教师适当倾斜,在公开课、评优课层次、论文要求等方面对特教教师要适当放宽要求,对普通学校承担融合教育工作的非专职特教教师在绩效工资分配上要给予倾斜。

本报见习记者 汤文清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