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安‘摘帽’了!”3月3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布公告,深度贫困县正安脱贫出列,这标志着黔北重镇、“红色圣地”遵义实现整体脱贫。消息传到1500公里之外的南京,南京林业大学的师生们也迫不及待地在朋友圈中转发点赞。
春夏之交,黔北群山,绿波浩浩,一派生机。20年前,贵州省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这里就是南京林业大学定点帮扶地区。南林大竹类研究所、竹材工程研究中心等部门的科研工作者在此扎根,立足黔北资源优势,利用科技助力当地发展竹产业,从“山沟沟”里捧出“金条条”。
专家下地头,种下常青“生态竹”
“教授,今年苗栽得晚,会影响长势吗?”赤水市两河口镇黄连沟村方竹种植大户桂金华心急火燎地向南林大竹类研究所丁雨龙教授打电话求助。
往年不出正月,由南林大竹类研究所师生组成的“农技拜年专家团”早已在赤水、桐梓、正安等方竹资源丰富的县乡忙活开来,手把手地给当地种竹大户和竹农们做造林技术培训。
而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方竹造林和新造林的抚育较往年推迟了近1个月。专家团又不能如往常一样,深入田间一对一地帮扶,这可急坏了当地的林业技术干部和竹农们。
好在这支专家团常年活跃在黔北,跟当地的干部群众早就打成了一片。“我们有现成的微信群,特殊时期不见面、不接触,一样能够为竹农答疑惑、解难题。”丁雨龙说。
为了减少造林滞后对今年造林成活率的影响,加强对往年新造林的抚育,促进竹林快速满园,丁雨龙和团队专门制作了一套图文并茂的“科普贴”,全过程、全方位进行“云指导”。
“这些年凡是生产上遇到难题了,我就给南林大的专家打电话,”桂金华说,“没有疫情的时候,只要我有需求,专家就来到我家地头!”
从2005年起,这支“随叫随到”的专家团在黔北认下了许多像桂金华这样的“亲戚”,几乎每个春天,他们都会在这里待上半个月左右,实际指导竹农造林经营。每年专家团在黔北多地举办方竹低产林改造现场培训班近30期,为桐梓、正安的每个乡镇都建设了1个示范林基地。此外,专家团还编制了通俗易懂的“竹事生产表”,竹农只需“以计而行”就可以掌握实际操作技能,确保“帮在点上,扶在根上”。
2017年10月,赤水成为贵州省首个脱贫摘帽的贫困县。“靠着一杆翠竹,乡亲们赶跑了贫困‘大敌’,”作为赤水市荣誉市民的丁雨龙难掩兴奋,“这只是基础,后续我们还要助力乡亲们脱贫后的生活如竹子般‘节节高’。”
成果进企业,打造全链“科技竹”
一根竹子,到底能产生多大的价值?“按照我们目前引进的技术,能够从竹杆、竹根到竹叶甚至竹屑进行‘全竹利用’,将每根竹子‘吃干榨尽’。”贵州新锦竹木制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锦公司”)总经理姚连书说。
走进位于赤水市经开区的新锦公司产品展厅,小到竹砧板、竹马桶盖、竹工艺品,大到竹地板、竹家具、炭化楠竹果蔬苗木大棚等各类竹衍生品一应俱全,琳琅满目。走进车间,现代化成套竹制品加工设备机声隆隆……在黔北,一根普通的“生态竹”,经过加工利用,可以变身为能吃、能喝、能穿、能居、能游的“科技竹”,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新路径。
新锦公司作为当地竹加工利用的龙头企业,与南林大“联姻”已久。2012年,中国工程院院士、木材加工与人造板工艺学专家、南京林业大学教授张齐生在这里设立了院士工作站,合作开发竹质新型复合材料。2014年,该生产线正式投产,年生产竹地板30万平方米、复合地板10万平方米、全竹板式家具2万套,实现产值6000万元,直接带动200余人就业,带动上游20万竹农增收致富。
近些年,随着中高端农产品消费需求的不断增长,可循环的设施农业异军突起。新锦公司迅速捕捉到这一市场需求,从南京林业大学竹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引进专利技术,对楠竹进行新型高温炭化高效改性,由此延伸出农用大棚“梁拱”这一材料新用途。
在赤水市旺隆镇新春村坝区建设点,大棚里的蔬菜长势喜人。和常规钢架大棚不同的是,这里大棚的“骨架”是取新鲜楠竹经高温饱和处理后制成的。“经过深度炭化的楠竹大棚不仅搭建起来更加快捷,使用寿命长,而且和钢架大棚相比,每亩炭化楠竹大棚的建设成本可减少约6000元。”赤水市旺隆镇新春村党支部书记范家好说。
“处理后的竹材稳定性好、不开裂,其抗拉伸能力与优良的铝合金材料相当,用于搭建农用大棚的抗风和抗雪能力能达到6—7级。”南林大竹材工程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许斌介绍,“经过技术处理后的竹材防蛀、不开裂,具备用材环保、原料可再生等优势,不仅可以作为果蔬菜大棚,也可以作为园林景观造材。”
目前,新锦公司已建成炭化生产线2条,可年生产深度炭化楠竹大棚5000亩以上。姚连书为记者算了一笔账:按照建设一亩果蔬大棚使用4—5吨新鲜楠竹计算,公司从竹农手中收购的成本约2500元,请他们搭建的人工费7500元,每建设一亩炭化楠竹大棚可以直接给当地农户带来收入约10000元。“老竹新用激发了产业扶贫的新动能。”姚连书说。目前赤水市已建成炭化楠竹大棚120亩,接下来会逐步在贵州全省进行推广。
校地携手行,共育精准“富贵竹”
“林业在乡村振兴中大有可为,林业人应成为小康路上的奋斗者。”南京林业大学校长王浩如此解释“小康”:“看得见绿树,闻得到花香,听得见鸟鸣,只有在青山绿水间共圆小康梦,才是对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精神的深刻践行。”
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嘱托,吹响了南林人决胜脱贫攻坚的冲锋号。在精准脱贫的“赤水样本”成功实施后,桐梓、正安两县也分别与南林大签订了方竹开发利用研发项目协议。去年暑假,南京林业大学党委书记蒋建清专程率队赴桐梓调研考察方竹产业发展情况。校地双方实行“公司+贫困户+科技”的模式,在方竹新品种、竹林培育、竹产品科技成果的推广和转化、人才培养与实践方面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建立方竹新品种及良种繁育基地,打造现代育竹科技示范园,联合申报科研项目和科技成果,最终实现生态环境优美,竹产业链优质高产高效。2017年、2020年,桐梓、正安先后脱贫摘帽。
如今的黔北,清风徐来,竹影婆娑,老百姓真正实现了在绿山包里鼓腰包的美好愿景。“党的十九大对‘双一流’建设提出的一个重要期望就是要为服务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国家战略找准方向,高校是脱贫攻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蒋建清说。
蒋建清告诉记者,今年南林大率先在职称评审中将“技术服务与推广型”列作专项,针对“利用专业优势,将应用型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实绩突出”的教师,其技术服务与推广工作中的相关成果可以作为职称评定中的重要依据。
“作为一所具有林业特色的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南林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鼓励教师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为脱贫攻坚贡献南林力量。”蒋建清说。
通讯员 方彦蘅 记者 缪志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