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要闻

当好奋斗青春的“引路人”

作者:姚臻 丁姗 发布时间:2020-12-05 来源: 江苏教育报

近年来,苏州大学坚持“五育”并举、多维育人——

当好奋斗青春的“引路人”

  ■本报通讯员 姚臻 丁姗

  银杏叶黄,枫叶渐红。11月21日,2020苏州大学校园马拉松赛如约而至,吸引了近3000名校内外选手踊跃参与。自2013年首次举办以来,该赛事已逐步成为苏大集全民健身、社团活动、文化展示于一体的校园品牌文化活动。

  近年来,苏州大学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三全育人”改革,积极构建“五育”并举的一体化育人体系,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今年9月新生开学,一堂名为“从抗疫大考看制度优势”的思政课受到苏大学子热捧。苏大党委书记江涌联合抗疫一线医务人员和辅导员,将今年的疫情防控阻击战作为鲜活素材,精心制作了44分钟的视频,深刻诠释了抗疫精神内涵和其中展现的苏大力量、苏大担当。

  观看视频后,敬文书院2017级本科生朱伊人深受感触,创作了一幅以两双交握的手为主体元素的素描画,表达对“大智、大勇、大爱”最美“逆行者们”的崇高敬意。她说:“我一定要把这份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学习工作中,朝着江涌书记所寄语的‘成为时代的一束光’而努力。”

  思政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为了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苏大构建了集体备课、集中听课、集智评课及创新实践的“三集一创”教学质量体系,并在探索“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建设过程中,将“课程思政”纳入学校一流本科教育改革行动计划。该校在全校范围内遴选了27个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和31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并通过示范课堂、互动研讨、情景教学等多种形式,培育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

  结合新生入学教育、新教师入职教育、党员日常教育等,苏州大学认真落实课程思政实施方案,由书记、校长带头进课堂、讲思政课,做好思想引领工作。同时,全面实施德政和学业“双导师”制,推动思政名师工作室进宿舍,实施本科生成长陪伴计划、研究生成才支撑计划,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放在首位、落到实处。

  用美育温润心灵培根铸魂

  9月底,苏大师生根据英烈校友丁香的故事创作并表演的话剧《丁香·丁香》在校内首演。英烈舍生取义的感人故事、学生们动情的表演,让在场观众动容。

  自2012年起,苏州大学积极开展新时代高校美育教学改革研究,逐步探索“四位协同、深度融合、以美培元、立德树人”为理念的新时代高校美育模式,将课程教学、实践活动、艺术展演、校园文化有机结合,在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审美需要的同时,提升学生审美素养。今年6月,苏州大学出台《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美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对美育工作进一步明确顶层设计,形成部门分工协作、全员协同参与的责任体系。苏大在全校强化普及艺术教育,明确每位学生须修满学校规定的公共艺术课程学分方能毕业。

  书法鉴赏、昆曲艺术、西方音乐鉴赏、朗读与朗诵……打开苏州大学教务部公选课网页,丰富的美育课程令人目不暇接。苏大设置了公共选修课程、通识选修课程、新生研讨课程、微课程(群)项目、全英文教学示范课程共5大类120余门课程,构建涵盖艺术理论、艺术鉴赏、艺术实践和地方传统文化艺术在内的多维度艺术课程结构。

  苏大还重点打造东吴艺术团、苏州大学交响乐团、苏州大学合唱团等校级大学生艺术团,并带动一批艺术类社团发展,为大学生艺术实践提供平台。东吴艺术团连续6年受邀参加“五月的鲜花”全国大中学生文艺汇演,并参与“高雅艺术进校园”项目,多次赴其他高校、中学演出。

  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协同育人

  在昆山祁庄一排排金色稻浪里,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百余名师生正在村民的指导下共同协作,手握稻秆、脚穿胶鞋,辛勤地收割稻子。这是学院将劳动教育从校园搬到田间地头的有益尝试。从2021级新生开始,该院专门开设劳动教育实践课程,将其作为不少于32学时的必修课纳入本科生培养方案。

  为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弘扬劳动精神,苏州大学在学校整体系统规划基础上,鼓励各学院(部)结合专业特点,开设不同形式的劳动课程,开展具有学科专业特色的劳动教育活动,打造“一院一品”品牌。2019年,苏大就相继推出宿舍管理、教室管理、食堂管理、绿化养护等四大类300多个“勤工俭学”岗位。今年11月起,全校又在21个食堂和35个垃圾分类投放亭设立文明就餐、垃圾分类督导服务岗,引导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学会勤俭奉献。

  在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小城公益之星”创意诉讼大赛已成为大学生热衷的一项公益活动。学生不仅能以原告身份体会诉讼全过程,全面系统地检验所学的法学知识,而且直接提供辐射社会的公益服务。2016年以来,由法学院本科生提起的多个案件直接推动相关不合理规则的修改,先后被省高级人民法院列为全省十大典型案例,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社会实践是提升劳动教育内涵的有效途径。为了培养学生公共服务意识,苏州大学将劳动教育融入“第二课堂”,建立健全“学生成长成才暨第二课堂成绩单”综合评价体系。每年暑期,3万余名学生组建近千支团队深入基层,开展“返家乡”社会实践、科技支农帮扶、教育关爱服务等活动,让青春在奋斗中熠熠闪光。

  “我们志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坚持以‘五育’并举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为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当好‘引路人’。”江涌说。

