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要闻

南大苏州校区奠基 打造“城校”合作标杆激活长三角科创力

作者:阿妮尔 发布时间:2020-09-09 来源: 江苏教育报

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奠基

打造“城校”合作标杆激活长三角科创力

  本报讯(见习记者 阿妮尔)9月8日,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建设工程启动仪式在苏州高新区举行。这是今年6月23日教育部正式批复同意建设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后,南大和苏州在“城校”深度合作上迈出的实质性一步。

  “这是苏州发展高等教育、厚积人才优势的一件大事、喜事。以后,南大人和苏州人就是一家人,希望有更多的南京大学校友持续关注苏州、致力创业苏州、加码投资苏州。”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蓝绍敏在启动仪式上表示,苏州将以最大力度支持校区建设、在最宽领域促进校地合作、用最实举措服务各路英才,瞄准“特、高、尖、新”的发展定位,与南京大学共同努力,引进先进教育资源,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深化名校名城融合发展。

  据介绍,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占地面积约2000亩,建筑面积约100万平方米。校区将坚持智能化、生命化、集约化、人文化、现代化、国际化的建设定位,着力打造高品质、高特质、高颜值的一流校园。

  “我们相信,苏州校区的建设必将在南京大学发展史上产生许多‘之一’、‘第一’、甚至‘唯一’。”南京大学党委书记胡金波表示,苏州校区在学科布局上,将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遵循学科发展规律,与南京本部“错位发展”;在人才培养上,对接世界一流大学课程设置,构建高水平立德树人体系;在服务地方上,将围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和苏州市产业升级,共同打造科技共同体,推动政产学研协调发展。

  据悉,南大苏州校区将重点打造生化医药、材料能源与工程、电子与信息、地球系统与环境、人文与社会五大学科群,坚持“党的领导+南大特色+国际一流”管理创新体制,打破院系界限,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对标世界一流大学,吸纳全球优秀师资。未来,苏州校区将拥有1000名高水平教师,规划本硕博各层次办学规模1.2万人(远期2万人)。

  启动仪式上,南大和苏州还举行多个项目揭牌、签约仪式。南京大学产业技术研究苏州总院、南京大学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基地苏州中心和南京大学全球校友苏州创新创业中心先后揭牌,苏州教育高质量发展创新示范区、苏州高新区社会事业合作项目、苏州·中国声学创新谷签约。

  据了解,南大苏州校区将按照2022年9月完成首期进驻、2023年全面交付使用的目标推进建设。

责任编辑:陈路

南大苏州校区奠基 打造“城校”合作标杆激活长三角科创力
发布时间:2020-09-09   
来       源:江苏教育报  

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奠基

打造“城校”合作标杆激活长三角科创力

  本报讯(见习记者 阿妮尔)9月8日,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建设工程启动仪式在苏州高新区举行。这是今年6月23日教育部正式批复同意建设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后,南大和苏州在“城校”深度合作上迈出的实质性一步。

  “这是苏州发展高等教育、厚积人才优势的一件大事、喜事。以后,南大人和苏州人就是一家人,希望有更多的南京大学校友持续关注苏州、致力创业苏州、加码投资苏州。”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蓝绍敏在启动仪式上表示,苏州将以最大力度支持校区建设、在最宽领域促进校地合作、用最实举措服务各路英才,瞄准“特、高、尖、新”的发展定位,与南京大学共同努力,引进先进教育资源,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深化名校名城融合发展。

  据介绍,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占地面积约2000亩,建筑面积约100万平方米。校区将坚持智能化、生命化、集约化、人文化、现代化、国际化的建设定位,着力打造高品质、高特质、高颜值的一流校园。

  “我们相信,苏州校区的建设必将在南京大学发展史上产生许多‘之一’、‘第一’、甚至‘唯一’。”南京大学党委书记胡金波表示,苏州校区在学科布局上,将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遵循学科发展规律,与南京本部“错位发展”;在人才培养上,对接世界一流大学课程设置,构建高水平立德树人体系;在服务地方上,将围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和苏州市产业升级,共同打造科技共同体,推动政产学研协调发展。

  据悉,南大苏州校区将重点打造生化医药、材料能源与工程、电子与信息、地球系统与环境、人文与社会五大学科群,坚持“党的领导+南大特色+国际一流”管理创新体制,打破院系界限,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对标世界一流大学,吸纳全球优秀师资。未来,苏州校区将拥有1000名高水平教师,规划本硕博各层次办学规模1.2万人(远期2万人)。

  启动仪式上,南大和苏州还举行多个项目揭牌、签约仪式。南京大学产业技术研究苏州总院、南京大学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基地苏州中心和南京大学全球校友苏州创新创业中心先后揭牌,苏州教育高质量发展创新示范区、苏州高新区社会事业合作项目、苏州·中国声学创新谷签约。

  据了解,南大苏州校区将按照2022年9月完成首期进驻、2023年全面交付使用的目标推进建设。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