责任编辑:陈路

当好奋斗青春的“引路人”
发布时间:2020-12-05   
来       源:江苏教育报  

近年来,苏州大学坚持“五育”并举、多维育人——

当好奋斗青春的“引路人”

  ■本报通讯员 姚臻 丁姗

  银杏叶黄,枫叶渐红。11月21日,2020苏州大学校园马拉松赛如约而至,吸引了近3000名校内外选手踊跃参与。自2013年首次举办以来,该赛事已逐步成为苏大集全民健身、社团活动、文化展示于一体的校园品牌文化活动。

  近年来,苏州大学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三全育人”改革,积极构建“五育”并举的一体化育人体系,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今年9月新生开学,一堂名为“从抗疫大考看制度优势”的思政课受到苏大学子热捧。苏大党委书记江涌联合抗疫一线医务人员和辅导员,将今年的疫情防控阻击战作为鲜活素材,精心制作了44分钟的视频,深刻诠释了抗疫精神内涵和其中展现的苏大力量、苏大担当。

  观看视频后,敬文书院2017级本科生朱伊人深受感触,创作了一幅以两双交握的手为主体元素的素描画,表达对“大智、大勇、大爱”最美“逆行者们”的崇高敬意。她说:“我一定要把这份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学习工作中,朝着江涌书记所寄语的‘成为时代的一束光’而努力。”

  思政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为了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苏大构建了集体备课、集中听课、集智评课及创新实践的“三集一创”教学质量体系,并在探索“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建设过程中,将“课程思政”纳入学校一流本科教育改革行动计划。该校在全校范围内遴选了27个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和31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并通过示范课堂、互动研讨、情景教学等多种形式,培育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

  结合新生入学教育、新教师入职教育、党员日常教育等,苏州大学认真落实课程思政实施方案,由书记、校长带头进课堂、讲思政课,做好思想引领工作。同时,全面实施德政和学业“双导师”制,推动思政名师工作室进宿舍,实施本科生成长陪伴计划、研究生成才支撑计划,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放在首位、落到实处。

  用美育温润心灵培根铸魂

  9月底,苏大师生根据英烈校友丁香的故事创作并表演的话剧《丁香·丁香》在校内首演。英烈舍生取义的感人故事、学生们动情的表演,让在场观众动容。

  自2012年起,苏州大学积极开展新时代高校美育教学改革研究,逐步探索“四位协同、深度融合、以美培元、立德树人”为理念的新时代高校美育模式,将课程教学、实践活动、艺术展演、校园文化有机结合,在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审美需要的同时,提升学生审美素养。今年6月,苏州大学出台《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美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对美育工作进一步明确顶层设计,形成部门分工协作、全员协同参与的责任体系。苏大在全校强化普及艺术教育,明确每位学生须修满学校规定的公共艺术课程学分方能毕业。

  书法鉴赏、昆曲艺术、西方音乐鉴赏、朗读与朗诵……打开苏州大学教务部公选课网页,丰富的美育课程令人目不暇接。苏大设置了公共选修课程、通识选修课程、新生研讨课程、微课程(群)项目、全英文教学示范课程共5大类120余门课程,构建涵盖艺术理论、艺术鉴赏、艺术实践和地方传统文化艺术在内的多维度艺术课程结构。

  苏大还重点打造东吴艺术团、苏州大学交响乐团、苏州大学合唱团等校级大学生艺术团,并带动一批艺术类社团发展,为大学生艺术实践提供平台。东吴艺术团连续6年受邀参加“五月的鲜花”全国大中学生文艺汇演,并参与“高雅艺术进校园”项目,多次赴其他高校、中学演出。

  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协同育人

  在昆山祁庄一排排金色稻浪里,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百余名师生正在村民的指导下共同协作,手握稻秆、脚穿胶鞋,辛勤地收割稻子。这是学院将劳动教育从校园搬到田间地头的有益尝试。从2021级新生开始,该院专门开设劳动教育实践课程,将其作为不少于32学时的必修课纳入本科生培养方案。

  为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弘扬劳动精神,苏州大学在学校整体系统规划基础上,鼓励各学院(部)结合专业特点,开设不同形式的劳动课程,开展具有学科专业特色的劳动教育活动,打造“一院一品”品牌。2019年,苏大就相继推出宿舍管理、教室管理、食堂管理、绿化养护等四大类300多个“勤工俭学”岗位。今年11月起,全校又在21个食堂和35个垃圾分类投放亭设立文明就餐、垃圾分类督导服务岗,引导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学会勤俭奉献。

  在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小城公益之星”创意诉讼大赛已成为大学生热衷的一项公益活动。学生不仅能以原告身份体会诉讼全过程,全面系统地检验所学的法学知识,而且直接提供辐射社会的公益服务。2016年以来,由法学院本科生提起的多个案件直接推动相关不合理规则的修改,先后被省高级人民法院列为全省十大典型案例,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社会实践是提升劳动教育内涵的有效途径。为了培养学生公共服务意识,苏州大学将劳动教育融入“第二课堂”,建立健全“学生成长成才暨第二课堂成绩单”综合评价体系。每年暑期,3万余名学生组建近千支团队深入基层,开展“返家乡”社会实践、科技支农帮扶、教育关爱服务等活动,让青春在奋斗中熠熠闪光。

  “我们志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坚持以‘五育’并举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为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当好‘引路人’。”江涌说。

责任编辑:陈路